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代诗歌鉴赏(综述、意象、意境)第一讲

古代诗歌鉴赏(综述、意象、意境)第一讲

来源:吉趣旅游网
古典诗歌鉴赏

综述

考纲要求: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目标:

总体上把握诗歌的分类及做题的入手思路及答题所用专业术语。 重点难点:

答题思路及专业术语的掌握 教学内容:

一、常见古典诗歌的分类

古诗按格律(体裁),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古体诗(古诗、古风)与近体诗相对

特点:句数自由(四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字数、平仄、用韵、对仗自由。 体例: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行(《琵琶行》)、引(《李凭箜篌引》)、吟(《秦中吟》)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 1、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特点: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2、律诗特点:一韵到底,二、四、六、八字压韵(一可押可不押)、颔颈联对仗(首尾不论)

旧体诗:古典诗、词、曲(与新诗相对) 词: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长调(九十一字以上) 古诗按思想内容(题材),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一)写景诗(包括山水田园诗、即景抒情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而即景抒情诗,就是面对眼前情景有所感触而抒发某种思想感情的诗歌。

1.内容范围:一般写景诗和山水田园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寄情于景;常运用白描、衬托。 3.分析重点:抓住景物特征。

4.山水田园诗的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

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5.即景抒情诗的主题:

①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河的热爱,向往自由

②羁旅愁思: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理想的幻灭 ③表达爱情、闺怨、乡愁、惜春、伤春、闲适等。 (二)咏物诗

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1.题目特征: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借物咏怀,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或体现诗人的闲情逸致;或表达诗人的宛转思绪;或抒发诗人

对美好事物及幸福生活的向往。

3.写法上往往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4.分析角度:抓住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向。 (三)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一起,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情感,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1.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称颂、仰慕英雄,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3.鉴赏方法:

①弄清史实、典故;②体会意图、感情;③品味技巧手法。

(四)边塞战争诗

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1.形式标志:题目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

①塑造守边将士的英雄形象,赞颂将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以大义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建立功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②以雄浑的笔墨描写边塞风光,抒写自己报国立功的壮志和宽广胸怀,或者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③借征战之事表现征夫对故乡、亲人或心上人的思念,控诉战争痛苦,对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予以辛辣的讽刺与委婉的劝谏:久居边关的乡愁;山河沦丧的痛苦;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3.分析重点: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把握时代的特征。

(五)羁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

1.基本主题:

羁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二是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三是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2.写作技法: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3.鉴赏方法: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六)送别(思乡)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借助山水景物表达离愁别绪,表达自己的依依惜别的深情,它常常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表达依依不舍,或表达别后的思念。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3.风格: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七)酬赠诗

酬赠诗是诗人赠送酬答之作。古代文人以诗交友应酬,以诗言志,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而有所感受,有所表达,有所思念时,也常常赠诗给亲友,以明其情志。

如张籍《节妇吟》看似是属于爱情题材的诗歌,它表面上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借女性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 在《近试上张籍水部》中,作者借新婚女子见公婆前与丈夫的对话的微妙心理,来表达新妇对临近见公婆的忐忑不安。其时,作者朱庆余临近科举考试,虽然已为考试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仍然不知道自己的诗歌是否能够迎合主考官们的口味,所以只好向主考官张籍请教,淋淋尽致地刻画了举子们干谒时的紧张心态。

1.形式标志:分为“赠诗”和“酬诗”。

2.基本主题:表达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深厚的友谊,或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或表明对未来的担忧等等。

3.艺术手法:表达委婉曲折,常用比兴手法。酬赠诗通常是有赠就有酬、有来就有往的,而且酬诗常常和赠诗的韵。

4.鉴赏方法:先弄清是“赠诗”还是“酬诗”,弄清作者的写作背景,知人论世,尤其是通过诗歌后面的注释,把握好诗歌表面和深层的含义。然后深入细致地探索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思想,进而描摩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把内在的、隐秘的心理活动形象化,从而真正领会人物的真情实感。

