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第18卷
第
2期
• 107 •
•论著•
DOI: 10. 3969/j. issn. 1672-8521. 2017. 02. 008
剖宫产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分析
俞琳王国贺
张丽丽
朱雁虹张慧玲
(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妇产科,河南郑州450003)
【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
年3月-2017年3月在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行剖宫产术且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140例产妇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 计产妇的产程、手术时间、胎膜早破情况、失血量、是否伴感染相关性基础疾病、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入侵性 检查次数、住院时间等,并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釆集切口处的分泌物做细菌培养,对主要病原菌的分布情况进 行分析。结果:有生殖道感染、术前未用抗菌药物、阴道检查次数$3次、手术时间$1 h、失血量$400 ml及有基础 疾病为剖宫产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81株,占46.29%),其次为铜绿假单胞 菌(28株,占16.00%)和肠球菌属(25株,占14.29%)。结论: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与有生殖道感染、术前未用抗菌 药物、阴道检查次数$3次、手术时间$1h、失血量$400 ml及有基础疾病相关;其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
关键词剖宫产 术后感染 危险因素 病原菌 分布
Risk factors and pathogenic bacteria distribution of cesarean section infection
Chou lin,Wang Guohe, Zhang Lili, Zhu Yanhong, Zhang Huiling.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Zhengzhou People's Hospital of Henan Province, Henan Zhengzhou 450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of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cesarean section and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distribution for providing a basi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of 140 puerperants with cesarean section infection who admitted from Mar. 2014 to Mar. 2017 in the Zhengzhou People's Hospital of Henan Province. The risk factors such as birth process, operation time, premature rupture of fetal membranes, blood loss, infection-associated underlying diseases,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use, times of invasive examination and hospital stay etc. were assessed by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is. The secretions from the incision were sampled for bacterial cultur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ain pathogenic bacteria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 no using of antibiotics pre-operation, vaginal examination undergone $ 3
times, operation time more than 1 hour, the blood loss $ 400 ml and exist of underlying disease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cesarean section infection. The main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Escherichia coli (81 strains, 46.29%), followed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28 strains, 16.00%) and Enterococcus(25 strains, 14.29%).
Conclusions:
Incision infection after cesarean section is correlated with the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 not use of antibiotics preoperation, more than 3 times of vaginal examination, operation time more than 1 hour, the blood loss $ 400 ml and the underlying disease. The main pathogenic bacteria are gram-negative bacteria.
Key words:
Cesarean section;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Risk factors; Pathogenic bacteria; Distribution
随着晚育、二胎政策的实施,胎儿过大,胎 位不正、胎膜早破、产程迟滞及胎儿窘迫等异常妊 娠逐渐增多,使剖宫产分娩的孕妇也逐渐增多[1-2]。 虽然剖宫产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产科某些并发症 的发生,解决了难产的问题,降低了母婴死亡率, 但剖宫产手术需产生切口,很容易导致术后的感染, 且抗菌药物的滥用使耐药菌株越来越多,使感染治 疗较为棘手[3]。本研究中探讨了剖宫产术后感染
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对其病原菌的分布进行分析,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7
年3月在河南省郑州人民医院妇产科行剖宫产术且 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14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其中 浅层感染80例,深层感染45例,器官或体腔感染
• 108 •
15例。切口感染判定标准⑷:①有下列表现之一 者:切口出现红、痛、肿或出现脓性分泌物;切口 自然裂开或由医师打开后发现有脓性分泌物,可伴 发热;切口穿刺或引流有脓液;再次手术发现有切 口脓肿或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感染证据,或者有其 他感染迹象。②临床诊断基础上,有感染的病原学 依据。排除:切口有脂肪液化、液体透壳的患者; 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140例患者年龄24〜38岁, 平均(26.41±1.45)岁;孕周37.0周〜40周, 平均(38.38±1.28)周;住院时间4〜14 d,平均 (7.87±2.69) d。1.2
方法统计入选患者的产程、手术时间、胎
住院时间(d)阴道检查(次)相关因素生殖道感染
Infect Inflamm Rep, Vol.18, No.2, June 2017
表1剖官产术后感染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感染[例(%)]
有无
101 (72.14)
18.715
39 (27.86)
X2值
户值
0.000
BMI
(kg/m2)胎膜早破
<30彡30有无<3彡3<7彡7
68 (48.57)
0.076
72 (51.43)106 (75.71)
25.433
34 (24.29)31 (22.14)
30.006
109 (77.86)38 (27.14)
19.968
102 (72.86)40 (28.57)
16.021
0.783
0.000
0.000
0.000
膜早破情况、失血量、是否伴感染相关性基础疾病、 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入侵性检查(阴道检查) 次数、住院时间等;采集切口处的分泌物作细菌培 养,分析主要病原菌的分布。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
术前应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h)产程(h)失血量(ml)
<400彡400
0.000
100 (71.43)42 (30.00)
15.204
<12
彡12有无
0.000
98 (70.00)45 (32.14)
12.076
95 (67.86)44 (31.43)
13.077
行分析。危险因素的分析方法,单因素分析采用 /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户<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0.000
<1
^ 1
0.000
96 (68.57)98 (70.00)
15.204
基础疾病
2.1 剖宫产术后感染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将可能
有无
0.000
42 (30.00)
