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物理杠杆滑轮练习题

物理杠杆滑轮练习题

来源:吉趣旅游网
初二“五一”假期物理作业 姓名

1.如图所示的简单机械,在使用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2.如图所示,甲是我们常使用的指甲钳,乙是它的示意图。请细心观察,此钳哪些部位分别应用了哪些物理知识及原理,请你写出二个应用不同原理的例子。 ⑴ ;

⑵ ; 3.在图中用线代表绳子,将两个滑轮连成省力的滑轮组,要求人用力往下拉绳使重物升起.

4.在抗震救灾中,为了从垮塌的建筑中尽快地实施救援,营救生命,使用到了大量的汽车起重机。正在家中复习的小陈同学看到救灾现场的救援画面后,在感动之余,找来了一台玩具汽车起重机,进行了探究。

小陈要探究的问题是,起重机吊起的重物静止在空中时: ① 支撑臂对起重臂的作用力大小; ② 水平地面受到的起重机的压强。

为此,小陈除起重机外,还准备了以下器材:重物、弹簧测力计、棉线、面积足够大的坐标纸、墨水、毛笔、复写纸。

(1)要完成他的探究,上述器材中还应该增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完成问题① 的探究,需要测量力臂。请你在图18中作出支撑臂CD 对起重臂AB 的作用力F的力臂,其中O 点是支点。

(3)在问题② 的探究中,针对接触面积的测量中遇到的困难,小陈设计了两套实验方案。 方案一的实验步骤为:

A.用棉线拴牢重物,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出起重机的重力G1、重物的重力G2; B.将重物挂在起重机的挂钩上,如图18 所示;

C.在水平地面上从下往上依次铺放坐标纸、复写纸,然后将起重机平放在复写纸上,保持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

D.取走起重机,根据轮胎和支架在坐标纸上留下的印迹,计算出起重机(包括轮胎和支架)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S;

E.求出水平地面受到的起重机的压强p=_______。

方案二与方案一只有步骤C 不同,请你根据小陈准备的器材写出步骤C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小陈对问题② 的探究中接触面积的测量仍然感到不够满意,认为测量不 够准确。请你任选一种方案,简略指出其测量不够准确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G1+G2)/S;在水平地面上铺上坐标纸,接着用毛笔在起重机的轮胎和支架上涂上墨水,然后将起重机平放在坐标纸上,保持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

(4)在方案一中,由于玩具汽车起重机(包括重物)较轻,导致其在复写纸上的印迹不够清晰;在方案二中,由于墨水涂抹不均匀,导致印迹太深、太浅或者浸染到坐标纸上接触处以外的地方。 6、如图所示是奥运会皮划艇静水比赛的体育图标,当运动员用船桨划水时,运动员手中使用的船桨属于_______(费力/省力/等臂)杠

杆,使用它的好处是_______,船桨向后划水,艇就向前运动,这一现象中包含的物理知识有(只要写出两点)(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图所示为用螺丝刀撬图钉的示意图,在图中画出动力F1的力臂L1和阻力F2的示意图。 8.各式各样的剪刀都是一对对的杠杆。如上图所示,要剪开铁皮,应该用 最合适;剪纸或布时,应该用 最合适。

11、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宗旨是“绿色”和“人文”。在所有的比赛场馆都为残疾人(特别是乘坐轮椅的)建立了专用通道,为残疾人上下台阶提供了方便。它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我们所学过的简单机械——斜面;使用它的好处是 。 12.如图是小华同学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

(1)请你在图中画出钩码受到重力G的示意图和此时杠杆受到动力F1的力臂l1; (2)小华想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以便测量力臂,她可以采取的做法是: _______ ; (3)右表是小华得到的一组实验

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 F1/N l1/cm F2/N l2/cm 臂=阻力+阻力臂”的结论。你

3 4 4 3 认为她的实验结论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造成错误的原因是什数据,由此她得出“动力+动力么? 。

13.如图所示是人们用木棒撬石块的示意图。撬石块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以B点为支点,在C点用与棒垂直的力F1向下撬;第二种是以A点为支点,在C点用与棒垂直的力F2向上撬。(木棒自重不计)

(1)在图中画出力F1的力臂。

(2)若石块压在棒上的D点正好是AB的中点,你认为第 种方法更省力一些,理由是 。

14.用右下图示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物,若拉力F将绳子的自由端移动1.5m时,重物升高0.5m,请你在图中画出绳子绕法。

15.如图所示,不计重力的杠杆OB可绕O点转动,重为6N的物体P悬挂在杠

杆的中点A处,拉力F1与杠杆成30°角,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请在图中画出拉力F1

的力臂,并求出此状态下拉力F1=___________N.