附:四字结构概诗情

思家之诗:离家日久,思乡情深,有家难回,归家无期,盼望团圆,孤独寂寞,烦闷无奈。

思人之诗:离别日久,渴望团圆,时间特定,独立某地,久望无人,孤独寂寞,望眼欲穿。

送别之诗:离愁之浓,相思之继,关心之切,友情之深,孤独寂寞,感慨深沉。 爱国之诗:收复中原,知音难觅,渴望战场,韶华已逝,岁月磋跎,壮志难酬,矢志不渝。

遭遇之诗:人生无常,人生易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寄情山水,旷达豪放,沉郁悲怆。

贬谪之诗:昔景优美,今景凄凉,沧桑悲痛,离景情伤,来日无望,人生无常。 闲赋之诗:闲适平淡,内心愤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望,不愿合污。 隐逸之诗:风景优美,风俗朴厚,尘世庸俗,内心惆怅,归隐心切,官场黑暗。 弄清楚要鉴赏的诗歌属于哪一类诗,可以快速了解诗歌的大致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

例如怀古类诗歌主旨大致有三:一是抒发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二是是古非今,借以劝谏当朝统治者;三是借“古”来自喻自况自比,以叙解自己报国无门,楚雄迟暮的个人感喟。运用这些方法和规律.甚至可以直接答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二、诗歌鉴赏的基本术语

1.诗歌派别特点——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精确细腻地描写想象;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抒情婉转缠绵。

2.表达方式有:抒情、描写、议论、叙述(说明)。 其中,间接抒情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描写可分:直接与间接、正面与侧面、虚实、明暗、动静、点面、远近、工笔与白描(繁简)、绘形、绘声、绘色

3.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乐与哀、抑和扬)、对比、比兴、想象/联想、用典、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等。

4.语言特点有: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飘逸、质朴、明快、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哀怨、凄婉等。

①各种诗风的代表——雄浑悲壮:屈原;豪放磅礴:曹操;自然清新:谢灵运;恬淡明快: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雄壮豪迈:王昌龄;清新飘逸:李白;沉郁顿挫:杜甫;平白晓畅:白居易;隽永:李煜、刘禹锡;旷达俊爽:杜牧;内涵深邃:李商隐;豪放:苏轼、辛弃疾;婉约:柳永、姜夔、李清照。

②诗歌类型语言风格——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送别诗:意蕴深远;讽喻诗:沉郁激愤;宫廷诗:缠绵宛转。

5.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设问、反复等(现代文中还有排比)。

6.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

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7.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8.结构技巧:照应、铺垫、层层深入等。

三、古代诗歌鉴赏备考应注意的几个方面(鉴赏诗歌的入手点)

1、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等 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如《伤田家》,提示了诗的类别);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鉴赏诗歌若能做到“知人论世”,对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就一定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如能有效地利用命题中的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①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①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眺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二)。

[诗文解说]

这首诗写作者在浮远堂眺望中所产生的山河破碎之感。戴复古登上了江阴浮远堂,向北望去,望过长江不远就是淮河。南宋小朝庭偏于江南一隅,以淮水为界,中原沦陷于敌手。北望时,心情能好得起来吗?向北望,望之则不忍,不望,又是不能不望,他很后悔登上这江阴的浮远堂,情感在矛盾中碰撞,激发起诗的火花,不由自主地吟唱了。

2、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可见,①诵读(考试时则是默读,)全诗——②(通过领悟语言)感受诗歌描绘的形象——③(通过联想和想象)理解形象和意境——④进而理解形象并与形象产生共鸣——⑤感悟、评价形象的审美价值(也即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⑥创造自己心中的新的形象,才是诗歌鉴赏的正确步骤。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什么,再弄清怎么写,最后读懂为何而写。

3、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

古诗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生接触过的并且是非常熟悉的应掌握,如“武陵人”、“廉颇老矣”、“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菊”、“兰”等意象。掌握典故含义,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

4、强化书面表达,注意逻辑条理

考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有一定的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不能准确地运用有关的诗歌鉴赏术语,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

