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论文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课程论文

来源:吉趣旅游网


青少年性教育研究

一、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青少年性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并迅速发展,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该《通知》的发布标志着性教育正式纳入我国中学教育的内容中。此前,青少年性教育在我国一直处于禁闭的状态。尽管青少年性教育的开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国内青少年性教育仍滞后于当今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需要;学校性教育处在起步探索阶段,尚无成熟模式和成功经验;绝大多数家庭性教育为零;教育界、家长与性学专家对青少年开展性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缺乏共识。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同时也处在性意识觉醒、情窦初开的时期,青春期的孩子不仅需要来自家长、老师多方面特别的关爱,而且更需要适宜的性教育。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曾说:“青少年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也许就是初步的性的兴趣。”青少年由于生理的成熟,会产生对异性的向往,情绪思维活跃,但自制力较弱,由于错误的媒体引导,家长、老师性教育的无作为,青少年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导致青少年畸形的性意识。更为糟糕的是,相对于国外,目前国内的在校中学生总体上来说缺乏制度化的青春期性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应发挥主要作用,但现实情况并不如此。中学生希望从学校获得性知识,但所受的性教育十分有限,学校对于性教育方面仍是采取保守的态度普遍都存在以说教的形式单调地向学生灌输性生理和性卫生知识,而对于性心理和性道德、性行为和两性关系等的教育则基本忽略。敏感的两性问题更是避而不谈。在绝大部分的乡村学校性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学生迫切地想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只能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途径来获得性知识,这些知识往往不仅不够系统,有些甚至是非科学的且带有错误导向。青少年一方面渴求现代自由与开放,一方面受到长辈们封建观念的束缚,这尖锐的矛盾使他们的性道德观念发生混乱,导致出现无法弥补的后果。越来越棘手难以改变的青少年性教育现状给致力于开展青少年性教育的社会各界无疑敲响了一个警钟。

二、改变这一现状的策略

青少年的性问题若没合理解决会不可避免地成为困惑并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一大顽疾,因此,开展青少年性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正确认识“性教育”

“性”和“性教育”这两个概念在学术界中一直争论不休,任何一概念似乎都有失偏颇。笔者认为我国著名的性学专家潘绥铭教授给出的“性”概念和《教育大辞典》给出的“性教育”概念较为深刻且完整。潘教授认为:“从人类的历史现实与社会现实来说,性至少有三种存在方式——生物存在、社会存在和心理存在。性是由动物遗传下来的生殖机能所决定的能量(或扩张力),为其释放而要求或产生的一切构造、机能和行为的总和。”由此得出,“性”行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需要正确的性教育。1《教育大辞典》中认为,性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的性知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一般包括关于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生理,性心理因素的发展及其处理,对恋爱和婚姻的正确态度,怀孕和分娩过程,以及防治性病的知识等。目的在于避免它们在发育时期对各种身体变化所引起的困惑和忧虑,了解两性问题的责任和后果,养成健康、良好的性态度和习惯,培养男女相互尊重的品德,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2其实质是针对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开展的符合青春期的性教育,不只是单纯的性生理知识的教育,而更应该在心理上进行疏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预防不利于其身心发展和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发生。

(二)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关策略

除学校性教育内容单一、相应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教育体系不完善;家长性教育观念滞后以致对青少年性教育无作为;网络上不正确性知识的泛滥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如今令人堪忧的青少年性教育状况,青少年自己也是导致这一状况的主导者。青少年有着很明显的心理特征,如生理上早熟,而心理尚未成熟;对问题能独立思考、但又带有主观片面性;自我意识发展迅速,但又缺乏“自控“能力,易冲动。由于性“早熟”使个体的性意识提前出线,导致他们过早地对性问题惊奇、敏感,加上青少年辨别是非真伪的能力较低,易受外界影响,情感“易惹“,行动盲目,意志薄弱,若没接受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易误入歧途。教育者要准确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从此着手,正确疏,相关的措施有:。

1、力图慢慢改变中国的传统性规范对性教育的回避的现状

性起初被视为自然之事,人们对性持有相当开放和肯定的态度,但强调节制欲望,文化中固有以性为耻的观念,自清朝开始(一说是宋朝),中国人对性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否定、压抑,性观念的改变使得公众日益将性视为隐私之事,在公共场所从不言性。直至当代,共产党在创立之初为强调其道德力量,革命者群体内部有着极为严格的禁欲倾向,这种禁欲倾向在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延续了下来。文化传统与历史因素共同营造出当下中国社会极为敏感 1

2《教育大辞典》(第

潘绥铭:《性的社会史》,1995年5月第一版,第七页

1 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年

的性气氛,对性教育的态度有所保留,甚至可以说是回避。教育者要以写实和生物的态度告知青少年性教育既不是一件神奇奥妙也不淫秽邪僻。

2、以顺应其天性为知道原则

卢梭的自然教育法则要求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他们的内心需求。卢梭认为孩子的好奇火花刚一燃烧就立刻熄灭。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教育需求,教育者要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为出发点,根据他们身心发展的需求,适当的时候给予满足。作为教育者,应完善和丰富自己的认识,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引,引导他们节制心中的欲念,转移注意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走向理智的幸福。

3、重视学校性教育

中学生性教育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层次、生理和心理发育状态,实事求是、有针对地展开。首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性教育。其次选择科学的性教育教材,强化师资队伍。最后改变传统的性教育模式,营造健康、宽松、向善的教育环境。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平和的心态和适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和性法律的教育,最大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和辅导。

4、不能忽视的家庭性教育

中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的繁重和青春期的叛逆特征会与父母沟通的越来越少,但这不能成为父母回避对子女进行性教育的责任。父母要在子女的成长路上给予正确的指导,科学地看待“性”这一问题,而不是谈“性”色变。除此,家长要更新自己的性知识,采取合理的性教育方法,密切关注子女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采取合理方式对待,而不应单纯地将父母的意志强加于子女身上,尽量采取引导和开导的态度对待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性萌动。最后,父母要注意自身的行为,起到示范的作用。家长应以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使子女养成健康的人格。

5、努力创建健康的社会环境

社会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外部大环境,是青少年度过闲暇时光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性教育和家庭性教育要以社会为导向,在此基础上,发挥社会的性教育功能,发挥大众媒体的示范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定期在学校开展性知识讲座,借助电视公益广告、电视演讲等形式进行性文明教育,同时还要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净化社会环境。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青少年性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也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只有不断

适应新的形势,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实施青少年性教育,才能使青少年更加懂得相互尊重、相互友爱的重要性,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