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

来源:吉趣旅游网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是毛泽东创作的近代词之一,减字木兰花是词牌名。这首词创作于毛泽东在吉安陂头参加会议期间,回忆了1930年1月中、下旬行军在广昌路上的情景,这首词可以看做《如梦令·元旦》的姊妹篇。 作品名称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创作年代现代

作品出处毛泽东诗词 文学体裁词 作 者毛泽东 1作品原文

减字木兰花①·广昌②路上(1930.2)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2张) 漫天③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④。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⑤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⑥。[1] 2注释译文 注释

①减字木兰花:词牌名。

②广昌:江西南丰县南,抚水上游西北岸。 ③漫天:满天。

④情更迫:发表时原作“无翠柏”,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改为“情更迫”。大关:指险要关隘。

⑤赣(gàn)江:江名,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源章水出自广东省毗连江西南部的大庾岭。

⑥吉安:现为市,在江西中部,赣江西岸。[2] 译文

天全白了, 大军在雪中前进,心情迫切。 头上是峻岭, 狂风漫卷红旗越过关山。 此行将去何方? 赣江畔风雪正迷乱。 命令昨日已下达, 十万工农武装就要直取吉安。[3] 3创作背景

1930年1月上旬,毛泽东和朱德分别率领部队离开古田,中旬离开闽西回师赣南,巧妙地粉碎了蒋介石的围剿。2月3日,毛泽东自永丰的藤田到吉安的富田,1930年2月7日,红军和地方党委召开连席会议(二七镀锌钢管www.tjtfss.com会议),决定争取革命首先在江西省胜利,夺取全省政权。军事上是首先攻打吉安,占领后即宣布成立省苏维埃政府。当时红军还未攻占过这么大的县市。二月中,毛泽东率军从广昌向吉安进发。由于蒋介石命令军队向吉安靠拢,红军在中途退回赣南。会议还规定了扩大苏区、深入土地革命、扩大工农武

装三大主要任务,并决定召开江西全省工农大会。就在这期间,毛泽东激情满怀,回忆起1月中、下旬行军在广昌路上的情景,写下了这首词。[4] 4作品鉴赏 逐句分析

上阕描写行军的场面。起句“漫天皆白”全景展现了恶劣的行军气候。“漫”、“皆”二字,充分写出了降雪之大。“雪里行军情更迫”用自然困难与心情的对比,拉大反差,突出了“情更迫”,写出了行军人内心的焦急,使人感到了行军步伐的不断加快,表现出行军队伍对困难的藐视。在大雪之外还有困难,“高山”、“风”、“大关”都挡在面前。然而“红旗”意象的出现,展现了红军队伍翻山越岭的动人画面,表现出红军战士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下阕回答行军的任务。“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站在雩山向吉安望去,只能看到赣江那边风雪迷漫,可见雪还在下,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写得既真实又形象。“命令昨颁”露出底牌,令人眼前一亮:“十万工农下吉安”。原来是十万之众的各路大军要一起会攻吉安。这时,作者不仅回答了行军的目标任务,而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因为是十万人争相进军,所以要想不落人后就要快走快走再快走。这里一个“下”字,加强了工农武装力量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必胜的信念。[5] 整体把握

纵观全词,意境壮阔,感情豪放。特别是“行”、“过”、“下”三个动词的运用,串起了整个事件的开始、经过、结尾,使动词的独立性与连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 毛泽东作词,一般先将美丽的大自然描绘在面前,然后再将重大的历史事件放在这个壮美的环境之中,从而营造出极为和谐的诗歌意象和典型的文学形象。[6] 5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他的诗词具有气势磅礴、想象浪漫、文辞华美三个15crmog高压锅炉管www.15crmo.cc鲜明的艺术特色。[7]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