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9
摘要:⼤学⽣的⼼理健康与其社会化密切相关,了解⼤学⽣⼼理健康的标准、研究影响⼤学⽣⼼理健康的因素并加强⼤学⽣⼼理健康的⾃我调节,是当前⼤学⽣⼼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关键词:⼤学⽣;⼼理健康;⾃我调节
⼤学⽣正处于青年期,年龄⼀般在16~28岁之间,是个体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思想丰富、思维活跃、情感波动、反应强烈、体验深刻,加之由于⽣理和性发育已经基本完成,性冲动增强、学习⽣活适应不良及经济就业等压⼒增⼤,使得⼤学⽣的⼼理健康问题⽇益突出,这对⼤学⽣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的有⽤之才极为不利。据全国⼼理卫⽣协会统计1〕,有⼼理失衡或障碍的⼤学⽣占全国⼤学⽣总⼈数的25%以上,最⾼时期竟达34%。特别是近⼏年来,因为⼼理健康问题造成⼤学⽣发⽣暴⼒犯罪、⾃杀事件或出现休学、退学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的⼼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等院校思想政治⼯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当前,强化⼤学⽣的⾃我调节、促进⼤学⽣的社会化,对⼤学⽣⼼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学⽣⼼理健康的标准
1946年第三届国际⼼理卫⽣⼤会提出的⼼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2〕:①⾝体、智⼒、情绪⼗分协调。②适应环境,⼈际关系中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作中,能充分发挥⾃⼰的能⼒,过着有效率的⽣活。从这个标准可以看出,⼤学⽣的态度、情绪、环境适应能⼒以及⼈际关系等,在⼤学⽣的⼼理健康⽅⾯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2影响⼤学⽣⼼理健康的⼼理因素
⼈的⼼理是复杂的,因此每⼀个⼤学⽣存在的具体⼼理问题也不⼀样。⼀般来说,影响⼤学⽣⼼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个⽅⾯。①⽣理因素:性冲动是影响⼤学⽣⼼理问题最主要的⽣理因素之⼀。有些⼤学⽣常常出现性幻象、性梦、⼿淫等⾃慰现象,并伴随⾃责和⾃卑感,造成精神紧张和痛苦;另外,⾝材矮⼩、相貌丑陋等⾃⾝⽣理缺陷,也会引起⼤学⽣⾃卑、沮丧、不满等⼼理问题。②认知:⼼理学家贝克认为,不良认知和认知歪曲是产⽣愤怒、焦虑、抑郁、⾃责、沮丧等不良情绪的原因,他将常见的认知歪曲归纳为任意的推断、选择性概括、过度引申、夸⼤或缩⼩、“全和⽆”的思维五种形式。③情绪:不良情绪很多,主要有⼤喜⼤悲、紧张焦虑、寂寞烦躁、⾃卑⾃责、抑郁沮丧、⾃私霸道等,它们是⼤学⽣⼼理问题的重要内容。④挫折:失败和挫折会打击青年⼈的信⼼,使他们遭受悲哀、沮丧、烦恼、厌倦、抑郁、痛苦、灰⼼等不良情绪体验。⑤习惯和不良⾏为:有很多⼤学⽣存在不良习惯,⽐如抽烟、喝酒、睡懒觉、不吃早餐、挑⾷、贪⾷、懒惰等,这些不良习惯必然会影响到⼤学⽣的⼼理健康,形成不良⾏为。⑥⼈格障碍:⼈格障碍者内⼼体验与正常⼈⽣活情感相背离,其外在⾏为明显违反社会准则,常给别⼈造成损失和伤害,并给⾃⼰带来痛苦。⑦经济和社会环境:随着⾼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贫困学⽣进⼊了⾼等学府,同时随着⼤学⽣毕业⼈数的增加,就业的压⼒也越来越⼤,影响了⼤学⽣的安⼼学习。⑧能⼒和社会适应:独⽣⼦⼥的问题和⼤学⽣⾃理能⼒差的问题,已经使⼤学⽣⾼分低能的现象⽇益严重,造成许多⼤学⽣甚⾄研究⽣在校期间不能适应⼤学的学习、⽣活,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和环境的需求,出现很多社会和⼼理问题。3⼤学⽣⼼理问题的预防与⾃我调节
