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671-2579(2003)04-0114-03
外 公 路 2003年8月
第23卷 第4期
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与防止措施
顾尚华,顾 群
(东南大学,江苏南京 210018)
摘 要:首先从人、车、路和环境的交通工程观点,系统深入地分析产生交通事故的原因,然后针对事故原因,提出狠抓现代交通安全教育、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进行管理、重视完善路面设施建设、推行事故急救医疗康复机构等防止交通事故的综合措施。
关键词:交通事故;道路;措施 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也带动了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但由于交通中的人、车、路和环境诸要素与道路交通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等原因,致使交通事故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特别是特大恶性交通事故的频频发生,严重危害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社会不安定。
2001年,全国交通管理部门共同受理道路交
章超车等5项违章导致交通事故34.8万起,造成4.4万人死亡,25.1万人受伤,分别占事故总数的46%、41.2%和45.9%。
交通参与者交通法制观念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其主要表现:一是违章现象突出,对灯光信号、标志、标线视而不见,抢道、乱穿、攀爬护栏,骑车带人随时可见;二是利用残疾车搞客运的现象严重,并且以暴力手段对抗管理,三是无证摊贩随意占道乱设摊点“路边,店”“、店外店”“、夜市”异军突起,占道经营。这些现象都容易产生交通事故。据2001年统计,行人和乘车人违章1998万人次,占违章人次总数的7.62%。1.2 车辆增长快、报废车、无牌无证车增多机动车辆猛增,种类复杂,报废车、无牌无证车增多,管理难度增大是产生交通事故的“车”的因素。
2001年,全国在用机动车保有量为6852万辆,其中摩托车4342万辆,占机动车总量的63.4%,汽车保有量为1845万辆,占机动车总量的26.9%,农用运输车413万辆,拖拉机191万辆,挂车41万辆,其他机动车20万辆。私人摩托车增长快,目前私人摩托车保有量为3500万辆,占摩托车总量的80.6%,由于摩托车安全性能差,极易发生交通事故。2001年统计,全国处理私人车辆驾驶员违章8826万人次,占机动车驾驶员违章人次的44.49%,比上年增长18.79%。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自行车,其保有量已超过5亿辆,其中城市约为1.5亿辆,每座大城市每天都有几百万辆自行车挤满大街小巷,频繁在行人与汽车之间穿行或违章斜穿,车辆临近时横穿、突然猛拐、争道
通事故案件75.5万起,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10.6万
人死亡,.5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13%、33%和16%。
道路交通安全不仅直接关系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而且直接影响着道路交通运输的效率和质量,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此,分析道路交通事故产生的原因,防止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意义。
1 产生交通事故的原因
1.1 驾驶员与交通参与者的现代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驾驶员与交通参与者(行人、骑自行车者、乘车人)是产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人的因素),特别是驾驶员产生的交通事故最为严重,据2001年统计,全年机动车驾驶员肇事65.5万起,造成8.2万人死亡,46.2万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8.4亿元,分别占全年事故总数的86.7%、77.3%、84.6%和91.8%。其中驾驶员疏忽大意,措施不当,不按规定行驶,违章超速和违
收稿日期:2002-11-11
作者简介:顾尚华,男,大学本科,教授.
