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第二阶段个人研究计划
教学中,坚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动态的评价学生,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不仅在学习成绩方面取得进步,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将分层教学渗透于课堂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从而全面提高数学课堂质量,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有效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试验措施:
1、承认学生的差异,用不同的尺子评价不同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评价。
2、课前复习体现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是学困生感到自己也能行,优秀生也能得到发展。
3、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活动中设计恰当的问题,给各个层次学生发言的权利,激发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4、课后练习要有“趣味性、开放性”,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觉学习轻松、有趣,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道题的做法,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管理学生用自己个性化的方法解决,有效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6,继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用心做题的习惯,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具体安排
在本阶段,和其他研究成员一起学习,听取部分老师的研究课再一起交流,评价。本阶段中本人准备听取以下几人的课程:
(1) 完成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相关的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
(2)老师的六年级《相邻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3) 老师的五年级《小数的性质》
(4) 老师的一年级《认识图形》
(5) 老师的三年级《一一间隔排列》
(6) 老师的二年级的《7的乘法口诀》
(7)老师的一年级《复习9 8 7 6 5的加法》
教学中给学困生不断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学习数学
的乐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对于学优生,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完成高要求的问题,为他们搭建一个发展思维,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总之,教学上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差异,看到学生的发展进步,根据学生的差异选择一种符合实际,比较优化的教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