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册(2018年新编) 第五单元 (B卷)试卷
一、选择题
(共22题;共79分)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红(yīn) 庇护(bì) 青睐(lài) 所向披靡(mǐ) B.酝酿(niàng) 模样(mó) 慰藉(jiè) 锲而不舍(qì) C.脊梁(jǐ) 黝黑(yǒu) 炽热(zhì) 惟妙惟肖(xiāo) D.睿智(ruì) 阔绰(chuò) 和煦(xù) 苦心造诣(yì) 【答案】D 【考点】字音
【解析】A项,殷红(yīn)应读(yān);B项,模样(mó)应读(mú);锲而不舍(qì)应读(qiè);C项,炽热(zhì)应读(chì)。惟妙惟肖(xiāo)应读(xià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玄虚 明辨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B.脂粉 怀疑 地大物搏 求神拜佛 C.渺茫 盲从 前扑后继 埋头苦干 D.竹蔑 停滞 舍身求法 自欺欺人
【答案】A 【考点】字形
【解析】B.“地大物搏”应为“地大物博”,属于同音形似字误用; C.“前扑后继”应为“前仆后继”,属于同音形似字误用; D.“竹蔑”应为“竹篾”,属于同音形似字误用。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从领土面积和资源总量来讲,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世界上目前已发现的160多种矿产,我国几乎样样都有。
B.儿子没按时回来,李阿姨想各种理由,用各种借口来安慰自己,真是自欺欺人。 C.范仲淹登临此楼,怀古伤今,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D.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答案】B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词义,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解析】“自欺欺人”指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去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属于贬义词,用在此处不符合句意。
4.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刚学做菜的王艳老是忘记放盐和其他调料,吃起来让我们觉得味同嚼蜡。 B.晚自习课上,老师又教了我们一种思路,重蹈覆辙地将这道题做了一遍。 C.我们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袖手旁观是不能得到知识的。 D.李琪经常为孤寡老人做好事,他的事迹真是罄竹难书。 【答案】C
第 1 页 共 9 页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词义,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解析】A项,味同嚼蜡:味道像嚼蜡一样,形容文章、语言等枯燥无味。此句想表达王艳做的菜没味道。成语与句子意思不符。B项,重蹈覆辙:又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没有吸取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此句想表达重复做了一遍题。成语与句子意思不符。C项,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参与、不过问或不帮助。此句想表达要得到知识必须参与进去、置身其中。成语与句子意思相符。D项,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罪行多,难以尽述。此句想表达李琪为孤寡老人做的好事太多,数都数不过来了。成语与句子意思不符。 5.下面加横线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间的联系是基于两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关系之上的,是根深蒂固的,不能被忽略的。
B.他和专题组人员一道,经过孜孜不倦的探索,在成矿规律和成矿理论上提出了创新认识,指出了进一步的找矿方向。
C.听到“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好消息,我们全家的那种高兴劲不言而喻。 D.增强“造血功能”的精准扶贫是一种改善民生行之有效的方法。 【答案】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词义,成语(谚语、歇后语等)
【解析】C选项里“不言而喻”形容道理很明显。与语境不符,应该用“不可名状” 6.下列各句中,“中国人”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C.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D.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答案】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词义
【解析】A、B、D三项中的“中国人”,都是指那些国民党统治阶级、御用文人和一部分认识不清的人。C项中的“中国人”是指广大勇敢、正直、进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7.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是鲁迅先生为批驳抗日前途悲观论调、鼓舞民族自信而写的一篇杂文,后收入《且介亭杂文》。
B.“正史”即清高宗(乾隆)钦定的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二十四史。
C.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意思是说:二十四史不是史书,而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罢了。
D.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答案】C 【考点】文学常识
【解析】C.不是二十四个姓氏的家谱,是二十四个朝代皇帝的家谱。ABD正确。 故答案为:C。
8.对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句中“中国人”指广大中国人民。
第 2 页 共 9 页
B.“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民族的中流砥柱。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现在我们并不缺少有自信力的中国人。 D.文中“自欺欺人的脂粉”指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答案】D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主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解析】D错,D句是文章结尾段中的句子,照应了文章第一段,所说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应该是作者在本文中重点批判的失掉了自信力而一昧“求神拜佛”的人。 9.《怀疑与学问》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
A.学则须疑。 B.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怀疑。 C.对于无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怀疑。 D.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答案】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文本类阅读) 【解析】结合文章开头选择。 10.议论文三要素不包括( )
A.论点 B.论据 C.论证 D.论题
【答案】D 【考点】议论文
【解析】议论文三要素有论点、论据、论证。D论题 是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 11.《怀疑与学问》中对“怀疑与学问”二者关系说得较为恰当的一项是( )
A.要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B.一切学问来自于怀疑。 C.只要有怀疑态度,便可去做学问。 【答案】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文本类阅读) 【解析】A.要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的精神。最符合作者观点。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宁浩虽然曾表示“抖鸡贼”的时代已经过去,他希望以情动人,让观众哭出来,但《黄金大劫案》仍然显示了他娴熟的搞笑能力。
B.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是我国高新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重要体现。
C.人大会上,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安全、诚信以及防止传统文化不受污染等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行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D.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如果万一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第 3 页 共 9 页
【答案】B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解析】A项,语序不当,“虽然”应放在主语“宁浩”之前。C项,“防止传统文化不受污染”不合逻辑。D项,“如果”与“万一”重复。
13.下列各条与恒心、毅力无关的论据是( )
A.水滴石穿 B.鲁迅在书桌上刻上“早”字 C.马克思坚持写作四十年而成《资本论》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答案】D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主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解析】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是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洞穴而崩溃。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可以作为重视小事的论据。
14.下列对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部分:摆出对方论点和论据,驳斥对方论点和论据,提出中国的希望。 B.文章列举事实证明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从而驳倒对方,这叫直接反驳。 C.从文中摆出的事实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批驳的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派。
D.文章中“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中的“中国人”是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
【答案】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文本类阅读),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主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解析】B项的说法应为间接反驳。 1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新媒介,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B.“六一”节,许多年轻人因为已经长大,也玩起了滚铁环等传统游戏,以此怀念童年。 C.《二泉映月》自始至终让人感受到一位饱尝人间心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也让人叹为观止。