Ξ
4期 道路交通事故原因分析与防止措施 115
抢行、闯信号等,造成交通事故的频率也很高。据2001年统计,骑自行车人违章3085万人次,占非机动车驾驶人违章的74.61%。
报废的车辆却报而不废,死灰复燃,改头换面流落到边远村镇,成为农村个体运输户的生财工具,在交通失控的边远村镇滋生蔓延,这些车辆像一枚不定时的,在道路上随时都可能制造悲剧。1.3 路车发展失调,交通设施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机动车增长迅速,但是道路增长缓慢,交通供需矛盾突出。据统计,1983年全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约为200万辆,比1977年翻了一番,1994年全国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比1983年又翻了一番。机动车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5%~20%,同期全国城市道路总长由2.95万km增长到11.1万km,每年增长5826km,年平均增长率9.9%。机动车的增长大大超过道路建设的供给力,造成了城市交通的恶化。
城市道路上摆摊设点,乱停乱放,公路沿线挖掘堆点、打场晒粮。有的整条道路失去交通功能、商业步行街、菜市场、小商品、夜市摊、饮食摊遍及城市道路上,降低了道路的可使用率。使原本已趋于饱和的道路交通环境形势更加严峻,使得各种车辆被迫在一条路上混合行驶,人车交织,易发生交通事故。据2001年统计,发生在混合道路上的交通事故40.3万起,造成6.4万人死亡、32.2万人受伤,分别占全年事故总数的53.4%、60%和57.1%。
法难纠、执法难严的“三难”问题在交警执法领域中普
遍存在,交警难以抵挡社会干预和说情风的影响。许多交通违章刚刚受理,违章者亲戚、朋友、乃至上级领导打电话、写条子的纷至沓来,令办案者难以招架,很难依法照章处理,使得机动车驾驶员违章上升。据2001年统计,全年处理机动车驾驶员违章1.98亿人
次,占违章人次总数的75.69%,比上年增长7.38个百分点,机动车年平均违章2.9次,比上年增长21.34%。
2 防止交通事故的措施
2.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交通事故的自我防范能力的增强,是道路交通事故防范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因此要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渠道,增强国民的自我防范能力,以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观念,必须实施充分的国民交通安全教育,实施有计划的交通安全、交通法制、启蒙教育、基础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全面推进各类教育,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各级交警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介以及驾驶员协会、交通安全村、小交警学校、安全学校等组织的带动、辐射作用,以提高全民的交通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如不随意横穿道路、严格按灯控信号走人行横道线过街;不随意翻越隔离护栏,严格按护栏指定路线和路口灯控信号通过交叉路口;严格在非机动车道内骑行,不在机动车道上与机动车混行或抢道行驶。显然,如果所有交通参与者都能像这样去做,就可能提高安全水平,减少因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伤亡。
2.2 重视驾驶员的教育与考核
路网布局不合理,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道路设施
不配套,交通标志,标线匮乏等产生交通事故。据2001年统计,由于公路标志,标线匮乏导致的事故占较大比例。发生在无任何交通控制标志路面上的交通事故29.8万起,造成5.3万人死亡,26.1万人受伤,分别占全年事故总数的39.5%、50.4%和47.8%。1.4 管理落后,执法不严
从管理因素(或称环境因素)来看,主要表现为管理手段不足和执法不严。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交通管理存在“三多三少”的突出问题,即面上管理多,源头管理少;上路执勤多,到单位宣传少;经济处罚多,实际教育少。一些过去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随着经济的变革,现在无法操作。像过去许多群众性自治组织,如“驾协”在驾驶员管理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但由于个体、私营、租赁、承包运输车多,许多基层驾协组织名存实亡。
执法不严表现为交通执法效率偏低,有法难依、违
从很多典型的交通事故看,驾驶员的驾驶技术并
不是主要原因,关键在于交通法规意识和职业道德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如酒后开车、疲劳驾驶、超载运输、肇事逃逸等现象都属此列,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人命关天”的职业缺乏深刻认识,因此,也更不理解自己身上所负的使命和责任。有些驾龄在三年以下的职业或非职业司机甚至把开车当作“好玩”“、消遣”“、时髦”“、地位象征”等方面的活动和观念则是更错误的,这使他们从思想上就自动解除了对交通安全的正确认识和警惕,驾驶员肇事因素不断增加也就是很自然的趋向。因此要遏制住年年增长的交通事故,关键是抓驾驶员,尤其是要抓驾龄在三年以下的新驾驶员的交通法规意