导致感染的因素作为自变量、将是否感染作为因变 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殖道感染、胎膜 早破、阴道检查次数、住院时间、失血量、产程、 手术时间、基础疾病(妊娠高血压、糖尿病、营养 不良等)及术前是否应用抗菌药物为剖宫产术后感 染的危险因素。见表1。2.2
剖宫产术后感染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
得到的危险因素作为自变量、将是否感染作为因变 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生殖道感染、 术前使用抗菌药物、阴道检查次数>3次、手术时 间彡1 h、失血量彡400 ml及有基础疾病为剖宫 产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2剖官产术后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危险因素有生殖道感染术前使用抗菌药物阴道检查次数>3次手术时间彡1h有基础疾病失血量> 400 ml
OR值
1.2481.5741.689
95%CI1.521~7.5781.441~6.2891.135~9.2031.842~8.5322.102~7.9352.011~10.171
回归系数4.2854.8975.2145.3056.4074.309
标准误0.2510.3040.2740.3320.4120.401
X2值
8.4124.3585.269
户值
0.0120.021
0.005
2.012
1.9752.324
10.201
4.3325.752
0.000
0.025
0.001
2.3剖宫产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140例患者 伤口分泌物中共培养菌株175株,其中最多的为大 肠埃希菌(81株,46.29%)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8
株,16.00%)和肠球菌属(25株,14.29%),以 及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11.43%)克雷伯菌属(15 株,8.57%)和其他病原菌(6株,3.43%)。
感染、炎症、修复
2017年6月第18卷
第
2期
3讨论
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是剖宫产的并发症之一。 有研究证实,导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很多, 胎膜早破、产程、住院时间、入侵性操作、伴有基 础疾病等均为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5-6]。本研 究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可知,有生殖道感染、 术前未应用抗菌药物、阴道检查次数>3次、手术 时间彡1 h、失血量彡400 ml及有基础疾病为剖 宫产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金丽等[7-8]的研 究一致。分析其原因:近年来由于婚检实行自愿原 则,婚检率明显下降,很多孕妇孕前生殖道感染未 能得到及时控制;另一方面社会性观念的开放使生 殖道感染明显增加,从而使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发生 概率增加;在抗菌药物的应用方面,在剖宫产术前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能够有效避免感染的发生, 而在感染后应用抗菌药物,很容易错过最好的治疗 时机;多次阴道检查和手术时间较长时,容易导致 出血量增多或组织损伤,增加感染的机会,尤其在 产程较长、有胎膜早破时,容易使羊膜腔中各种致 病菌大量繁殖,造成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如果产妇 伴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免疫力明显下降, 也很容易引起感染。有研究显示,体重指数过高也 是剖宫产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9],但本研究 中数据显示体重指数不能成为剖宫产后切口感染的 独立危险因素,此结果也可能和研究样本较少有关, 需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研究以确证。
本研究中观察了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 菌分布,140例患者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共 培养菌株175株,提示存在多重感染的情况;从菌 株分布来看,引起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特别是大肠埃希菌占所有菌株的46.29%,此结果和 周江清等[10]的研究相符。但也有报道,剖宫产术 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表皮葡萄球菌) 为主[11],这可能与感染程度不同导致感染病原菌 来源不同所致(表皮葡萄球菌主要来源于皮肤内源 性菌群,而革兰阴性菌主要来源于阴道、宫颈、盆 腔等内源性菌群中)。
为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针对本研究 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中要采取 相应的预防措施。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和卫计委颁 发的文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预防性 应用抗菌药物,在术前30 min应用抗菌药物为宜。 是否对所有剖宫产都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目前尚无
• 109 •
统一意见,根据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制定的《妇 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对于术前有阴道、宫颈或 盆腔等感染的患者提倡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但也 有学者认为,阴道、宫颈等正常情况下均有致病菌 存在,只是在身体抵抗力下降时才引起感染,提倡 术前给予抗生素预防。
剖宫产手术过程中,要保证手术器械清洁度, 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尽量缩短手术的时间及产程, 防止切口暴露时间太长而增加感染的机会;术后对 切口密切观察,并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及时 治疗基础性并发症,一旦发生感染迹象(红、肿、热、 痛),及时给予针对性治疗,避免感染的进一步发 展。感染菌群随着时间推移会发生一些变化[12], 要予以关注,合理使用抗生素。•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和多种因素 有关,临床上要根据这些感染危险因素给予相应预 防措施,尽量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剖宫产术 后感染主要的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 多见。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要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叶湘,王群兴,张真.剖宫产术后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
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 (2):429-430.[2] 涂勤,刘莉,何雯,等.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应用的干预研
究[J].中国药师,2013,16 (3):408-411.
[3] 田加珍,王川,陶虹.剖宫产产妇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
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 (2):464-467■
[4] 王红英,李漪,胡芳,等. 剖宫产产妇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 (17):4250- 4252■
[5] 易晓云,马润玫.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 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3,16 (4): 197-199.
[6] 李媛,吴芬英,孙琦,等.产妇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
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 (23):5937-5938.
[7] 金丽.剖宫产术前应用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和产褥感染的意义
[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 (10): 85-87.
[8] 魏振玲,黄华.剖宫产产妇医院感染原因及干预对策J].中华
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 (3): 715-717.
[9] 胡红梅,胡伟位,周优芬.剖宫产手术切口感染的目标性检测
及护理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 (3): 262-263.[10] 周江清,王驰.剖宫产产妇术后切口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 (2): 155-159.
[11] 何丽玲.剖宫产产妇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
[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 (6):92-94.
[12] 王海英,赵颖,赵斌.临床常见感染菌群的分布特征及耐药趋
势分析[J].感染、炎症、修复,2015,16 (4): 199-205.
(收稿曰期:2017-05-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