D.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 【答案】A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解析】B中关联词语误用,应是“许多年轻人虽然已经长大”;C中句式杂糅,应删去“也让人叹为观止”;D中前后不一致,应删去“能否”。 1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只有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B.由于母亲对我的悉心培育,使我从小就养成了勇敢的性格。 C.综艺节目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形式多样造成的。 D.谁能否认李时珍没有对中国的医学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呢? 【答案】A
第 4 页 共 9 页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解析】B选项中,结构混乱,把“由于”或“使”去掉一个。C选项中,成分赘余,把“造成的”去掉。D选项中,语意不明,把“没有”去掉。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遭受挫折的人得到鼓励,眼里的天空会蔚蓝起来,干涸的心田会润泽起来。 C.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每天傍晚时分,身体瘦弱的张教授的父亲,总喜欢在这条幽静的小道上散步。
【答案】B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解析】A项“歌声”与“浮现”搭配不当,可删去“的歌声”;C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D项有歧义,可改为“张教授身体瘦弱的父亲”。
18.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余光中先生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老。
B.《红楼梦美食大观》以“色、香、味、情趣”四要素,写到了《红楼梦》中“吃”的学问。 C.多么熟悉啊,那来自土地和绿色的芬芳!
D.大家都在讨论“虎妈”是魔鬼还是天使?这场有关教育方式的大论战从北美延伸至全球。 【答案】D
【考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D问号应用逗号。
19.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B.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 C.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D.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
【答案】D
【考点】标点符号的使用
【解析】A选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书名号使用错误,应该用双引号;B选项里双引号去掉;C选项里第一分句要加问号 。
20.下列句子中引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 B.先前信“地”,信“物”。
C.后来信“国联”。 D.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答案】D 【考点】引号
【解析】A、B、C项都是引用的作用,而D项的两个引号是反语和特定称谓的作用。
第 5 页 共 9 页
故答案为:D。
21.《创造宣言》认为获得教育的最大成功,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不包括( ) A.要敢于创造 B.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 C.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 D.要注意个人创造的特点 【答案】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文本类阅读)
【解析】D应是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有七项:要敢于创造,要有献身创造的精神,要明确教育的创造目标,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要鼓励学生创作,要注意师生合作创造,要注意集体创造的特点。
22.下列各项表述最为得体的一项是( )
A.护士对刚出院的病人说:“欢迎您再来!” B.您的报告对我们有些帮助。 C.李刚对王明说:“你几点来,我们磋商一下好吗?” D.警察对行人说:“为了您和他人的幸福,请注意交通安全。” 【答案】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生动
【解析】A病人并不希望常去医院 B“有些帮助”不得体 C“磋商”用词不当。D表述最为得体。 故答案:D。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1分)
23. ①“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②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③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④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⑤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第 6 页 共 9 页
⑥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1).选文第三自然段中的“这种情况”指的是( ) A.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B.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C.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D.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答案】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文本类阅读),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主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解析】联系上文,“这种情况”紧跟“这些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一句之后。 故选B。 (2).下面不属于文中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的一项是( )
A.有渊博的知识 B.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C.有天才般的智慧和灵感 D.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答案】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文本类阅读),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主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解析】关注第四段中的语句,“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可以确定ABD正确。C.有天才般的智慧和灵感,文中并未提及。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自然段指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因此不放弃探求非常重要。 B.选文第二自然段的设问,既引发读者思考,又起到过渡的作用。 C.选文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只要有知识就会有创造力。 D.选文列举事例,证明了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答案】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文本类阅读),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主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解析】C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应该有创造性思维。 24. 阅读选文,回答文后问题。 ①中国人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
②“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③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第 7 页 共 9 页
④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⑤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对文中加线词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舍身求法”是指为追求公平、正义而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
B.这里的“中国人”是指所有的中国人。 C.“脂粉”是指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 D.“状元宰相”是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答案】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析】此处的中国人指的是一小撮中国反动派。
(2).“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这样的人现在确实很少 B.这样的人现在并不少 C.这样的人现在确实不多了 D.这样的人现在并不多了
【答案】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解析】双重否定表肯定。
(3).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A.例证法 B.引证法 C.对比论证法 D.比喻论证法
【答案】A 【考点】驳论文
【解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多种,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因果论证、理论论证等,在学习议论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各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例证法。 (4).对选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②段中前面说“笼罩了一切”突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 B.选文第③段采用例证法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C.作为一篇经典的驳论文,全文采取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方法。选段是通过从正面提出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论证这个论点的正确性,从而直接驳斥了对方谬论。
D.①—④段先后巧妙地使用了仿拟、排比、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 8 页 共 9 页
【答案】C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主要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解析】文章首先是用论据直接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然后是正面立论,间接批驳对方的谬论。
第 9 页 共 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