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新闻评论看中国话语权的转变
——以环球时报为例
陈问(2013221030239)
内容摘要:当今全球化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已经向国家“软实力”方向发展,作为国家“软实力”代表的媒体纷纷抢夺话语权,加强媒体的传播的信息对他人甚至对社会的潜在影响力。国家实力的衡量标准在媒体领域就表现在了一个国家的媒体掌控世界话语权的能力上。本文从话语权的相关概念和国际新闻评论的文献研究出发,以环球时报的国际新闻评论为例,分析我国媒体在话语权掌控上的转变,最后对环球时报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并作出评论。
关键词:国际新闻传播;话语权;环球时报
一、引言
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都会通过各种信息形式隐涵某种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在报道中利用自己的声音来阐释本国立场,从而使大众接受其文化社会特点和世界观。放眼全球,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和合众国际社控制了国际新闻90%的分量,可见我国媒体在世界话语权中所处的环境艰险,也足见媒体掌控世界话语权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二、话语权与国际新闻评论的相关概述
(一)话语的定义
梵·迪克对话语并没有简单明了的定义,他从文本,语境,语法等多个层次来分析新闻话语的结构,话语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句子形式,意义和言语行为,此外,话语还包含一些难以用句法学、语义学或者语用学的方法描述的内容([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在话语分析的框架里,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 一书在研究中,有意地缩减了新闻分析的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之间,认为话语的形式、意义和行为都是系统的联系着。例如,根据语义学的基本原则,文本部分或整体意义可以从组成它的词语和句子等局部意义推导出来。这种推导是根据宏观规则进行的。
(二)话语权的定义
话语权的基础是由经济、军事、政治等硬实力所决定的,但是话语权本身则表现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软实力,是靠传播来体现的,或者
我们可以说话语权是指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媒体是话语权的主要载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所谓的媒体话语权。媒体话语权的表现也有两种形式:一是在国际传播中作为信息传播主体——国家之间的话语权争夺;二是媒介之间的话语权控制,包括传统的四大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也包括正在出现的新兴媒体。
(三)国际新闻评论的相关综述
1.国际新闻评论的定义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第一版. )。国际新闻评论即针对最新的国际性新闻事件作出的新闻评论。 2.国外新闻评论综述
国外学者对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论述主要散见于以下著作的相关章节中:美国知名学者康拉德·芬克著的《冲击力:新闻评论写作教程》(2002年)。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2002年)和《舆论学》(2002年),(韦尔伯·施拉姆的《报刊的四种理论》(1980年)。
国外的新闻评论栏目大都是个人撰写的,刊登关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评论文章,评论栏目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3.国内新闻评论综述
(1)对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产生背景研究
研究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产生背景、现状、发展趋势等都需要尽力将其还原到所处的时代背景中,使其新闻评论栏目的诞生、塑造、经营等呈现出内在的延续性和合理性。因此,报纸新闻评论的研究成为本论文研究的立足点。如周奉真的《浅析新闻评论的变迁》(2008年),郑根岭的《新闻评论新态势研究》( 2008年),曾杰的《报纸言路,伸向何方》( 2004年),朱文辉的((新世纪新闻评论的创新之举》(2004年),吴庚振、杨彬的《评论的擅变一一新世纪报坛走笔之一》(2003年)。
(2)对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研究散见各种著作中的部分章节的论述
一些学者对于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研究从栏目品牌经营的角度发表了独特的见解,主要散见各种著作中的部分章节。如柳珊在《当代新闻评论》(2007年)第九章中论述了媒体专栏评论和个人评论专栏。其中媒体专栏评论这一章节中,以《文汇报》的“文汇时评”栏目为个案,探讨了媒体塑造品牌以保持专栏的持久影响力的建设经验。赵振宇在《现代新闻评论》(2005年)从((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等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刊登的文章中定量分析研究中国新闻评论的现状与特征。
三、中国媒体国际话语权的发展
(一)中国民间话语权的意识启蒙