针对⼤学⽣中存在的各种⼼理健康问题,⾼等院校必须积极开展⼼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他们的⼼理健康⽔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和⾼科技的要求。进⾏⾃我⼼理调节是开展⼤学⽣⼼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它对预防⼤学⽣⼼理问题和促进⼤学⽣的⼼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3.1提⾼认识⽔平,重建认知结构
⼤学⽣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且也要掌握必要的哲学、逻辑学、社会学、⼼理学、医学等⽅⾯的知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法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和先进的思维⽅式建造⾃⼰的认知结构,提⾼⾃⼰认识⽔平,从⽽克服错误的认知和盲⽬的⾏为。
3.2树⽴科学的⽬标,制定合理的计划
美国⼈本主义⼼理学家马斯洛把⼈的需要按照发展顺序及⾼低分为五⼤类:⽣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我实现的需要。根据这种划分,⼤学⽣正处在对爱和家庭的需要最为强烈的时期。这个时期青年⼈渴望亲密的友伴,不⽢孤独或被⼈疏离,容易沉溺于形影不离的两⼈世界。⼤学⽣应当⾃信、⾃强,不要被⼀时的情感和⽣理需要所左右,⽽应树⽴远⼤的志向;同时⼤学⽣的理想和⽬标还应当实际可⾏,具有价值的吸引⼒,否则定得过⾼或过低都会产⽣不利的影响。有了科学的⽬标,再制定出合理可⾏的计划,⼤学⽣就可以按照正确的⽅向坚定不移地努⼒,奋⽃的喜悦会促使他们⾛向⼈⽣的成功之路。
3.3丰富业余⽣活,注重⼈际交往
单调⽽枯燥的学习,会导致⼤学⽣出现厌倦、烦躁、抑郁及痛苦的学习情绪,长期孤独、封闭式的学习,还可以导致⼤学⽣出现⾃闭的性格和⼈际交往障碍,对他们的⼈格发展极为不利。丰富业余⽣活,不仅可以改善⼤学⽣的不良情绪,提⾼学习效
率,⽽且还可以增进⼤学⽣的⼈际交往,形成良好的⼈际关系和校园环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3.4保持乐观情绪,积极⾃我调节
青年⼈应当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在求学期间⽢于清贫和寂寞,将有限的时间和精⼒放在⾃⾝的学习和发展上。⼤学⽣可以学习⼀些简单的⼼理调节⽅法,积极开展⾃我调节,克服学习、⽣活中出现的各种不良情绪和⾏为。常见的⾃我⼼理调节⽅法主要有:①⾃我激励法。②⾃我暗⽰、催眠法。③⾃我宣泄法:宣泄时应当注意以不伤害他⼈及侵犯社会公共利益为前题,主要有体育运动、找⼈倾诉、⼤声喊叫、写作或写信、向替代物发泄等。④⾃我训练法:通过严格的定时训练,建⽴神经系统的条件反射,以戒除不良情绪和习惯。⑤⾃我放松法。⑥想象厌恶法。⑦移情转移法:通过移情或转移注意⼒以减轻痛苦。⑧顺其⾃然法:不要过分关注⾃⼰。⑨⽣物反馈法等。3.5强化个⼈能⼒,增强社会适应能⼒
能⼒是保证活动顺利进⾏的基本条件,它与知识、技能既有联系⼜有区别。虽然⼀个⼈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能⼒发展的潜⼒就越⼤。但是,⼀个⼈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并不能必然地转化为能⼒,能⼒的转化还有待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磨炼。所以,⼤学⽣不但要认真地学习书本知识,还应当积极地培养⾃⼰的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思维⼒和操作能⼒,特别是创新和科研能⼒,对⼤学⽣适应未来的社会⼯作和环境、形成健康的⼈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献:
〔1〕陈利民,李丹琳,陈林庆.医学⼼理学[M].兰州:⽢肃⼈民出版社,2003:38.〔2〕郭念锋.⼼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69.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0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学⽣⼼理健康被举报⽂档地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