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远近教案(附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测量远近教案(附教学反思)
大班数学活动测量远近教案(附教学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区别物体的远近,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量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测量远近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区别物体的远近,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量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感受测量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 教具:大图纸和记录表,记号笔。
2. 操作材料:人手一张操作纸,一支笔。每桌一份操作材料(围棋子、方积木、吸管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故事里谁赢了? 教师:兔子不服气,今天约了乌龟进行三项全能比赛,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目测远近。 第一场:游泳比赛。
比赛规则:一分钟,谁游得远,谁就获胜。
1
–
教师:谁游得远?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小结:用眼睛一下子就能看出来谁远谁近,这种测量方法叫目测。 现学现用。 第一局:乌龟获胜。
三、第一次操作:比较远近。 第二场:跑步比赛。 1.介绍跑道及跑步规则。
2.教师:一分钟到了,谁跑得远?你为什么这么猜? 教师:弯道中,目测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怎么准备知道跑了多远?
可以用什么量? 介绍尺子。 介绍棋子测量。 3.幼儿操作。 4.交流。
教师:谁远?为什么?
教师小结:比较远近时,要用同一种工具进行测量,测得的数字大,说明这段距离远;测得的数字小,说明这段距离近。 第二局:兔子获胜。
四、第二次操作:同一距离不同工具。 第三场:跳远比赛。
1.教师:用三种工具记录兔子的成绩。 2.幼儿操作。 3.交流操作结果。
教师:为什么测得的数字不一样?
教师总结:测量同一段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工具越短,需要数量越多;工具越长,需要数量越少。 教师:乌龟因不会跳远放弃比赛。
2
–
第三局:兔子获胜。
五、结束。
三局两胜,兔子赢得比赛。
教师:除了刚才我们使用的这些工具,还有很多其他工具,我们的小脚、小手也能用来测量!我们下楼去试一试!
活动反思:
《纲要》提出的: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