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道德经》第一章新解

《道德经》第一章新解

来源:吉趣旅游网
历史·文化

《道德经》第一章新解

邢捧

(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成都610067)

摘要:为得出通俗易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道德经》第一章新解释,笔者通过对前人研究做对比的方式,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对“道”、“常”、“有”、“无”四个关键字做必要解释,再逐句分析句意,得出第一章的新解释。

关键词:《道德经》;第一章;新解

有关《道德经》第一章的解释众说纷纭,深奥难懂,随着时代发展,有些解释渐渐失去了现实指导意义。为探寻浅显易懂且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解释,笔者从每句入手,进而解释全章。1

每句解释

1.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被既定界限局限,善于发散思维,从全局和整体把握事物本质,进而发现其内涵和奥妙,并使事物或人有所发展。

比如手机,最初的功能只有打电话、发短信,当我们抛开既有功用,打破固定思维,思考“手机”的本质,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才会有新想法,才会有智能机。

“常有,欲以观其徼。”任继愈说徼是边的意思。这启发我们要把握事物本质,牢记自己的名声、名分、荣誉、职责等,做分内之事,社会机器才正常运转。有形,对于物来说,是区别于其他事物,保持自身特有性质的关键。亦即胡适所说的——“无”使一物或人有用,

两句联合起来看,启发我们:要常有归零心态,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名誉。超脱于自身名誉身份之外去考虑问题,视角才更宽广。实际做事时,又要将自己的职位、责任牢记于心。这两句话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1.4“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先说“常”,其实是“恒”,“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常’

[1]

作‘恒’,避汉文帝讳,改为‘常’”,也就是“永恒”的意思。

关于“道”的解释很多,王儒童说“道可道”,第一个“道”字,指根本法则;第二个“道”字,指言语描述。冯友兰认为“各物皆有其所……是:划界,边界移动;边界无限扩大,成万物本源;划界切割,使万物有序;跨界越界,性质改变;模糊边界,性质不定。[4]”沙少海说“道”是一种神秘的精神实体[5]。

笔者认为,第一个“道”指世间万事万物,尤指其相对恒定的特质,比如自然规律,但它的表现形式不是永恒不变的。第三个“道”指某物或某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第一个“道”强调一物的本质,第三个“道”强调一物的外形。第二个“道”理解为解说、认识。在此基础上,“道可道,非常道”可解释为“万事万物的本质都是可以被认识的,但其表现形态不是永恒不变的。”

“名可名,非常名“解释为:“名字是可以被命名的,但其内涵和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名誉、名声、名号、名分等都是可以被授予的,但不是伴随终身的,也不一定总是名副其实。1.2“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6]

[2]

[3]

使一物或一人区别于其他物和人。以生之理,而万物之所以生之总原理,即道也。”。吴汉民说“‘道’“有”

无和有,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具体到“器”的有与无的特征以及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老子第十一章中有完美解释:“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2]。”管子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亦即:名附着形而存在,两者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这里的“无”指无形,“有”指有形,都属于“道”。“此两者”指代上句中提到的“无”和“有”。

综上所述,可将“无”“有”引申为内在精神和外在物质,或说事物的本质和外形,称谓不同,但他们合而为一,是万事万物的本质。2

全章解释

冯友兰说:“‘名无固宜’,谓初制名之时,以某名指某实,本为人所随意约定[7]。”亦即“无名,万物之始。”

渐渐地,称某物为某名,固定下来,“即名有固宜[8]。”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

整句解释为“无名无誉,是一切事物的本初状态;被命名和被赋予名义名号名誉等,是万事万物新的开端。”

[9]

综上所述,第一章解释为:万事万物的本质都是可以被认识的,但其表现形态不是永恒不变的;名字是可以被命名的,但其内涵和形式是变化的;名誉、名声、名号、名分等都是可以被授予的,但不伴随终身,也不一定名副其实。无名无誉,是一切事物的本初状态;被命名和被赋予名义名号名誉等,是万事万物新的开端。所以我们要不囿于已有名声、名分、名誉,以及事物名称、功用,要善于发散思维,从全局和整体上把握事物本质,进而发现奥妙,使事物或人本身有新的发展。还要时时记得事物的内在属性和本质,明晰、牢记自己的名声、名分、荣誉、职责,做分内之事。无形的精神(本质)和有

[10]

比如,齐白石通过多年苦练,从一个木匠成为一介大师,就像蝉蛹经过漫长的黑暗变为知了,大青虫蜕变为蝴蝶,蝉蛹、知了,木匠、大师只是称谓不同,属于同一生命体之不同阶段,也就是“非常道”。再比如,有的明星曾名噪一时,后又默默无闻,不过是恢复到最初状态而已。无名有名、有名无名的变化即“非常名”。1.3“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任继愈将“无”解释为“无形象处”,将“有”解释为“有形象处”。王儒童将“无”解释为玄妙不可名状的“道体”,将“有”解释为各种事物和社会现象[11]。

笔者认为,“无”强调精神方面,超越自身限制、天马行空地想,比如卧榻神游、换位思考等;“有”强调现实方面,我们要按照自身角色和职责行事,不越权,不越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所以要放空自我,不囿于已有的名声、名分、名誉,以及事物功用去思考问题,不

形的物质(外形)是万事万物的两个方面,被称作是一切之根本,万物之宗,他们只是称谓不同罢了。

参考文献

[1]任继愈.老子绎读(汉英对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4.

[2]王孺童讲解.道德经讲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3:1.2013:2.

作者简介:邢捧(1982-),女,河北石家庄人,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古典文学。

收稿日期:2019年8月5日。

2019年第09期

2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