中国民众的话语权意识是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得以启蒙的。互联网的出现为传授两方构建了一个新的传播空间,传播不再是单向性或者强制性的,而是依照个人的传播和接受意愿进行传播活
动。互联网的开发性、交互性和即时性等特点使中国的民众开始接触除本国主流媒体之外的外国媒体,开始了解这些垄断着世界话语权的媒体是怎么样看待中国以及中国事件的。中国的民众开始意识到众多的外国媒体更多的是出于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考虑来报道事件。
“3-14西藏暴力事件”的发生,使得中国民众开始登上舞台,对于这一事件,中国民众通过网络等非传统媒介获知西方媒体的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中国海内外的民众都意识到西方媒体在处理对华事务中根据自身的利益和角色定位选择甚至编造一些新闻事实。在西方媒体开始大规模的报道西藏暴力事件时,许多网民开始自发搜集西方媒体歪曲报道的实例,并且从中找破绽,或自己制作视频博客让其他不明真像的受众能有一个获得真像的渠道。YouTube 3月19日出现的《西藏骚乱:西方媒体的真实面孔》两段视频(时长分别为4分33秒、1分20秒),则找出了西方媒体移花接木的破绽,让某些一度引发“轰动效应”的“拉萨事件”新闻还原真实面目,让众多西方媒体所宣称的“西方新闻的信誉”荡然无存。西方媒体的报道在中国民间引起了舆论的反弹正是民间开始注重话语权争夺的标志。
(二)中国政府和主流媒体国际话语权的掌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受世界瞩目。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充当至关重要的角色:主持朝核六方会谈;对非洲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援助;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等等这一系列的动作都为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赞许和良好的口碑。而国际舆论中,中国却遭到“中国威胁论”、
“中国能源消耗论”的负面评价。面这种尴尬局面,中国政府开始将关注投向了国家形象的构造和“软实力”的提升上。提升国家的形象,最有效和快速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大众媒介的对外宣传。在“外宣”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建构利于本国对外政策实施和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舆论场”。通过沟通和加深了解消除以往的误解,将西方媒体建构的“拟态环境”还原为较为真实的客观现实,从而让外国政府和民众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
四、国际新闻评论中中国话语权的转变
(一)环球时报发展相关简介
1993年1月3日,《环球时报》的前身《环球文萃》创刊。这份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4开8版的时政类周报,最初多编译曲折的国外社会故事新闻,以侧面折射世间百态,在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1995年、19%年头版被具有时效性的国际报道占据,报纸风格趋于稳重。1997年1月5日,更名《环球时报》,扩为16版,依托人民日报社的全球记者资源针对国际大事刊发了具有独到见解和一定权威性的新闻、评论,在国际上初具一定影响力,基本上呈每两三年上一个台阶的发展劲头。1999年扩版到24版,注重新闻报道的历史深度,创下超100万份的发行量记录。2000年,增办《环球时报·周二版》,共16版,每周一期,更具趣味性。2003年改为周三刊,强化了时效性。2004年实现了发行和广告的“双过亿”。2006年1月1日,在全国报业紧缩的形势下逆势扩版为日报,发行量不降反升。目前,《环球时报》单期发行量可达200万份,特约、特派记者从全球90个国
家和地区的500个海外记者站源源不断地发回常驻报道,成为被海外媒体转载最多的中国媒体之一。
(二)选择《环球时报》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1.拥有权威性
新世纪以来,《环球时报》发挥人民日报驻外记者站的优势,提出“解读复杂中国,报道多元世界”的办报理念,逐渐发展成为了综合类的大型国际新闻类报纸。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由喻国明等编著的《中国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与公信力研究—基础理论、评测方法与实证分析》对大陆地区较为常见的18家报纸进行公信力测评,评测结果表明,《环球时报》相对公信力位居第五,绝对公信力排名位居第三,在国际新闻报纸中其绝对公信力排名位居第二,仅次于《参考消息》。《环球时报》在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逐渐成为国外媒体转载最多的中国媒体之一,也是在受高等教育和高收入青年都市人群中最受欢迎的报纸之一。 2.认识清晰明确
选取环球时报在以中日围绕钓鱼岛以及因此引发的一系列媒体评论为研究对象时,在对中日之间关系的报道和评论上,环球时报的观点非常明确,清晰的认识到:“世界舆论或许有兴趣分辨中日舆论战的因果关系,但西方主流舆论决不会有兴趣参与对日本整体形象的打击。我们需要唤起国际社会对二战阵营划分的记忆,认识到保卫二战成果对维护今天世界和平的好处,但我们不应对此寄希望过高,现实国际政治的利益关系对很多国家和力量来说更‘实在’和‘实惠’,
西方不会跟着中国一起“教训”日本,它们对日本历史问题的批判也会是“有度”的”。(社评:不要指望能将日本“批倒批臭”.2014-01-13.环球时报.http://opinion.huanqiu.com/editorial/2014-01/4746877.html.)
