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卷增刊 2014年7月 铜仁学院学报 JournaI of Tongren University Vo1.16,Sup Jul_2O14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从苏轼词看其生命意识 罗森波,朱存红 (铜仁学院文学院,贵州铜仁443002)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轼为词的发展做出了创造性贡献,不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 脍炙人口的词作,还在词中浸透了其独一无二的生命意识,给后人以无限的深思和启迪。在苏轼 现存的词作中,体现其生命意识的占据了很大比例。苏轼独特的生命意识的形成也和其曲折多艰 的人生经历有关。深受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潮影响的苏轼积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其建功立业、 致君尧舜的抱负却与现实严重相背,继而追求自己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面对人生的风雨坎 坷,苏轼又表现出了一种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在生命本体上,苏轼还认为人生若寄如梦,应理 性地看待人生的分合集离与衰老死亡。这些都在其词作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和证明。 关键词: 苏轼; 词; 生命意识 文章编号:1673—9639(2014)S-O001—05 及幼时母亲程氏的悉心教导,使其“七岁知书,十 岁能文’’[1]2 - 鳃。 中图分类号:1207.23 文献标识码:A 苏轼的人生曲折多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苏轼为词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贡献,为后人所崇拜 和敬仰。一方面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词 作,另一方面在其词作中还浸透着耐人深思的生命 意识,给后人以无限的启迪。 嘉祜元年(1056),在其父苏洵的带领下,苏轼 和弟弟苏辙首次别川I入京,参加进士考试。考试中, 苏轼的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受到当时主考官欧 生命意识,简单来说就是个人对自身存在意义 的探索和思考。而苏轼的生命意识,就是其在外部 功用中努力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无果后回归内心的 阳修的青睐,进而一举成名。嘉祜六年(1061),苏 轼应制科考试入第三等,被朝廷任命为大理评事、 签书凤翔府判官。治平二年(1065),苏轼为父守孝 期满还朝,妻王弗不幸去世,又恰遇王安石变法。 因反对新法中的某些激进措施,神宗熙宁四年 精神价值,以及其对待人生挫折和生命本体的理性 态度和特有方式。在其词作中,他更是通过自己的 生命历程与体验,对人生问题的把握和追求进行了 全面、系统和具体的展现、回答与阐释。 本文主要以邹同庆、王宗堂所著的《苏轼词编 年校注》中二百九十二首编年词为文本,透析苏轼 (1071),苏轼上书陈述王安石变法的某些弊端,受 到新党的排挤。后来,苏轼上书请求出京任官。熙 宁四年至元丰二年(1079),苏轼先后在杭州、密州、 徐州、湖州等地任职。任职期间,他针砭时弊,勤 于政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的整个生命历程,研究其词中所体现的生命意识。 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四个 一、曲折多艰的人生经历 宋仁宗景祜三年(1037),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 月。当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此间,苏轼 一度悲观消沉,但也写下了很多千古名词。不久后, (今四川省眉山市)。家庭书香气息的耳濡目染,以 收稿日期:2014.06.30 苏轼又重新振作了起来。后来,曾在汝州、登州等 作者简介:罗森波(1990-),男,四川泸州人,铜仁学院文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指导教师:朱存红(1973.),男,湖南涟源人,文学博士,铜仁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唐宋文学、词学。 2 铜仁学院学报 2014年 地任职,又经历了丧子之痛。 元丰八年(1085),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随即, 苏轼奉召回京任职,拜礼部郎中,后升任翰林学士 知制诰,并知礼部贡举。在朝中议事时,苏轼向朝 廷谏言旧党执政的弊端和之处,又被旧党保守 势力反对,进而又衔冤负屈被贬杭州。期间, 苏轼疏浚西湖,兴修水利,受到当地百姓的盛赞。 哲宗元祜六年(1091),苏轼又奉召回京任职。 不久后,再度被贬离京,先后在颍州、扬州、定州 等地任职。绍圣元年(1094),新党再次执政,苏轼 再贬至惠州,此时苏轼已近花甲。绍圣四年(1097), 苏轼被贬至海南儋州。在荒凉无比的儋州,苏轼亲 自耕种,很孤苦但也快乐。 