分点答题,点后例证。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就诗论诗,不枝不蔓。强调对诗歌本身的理解,答题时一般无需引经据典,泛泛而谈。 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尽而意无穷”等鉴赏术语,使答案显得更技高一筹。

组织答案,因题而异。①对“问答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②对“综述题”,一般采取“总——分——总”的模式,即“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③对“对比题”,应该做到:通过研读,比照它们的异同;根据题目的要求,扣住作品中的词句加以分析阐述。④回答“诗歌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试题,应指出诗歌表现(或突出)的思想倾向、情感特征,并具体剖析它是通过运用何种艺术手段和诗歌意象来表达其思想和情感的。答案的组织,不同题型有不同的规则和套路,需要在训练中细致揣摩、认真总结。

答题要做到准确、规范。具体来说,就是要:

①紧扣要求,②吃透提示,③表述准确,④要点齐全,⑤分析具体,⑥组织有序,⑦语言流畅。

古典诗歌鉴赏(第二讲)

鉴赏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鉴赏内容: 形象,意象,意境。 教学目标:

学会诗歌形象类鉴赏试题答题思路及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诗歌意境及画面的把握。 知识内容:

一、 意象与意境含义

㈠ 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㈡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二 诗词里的形象与意象

和其它文学体裁一样,诗词也塑造形象。诗歌涉题往往形象意象兼有,答题前需要区分形象与意象。

诗歌里的形象:

1、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诗歌常见人物形象:1.傲视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爱恨情长的形象。

2、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3、指诗词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之类。不过,这些景或物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它已融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这类形象又称为意象。奖赏诗词的形象,就是把握诗词

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而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它们包含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如: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chéng田间的土埂子,小堤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解析: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诗人日夜盼的妻子或母亲正在一针一线的缝补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队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概括:

这首诗答题思路是从诗歌里人物形象概括出来的,注意,这里是形象,不是意象。 知识点三 鉴赏诗词形象的方法

1、叙事诗中人物形象: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内容分析其思想性格

叙事诗 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

这种体裁,用诗的形式和体裁,又有故事、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和小说的特点。

这种诗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写作叙事诗,要对社会生活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以人物形象显示生活的本质,展示时代的精神和力量。通常包括英雄歌谣,史诗,话剧等形式。

这种题材我国古代已有,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琵琶行》等。它的结构形式主要分为纪事型、感事型、情节型这三种叙事结构。当中叙事诗在不同的叙事结构,它的叙事视角(全知叙述角度、限制叙述角度)有所不同,叙事方式 多种多样。

如: 秋浦歌 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诗歌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呢?

解析:冶炼工人;勤劳、豪爽、乐观。

(2)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结合诗题和相关诗句把握人物情感世界。 如: 伤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米。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主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解析: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反映了晚唐时期广大农民在残酷剥削下所过的悲惨生活,作者并为他们发出急切的呼呈。诗人是一个关心民生疾苦,厌憎官府横征暴敛和高利贷剥削的正直之士。

(3)自然界中的物象: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动静等的角度分析 ①色彩 色彩传递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预示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冷漠低沉、消极颓废、孤寂凄凉等。

②指向 指向的不同反映诗歌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明月--向上,给人已飘逸之感。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滟滪堆—向下,给人以沉郁之感。 ③ 动静 动静结合相互映衬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意象:花落、月出、鸟鸣 作用:使诗歌富有生机,更突出“春涧”的静。

知识点四 诗词里常见重要特殊的意象

折柳:送别,离愁别绪。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梅:别离,赠送寄思。

斜阳:日暮,含有某些凄凉之感。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残月: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 寒蝉:冷凄,含有凄惨萧索之情。

短笛: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落叶:悲秋,含有悲苦之意。

归雁: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

西风、秋风:凄清,忧愁之绪,萧条、冷落。 蓬草:孤单一人漂泊无依。

知识点五 鉴赏形象的作用

(1)借助诗词形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如: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解析:表面上刻画了一位新妇形象,实际上作者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藉,以公婆比主考,表现自己考前的期待与不安的心情。