(三)环球时报国际新闻评论话语权的分析
1.消息和通讯报道分析
本文选取2008年1月1日至今,《环球时报》国际评论板块,对中日相关关系报道为研究对象。
《环球时报》关于日本事件的新闻报道,以消息和通讯为主,可以对日本的信息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1,16版要闻以驻外记者发回的长篇通讯为主,多为国际上的大事要闻。通讯对大事要闻的报道要比消息更深入、细致,使读者对要闻大事的了解更加全面。2, 3, 4版的新闻背景多以消息形式的短新闻为主,其特点言简意赅、叙述清晰。6版的关注中国版是外国媒体对我国社会问题的解读和报道,这版面里当然也少不了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大都以消息为主。8版的军事新闻报道也多以消息见长,11版的经济新闻中关于日本经济新闻的报道是消息和通讯兼而有之。
以钓鱼岛撞船事件为例,2010 年 9 月 7 日,日本海上保安厅两艘巡逻船在中日争议的钓鱼岛海域冲撞我国正常作业的福建“闽晋渔 5179”渔船。随即,日本海上安保厅官员登上并控制了这艘渔船,以日本的国内法为依据,于 8 日凌晨逮捕了渔船的船长詹其雄,并将渔船拖到了附近的石垣岛。中日双方围绕领土的争端由来已久,但
有人因此被逮捕还是第一次。由于钓鱼岛地域的敏感性,此事件一出,便迅速成为中日乃至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中日双方除在政治上的声讨外,也在媒体舆论上展开了密集的交锋。
《环球时报》关于钓鱼岛撞船事件的报道一共 57 篇,其中 1 版报道 12 篇,约占 1版全年日本事件新闻报道(27 篇)的 44%,可见《环球时报》对此事件的关注度是极高的。1 版的大量报道是《环球时报》对该事件报道的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是评论也显著增加。 2.评论的标题和语境
《环球时报》关于钓鱼岛撞船事件的报道从 9 月 8 日至 9 月 21 日,一共有 23篇相关报道。前期报道的标志是 9 月 8 日的 1 版报道“日本巡逻船撞击我渔船”,这期间主要围绕我国政府敦促日本政府释放船长詹其雄和相关评论文章。如 9 月 13、14、15日 1 版的 3 篇报道,分别为“中国严厉要日本别误判”,“中国要求日本放船长”,“放不放船长考验菅直人”。随着事件的发生和进展到结束,其间有一段时间日本政府拒不放船长詹其雄,这段时间《环球时报》的评论语调也显得强硬了起来,如 9 月 13、14、15日的 14 版的评论文章,分别为“日本休想用国内法吞掉钓鱼岛”、“中国须有一整套反制日本的手段”、“日本国内政治垃圾别往东海倒”。
《环球时报》的 9 月 20 日 14 版的两篇评论文章:《准备与日本打‘连环反制战’》,《中国如何进一步反制日本》。两国趋冷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引来了外国媒体的高度关注,《环球时报》9 月 21 日来自西方多国的报道《亚洲两大国强硬对峙》充分说明了我国话语权在
逐步转变。
《环球时报》9 月 25、26 日 14 版的报道《‘撞船’风波,事情了犹未了》,《中日博弈要打一场新持久战》。
由于撞船事件也触及到了中日的渔业协定,如9 月 27 日 14 版报道“以攻为守,对日重修渔业协定”,9 月 30 日 14 版的报道《撞船事件不能套用<中日渔业协定>》。 通过关注这期间《环球时报》的相关报道,我们发现,该报对日本释放船长后这期间的态度依然是强硬的,并没有多大的“回暖”迹象。
通过上述文章的标题,可以看到标题中的主观性词语较多,都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对日本的相关行为作出强硬的回应和谴责。并且还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中日关系做出了预判。 3.相关评论的主体
《环球时报》国际评论一般是专家学者的文章和社论,在中日关系上,有很多的学者都有自己的观点,如“中国如何进一步反制日本”就是有彭光谦(少将、中国知名军事战略专家)和冯昭奎(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等人发表的观点。
从整个话题的设置上看,所有的评论都是建立在充分的证据之上,每一句话都是根据既有事实得出的,因此在最后的社评中,环球时报清晰的预判:执迷于历史之争,日本注定是输家。从标题就可以看出这一句带有很强气势,同时也从侧面可以看出日本的阴险,中方的光明磊落,媒体对话语权的充分掌控:既不被国际舆论所牵引,又有自己独立客观的认知。
五、中国话语权的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的国际体系仍是由西方国家所主导,中国要使自身获得更大的发展,就要打破这种国际体系的束缚,而争取到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就成为最为迫切的发展诉求。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承担起与其政治、经济地位相一致的国际责任,而这种责任与义务的表达就是国际话语权所要呈现的。
