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匠师在云冈石窟 造像中的雕刻技法与审美理想 口乔建奇 云冈石窟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被列为 中还有隐形的光芒,这种精湛的表现技法令人惊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 化与外来文化有机交融的典范;是中原农耕文化 与草原游牧文化相得益彰的结合。北魏匠师在云 冈石窟造像中所体现的精湛技艺和审美理想,是 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北魏匠师在云冈开窟造像中运用的技法 纵观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历程,云冈石窟在 整体艺术构思设计上、在雕刻的宏观把握上、在 艺术处理方法上实属典范【1]。首先在整体设计构 思上,云冈第一、第二期大型窟群都是皇室主持 的工程,是经过周密组织设计开凿的。首期“昙曜 五窟”是五个大佛窟,从这五所洞窟的造像空间 设计上,每尊佛像的整体把握是以势取形,佛像 身体的空间尺度稍有加大,将头部和胸腔略作前 倾,腹部略作加长,这样就确定了佛像的基本动 态。用线条造型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最大优势,北 魏匠师在“昙曜五窟”中成功地运用了这一造型 方法,大佛的眉线犹如拉满的弓,衣饰纹线在排 列组合上也强化了大佛的动势。线随体转,疏密 深浅变化有致,道劲而通畅,整体造型稳健雄沉。 北魏匠师在运用正负空间来完成取势的效果上 达到了极致。云冈第18、19、2O窟主像为什么不 作复杂的发式处理(像印度佛像那种波浪式或螺 结卷发),这直接原因是“凉州造像”模式对云冈 造像的影响『2],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作平光处 理更有利于佛像的体面关系的流畅和整体气势 的贯通。20窟露天大佛身体前倾的坐姿,是一种 艺术上的合理选择。佛像的恢宏气势,正是那前 倾的角度和浑厚的体量所形成的艺术效果。在主 像和背景处理上,大佛背光的火焰纹饰雕刻独具 匠心,北魏匠师运用折光处理手法,在火焰纹饰 叹。造型苍劲的背景纹饰构成的灰色调与大体面 的主像所形成的对比,使得主像更醒目,视觉冲 击力更强烈。穹庐式的窟顶,既坚固又使人感到 深邃。在观像的最佳视角和造像的比例、体量方 面,也都达到了完美的处理效果。 云冈第二期开凿的窟群约在公元465至 494年,这时北魏皇室、贵族崇佛祈福也愈演愈 烈,云冈连续开凿成组的大窟。第二期石窟在形 制上的特点是,平面多方形,多具前后室,有的窟 中部立塔柱,还有的在后壁开凿隧道式的礼拜 道。方形平面窟的壁面雕刻都作上下重层、左右 分段的布局,窟顶多雕出平棋。在造像方面,像第 一期那样的雄伟大像较少了,但形象题材多样化 了,出现了世俗的供养人行列,凸起式的衣纹被 简化的阶梯式所代替。和第一期比较,最使人注 目的是,汉魏以来分层分段附有榜题的壁画布局 和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及其装饰日渐增多,佛像 的服饰在第二期晚期也换上了中原的样式。 第二期窟群中雕刻技法上有几个突出的特 点,北魏匠师运用力学原理在几组洞窟里都采用 了柱式结构造型,如:洞窟中心的塔柱,洞窟外连 接崖体的廊柱,这种方法分解了洞窟顶部的压 力,增加了雕刻可利用的画面。第7、8、9、10窟的 顶部用中国传统建筑的平棋形式表现,既减轻了 顶部的压力,又增加了雕刻的画面。第二期窟群 中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广泛运用于立体和浮雕 造型中。第二期窟群中的浮雕采用汉画像石的构 图 明圆回,网谷手 富 二期窟群主要完 成 人物的服饰、人 物 面都可看到孝 文 文物世界 啊2014.3 37 北魏匠师在佛教造像中体现的审美理想 的英雄造型;中、后期则反映的是印度本土文化, 肉感极强的硕大形体和情欲烂漫的审美趣味[91。 而云冈石窟雕刻则是以佛教艺术为载体,表现了 北魏匠师所崇尚的那种智慧的内心,脱俗风度的 理想人格。 佛教自东汉初传人我国后,连绵不断的战争 为佛教的滋生发展创造了土壤。公元4世纪初, 我国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拓跋部势力不断壮大, 公元5世纪中叶逐渐统一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 区。