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权势视角的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换研究 1.1问题的提出
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目标是进一步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高教司司长张尧学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依靠教师,英语教学改革是以教师为主的事业。教师素质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为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实现传统教师角色的转变,并重新定位崭新的教师角色。 1.2课题的界定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师是知识和权势的化身,对课堂内容和学习过程严格控制。随着教育民主化以及教学法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教师角色需重新定位。那种教师把持教学交往的主动性和话语权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教师有必要放下神圣安全的权势地位,实现从单一角色向复合角色转换,营造更加开放民主的交际环境,促进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权势研究:
国外权势研究分为三个阶段:①发端期,“权势”最先由社会心理学家Roger Brown(1960)引入社会语言学,指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权势存在着明显的距离,即权势方在话语中总是居于主导地位,导致言语交际活动显现出一种权势关系间的对话。②发展期,针对权势与话语,Michel Foucault(1970)提出了“权势话语理论”,即语言里浸透着一种以支配为目的的权势关系,具体表征为机构话语、大众媒体话语、政府文件话语等权势关系领域。③拓展期,Van Dijk(1988)认为分析话语表现权势时需遵循“权势与主宰、话语与使用权、社会认知及话语结构”四项原则,不管是从权势本质的社会性或政治性,还是就语用和语言而言,认知、权势和话语之间的紧密联系需以这三个概念的社会性来审视。 国内权势研究分为三个方面:①权势影响话语的建构,胡壮麟(2002)认为权势是通过在一个等级社会中使用语言而被编码和解码的;王丹(2005)探讨了会话双方的角色关系影响会话人的言语表征及话语构建;②权势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龚春利(2007)试图借语言手段来调整权势关系、转变角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肖唐金(2012)认为话语机制的文学性转变是由社会发展趋势决定的。③权势影响课堂教学的管理,陈天红(2005)从话语正当性角度进行分析,旨在找回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话语权力。林新明(2007)从话语权的把握、话轮转换等角度探讨外语课堂权势关系的利弊,提出要减少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控制。 2)教师角色研究:
在教师角色涵义研究方面,冷宇(2005)对角色理论研究后指出教师角色即代表教师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与身份,包含着社会所期望于教师个人表现的行为模式,它既包括社会、他人对教师的行为期待也包括教师对自己应有行为的认识。在教师角色转变研究方面,朱跃龙(2003)认为网络时代教育观念现代化、内容信息化、学习自主化与协作化、师生交往平等化等特点必然引起教师角色由传授者、执行者、管理者逐渐转变为设计者、建构者、研究者。赵丹(2002)认为教师角色应由知识传递者向学习引导者、由课程执行实施者向课程研究参与者、由权威统治者向平等合作伙伴转变。章光洁(2002)认为教师应具有多重角色:教师是学生关怀者,多元文化理解者,本土知识专家,多元文化教育环境创设者等。 综上所述,国外权势及权势话语都是基于社会学范畴的研究,国内主要对权势话语、权势关系、课堂等特定语境中的权势关系的研究。 这些建树为教师权势和教师权势话语的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关于教师角色涵义、教师角色转变和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较多,而从权势视角对教师角色转换以及教师角色转换后的多元角色研究较少。权势关系是动态发展的,研究教师如何放下权威,改变课堂中师生权势关系,转换角色,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
势在必行。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选题意义:国外学者研究了社会地位与话语支配权间的关系,认为权力、社会距离和权力作用的程度等参数都是一成不变的常量,交际者之间的权力差别及社会距离巨大。语言为社会等级结构中的权势差异的细微表现提供了最精确的表述方式(Kress 1985)。对权势的研究为教师角色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新的研究视角。当今高校教师当“表演者”,学生当“旁观者”的现象普遍存在;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交际法教学还远离课堂;非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不能用外语工作。探讨因师生权势关系导致学生参与英语课堂活动动机缺失及由此带来英语语言输出阻滞的现象将对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和构建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研究价值: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多种生态因子组成的关系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在课堂教学中权势理性层、教师和学生应当处于和谐的状态中。但教师作为权势化身,直接影响师生间的权势关系。鉴于英语语言学习的特殊性,教师的权威容易使学习者陷入被动接受、消极反馈、拒绝参与等影响语言使用能力和语言输出质量的状态。本研究针对我校大学英语课堂教师因权势关系调适不到位,导致学生“消极沉默”的现象,研究教师如何把控权势、转换角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寻求适合新时期大学生的公平公正、宽松宽容、活泼和谐的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模式。转换教师角色在教学中实施,再通过访谈等形式来检测其效果,最后对英语课堂中如何处理权势关系和实现教师角色转换进行完善,以期获得教学的良好效果和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推波助澜。
