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责任及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责任及发展战略

来源:吉趣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 乡村旅游的责任及发展战略 ◎李庆雷・唐跃军z李秋艳1 提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肩负着新的责任,成为促进农村 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新渠道、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载体、树立民主管理理念的新 途径。新时期的乡村旅游发展必须坚持协同规划、地方控制、政府引导、社区参与、产品升级、生态保护等战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责任发展战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 理念,引导村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是社会主义民主 要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大 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应承担的责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手段。那么,在社会主义 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旅游被赋予了什么新的责任?NN_ 入,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也能促进就业,调动村民管 什么途径去实现这一责任?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理自己事务的积极性,给游客和当地居民创造一个整洁、文明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 的环境,从而全面促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旅游 2oQS年】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 发展的实践业已证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 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级党 和手段。“十一五”期间全国旅游业发展指导思想中也明确提 委和政府必须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 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 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办 陕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化建设步伐,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f|E务“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 予乡村旅游以更多的社会责任。概括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基本含义如下: 设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具有了新的特点,即: (1)生产发展指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 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成为农村 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 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乡村旅游能够而且应该在更 (2)生活宽裕在生产发展基础上,村民收入相应得到提 大程度上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发展新型农业,带动相关产业的 高,城乡差距缩小,村民能充分享受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带来 发展,培育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的成果; (2)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新渠道 (3)乡风文明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 乡村旅游对于村民增收起到了很大作用,新时期乡村旅 会风尚,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这是社 游应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丰富增收渠道、扩大受益面、促进持 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续增收的问题,二是在“生活宽裕”的基础上,结合医疗等领域 (4)村容整洁表现在建设村镇、改善环境方面,具体包 的改革,切实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寨绿化等内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 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 乡村旅游需要精神文明的支撑,同时也为精神文明建设 (5)管理民主指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培养民主管理 提供了契机。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形式,乡村旅游应在 女基金项目:云南省旅游局委托课题(提升云南乡村旅游研究)、云南眷 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项目(云南发展旅游{氍 .拯济的科技麦撑,编号 2006RK09)、国莉 撑基金项目(边疆高原山区旅搿碡窃锯济的发展战 酝对策研究,编号o7xJY030)戍果之一 ——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提高村民综合素质、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传承地方文化遗产、 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等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 (4)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栽体 在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乡村旅游经营方 面的“飞地化”现象日益突出,使旅游收益的大部分往往被外 来投资者拿走,形成“抽血机制”,大大削弱了乡村旅游对当地 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交通、给排水、电力、电 经济的贡献和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为此,乡村旅游发展 讯、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加快农村基础 中必须实施地方控制战略,即:建设本地产品供应链,保证收 设施建设的进程,解决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村民生活质量 益最大程度地保留在本地,确保开发力度在地方环境与杜会 和农村面貌的基础设施瓶颈问题。 (5)树立民主管理理念的新途径 乡村旅游者的到来为村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供了便 捷的路径,高层次的乡村旅游项目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对于强 化民主意识、树立先进管理理念将做出更大贡献。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战略 为了实现匕述新农村建设赋予的责任,新时期乡村旅游 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发挥乡村旅游与新农村 建设的互动作用为出发点,选择新的路径。在乡村旅游促进新 农村建设这一问题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脱 节、收入外流、目光短浅、产品雷同、生态破坏等等,制约了乡 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促进作用的发挥。为此,新时期乡村旅游 必须采取下列新战略:协同规划、地方控制、政府引导、社区参 与、产品升级、生态保护。 1、协同规划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 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也迫切需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操 作性的规划作为指导,主要涉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 规划。但是,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属于两种不同类 型的规划,编制目的、规划内容、主管单位各不相同。在实践 中,新农村建设规划主要涉及民居改造、基础设施、社会服务 及公共设施等,对旅游发展相关内容涉及不多;旅游规划主要 负责确定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主要旅游项目、旅游产品、客源 市场、主题形象、旅游设施、开发措施等,对新农村建设涉及不 多。这就造成新农村建设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缺乏协调、相互 脱节,甚至相互冲突,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 作用的发挥。 为了克服这~问题,应对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进行协 同规划,即:新农村规划充分考虑乡村旅游发展的客观需要, 将旅游氛围的营造、特色民居的建设、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旅 游资源与环境的利用与保护等列为重要内容,编制旅游服务 型新农村规划;乡村旅游规划中将新农村作为有机组成部分, 充分考虑村落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管理模式创新、利益 分配协调、产业结构调整等关系新农村建设的重大问题,编制 新农村型的乡村旅游规划。 