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通行的说法是:古代人在每年的十二月用打来的猎物祭祀众神,又称作腊,也是对一年辛勤劳作,获得丰收对大自然给予的风调雨顺的一种报答,也是对未来的期盼。先民们把这种祭叫作猎祭,古时獵同臘字公用,所以又把12月又称为腊月。到了汉代把腊祭的日子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所以才称为腊八,这以后腊八就成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延续下来。
府谷人对腊八节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元朝统治期间,蒙古人为了有效的统治汉人,每一个村都派一名蒙古人去统治。这名蒙古人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为了减少汉人的反抗,每个村只有一把切菜刀,谁家要切菜必须到蒙古人那里去切,切好了才能拿回家去做饭。谁家娶媳妇,新婚头一天必须去和蒙古人睡觉,才能回家睡觉。汉人恨透了蒙古人。元朝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推翻元朝的统治。为了躲避元朝当局的追杀,他们把起义的联络信息七月十五捏在面人人里送到各家各户,八月十五又以送月饼的名义把正式起义的时间送出去,决定八月十五统一行动杀死蒙古人。这样就有了后来八月十五杀鞑靼的说法,也有了后来七月十五送面人人,八月十五吃月饼的习俗。到了腊月初八这天,如果各个村都把蒙古人杀死了,就在门前的粪堆上立一块大冰,大冰上放一块小冰,然后倒上红豇豆水,意思是表示蒙古人被杀死了,头也掉下来了,鲜红的血水流了一滩,这以后就流传下了腊八节。
二说有一对十分贫困的母子俩人,生活过的十分艰难,已到腊月天寒地冻,还是生活无着,眼看难熬过这个冬天。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实在家里再也找不出吃的东西来了,母子俩翻箱倒柜,四处搜寻,终于杂七杂八找出一点糜麻五谷、豆类粮食,她们把这些仅有的杂粮煮了一锅粥,由于是多种杂粮,煮出的粥味道很好,母子两吃了,顿时精神大振,增加了生活的勇气,终于度过难关,活了下来,后来为了纪念这母子俩,每到腊月初八家家都要用杂粮做粥吃,这才有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说法。
府谷人做腊八粥用得软米(用黍子推成的米是软米,用糜子推成的米叫糜米或硬米)、豇豆、红枣三大原料,现在也有加入软大米或者葡萄干、花生米、桂圆以及其他佐料。
腊八粥的做法是,头一天临睡觉前就把豇豆用温水泡上,经过浸泡的豇豆,第二天煮就比较容易煮烂,水开了要先煮豇豆,因为豇豆耐煮,同时要放少许碱水,第一是为了煮的更烂,第二是为了颜色更红。等豇豆煮一段时间要用冷水点几次,这样豇豆就更出血,颜色更红,这时就要舀一碗红豇豆水,出去倒在已立在粪堆上的冰块上,也有的人家直接冻一碗红豇豆水,然后插在粪堆上,意思是一样的。南部乡镇也已所冻冰块的形状判断来年哪一类庄稼可以丰收。豇豆煮到一定程度然后放入红枣,下进软米,也可以放入其它佐料,煮粥期间为了减少在锅底烧糊,要不断的翻搅。在翻搅时嘴里可以悄悄念叨一些草死苗活、来年丰收一类的词以助兴。软米软很容易糊在锅上,到八九成熟,炉火就要变成微火,庄户人家是用火筷或鏊子把锅支起,现在煤气灶可以拧小火头。让粥在锅里慢慢的焖熟焖烂,所以有时腊八粥也叫焖粥。焖约半小时就可以吃了。腊八粥要从上面逐层铲出,因锅底总有一些糊在下边,发焦,发焦的部分叫做锅渣,火候掌握的好锅渣也可以吃,火稍大锅渣就不能吃了。
农家做腊八粥大都在半夜二三点钟,城里人少忌讳一般都以平时早饭时间进行。农家二三点钟做粥,四五点粥熟,不到天明便吃粥完毕洗刷干净。农家吃腊八粥的忌讳是吃得迟了怕惊动了麻雀,因为麻雀起的早,这一天人必须比麻雀起得更早,赶麻雀起来,腊八粥已经吃完,这样来年麻雀就不扇糜子了,庄稼人期盼丰收的愿望就在于此。也有的地方做粥期间要把门打开一些,让外面的风吹进来,这样来年打场便会顺风顺水。府谷人有明冬暗年黑腊八的说法,过冬那天天气要晴朗一些,过年那天天气要暗一些,腊八这天最好是漆黑一片,来年就一定会有好收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