元符三年(1101),哲宗驾崩,徽宗即位,苏轼 被大赦,却在回京途中孤独地死于常州。 二、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追求 从小就有着较高修养与学识的苏轼,就在其母 亲程氏讲述的古代志士的事迹中产生了建功立业的 意识。 北宋文都很大程度上受到儒、释、道三教 合一思潮的影响和熏染,且宋人很在意自身对社会 的责任和义务,苏轼当然也不例外。同时,“以儒学 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 学基础”[2】5 ,于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 “学而优则仕”的人生价值范式在苏轼脑海中也就 打下了深重的烙印。再者,“由于士人把人生价值的 实现定位在个体政治价值的实现上,所以,无论是 为了摆脱贫贱,光宗耀祖,还是为了‘弘道’、‘谋 道’,拔济生民,士人都必然要走从政、做官的路子。” [31l 这就看出,苏轼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理想的产生 和确立有着主观和客观的环境。 21岁时,苏轼怀揣着建功立业、致君尧舜的理 想,别川入京参加进士考试。随即,苏轼中进士, 嘉祜六年,再中制科优入三等。进入官场后,苏轼 经世致用,积极作为,敢于谏言,渴望建功立业。 他的这种用世之志和敢于进言首先在其词《华清 引・感旧》中就有着明显的体现: 平时十月幸莲汤。玉瓮琼梁。五家车马如水, 珠玑满路旁。 翠华一去掩方床。独留烟树苍苍。至今清夜月, 依前过缭墙。L4p 这首词写于治平元年(1064)。词的上阕描写了 唐玄宗的淫乱奢侈,下阕写了战乱后华清宫的物是 人非。“玉甓琼梁”“独留烟树苍苍”,苏轼借古讽今, 通过叙写历史人物的前后变化,讽刺和批判了当朝 者奢华淫逸、不思进取的现状。通过借古讽今,苏 轼表达了对朝廷的担心。 初入仕途,苏轼意气风发,主张任人唯贤、精 兵简政、造福于民,正如其写给苏辙的词作一样,“当 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 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赴密 州早行马上寄子由》)[4]” ,此时的苏轼风华正茂, 致君尧舜、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十分强烈。 作为一个有致君尧舜之志的文人,苏轼建功立 业的理想自然很坚定,他和身边的有识之士时常把 酒言欢,畅谈国事,叙说民生。“何日功成名遂了, 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南乡子・东武望余杭》) [4]9叭‘投笔将军应笑我,迂儒。帕首腰刀是丈夫”(《南 乡子・赠行》)【4】9 ,这种豪迈之气不仅反映了苏轼和 朋友的情深意重,更能体现出苏轼建功立业的急切。 苏轼“建功立业、致君尧舜”的理想在其词《江城 子・密州出猎》中也有着细致的阐释: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46 147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此时苏轼正任密 州知州。词的上阕叙事,描写了出猎的缘由、场面 以及盛况,再写自己的理想:亲射虎。描绘了一个 雄壮威武的猎者。下阕直抒胸臆,表现自己愿杀敌 报国、建功立业之志向。“亲射虎~‘会挽雕弓如满 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报国立业、为君效命的 理想可见一斑。 再如其词《阳关曲・赠张继愿》: 受降城下紫髯郎。戏马台南旧战场。恨君不取 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Jz 这首词作于元丰元年(1078),首二句通过对英 雄人物的细致描写,从侧面衬托出张继愿的飒爽英 姿,后一句既是对朝廷不思进取的批判,也体现了 作者愿意杀敌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出了强烈 的爱国主义情感。 “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朝廷中,苏轼关心国事, 增刊 罗森波,朱存红:从苏轼词看其生命意识 3 勤于政事,主张改革时弊。熙宁二年,王安石推行 用历史事件阐述了对祢衡的惋惜,表达了残害人才 新法,大兴改革,苏轼对其新法的某些方面持否定 的奸臣虽然当时得志,最终却也会烟消云散。最后 态度,多次上书直言,却遭到新党的排挤。熙 一句其实也是苏轼的自我勉励,即潜心吟诗作对, 宁四年,苏轼上书请求离京做官,先后在杭州、密 追求生命的自由与。 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即使是在地方任官,苏 此时的苏轼,寄情山水,酾酒临江,对酒当歌, 轼也时时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关怀着朝廷的兴 亲自耕种,在乡村田间与农夫闲聊,物质生活虽苦, 衰荣辱,关心着穷苦百姓的生活境况。“垂白杖藜抬 精神生活却惬意许多。在贬黄州时,苏轼在郊外以 醉眼,捋青捣 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浣溪 雪屋为住所,以农耕自足为愉悦方式,逍遥自在, 沙》其三)[ 】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还给自己取号为东坡居士。他还参禅,在学佛的过 (《念奴娇・赤壁怀古》)[41 ,就可观之。 程中去完善充实自己的人格精神和自由之感。