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分析的应用
班级:XX
学号:XX
姓名:XX
在谈读文献的感想前,我先对光分析法做一总括:光分析法是基于电磁辐射能量与待测物质相互作用后所产生的辐射信号与物质组成及结构关系所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光分析法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表征、表面分析等方面具有其他方法不可取代的地位。通过阅读各类文献,在此,本人通过举例法谈谈对光分析法在食品、药物以及化妆品的应用的局限认知。
从所读的第一篇文献中,我了解到发光分析的基本概念,其是分子发光光谱分析的简称,它主要包括化学发光分析(包括生物发光分析),分子荧光分析和磷光分析三种分析法。 由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所产生的辐射跃迁而伴随产生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基于对化合物的荧光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分析测量方法称为分子荧光光谱法。并且文章中也提到,除常用的一些方法,如通过化学反应将没有荧光性质的物质转换为适合于测定的、有一定荧光性质的物质,荧光淬灭法以及荧光能量转移外,随着激光技术、计算机和电子学的新成就等一些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荧光、导数荧光、时间分辨荧光、荧光探针、固体表面荧光分析、固相萃取荧光法、荧光反应速率法和荧光光纤化学传感器等得到了很大很好的发展。现阶段,荧光分析法在药物监测、食品分析、生化分析以及复杂体系多组分同时测定分析中受到关注并成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分析技术。[1]
虽然对于第二篇文献中所提及的热释光分析法很是陌生(目前所学课程中无一涉及此法),但在读完文献后,倒是对此法的原理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文献中如实是提到,利用热释光分析仪鉴定食品辐照与否,在分离样品中的矿物质后,测量其热释光发光曲线的发光峰峰面积积分值G1,矿物质经1kGy的剂量照射后,再测量其热释光发光曲线的发光峰面积积分值G2;以G1/G2之值作为样品是否经过辐照的判断依据。[2]通过对国家允许辐照的6大类食品中85个样品的检测分析得出:当G1/G2≥0.10时,可判断样品是辐照过的;当G1/G2≤0.10时,判断样品是未经辐射过的。[3]
同样比较生疏的,还有亚硝酸根光度法,由于此文献不能下载,我只是从摘要中粗略了解到亚硝酸根检测法简便、快捷、灵敏,从而在食品和环境分析中实现重要应用,[4]由于此法名称的通俗性,倒让我有做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而让我惊讶的是各个领域对近红外光谱的需求,在找近红外光谱的应用时,一整排的文献就跳了出来,其中有篇文献综述曰,近红外光谱(NIRS) 分析技术由于具有速度快、成本低以及重现性好等优点, 近年来被成功地应用于食品[5]、医药、农业[6]等领域。如: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种无损、快速的检测手段被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所利用,国内外学者在近红外光谱对液态食品品质检测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7]
而一些文献中也提到,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于分析人员来说是最有用的分析工具之一 ,几乎每一个分析实验室都离不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食品检测中同样也是如此 ,它可以用来进行食品的多种成分分析和检测,应用十分广泛。例如:每种物质就有其特有的、固定的吸收光谱曲线,可根据吸收光谱上的某些特性波长处的最大吸收峰 (峰值)和波形图来判断某种物质是否存在。从而,对食品中涉及的一些复合甜味剂、复合防腐剂和复合鲜味剂等就可以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一个全面扫描以排除违禁添加剂的使用。[8]
由于有了一定的学科基础,其实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方法也并不陌生,有篇文献中提及,由于具有灵敏度高、取样量少、快速,对原子序数大于1 3的元素都能测定,能同时进行多达20多个元素的分析,适用范围广等特点,使它在2 0年中在生物医学、环境科学、地质、冶金、考古学和法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已成为有用的成熟的核分析技术之一,特别适用于生物材料中微量元素的测定。[9]
在是十一文献中,可能有关化妆品药效检测[10]的文献是我最感兴趣的,也是最易理解的吧,文献中如是写到,中草药作为化妆品天然添加剂,既能保持化妆品的特色,又有养护、保健和治疗的效果。某些中草药具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而且有修复晒伤的作用。故而可以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化妆品几种中草药添加剂的光谱特性,分析其对紫外光的吸收作用。若对紫外光有较好的吸收作用,完全可以作为较好的防晒和保健化妆品的天然添加剂;若对紫外光也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可以作为一般化妆品的天然添加剂。若对紫外光吸收较差,不能作为防晒添加剂。[11]
从本次文献的查阅中,我了解到了光分析的部分方法在食品、药物、化妆品等部分领域的应用,而我所查阅到的光分析发法应用只是冰山一角,光分析已经我们现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我们如今要做的是学好最基础的理论知识,从原理来改善此类方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郝巧艳 in 荧光分析法在药物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Vol. 河南大学, 2009.
[2] 周洪杰, 王锋, 舒昆峰, 张德权 and 哈益明, 食品科学 2006, 27, 164-167.
[3] 舒昆峰 in 辐照食品鉴定的热释光分析方法研究 [D], Vol.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
院, 2007.
[4] 苏小东, 李树伟, 潘建章, 王小红, 王晓波 and 何艺,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4, 26, 645-648.
[5] 陈兰珍, 赵静, 叶志华 and 钟艳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8, 28, 2565-2568.
[6] 梁高峰, 贾宏汝, 谷运红, 秦广雍 and 王卫东,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9113-9115.
[7] 林涛, 于海燕 and 应义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8, 28, 285-290.
[8] 黎卫强,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0, 6, 15-16.
[9] 沙因, 刘平生, 刘国栋, 林汉, 杨兵 and 钱林生, 分析试验室 1993, 3, 002.
[10] 黄永辉, 郑小严, 黄红霞, 游飞明 and 钟海雁, 福建分析测试 2008, 17, 7-9.
[11] 黄翀, 欧阳艳东, 方奕文, 余云鹏 and 林舜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4, 24, 1649-16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