2.1 理论依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拥有的权势“是法律、社会赋予的,是教育教学规律决定的,教师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学习并促进其发展的一种力量”(林新明 2007)。教师是知识、信仰、权势的化身,历史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与时俱进,转换角色。美国应用语言学家Kranshen(1982)指出,影响第二外语情感变量(动机、自信心、焦虑感)与教师角色紧密相关----学习的兴趣爱好、学习的信心动力、学习的愉悦心情、和谐的课堂氛围等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教师。 2.2 研究目标
在学者们对权势和教师角色研究基础上,探讨如何平衡教师课堂权势、转换角色,实现教和学的双赢;为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师多元角色的定位和良性互动的课堂关系的构建提供依据。具体为:(1)教师了解权势相关理论和课堂交际规律,适时适度把控权势,实现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2)教师了解自身角色,适时转换权势和亲和,实现从传统的管理者、权威者、向引导者、协商者等角色的转变,营造学习气氛,创建平等、和谐的高效英语课堂。 2.3 研究内容
大学英语课堂教师占有绝对权威的支配地位,学生“被动低迷”现象非常普遍,是学生态度问题,还是教师的权势地位使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什么?新形势下教师扮演何种角色才能应对挑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如何逾越权威边界实现“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如何改变因教师权威使学生陷入被动接受的课堂状态?教师角色应做出什么样的转换?教师的多元复合角色是怎样的?怎样构建没有教师权威压制的民主和谐的大学英语课堂? 2.4 研究假设
教师和学生突破权威与无知的桎梏,教师在唤醒学生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解放。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发掘学生的潜能,并增加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同。
师生在目标一致基础上分享兴趣,在情感契合中博弈互动,课堂关系的良性互动水到渠成,教学的良好效果以及教师自身的发展就自然能够实现。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角色的转换就是要改变教师的高权势者地位,实现从传授者到创造者、从管理者到辅导者、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从施恩者到服务者等多重角色的转换。 2.5 创新之处
本研究具有复合性的视角(1)基于前人对权势关系和教师角色的研究,聚焦于我校学习气氛低迷、学生动机缺失的大学英语课堂中师生权势差异的现象。(2)把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作为访谈对象,调查教师课堂角色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影响。(3)为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大学英语课堂教师的权势把控和角色重构。(4)以期对我校大学英语教师角色转换、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依据。
3.1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权势视角出发,基于权势相关理论,以权势和亲和在日常话语交际中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为切入点,探讨权势话语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控制力及其产生的正负效果,教师如何把控权势和转换角色,创建平等、合谐的课堂。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发掘和分析大学英语课堂师生权势关系和教师角色特点,结合师生访谈等方式进行;对因教师权威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消极被动”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角色转换后的情况跟踪研究,观其变化和效果;对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由单一角色向多元角色转换的必要性、转换的方法和教师角色重构对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等进行探究归纳。
3.2 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首先,研究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师所面临的知识形态、教育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教师生命形态等方面的挑战以及大学英语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其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对教师角色的定位进行访谈问卷,并总结归纳。对大学英语教师自身课堂角色的扮演进行观察和访谈。最后,参考学生对于新时期教师角色的合理要求,跟踪调查和评估教师课堂角色转变后的大学英语课堂效果。总结教师如何跨越师生的界限,突破权威与无知的桎梏,共同探究,实现教学相长。
通过研究,为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角色的转换、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愉悦高效的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等提供依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