在贬 然而,苏轼命途多舛,元丰元年七月,苏轼因 惠州期问,苏轼不仅礼佛,而且还养生,苦中有乐。 “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四个月。乌台一案后,苏轼 在黄州的谪居生活中,苏轼与民为友,与酒为 多次受到贬谪。宦海的沉浮,不仅给苏轼带来了身 伴,自耕自足,过着清苦却很快乐的日子。当然,“在 体上的痛苦,而且还让苏轼的精神备受压抑和残害。 东坡这里,饮酒是一种审美体验,是洞悉宇宙人生 政治上的使苏轼看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差 的媒介,是打开精神枷锁的钥匙,是摆脱物累、通 距,看到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儒、释、道三教合一, 向心灵自由的津梁。”[3】83‘‘梦中了了醉中醒”(《江城 使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天下 子》(梦中了了醉中醒))【4J352“酒醒还醉醉还醒,一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一非此即彼、不可调和的 笑人间今古”(《渔父》)[4】3 78,在“乡村”与“酒” 传统价值观念与处事方式,在宋代士大夫这里进行 中苏轼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苏轼的此种心境在其所 了重新整合与定位: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 作的《满庭芳》中有所展示: 人格已不再是互相排斥的两极。”[3]26于是,“上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 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潞州学官》)[4]635这时苏轼 狂 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转而积极追求自己精神的自由以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 及人格的。 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 而且“苏轼在寻觅生命自由的过程中,并不是 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4】4 。4 太在乎在朝还是在野,他最注重的是自我心灵的‘空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上阕开篇立意,“蜗 静”'【 。这种空静既是心灵的淡定,又是稳重的体 角虚名,蝇头微利”点明了作者淡泊名利的品格。“事 现。如其词《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皆前定”二句显山露水地表明了苏轼追求自由的愿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 望,赶紧趁着闲散之身未老的时候,撇弃束缚和羁 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太守,我为剑外思归 绊,放任自我,自由逍遥。下阕末二句更是点名旨 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意,面对失意忧愁,不如面对清风皓月,天为被,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 地为床,安安静静地生活,自由自在地对酒当歌, 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 寻求自己的身心自由。 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4Jj 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此时苏轼贬居黄 三、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 州。词的上阕是先写景再入情。写江汉的特点和盛 对于仕途的不如意、生活的遗憾事,苏轼也有 景,化用前人的诗句,既表现出了自己对自然山水 着彷徨与苦闷,无奈与苦楚,但是与常人不同的是 的向往之情,又表现出了对成都的怀恋和热爱,“我 苏轼能够理性对待,能用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将这 为剑外思归客”更是表现出了作者想回归故土、找 些遗憾带来的痛苦降至最低。 寻自由的意向,引人入胜。下阕“江表传,君休读” 苏轼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荣辱得失看得轻如鸿 透露出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和审视。不独笑二句借 毛,“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满庭芳》)[4】4弱,这不 4 铜仁学院学报 2014年 是很好的例子吗?在贬谪黄州等地时,苏轼与民为 乐,在亲自农耕、建造茅屋、骑马狩猎中就流露出了 随遇而安的人生模式,用自己旷达超然的胸怀去面对 和应付悲惨的政治与打击,冷静待之。“竹杖芒 恒和生命的有限。于是,对于人生,苏轼产生出了 一种人生若寄如梦的顿悟和感想,从时间和空间两 方面展现了生命的有限和命运的艰难,对待生活中 的分合集离与人生的生老死亡都有着理性的眼光和 哲理的境界。 , 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 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 。,苏 轼乐观的态度和坚强的风格在很多词作中都能见到。 苏轼作为一个功还未成、名也未就的儒生,伴 随着年轮的滚滚向前,岁月可贵、劳生有限的感觉 苏轼是一位有着哲学思维的词人。他能从生活 中的一般、微妙之物中找到快乐,能够在平凡的生 自然会油然而生。“世路无穷,劳生有限”(《沁园 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34“流水如今何在 活事件中挖掘畅愉身心的韵味,能够在大自然的美 好事物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栖息地,不为外物所扰, 不被外物所累,随遇而安的情怀不仅给了苏轼坦荡, 还给了他闲适。其中感情,《西江月》堪称典范: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 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欹枕绿杨 桥。杜宇一声春晓。【4J3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是一首寄情山水之 作,全词描绘了一种唯美诗画的景色,而“照野弥 弥浅浪”句则反映出了诗人在如诗如画的仙境中, 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与遗憾之事,完全把自己融 入到了大自然之中,达到了超然旷达、物我两忘的 境界。而整首词也展现了苏轼乐观、开朗的胸襟。 再如其词《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乌 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 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4] 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此词其实是苏轼 在乡村里幽居闲适的真实反映,上阕写景,描写了 山间葱葱郁郁的优美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亲切和 美丽,同时,也表现了苏轼舒心闲逸的情怀和乐趣。 下阕写太阳下山的景色,没有世事的喧嚣,展现了 一种自得其乐的闲适生活,也体现出了一种欢快闲 适的心境。 四、理性的生命本体观 “也正是因为苏轼的建功立业的理想不能实 现,苏轼常面对无尽的宇宙慨叹人生短促。”Lo 在残 酷的政治生涯中,苏轼虽然未能一展胸中宏图,匡 扶朝廷,但却对生命的本体意识有着清醒超然的看 法。在艰苦的宦海沉浮中,苏轼感受到了宇宙的永 也?岁月如梭。白首相看拟奈何”(《减字木兰花・送 赵令》)[41151,面对时光的流逝,苏轼自然感受颇深。 此种感受在其词《临江仙》下片中还有着体现: 阆苑先生须自责,蟠桃动是千秋。不知人世苦 厌求。东皇不拘束,肯为使君留。[41 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1076),苏轼通过引用神 话故事,既揭露了宇宙的无穷,又表现了人生的短 暂。“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夜归临 皋》)01467对于宇宙无穷和人生的短暂,苏轼看得 清清楚楚。 也正是因为苏轼承认了宇宙无穷和劳生有限, 进而他产生了人生若寄如梦的感慨,“与君各记少年 时,须信人生如寄”(《西江月・送钱待制穆父》)[41 卯, 苏轼承认人的肉体在世间停留的时间是有限的。而 “所谓‘人生如梦’,既是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 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以自我把握”【2]6 ,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 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331,对此,苏轼感 慨万千。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永 遇乐》)【4]2 “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 】 99, 在其词中,“梦”出现了很多次,并细致表现了苏轼 对世事难以捉摸的倾向。正如其词《西江月・中秋 和子由》所传达的一样: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呜 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 光。把酒凄然北望。[4]7 此词作于元符元年(1098),上阕苏轼感叹了生 命的虚无与短暂,以梦寓意世事,既包括了难以回 眸的往事,也包含了对人生价值和目的的怀疑与思 考,“人生几度秋凉”更是有着对时光易逝的惋惜与 无奈。下阕批判了奸吝小人的可耻行为。 增刊 罗森波,朱存红:从苏轼词看其生命意识 5 然而,虽然苏轼感叹人生如寄如梦,但他并没 超脱人生的“寄”“梦”以及分合聚散,“笑看潮来 有消极悲观,更没有否定人生,而是用哲理性的方 潮去,了生涯”(《南歌子》)[4】624,苏轼对人世问分 式应对人生的虚幻缥缈。“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 合离散的清醒理性认识给予了后人无限正能量。 