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Auhui A .Sci.2008,36(1):384—385 责任编辑刘月娟责任校对马君叶 山东省生态农业区域布局及发展模式选择 沈香琴,马如武 (滨州职业学院,山东滨州256603) 摘要根据山东省自然资源条件、生产发展基础,把全省生态农业发展划分为“三区二线一洲”,并对各区域的发展模式进行选择。 关键词 山东省;生态农业;区域布局;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8)O1—00384~02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山东省农业得到了长 和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开发布局。 足的发展,经济总量稳定增长,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多数经济指 2.1.5持续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 标保持了国内领先地位。但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 大的差距。农业经济整体运行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加工增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比较明 显。努力缩小差距,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步加快农业 发展,使全省农业发展的速度更决、经济总量更大、运行质量更 好、市场竞争力更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当前和今后 一段时间山东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1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 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利用生态学原理、遗 传工程原理和先进的耕作栽培技术,以生态农业为重点,搞 好土地改良、水土涵养,努力开拓生态农业发展的新途径。 本着“立足示范、着眼推广、注重基础、讲求实效”的原则,在 省、地市、县3个层次上推进生态农业建设,扩大生态农业试 点示范面积。力争到2010年,全省农村景观优美、环境优雅, 资源利用和保护协调,农产品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外向型 农业、市场农业格局基本形成,构筑起以县为主体、以村为基 础的全省“一盘棋”的组织格局和结构有效、功能完善、效益 最佳、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 2山东省生态农业区域布局 2.1原则 2.1.1综合性。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的典型发展模 式,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树立现代农业的经营理念,按照“整 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 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的第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提高农 业的综合效益。 2.1.2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山东地貌类型多样,农业地理 条件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区域间农业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及 农业发展的基础也各不相同,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因此,各 地选择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标准也不统一,必须从当地的资 源条件和区位优势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区治理。 2.1.3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按照市场经济的要 求,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 业。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思路,选择具备资源优势、有广阔市 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形成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 良性运行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2.1.4生物技术、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以科技为 先导,建立优化、配套生态农业技术体系,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基金项目 滨州市2005年度立项项目 作者简介 沈香琴(1968一),女,山东临朐人,讲师,从事农业经济教学 与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OO7.()8.Q5 展,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生产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同时,提 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从而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 2.1.6行政界的完整性。主要为了保证各地生态农业在具 体运作过程中的相关技术、措施的配套到位率、落实率。 2.2布局 2.2.1三区 2.2.1.1山东半岛及沿海生态农业区(鲁东丘陵区)。该区 位于沭河、胶莱河以东,三面环海,包括烟台、威海、青岛、13 照四市的全部和诸城、高密、莒南、临沭等县市,总面积4.2× 104 km2。该区主要为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区,年降水量650 950 innl,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技术体系较完善,生产力水平较 高,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全面,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为山东经 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 2.2.1.2 鲁西平原生态农业区。该区包括菏泽、聊城2个 地区,德州市的大部分及济宁、济南两市的部分平原县(市、 区),总面积3.7×lo4 km2。该区属黄河冲积平原,半干燥气 候,光照较充足,年降水量550 650 innl。但是随着黄河断流 期的延长,水资源形势日趋紧张,风沙、盐碱危害严重,可谓 旱涝碱三害并存;土地贫瘠,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农业结构以 种植业为主,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科技水平低。 2.2.1.3鲁中南山区生态农业区。该区包括临沂、枣庄、泰 安、莱芜市及潍坊、济南、?甾博、济宁市的大部分地区,总面积 5.34×lo4 krn2。该区属半湿润温暖地区,年降水量650 900 121111。该区是山东河流的主要发源地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 域,人均耕地较少,土壤肥力较低,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低, 经济、科技、文化相对落后,但工业污染轻,农业资源类型多 样,农业内部结构复杂。 2.2.2 两线。全省生态农业建设按纵横两线布局。横线是 指济青高速公路沿线,涉及济南、淄博、潍坊、青岛四市地,是 山东经济最发达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纵线是指京九铁 路沿线,涉及德州、聊城、菏泽三地区的县(市、区),位于山东 西部,是全省欠发达地区。 2.2.3 一洲(黄河三角洲)。该区包括东营市、滨州市及乐 陵、庆云、寿光、寒亭、高青等县(市、区),总面积2.1×104 km2。