2、地方控制 承载力之内,这是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旅游推动农 村发展最有效的机制 。 地方控制主要表现为两大方面:第一,产业链本±化机 制,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产业环节的供给本地化,形成大量 地方(养鸡、种粮、种菜、工艺品制作、歌舞表演等)专业户,最 大程度地利用当地农民,采用当地原料,保证当地居民最大程 度收益,也能最大程度地保护与真实展示地方文化景观;第 二,经营者共生合作机制,即:建立合理外来户与本地户的合 作机制,实现外来经营者与本地经营者共生共存,贵州天龙屯 堡“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合资合作共生模 式、北京怀柔北宅“鹅和鸭”农庄与当地民俗旅游户的业务分 工共生模式就是其中较为成功的模式。 3、政府iI导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涉及到 乡村发展的诸多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科技的推广、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规划的编制、农 村农民政策的制定、生态环境的保护、乡村文化传承;等。显 然,上述问题的解决,除了村民的努力外,乡域或县域政府的 扶持和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 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可以有很多形式,如:产业结构的调 整,围绕特色农业旅游产业,根据农民意愿,鼓励农民调整种 植结构;出台宽松的优惠政策,鼓励乡村旅游发展;制定旅游 发展规划,引导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和持续发展;完善管理制 度,实施行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制定村规民约,加强卫生和 安全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村民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乡村 文化;提供导向性资金和技术指导,完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 等等。 4、社区参与 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同时也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 新主体,这是因为,村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是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 最重要的动力源。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建设中,村民既应 是建设者,更应是受益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 中应注意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实施社区参与战略,推进生活宽 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 如何发挥广大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乡村 一7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旅游发展的积极性,关键是处理好村民参与和村民受益的关 优美、协调的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村容整{吉 系。为此,必须妥善解决好三个问题,即:参与渠道问题、能力 是新农村的基本特征之一,由此可见,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 培训问题、利益分配问题。参与渠道是社区参与的前提,在乡 是旅游服务型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但是,大量游客的到来会对 村旅游规划中应充分考虑村民参与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环境 的大气、水、生物、土壤等环境要素造成负面影响,不负责任的 保护的途径,提供相应就业岗位。能力培训是社区参与的前 旅游行为也会导致大量不可降解的物质进入农村地域。同时, 提,应通过示范讲座、实况模拟、情景分析、专人指导等方法, 乡村地区一般很少具有完善的排水系统和科学的垃圾处理设 灵活运用“请进来,送出去”等手段,加强文化传统、服务意识、 施,这无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风险。 服务技能、礼仪礼貌、生态保护、管理能力等内容的培训,不断 为此,在旅游服务型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综合运用 提高村民的参与能力 。利益分配是社区参与的保障,必须通 过民主协商的方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村民参与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产品升级 乡村旅游产品升级换代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命 力。在旅游需求层次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 下,乡村旅游产品应该不断推进创新,提升档次,优化结构。长 期以来,一提到乡村旅游,人们就会想到农家乐,就会想到“吃 饭+麻将(或棋牌)”,这反映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其 实,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基础层次和较低级的表现形式,并没 有体现出乡村旅游的真正内涵,并且游客滞留时间短,消费项 目单一,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 在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应积极探索与高等院 校、科研机构及专业公司进行合作,寻求智力和技术支持,使 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形成乡村旅游 产品的创新机制,使乡村旅游经营主体适应旅游者的需求和 市场变化趋势,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乡村旅游新产品 。这样 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还能够延长滞留时间,拓展消费内 容,提升消费层次,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 用。 从国外发展经验来看,我国未来乡村旅游发展趋向于三 种模式,出现三类产品,即:文化观光型产品、文化体验型产 品、文化综合型产品。文化观光型产品是指以旅游者从事观赏 田园景观、观看相关民俗活动、参观手工艺品制作、农产品展 览、农具陈列等为主的观赏类活动;文化体验型产品是游客亲 自从事各种农事活动,或深入农民家庭体验乡村生活,或亲自 参与手工艺品制作,或参加各类民俗活动;文化综合型产品集 上述两类产品于一体,是一种能够适合不同层次旅游需求的 乡村旅游产品。在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各地应因地 制宜地挖掘资源,寻求特色,打造亮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乡 村度假旅游、乡村专项旅游等高层次的旅游产品,推进乡村旅 游产品升级换代,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深 入发展。 6、生态保护 一8一 行政手段、科技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以乡村的自然风 光、生态环境、景观遗产特色的保护为前提,优化乡村生态环 境,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主要包括:完善污水、垃圾 处理设施,推广生态治理方法;改变传统能源结构,使用清洁 能源(如沼气);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保护野生动物,慎重引 入外来物种;避免引入污染严重的项目和企业。… 四、结束语 广阔的乡村可根据自身发展条件的空间结构、自然环境 背景、区位状况等,结合乡村地域特征、客源市场,可选择适于 自身发展的乡村旅游类型,走一条以旅兴农的和谐发展之路。 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责任 和目的,必须坚持地方控制、协同规划、社区参与、产品升级、 生态保护等战略来实现新农村的建设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的双赢。 参考文献l 【l冲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人民日报,20。6—a7-23第5版 【2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ML-I ̄京:中 国旅游出版社,2oQ5,l2:l2一l8 【31 ̄lg统钎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机制与政府 对策【E OLl http://wwwstta.gov.cnflyyjflyOS.htnt 【4肠世瑜庞淑英季波等乡村生态旅游理念与发展模式 探索【MH匕京:民族出版社2o。6 l2:276 【5】薛群慧.论民族文化旅游村村民的培训【Jl昆明大学学 报,20a7,18(2):12—16. 【6J李伟.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向【Jl昆明大学学报, 20。7,l8(2):l—6 {7朦睿周鸿乡村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j匕京:中国环 境科学出版社,2o。7,1:154一l6 ●作者单位: ・ 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650092 2,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系 昆明6501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