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侗族自治县罗旧镇中学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课题 主备 黄建文 唐雎不辱使命 审核 肖飞 编写时间 课 时 11月 2 日 3课时 学习目标: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说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2、能够把文中重要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3、准确分析概括唐雎、秦王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学习课文“记言”的史家笔法和简洁传神的人物刻画方法。 4、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总结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说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2、能够把文中重要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 质疑讨论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知识链接)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请给下列字注音: 雎( ) 怫( ) 跣( ) 抢( ) 祲( ) 缟( 傀( ) 挠( ) 2、 小组分角色范读课文。并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学习】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 ) 故不错意也( )仓鹰击于殿上 ( ) 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 ) 以大易小( ) 请广于君( ) ...以头抢地耳( ) 休祲降于天( ) 天小缟素( ) .....秦王色挠( ) 长跪而谢之( ) 寡人谕矣( ) ....大王加惠( ) 故不错意也( ) 岂直五百里哉( ) ......秦王怫然怒( ) 徒以有先生也( ) 安陵君其许寡人( ) .....四、【合作学习】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齐读课文第一段。 2、结合重点词语翻译课文。 安陵君其许寡人 大王加惠 3、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 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④ 文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 (二)学习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结合注释翻译全段,解释以下词句: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 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2、讨论以下问题: 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 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 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三)学习第三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读第三段,口译全段,教师予以订正和评价。 2、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③唐雎一连举了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其目的是什么? ④“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四)学习第四段 1、小组范读课文第四段,速译第四段。 2、思考讨论: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 3、秦王的反映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五、【交流展示】再课文,思考 (1)人物的对话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呢? 试举例说明。 (2)、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拓展延伸】请你再列举两位这样的英雄,并谈谈他们的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