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艺术美: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有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艺术形象:是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2、艺术形象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3、艺术形象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艺术典型:所谓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就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道德:所谓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到的活动等内容。
实用艺术:所谓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
建筑:是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的场
所。
园林:所谓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工艺美术:又可称为实用艺术,一般是指在创造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
的日常生活相关的一类美术品的总称。
现代设计:也被称为工业设计或工业美术,是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事业中发展起来的。
环境设计:是指人类对于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改造和组织,对物质环境进行空间设计,使之符合人的行为需要和审美需要。
视觉设计:是指人们为了传递信息或使用标记所进行的视觉形象设计。
形式美:主要是指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从而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法则,它包括色彩、线条、形体等因素,也包括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艺术。
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型和表演性艺术。
艺术舞蹈:是指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艺术创作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作品。
表演艺术:是指通过演员表演并借助舞台来完成艺术形式,除音乐、舞蹈外,还包括
戏剧、戏曲、曲艺等艺术种类。
戏剧性:就是戏剧艺术通过演员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冲突来展开剧情、刻画人物,借以吸引观众,实现其艺术效果和审美作用的特性。
戏曲的程式化:是指戏曲演员的角色行当、表演动作和音乐唱腔等,都有一些特殊的固定规律。
戏曲的虚拟性:是指戏曲充分吸收了我国古典美学注重写意性的特点,通过“虚实相生”、“以形写神”,使演员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戏曲舞台有限的时空,更加
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与表现思想感情。
表演:就是指演员依据剧作家提供的剧本,按照剧本的规定情境和角色的思想感情,在导演指导下进行二度创作,运用语言、动作创造人物形象。
体验角色:就是演员设身处地地生活在角色的规定情境中,像角色那样去爱、去恨、去思想、去行动,使自己和角色融为一体。
体现角色:就是演员用自身的形体动作、言语动作和内心动作把体验角色的结果表达出来。
艺术家:是专门从事艺术生产的创造者的总称。艺术家应当具备艺术的天赋和艺术的才能,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和技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修养,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满足人们特殊的精神需要即审美需要。
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在生活中亲历的所见、所闻、所感、所遇,这些亲身经历往往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原料,激发起艺术家的创作欲望,激发起艺术家生动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
间接体验:是指艺术家从他人的言谈和著作中所吸取的生活经验,这些间接的生活体验常常可以扩大艺术家的视野,拓展的生活积累,诱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艺术才能:是指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它是先天赋和后天训练培养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创造力。
艺术体验:是指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把艺术家长期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形成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乃至萌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欲望。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加以选择、加工、提炼你、组合,并融会艺术家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形成主体和客体统
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审美意象。
审美意象:是指在对客体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会主观的思想、感情、愿望、理想,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艺术创造形成的意象。
艺术传达: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在艺术构思活动形成的审美意象物态化,成为可供其他人欣赏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抽象思维:是指运用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一种思维形式。
灵感思维:是指在创造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方式,它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出新概念或新意象。
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
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作出来的审美鉴定的对象。
艺术语言:是指任何一门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运用独特的物质媒介来进行艺术创作,从而使得这门艺术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手段,就叫做艺术语言。
艺术形象;是文艺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艺术形象总是具有可感的,它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视觉形象:是指人的眼睛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视觉形象的构成材料都是空间性的。
听觉形象: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听觉形象的构成材料都是时间性的。
文学形象:是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依靠语言作为媒介来塑造的形象。
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学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典型:又称典型人物、典型性格和典型形象,是指艺术作品中塑造的成功的人物形象。
意境:是古典美学传统的一个重要范畴。就是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是艺术中主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意境中既有来自艺术家主观的“情”,又有来自客观现实升华的“境”,“情”和“境”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境中有情,情中有境。意境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艺术鉴赏: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注意:它是心理过程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审美感受的心理基础。
蒙太奇:就是通过镜头与镜头、场面与场面的剪辑和组接,来形成完整的电影形象。
想象:是指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反应,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
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形象具有一种不假思锁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
审美体验: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达到艺术审美活动的高潮阶段,调动再创造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激起丰富的情感,设身处地的生活到艺术作品之中,获得心灵的审美愉悦,把外在物品中的艺术形象转化为鉴赏者自身的生命活动。
审美升华:是指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通过艺术鉴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中直观自身,实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共鸣:是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鉴赏主体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深深地被艺术作品所感动、所吸引,以至于达到忘我的境界,由此达到鉴赏主体与艺术形象之间契合一致,物我同一,物我两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