来谁不老”(《定风波・重阳括杜牧之诗》)【4】2 “笑 劳生一梦”(《醉蓬莱》)[4】4 ,苏轼淡淡一笑,把握 总之,在词作中,苏轼通过展示自己的生命历 时间,用理性思维变有限为无限。 程,用哲理性的全新视角为后人阐释了其追求人生 同时,苏轼对于生活中的离合聚散与衰老死亡 价值的坚持不懈、对待风雨坎坷的随遇而安及理性 也有着理性的认识。“缥缈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 的生命本体观。其词中体现的这些生命意识耐人深 难全”(《浣溪沙・菊节别元素》)【4J9 “浮世事,俱难 思,给后人以无限的启迪。苏轼,一位哲学词人, 必”(《满江红・正月十三日送文安国还朝》) , 在文学史上永远熠熠生辉。 对于生活中的事情,苏轼认为不能十全十美,也不 会尽如人意,“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 参考文献: 茱萸仔细更重看”(《浣溪沙・重九》)[4]93“长共天难 [1】诸葛忆兵,陶尔夫.北宋词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 老,终不羡人间,人间日似年”(《菩萨蛮》其二)【4J2 。 出版社,2002. 对于这些不如意的事情,苏轼理性观之,客观对之,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 “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瑞鹧鸪》) 版社,1999. L4J2 人生到处萍漂泊。偶然相聚还离索”(《醉落魄痛 [3】张玉璞.浅酌低唱[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 上呈元素》)【4] “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 [4】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量”(《浣溪沙》)【4]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5】孟伟卿.论东坡词的情态意象及其生命意识[D】.西安: 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4J M。苏轼可谓是 陕西师范大学,2010. 一个哲学词人,他用哲理性的视角和眼光力求自我 [6]秦星.从苏轼词看苏轼对人生的思考[J].华章,2011,(11). ON the Awareness of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 Shi。S Ci-poems LUO Senbo,ZHU Cunhong (School of Literature,Tongren University,Tongren,Guizhou 554300,China)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Su Shi had made creative contribu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poem.He not only left behind many popular ci—poems,also soaked with unique awareness of life in his works,which gave later generations unlimited ponder and enlightenment.A lrager proportion of the existed ci.poems of Su Shi refleeted his awareness of life.The formation of Su Shi’S awareness of life was related to his circuitous and more difficult life experiences.Affected by the three religions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 thoughts。Su Shi actively pursued his values of life and devoted himself to his career and country,but its business to assist the king,the ambition nad reality seriOUS phase back,and then drives him to pursue the freedom and personal independence;Faced wiht ups and downs.Su showed a trnascendent brocaded mind and reconciled heart;To the life itself,Su believed htat the life iust like a rdeam,SO we should sensitively treat the happiness and sorrows and life and death.A11 of htose have a distinctive expression on his works. Key words: Su Shi, Ci—poems, awareness of life (责任编辑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