16、如上图杠杆AOB的A端挂重为GA的物体,B端挂重为GB的物体,杠杆平衡时AO处于水平位置,若AO=BO,杠杆自重不计,则GA和GB的大小关系是( ) A、GA>GB B、GA=GB C、GA17.如右图所示,工人用扳手拧螺母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扳手相当于一个费力杠杆 B.使用扳手时,手离螺母越近越省力 C.使用扳手可以省功

D.使用扳手用力拧螺母时,最好戴上手套,避免手受伤

18、小红所在的科技小组利用所学知识自制一杆秤(自重不计),其

照片如图所示.秤砣的质量m0为1kg,根据照片估算此杆秤最大测量值为______kg;若要增大该杆秤的测量范围,可采用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秤杆上0.5kg和2.5kg的两根刻度线相距10cm,则秤钩连接点A与提钮O点的距离是__________cm. 19.如图所示,请根据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画出滑轮

组的绕线。

21. 如图所示是一个瓶盖起子,请标出支点O和阻力F2。

22、实验台上有如下实验器材:一个带支架的杠杆、一个量程为0-5N的弹簧测力计、六个质量均为100g的钩码和两段细绳。请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在杠杆平衡时,如果动力臂和阻力臂保持不变,则动力跟阻力成正比”。

(1)在你所设计的实验中,如果用点A表示钩码作用在杠杆上的位置,用点B表示弹簧测力计作用在杠杆上的位置,请在图中的杠杆上标出A点和B点。 (2)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

23、下列关于地F1力臂的作图中,正确的是( )

24.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使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原来的1/2,要保持扛杆仍然平衡,可以( )

A.减少一个钩码 B.减少二个钩码 C.减少三个钩码 D.把钩码向左移一个小格

25.如上图所示,用滑轮分别将重量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匀速提升相同高度。不计绳重与摩擦,且动滑轮重G重小于物重G,所用拉力分别为F甲、F乙,则F甲 F乙(填”>”、“=”或“<”)

26.如图6所示,绳子OO′悬吊着质量忽略不计的杆,在杆的a点挂上重物G,在O右侧某点b处挂上钩码.重物G的质量及a到O的距离不变,要使杆保持水平,b点挂的钩码个数(各个钩码质量相同)和b到O的距离的关系是图中哪一幅图( )

27.举世瞩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于2008年5月1日正式通车,该桥全长36Km,设计车速为100Km/h,是世界上在建和已建的最长跨海大桥,如图所示。它的建成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和重大的战略意义。

(1)求一辆汽车以设计速度行驶通过大桥需要多少时间。

(2)大桥采用双塔钢索斜拉式。将大桥一部分可抽象为如图所示的模型,F2为桥重和车辆对桥的压力,F1为钢索的拉力,O为支点,请在图(乙)中作出F1的力臂L1。 (3)如果桥塔高度降低,此钢索的拉力是否改变?为什么?

28.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如图所示杠杆处平衡状态,则L1= L2如(每个钩码的重力相等).

29.请你在图中画出使用剪刀时,杠杆AOB所受动力F1的示意图及动力臂L1、阻力臂L2。

30.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首先,调节杠杆两端的_______,使杠杆两端在不挂钩码时,保持水平并静止,达到_________状态。

(2)如图所示,杠杆每格长度相同,杠杆的0处已挂着2个 0. 5N的钩码,要使杠杆平衡,则应在杠杆的______处,挂上_______个0.5N的钩码。

31、有一根1.5 m长的杠杆,左端挂300 N的物体,右端挂500

N的物体,若不计杠杆重力,要使杠杆平衡,支点应在什么位置?如果两端各加100 N的重物,支点应向哪端移动?移动多少?

32、一把杆秤不计自重,提纽到秤钩距离是4cm,秤砣质量250g.用来称质量是2kg的物体,秤砣应离提纽多远,秤杆才平衡?若秤杆长60cm,则这把秤最大能称量多少kg的物体?

33、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匀速向左拉动重为100N的物体A,所用拉力F为10N(不计滑轮与绳重、及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则A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大小是?方向怎样?

34、如图所示,用滑轮组匀速提起一个重为35N的物体,物体在10s内竖直上升 了1m,人拉绳的力为250N。(不计绳重和摩擦)试问: ⑵ 动滑轮重多少?

⑵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是多少?

35一辆汽车不小心陷进了泥潭中,司机按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法安装滑轮,均可将汽车从泥潭中拉出, 如果汽车的动力仍小于阻力1000N,则:(绳与滑轮间的摩擦不计) ⑵ 甲图人匀速拉动汽车的拉力至少为?

⑵其中比较省力的是哪种?汽车受到地面的摩擦力至少为多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