(2)借助诗词形象,分析诗歌意境。

如: 田园乐(其六)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解析:静谧、祥和、恬适的意境。

(3)借助诗词形象,体会诗中主旨与哲理。

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知识点六 意象意境题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

1、题目类型:“╳╳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格式: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形象+形象特征)+(形象意义) 答题步骤:(1)是什么形象 (2)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2、题目类型: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技巧: 记一些可以形容意境的词。

如:广阔 悠远 深邃 悠然 恬静 空灵 „„

知识点一 意象与意境含义

㈠ 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㈡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生活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即诗中“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知识点二 诗词里的形象与意象

和其它文学体裁一样,诗词也塑造形象。诗歌涉题往往形象意象兼有,答题前需要区分形象与意象。

诗歌里的形象:

1、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3、指诗词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之类。不过,这些景或物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它已融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这类形象又称为意象。奖赏诗词的形象,就是把握诗词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而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它们包含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如: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chéng田间的土埂子,小堤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解析: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诗人日夜盼的妻子或母亲正在一针一线的缝补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队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概括:

这首诗答题思路是从诗歌里人物形象概括出来的,注意,这里是形象,不是意象。 知识点三 鉴赏诗词形象的方法

1、叙事诗中人物形象: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内容分析其思想性格 叙事诗 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

这种体裁,用诗的形式和体裁,又有故事、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和小说的特点。

这种诗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写作叙事诗,要对社会生活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以人物形象显示生活的本质,展示时代的精神和力量。通常包括英雄歌谣,史诗,话剧等形式。

这种题材我国古代已有,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琵琶行》等。它的结构形式主要分为纪事型、感事型、情节型这三种叙事结构。当中叙事诗在不同的叙事结构,它的叙事视角(全知叙述角度、限制叙述角度)有所不同,叙事方式 多种多样。 如: 秋浦歌 李白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诗歌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呢?

解析:冶炼工人;勤劳、豪爽、乐观。

(2)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结合诗题和相关诗句把握人物情感世界。 如: 伤田家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米。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主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解析: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反映了晚唐时期广大农民在残酷剥削下所过的悲惨生活,作者并为他们发出急切的呼呈。诗人是一个关心民生疾苦,厌憎官府横征暴敛和高利贷剥削的正直之士。

(3)自然界中的物象:从形象的色彩、指向、动静等的角度分析

①色彩 色彩传递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暖色预示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代表冷漠低沉、消极颓废、孤寂凄凉等。

②指向 指向的不同反映诗歌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明月--向上,给人已飘逸之感。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 滟滪堆—向下,给人以沉郁之感。 ③ 动静 动静结合相互映衬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意象:花落、月出、鸟鸣 作用:使诗歌富有生机,更突出“春涧”的静。

知识点四 诗词里常见重要特殊的意象

折柳:送别,离愁别绪。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梅:别离,赠送寄思。

斜阳:日暮,含有某些凄凉之感。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残月: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

寒蝉:冷凄,含有凄惨萧索之情。

短笛: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落叶:悲秋,含有悲苦之意。

归雁: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

西风、秋风:凄清,忧愁之绪,萧条、冷落。 蓬草:孤单一人漂泊无依。

知识点五 鉴赏形象的作用

(1)借助诗词形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如: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解析:表面上刻画了一位新妇形象,实际上作者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藉,以公婆比主考,表现自己考前的期待与不安的心情。

(2)借助诗词形象,分析诗歌意境。

如: 田园乐(其六)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解析:静谧、祥和、恬适的意境。

(3)借助诗词形象,体会诗中主旨与哲理。

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知识点六 意象意境题常见题型及答题方法

1、题目类型:“╳╳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格式: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形象+形象特征)+(形象意义) 答题步骤:(1)是什么形象

(2)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2、题目类型: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 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技巧: 记一些可以形容意境的词。

如:广阔 悠远 深邃 悠然 恬静 空灵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