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育叙事故事1

教育叙事故事1

来源:吉趣旅游网
教育叙事故事 (问题解决方案)

-----聆听花开的声音

背景: 个案分析: 我班学生崔傲威,自三年级到现在两年了,自控能力极差,上课不会听课,撕书、做小动作、出怪声音;课下打人、拿别的同学东西更是家常便饭,而且谎话连篇,从不认错。思考问题方式往往以自己的愿望为出发点, 对他人是绝对化的要求。 执拗、 偏激, 对矛盾归因时只看对方的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经常给班级管理带来困难,对他的教育很是头痛。而且因为自身缺点多,同学们疏远他,致使他滋生自卑畏怯的心理,使他缺乏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同学们也不愿和他交朋友。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不停地闯祸。几乎每个课间都有同学来我的办公室反映崔傲威的情况,任课老师一提及他摇头叹息,无可奈何。 描述故事过程: 一、诱因分析和措施 我在闲暇时间找他谈话,在他身上看到的是自卑和无奈,是与其年令不相符的叛逆和孤独。通过多次与本人谈心,电话家访,走近家长等方式,让我了解到,有以下诱因: 1.父母离异,伤及孩子。原来是崔傲威的爸爸和妈妈离婚,母亲离家,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他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小小年纪家庭支离破碎,总想着父母遗弃自己,没有人会喜欢自己,变得愈加仇视别人。 2.离群孤雁,桀骜不驯。家庭的不完整,心理变的扭曲。有时同学们一说爸爸如何好,妈妈如何亲,他都认为是在挖苦自己。同学的无意说笑,都会引起他的误解,有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 3.过度溺爱,缺乏理解。虽说爷爷奶奶对他百般呵护,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只是衣食住行的呵护,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表达的方式也十分简单粗暴,导致他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 4.屡遭批评,恶语相伤。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任性自私,在学校得不到同学的友谊,加上任课老师对他的一些恶习很反感,认为他是个无可救药的孩子 。老师同学的疏远,更是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产生一种自我否定的情绪和心结,慢慢失去了自制能力与自信心态。 二、辅导过程 (一)与家长交流。 1.帮助孩子找回爱。我经常和骜威的生身父母进行电话访问或直接面谈,让他们懂得孩子需要父母的爱,无论大人之间有什么恩怨,不能影响孩子。 2.提高教育理念,正确教育孩子。我常和骜威的爷爷奶奶谈心,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并告诉他们孩子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中利害关系,争取与家长达成共识,一起教育孩子。 (二)注重辅导方,融入情感教学。 1.走近骜威心灵深处 为了消除骜威的逆反心理,课余时间经常有意无意的找他闲谈,拉近彼此距离;课间让他帮我收作业、发作业本,让他体会老师信任的快感;有不妥处,婉言指出,既指出错误,又让他感觉亲切,或用眼神制止他,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让他体会到进步的喜悦。教育从来没有神话,骜威同学还是在不经意中会犯错,毛病依然存在,可是我们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只要看到我的眼神,他就会住手,即使只一点不起眼的进步,我也感到莫大的欣慰。 反思: 骜威同学的点滴进步足以让我激动不已,感觉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对因缺少关爱等因素造成的问题儿童,更应为他们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因而,老师要循循善诱,切忌操之过急,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消除与周围人的隔阂,走出自我心理怪圈。在辅导过程中,我始终坚持蹲下来平视海子,尊重孩子,试着理解孩子的行为,信任他的行为,和 孩子开展心与心得交流,始终做到以诚相待, 同时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逐渐引导孩子进行对自己行为的独 立思考;减少孩子对我的戒备心理,我用心理暗示的方法, 引导孩子自己不断鼓励自己、相信自己。从实际出发,既尊重了学生,又达到了教育的效果。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允许孩子 有一个适应过程以及行为反复。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班主任应以赏识 的眼光和心态看待每一个孩子,帮他们找到好孩子的感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