中 外 公 路 23卷 116识和道德品质培养,并提出“当好司机首先要做好人”的严格要求。各级交管部门对现有驾驶员队伍要进行一次严肃的、扎实的整顿,对交通法规意识缺乏、事故不断、作风不好的司机要分别情况清除出驾驶员队伍,并在此基础上,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集中培训,第二年考核再次不合格者予以除名。只有严字当头,大力提高这支队伍的人员素质,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交通事故率和死亡率的继续上升,并逐渐使其朝下降方向转化。2.3 深入调查、完善交通设施建设在目前道路不堪人流、车流重负,呈饱和状态的条件下,强化路面治理,完善路面交通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路面状况进行交通渠化,是解决“人、车、路”矛盾的应急方法,也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缓解目前警力严重不足的一个重要举措。各县、区交警部门负责人,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查找和分析本辖区内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死角,研究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交通安全标志不健全不完善、交通设施陈旧和事故多发路段要全部搞清,并及时向汇报,积极督促有关部门尽快改造完善。公路要以建设专有机动车道为重点,同时要设置中心隔离带,健全标志标线,保证车辆各行其道。集镇公路两旁要设置全封闭护栏,防止行人横冲公路,消除横向干扰。城市以建设信号灯控制为重点,制定交通分流、交通。建设立交桥,实行交通渠化,解决混合交通矛盾,消除交通堵塞,创造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2.4 狠抓源头管理,强化内部管理机制
国家要出台,有计划地淘汰和强制报废低层次、不安全、不经济、排污超标的车辆,确保车辆性能更新、结构优化。要通过放开汽车注册、登记、优先公共交通,扩大机动车专用道等,有计划地非机动车、二轮摩托车的膨胀。要大力发展和推广有利于提高汽车安全性能的产业和技术,使车辆防御交通事故伤害的能力不断增强。交通管理部门要对专业运输单位监督和指导,帮助他们健全驾驶员安全教育、内部车辆检验、维修保养、违章事故处理等制度;对客运单位,建议将单车承包改为车队承包单车核算;对个体车辆,关键是将分散的个体车主、驾驶员组织起来,驾驶管理,成立驾协工作站领导下的安全管理联合组织;对长途旅客运输,必须有二名驾驶员轮流驾驶;要制定大雨、浓雾、冰雪天限时限速限路发车制度,要派出干警
进站检查落实。各县、市区交警大队要与各运输单位
法人代表签订安全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交通安全领导职责,坚决实行交通安全否决权制度,对安全制度不完善的单位,要下达交通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交由单位领导签,一旦发生事故要追究领导责任,使安全制度彻底落实,以清除事故隐患。2.5 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交通管理部门要同有关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密切配合,把已有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分析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对策中去,不断完善事故处理办法及标准,有计划地改善事故处理装备,提高办案质量。要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建立健全道路交通事故情报信息网络和计算机统计分析网络,形成全面、真实、快速的事故情报检索系统和科学、细致、有效的事故统计分析系统,从而为事故防范工作奠定基础,以遏制交通事故上升的势头。2.6 推行交通事故救援治疗康复中心体系
交通事故救援措施不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统计表明,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约有50%发生在事故的瞬间,约有35%发生在伤害后一二小时,约有15%发生在伤害后七天左右,因此,普及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救援常识十分重要。
为减少交通事故不必要的死亡,可由牵头,协调保险、卫生、、消防、民政等有关部门,融资组成专业性救援队伍,从事救援工作。对公路沿线村民、厂矿企业职工可以邀请专家、医生对他们进行义务救援知识培训,让社会都知道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以后如何拯救伤者的生命。除办培训班外,还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唤起全社会对救援工作的重视和关注,逐渐调动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把交通事故致死率降下来。参考文献:
[1] 孙运军,孙建新.重特大交通事故防范对策[J].交通与
运输,2001(4).
[2] 李艾平.关于万车事故死亡率的思考[J].交通管理研
究,2001(6).
[3] 胡润州.道路用户与道路交通安全对策研究[J].交通管
理研究,2001(1).
[4] 交通管理局.2001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交通违
章、机动车和驾驶员保有量情况分析[J].交通科技窗,200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