北魏王朝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后,拓跋氏 云冈石窟那些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佛 教造像,无疑是借鉴外来文化与继承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的新创造,这是一种“静观”,是对现实生 活深刻体验后的情感升华。云冈石窟佛教造像具 族为维护其统治笃信佛教『31,在京城西武周山南 麓开凿了云冈石窟。 北魏王朝建都平城后,从各地大量地迁移人 口到京城,这些人中有许多僧人和百工巧技,善 绘、能塑者都在其中,而这些僧人、匠师和无数的 “佛图户”、“僧祗户”就是开凿云冈石窟的基本力 量I4l。云冈石窟首期工程——“昙曜五窟”(现编 号第l6至20窟),一开始就有超拔的水准,是与 那些各地聚集的匠师、僧人的艺术素养和雕刻实 力是分不开的。史料记载参与云冈石窟开凿工程 的有素养很高的高僧、艺术家等人。如昙曜、法 果、僧显等高僧【5J,蒋少游等能塑善绘的匠师 , 还有宦官钳耳庆时(王遇)同等人。 艺术处理手法是构成作品格调境界的途径, 而立意是达到效果的前提。过去许多研究学者都 曾在谈及云冈石窟雕刻艺术方面认为云冈石窟 是受犍陀罗雕刻影响,承袭了汉代雕刻技艺而产 生的,这是概念化的笼统认识。云冈石窟雕刻艺 术所表现的那种智慧的内心和超脱风度,是当时 北魏社会总体氛围、文化观念的直接反映。魏晋 哲学思潮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 作用,奠定了中国美学的基本框架 。“得意忘 形,得言忘像”,触及到了文艺创作的一个根本问 题——艺术构思和艺术形象。“以势取形,以情传 神”,是云冈雕刻艺术的美学特征。谢赫在《古品 画录》中把“气韵生动”列为“六法”之首。北魏匠 师是云集四方的优秀者,必然要受到先辈哲学思 潮影响。云冈雕刻那种气度不凡的造像,正是注 重气韵的刻意追求,这种艺术风格和魏碑字体的 云冈石窟中的 北魏之前从未 像与印度佛教=i: 差异。印度犍脚 38丈物世界Wvc ̄j 2014.3 有独特的形式感,而这种形式感在佛教造像上是 形体的基本特征被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删除其中 某些细节而夸张其整体感,因而构成一种非常明 晰的形态。 北魏匠师在云冈石窟所体现的创造才能,不 仅是上述的几个特殊案例。创造就是在继承前人 基础上的大胆突破。在云冈石窟早、中、晚三期的 开窟造像中,北魏匠师以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审 美标准创造出符合中国人审美理想的佛教造像 艺术,这是对佛教文化艺术的深悟和有选择的吸 收。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汇集各地优秀匠师、高 僧、文人按皇家意旨完成的一项政治任务,因此 石窟规模和造像水准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是佛教自东汉初传人我国至北魏时期集大成的 一项宏伟工程。云冈石窟雕刻艺术,是多种文化 基因和多元文化的一个组合体。 [H[8】吴焯《佛教东传与中国佛教艺术》,浙江人民 出版社,1991年。 【2l【4】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平城实力集聚和云 冈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文物出版社,1991年。 【3】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华书局, 1983年。 【5】《魏书・释老志》,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 【6】《魏书・蒋少游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 【7】《魏书・王遇传》,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 【9¨英]约翰・马歇尔著《犍陀罗佛教艺术》,王冀青 译,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 (作者.Y-作单位:山西大同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