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8.1 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案
1.了解李白的生平及《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写作背景。 2.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 4.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5.积累李白名句。
一、预习新课
1、了解李白的相关经历和他的代表作品。 2、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创作背景。 3、自读原文 ,学习基础知识。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第二年写的。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奉召来到京城长安。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
天宝三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一段时间。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
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段时间了,但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生于中亚碎叶,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后又徒家任城(今山东济宁)。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后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相识,结成好友。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庐山一带隐居。第二年,李白因参与了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的斗争获罪,被流放夜郎。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在讨伐安史叛军的路上因病折回,次年病逝。
[作品]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最具代表性。
三、积累相关知识
1.三山五岳
“三山”是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五岳”指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五岳各具特色: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南岳衡山之秀,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以象征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闻天下。
三山五岳在中国虽不是最高的山,但都高耸于平原或盆地之上,这样也就显得格外险峻。东、西、中三岳地处黄河附近,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祖先最早定居的地方,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山海经》)
3.天姥: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天姥山就是第十六福地,乃仙人居处游憩之地。 四、学习课文
1.诗歌对天姥山的描绘。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主义代表作品,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丽辉煌的图画。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对天姥山是怎样描绘的。 明确:
(1)诗人描绘天姥山,从听越人语天姥入手:“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运用了“连”“横”“拔”掩等一系列动词写其雄伟,又用天台的“倒”与倾从侧面衬之,勾出气势凌空、云霞明灭的天姥山轮廓,表达了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引出了梦游之景。
(2)作者描绘天姥山着眼在梦境,写梦境着力写仙境。写仙境先用“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石扉訇然极言声势之大;再用“青冥浩荡”“日月照耀”极言仙人出场的场面之奇。
这段文字描绘有声有色,奇丽变幻,令人心驰神往。 2诗歌意境的体现。
这首诗写的是梦中之景,开头却说“瀛洲”“信难求”故梦游“或可睹”的天姥山,我们应如何认识这样的“梦游”呢? 明确:
(1)诗人以天姥山为梦游对象,“云霞明灭或可睹”告诉人们诗人描绘的是个真实而又美好的人间仙境。
(2)诗人写梦游天姥山,亦真亦幻。表明诗人在现实中不能实现自己的理
想,就向梦中寻:“一夜飞度镜湖月”,追求何等迫切!诗人借梦中之景描述自己的理想——“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何其壮观!“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何其扑朔迷离!“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何其惊心动魄!写仙人洞府,更是奇景迭出,使人心醉神迷。
这里真实的山,虚幻的梦,都是诗人为表现理想之境运用的手法,它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赞颂。
3.诗歌思想感情的表达。
“世间行乐亦如此”一句,对李白消极思想在诗中的反映,我们应如何认识? 明确:
(1)诗人梦醒,“失向来之烟霞”,“长嗟”在现实中追求理想不可得,只得转而追求行乐,这是苦中作乐,是无奈的自我消磨。
(2)诗人在长安受权贵排挤,壮志难酬,始终抑郁不平,故在诗中吐发愤懑之情。
(3)李白是个集儒道侠于一身的诗人,儒家的积极用事,道家的消极避世和不事权贵的思想,在这首诗中均有体现,我们从中可看出李白思想的复杂性。
4本文在构思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达到最佳的效果? 明确:
构思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想像奇特,为了借别离之情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思想,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景物,而是以丰富的想像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本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大量的运用了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中的景物活灵活现,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在感情。
5.梦游部分写出了怎样的景物特点? 明确:
诗中借助丰富的想像,使诗的内容变幻多姿,景色优美。镜湖飘忽,月光照临,绿水荡漾,清猿啼呜;云梯直上,天鸡晨鸣;熊咆龙吟,电闪雷呜;楼台耀金,仙人出游。展现了神奇的景象。
6.诗中对梦游景物的极力渲染、描绘,与全文中心有什么联系?
明确:
作者对洞天美景的描绘、赞颂,是为了鞭挞现实中的丑恶;同时也是突出个人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表明其不妥协的反抗精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一.加粗字词的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对此欲倒东南倾( ) 云青青兮欲雨( )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虎鼓瑟兮鸾回车( ) 古来万事东流水( )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2动词的活用
栗深林兮惊层巅( )
二.下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第一段所用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B.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C.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三.读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然后用课文语句回答。
①入梦的原因是:————————————————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④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 答案: 一、
1.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倾”的趋向,向东南; 鱼:名词作动词,下雨; 中:方位名词作状语,从中间;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2.栗、惊:动词的使动用法,栗:使....战栗;惊:使......震惊 二、 C 三、
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
③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