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降水 量560 ITlIn,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发展前景较好。目 前,黄河三角洲的农业开发已初具规模。 3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3.1山东半岛及沿海生态农业区(鲁东丘陵区) 3.1.1指导思想。根据鲁东山区生态经济的特点,合理调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6卷1期 沈香琴等 山东省生态农业区域布局及发展模式选择 385 整农业产业结构,选择切合实际的生态农业结构模式,做到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各业比例协调,全 业模式。 3.4两线 面发展。依据这一地区的资源优势,应突出4个重点:①充 分利用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创汇农业,按照“贸 3.4.1 指导思想。横线生态农业起步较早、水平较高,应提 高发展的层次;纵线生态农业起步较晚,水平较低,应加强基 础建设和特色生态农业项目建设。 工农”生态农业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向开放、复合、 生态型农业转化;②充分利用广阔的浅海滩涂资源,大力发 展水产立体养殖型生态农业;③充分利用盐碱荒地资源优 势,努力发展林、果、草、牧型生态农业;④充分利用环境优 美、名胜较多的优势,发展旅游型生态农业。 3.1.2 主攻方向。①以拦蓄地表水和全面节水为主,构建 3.4.2主攻方向。横线生态农业建设应突出抓好农业环境 污染监测、农产品精深加工、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 用、污水安全灌溉、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庭院生态开发和生 态城镇建设、生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和产业开发园,以及生 态旅游、观光旅游等重点项目;纵线生态农业建设应突出抓 以沿海防护基干林带为主线,以高效生态经济林为主体的多 层次森林防护体系;②重点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农 业废弃物资源,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农村新能源; ③积极创建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 区,打造生态农业高科技产业;④充分发挥当地旅游资源优 势,开发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区(线)和观赏旅游业(带);⑤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副产品和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创建以 加工业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农林牧渔旅游协调发展的生 态农业发展模式,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3.1.3可供选择的模式。包括林、果、草、牧混合型生态农 业模式,节水型生态农业模式,观光旅游生态农业模式,产业 化生态农业模式。 3.2鲁西平原生态农业区 3.2.1 指导思想。本着资源合理利用,区域内整体系统结 构与功能相协调的原则,以大农业为系统界限,综合利用各 种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多次利用、 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 3.2.2 主攻方向。①实行开源节流,推广节水灌溉和污水 处理安全灌溉技术,提高农田有效灌溉率;②进一步完善以 农田林网、农田问作为主,乔灌草、网带片等配套的农林复合 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综合抗灾能力;③采取修造台田、翻淤压 沙、覆膜盖草、秸秆还田和配方施肥等技术,加强中低产田的 改造升级,大力推广盐碱涝洼地“上农下渔”的生态农业模 式;④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推广旱作农业和立体种植技术(如 “生态果园”),突出发展特色种植业,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畅 销国内外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形成当地绿色支柱产业。 3.2.3 可供选择的模式。包括节水型生态农业模式,开放 复合型的生态经济结构模式,产业化发展模式,“上农下渔” 型生态农业模式。 3.3鲁中南山区生态农业区 3.3.1 指导思想。依据山区山多地少、植被覆盖率低、水土 流失严重、水资源和土壤养分缺乏的特点,建立不同类型、不 同层次规模的生态农业模式,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3.3.2 主攻方向。以植树绿化、沟河拦蓄为基础,以小流域 综合治理为单元,以坡改梯和发展种、养、加、沼、太阳能为一 体的生态果园为突破口,加强对各种农业动植物资源的开发 利用和保护,建立多层次山区立体生态防护体系,重点发展 无公害农产品和生态旅游观赏2项新兴产业。 3.3.3 可供选择的模式。包括“四位一体”生态温室种养模 式,林果一粮一牧型生态农业模式,种、养、加产业化生态农 好污水处理和节水灌溉工程,发展林农、农牧相结合的生态 模式,同时结合实施土壤培肥、无公害农产品建设和特色农 业开发等项目。 3.4.3可供选择的模式。包括产业化生态农业模式,节水 型生态农业模式,庭院生态农业模式,旅游观光生态农业 模式。 3.5黄河三角洲 3.5.1指导思想。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山东北部。其特殊 的区位和自然条件,形成了该区一方面表现为环境脆弱的总 的生态特点,另一方面又显示出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自然趋 势。因此,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农业的定位点就是依靠现 代农业技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条件,保 护和改善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阻止土地盐碱程度的进一 步恶化;提高抗灾能力,资源实现可再生增值,并逐步走向良 性循环;农林牧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大农业内部结构不断 优化,农村社会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新的依 靠高科技高效农业增长点,逐步建成生产高效、生态协调的 现代农业体系,使农业成为三角洲的优势产业。 3.5.2主攻方向。保持耕地面积稳中有增,合理调整粮经 作物种植比例,重点实施“种子工程”和“节水农业”新技术; 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建立黄河三角洲林业生态保护区,重 点建设平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和环城防护林三大体系。加 强经济林建设比重,大力发展特色林果,提高森林覆盖率;优 化畜牧业的产业结构,重点实施畜禽良种、牧草良种工程,推 动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巩固和建立生产基地,综合开发利 用畜牧业养殖场,建立和完善国家、区、乡镇的疫情监测网, 确立畜禽生产的标准模式。同时,加大对畜禽场废水和污物 的处理;以咸、淡水养殖基地为依托,以工厂化经营为支柱, 点面结合,拓宽生产养殖面积,加大水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 产值。利用工厂化的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建立特色水产养殖 场,通过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降低成本,提高经营利润。 同时,加强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技术研究工作。 3.5.3可供选择的模式。包括枣粮间作生态农业模式,“上 农下渔”生态农业模式,草业一牧业主导型生态农业模式,节 水型生态农业模式。 参考文献 [1]路明.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现f 匕的必由之路[J].生态农业 研究, ̄000(2):1—2. [2]聂岩.山东省生态农业试点实践与发展战略建议[J].山东农业科学, 2001(1):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