(一)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中国要对自身的身份有一个明晰的定位,只有这样中国在处理一些国际事务时才能更好的选择立场,处理好一系列复杂的国际难题。处理国际事务时,由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性,中国既要顾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局,又要顾及到自身的国家利益,同时也要处理好与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关系,顾及到这些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国家利益以及对一些国际问题的文化感受心态,更要顾及到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选择好立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才会在国际话语平台中寻得倾听者,使中国的话语被国际社会所认可。
(二)加强对外传媒力度
目前“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权格局对我们的传媒发展是有一定压力的,但改变这种局面正是我们对中国对外传媒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际舆论斗争中争取更多话语权,就要增强中国自身对外传媒的宣传力度,这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对策的重要方面。加大中国对外传媒的力度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最直接、最见效的途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充分运用新型媒体来打造良好的传媒形象,让世界更加
了解中国,从而加大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渲染力。
(三)拓展国际话语权的话语平台
一些国际行为规则与政策法规都是各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充分发挥其国际话语权在国际话语平台上制定的,中国不仅要积极拓展国际话语平台,还要积极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中国在国际话语权的话语平台拓展方面,除了要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之外,还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普通民众的力量,而媒体要尽最大可能的将这力量发挥最大化。
加强中国非政府组织与国际非政府组织之间的接触和沟通,非政府组织虽然并不能直接发挥其在国家政策上的作用,但它们可以对政府产生一些间接的作用,可以通过影响民众来间接的影响政府的行为。因此非政府组织也是一个重要的国际话语平台。此外,还可以进一步发挥中国的公众外交应有的作用。
六、结语
本文通过对话语权的相关概念和国际新闻评论文献的研究,以环球时报的国际新闻评论为例,研究我国近年来在国际新闻事件中话语权的转变,以及对环球时报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虽然在中日争端的新闻上,我们看到了环球时报的在话语权上的转变,但是这种力度还不够,面对国际复杂的形式,掌握本国的话语权,既可以确保媒体自身的地位,也可以维护国家安全,通过舆论提升国家形象和地位,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中国国际话语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荷]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第一版. 社评:不要指望能将日本“批倒批臭”.2014-01-13.环球时报.
http://opinion.huanqiu.com/editorial/2014-01/4746877.html . 崔保国.2009 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5).
李大为.国际新闻报道的成功之道—以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为例[J].新闻爱好者.2009.(12).
苏利平.《环球时报》办报特色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 阮建平.话语权与国际秩序的建构[J].现代国际关系,2010(5).
杨秀国,张筱筠.3·14 事件报道:凸显国际话语权掌控任重道远[J].新闻战线,2008,(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