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心理课程论文

大学生心理课程论文

来源:吉趣旅游网
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镜面效应中迷失自我

摘要: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波逐流”。 本文从大学生角度叙述其从众心理的表现,分析从众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以同龄人的方式方法帮助大学生在从众流中寻回自我。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 从众心理的因素 从众中突显自我 初听从众,很多人会一头雾水,看下面一则笑话,便会有些许认同吧。“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 才不禁哑然失笑。”从故事中可以得出,从众心理是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在实际生活中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联系到大学校园,从众心理主要表现为

学习从众

记得自己刚入学的时候,被分配到一个学习气氛很不错的寝室,在良好的氛围下,大家学习都很积极。“别人都在努力,我也不能落后”的动力油然而生。不过,也有盲从的时候,寝室有人报考计算机二级,大家并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结果却是整个寝室的人都报名参加了,由于没有认真考虑,被欺骗了也没发现,最后那件事也不了了之。

消费从众

在生活上,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都不同,而跟风消费却成为不可抗拒的巨人。真的不能理解,一个拿国家助学金的同学居然跟着朋友到星巴克去自习。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钞票大把大把地花,无可奈何,为了面子,只好不顾底子 。联想到了一句话“出生并不能决定什么,但把握住现实并以此奋进,就能改变死亡。”

恋爱从众

大一的时候,寝室里还聚在一起过光棍节,并约定以后几年就成为寝室不成文的习俗。可没过几天就有室友和男生成双入对,大家开始纷纷羡慕,再到下一年光棍的时候,寝室里的人已所剩无几了。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有的班级一阶段没有几人谈,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有的寝室无人问“爱”,有的 寝室全在“爱中”。不谈恋爱者,众人拾柴,不用几日,就会被彻底“点化”。

作弊从众

第一次考试,大家回味着高考,考场还比较肃穆,大家都很安分,而随后的考试,结果却大相径庭,没几个同学成绩真实,一门心思都在怎么发挥混过老师的法眼。校园里便兴起考试“不看白不看”的哲学,“学不在深,作弊则灵”,以至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反而被讥笑为“傻瓜”,学风又一次被败坏。

一、从众心理的分析

我们不能把大学生的从众简单定义是非,它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从问题发生找出其实质所在,并正确引导,从众现象并非坏事。

从众的积极性在于,有助于大学生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不仅如此,在客现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而从众行为的过分普遍,则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弱化,独立性较差,缺乏个体倾向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从众行为中消极现象抬头的主要原因,即使从众行为出现积极效应,但一旦失却这种从众氛围,又很容易不知所措,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走向社会后的迷悯、失落,实际上这是从众现象最直接的后遗症。此外,一味从众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从众的直接表现便是千军万马齐过独木桥,竞争过程的挫折、失落,很容易引发大学生精神压力过大,心理状况失衡。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20%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患。

从众心理人皆有之,但以被动为前提的从众,势必使我们的独特失去价值。一味从众便让我们失去了一片晴空,抛弃了一片属地。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只成了人生进程中的标志,却难以成为升华人生的动力。作为大学生,摆脱从众的盲目色彩,用独立的思想和明晰的脚印使自己主动融入集体的怀抱。

二、从众心理的因素

首先是个人因素。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一般地说,智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性格软弱者,较易从众;可能是表面的顺从,也可能是内心的接受。

而从众不仅是个人的盲从,群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心理及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为般地说,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具体表现为:群体易使得个体信任,群体意见的一致性很高使个体不得不与之保持一致性,群体的规模和内聚力也影响个体的从众心理等。

除此之外,其他因素也不可小视。例如情境因素:这主要有信息的模糊性与权威人士的影响力两个方面。即一个人处在这两种情况下,易于产生从众心理。

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 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三、从众中突显自我

大学生的特征在于夹杂在年少轻狂与熟识人生百态之中,不想被主流所埋没,同样也不屑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回忆当初非主流一词的被创造,直至当非主流已成为主流,我们应当如何在主流中图线自我呢

首先,积极营造和谐的群体校园文化气氛。在和谐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大学生不易迷失自我,能够在良好的氛围里健康成长。

其次,积极规划大学生涯。迷茫的人生目标会促使生命之花的凋零,只有正确的航标才能帮助大家驶向成功的彼岸。

再次,提高综合素质。自我的不断完善,各项能力的增强,能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抵制不良行为,克服自身弱点,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四、寻回丢失的帽子

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公布后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这位年轻科学家却选择了公布自己的成果,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就是一种“从众心理”。盲目从众意味着大学生将丢失以个体色彩的思维和行动编制的草帽。而对于我们思想活泼、勇于创新的年轻一代来说,摆脱从众心理的阴霾,需用智慧去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让我们打开窗户去迎接新生的太阳吧! 参考文献:大学生从众现象探析

《心理学与生活》第十八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和文化 《逃避自由》第五章逃避机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