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古诗二首
课题 古诗二首 课型 新授课 古诗二首安排了两首古诗,一首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设计说明一首唐代杜甫的《绝句》。在教学中,通过朗读品味诗中语言的优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引读法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加入一些说明、描述、想象性的语言,用以体会诗句的丰富内涵,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感受诗歌表达的意境,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1.搜集相关图片及作者资料。(师生) 学前准备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正确读写“毕竟”、“黄鹂”等词语。 2.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学习目标 3.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的画面,领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 学习重点 学习诗人对画面生动描述的能力,体会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1.搜集有关杨万里的资料。(师生) 学前准备 2.制作生字卡和多媒体课件。(教师) 3.自学生字词,熟读古诗。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1.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泪水。那么古人是怎么描写离别之情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导入新课,板书一、创设情课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境,导入课方》。 题。(用时:(3)介绍作者杨万5分钟) 里。 2.引导学生交流: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 3.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 二、初读古1.自由读古诗,要求1.学生自由朗读古2.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晓(xiǎo yǎo) 慈(zǐ cí) 竟(jìn jìnɡ) 送谁? 送别的时间、地点?谁后,提出自己的问题。朝诗人,代表作有( ) 2.学生读了课题1.杨万里是( )1.学生齐读课题。 诗,识记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诗,圈画生字,借助拼字词。(用识记“晓”、“慈”、“毕”、音读准生字字音。 时:10分钟) “竟”、“映”。 2.老师检察自学情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况。 3.仔细观察生字在映(yìn yìnɡ) 3.我会拼写词语。 xī hú( ) lián yè( ) wú qiónɡ( ) hé huā( ) 4.根据朗读节奏,给下面的诗句画停顿符号。 接 天 莲 叶 无 穷 碧,映日 荷 花 别 样 红。 (1)指认生字,交流田字格中的位置,说出识字方法。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用生字组词。 3.指导书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 4.指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1.引导学生读古诗,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1.学生再读古诗,交流学习,结合课件给怎样才能写好这些字。 4.学生读诗,注意停顿。小组交流自学心得。 5.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先叙述美景,再写诗人的感受,从而达到先实后虚的效果。( ) (2)“接天莲叶无穷碧”既写出了荷叶之无边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 6.填空。 (1)《晓出净慈寺送(交流重点字词)(课件出出的标注,理解诗句的示——标注) (1)毕竟:到底。 三、探究研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读,深入赏外的其他时候。 析(用时:(3)接天:与天相接。 20分钟) (4)映日:映照着太杨万里在六月一天的早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晨在西湖旁的净慈寺送(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5)别样:特别。 2.指名学生说一说每友人林子方时看到满湖荷花荷叶的美景。 (2)还赞美了西湖的“映日荷花别样红”。 (1)这首诗是诗人回答: 3.学生思考后尝试意思。 2.学生阐述每行诗(2)四时:春夏秋冬的意思。 行诗的意思,交流对诗意的理解。 3.教师示范读古诗,让学生思考下面问题: (3)诗人想让友人林子方》中,送别的时间也记住这满湖荷花,记是________,送别的地点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 是________,题目的意思(4)描绘了西湖六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首诗描写了_______ _____________。其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句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1)这首诗写的是什月的美景,显示了大自么?读完整首诗,在你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回答后,出示西湖荷花荷叶的美景图片) 然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同时将对友人的祝福和勉励融入其中。 4.学生自由朗读全(2)此诗除了赞美西诗,感悟意境。 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 (3)题目是送别,可诗人在全诗只写了景色,这是为什么呢? (4)作者写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点学生回答) 4.教师指导讲解描绘诗句的意境,赏析“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 5.赏读全文,指导背诵。 1.引导学生背诵古诗。 四、总结,2.教师了解学生的背拓展。(用诵情况。 时:5分钟) 3.比一比,看谁背得又对又快。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了西湖盛夏的美丽风光,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极度赞美,婉转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在教学中,我鼓励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富有情感地多次朗读,努力将自己带入诗的意境之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同时通过情教学反思 境画面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层层叠叠的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影像图片,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诗的画面中,体会诗人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在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述了自己对诗的理解,收获了不错的效果。 第二课时 1.学习古诗《绝句》,会认“鹂”等7个生字,会写“吴”等4个生字。 2.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习目标 和赞美之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重点 背诵古诗,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学前准备 2.搜集杜甫的资料及作品。(学生) 诗。 2.学生比赛背诵古子方》。 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7.默写《晓出净慈寺送林1.学生自由朗读古教学环节 导案 1.指名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通过对六学案 达标检测 8.写出两首自己知道的杜甫的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复习旧月西湖风光的描写,表达知,导入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课(用时:美,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5分钟) 对友人的眷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另一首古诗《绝句》。(板书:绝句) 3.组织学生交流杜甫及作品。 1.教师轻快地范读古1.背诵古诗《晓出_____________________净慈寺送林子方》。 _______ 2.学生交流介绍杜甫的生平及作品。 1.认真倾听老师的9.解释词语。 鸣:_________________ 千秋雪:_____________ 泊:_________________ 万里船:_____________ 10.组词。 含( )吴( ) 绝( )岭( ) 诗,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范读,体会诗歌欢快的2.介绍写作背景。 3.教师提出要求,学二、自主合生自读古诗。 作,学习古美感。 2.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这首诗的(1)用自己喜欢的识历史背景。 当时,安史之乱被平定了,天下太平,诗诗(用时:字方法学习本诗中的生15分钟) 字。 (2)你从诗中读出了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成哪些景物和哪些颜色。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一读。 都草堂,看到草堂周围生机勃勃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 5.各小组提出不懂的或难理解的问题集体讨论释疑。教师相机指导难懂的词句,并引导学生体会画面的意境。 3.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 4.自主识记生字,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如,生活识字法识11.一字组多词。 泊( )( ) 鸣( )( ) 12.把古诗补充完整。 两个黄鹂( )翠记“吴”:吴是姓,口天( ),一行白鹭( )吴。形声字识记“含”( )( )。( )( )“岭”“泊”“柳”。字义西( )千秋雪,门( )联想识记“鸣”等。 5.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有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交流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 1.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地方。 2.学生汇报,相机引导。 三、品诗感(1)找出表示颜色的语:黄、翠、白、青。 悟,熟读成词语。 诵(用时:(2)找出表示数量的语:两个、一行、千秋、10分钟) 词语。 (3)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4)作者都描写了哪万里。 (3)表示动作的词点字。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14.解释句子中的加(2)表示数量的词_____ _________________1.默读古诗,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词语的妙处。 13.找出古诗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东吴( )( )船。 (1)表示颜色的词_____ 东吴万里船。 语:鸣、上、含、泊。 泊.(4)近景:两个黄含:些近景、远景。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给诗配画,深入理解。 鹂鸣翠柳。远景:一行白鹭上青天。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 泊: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意思写诗(1)同桌互听,练句。 (1)两只黄鹂在翠(1)根据诗意,给诗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配画,喜欢哪一句就画哪一句,并以相关的诗句作为标题。 (2)小组内练读。 绿的柳树上欢乐地歌唱。 3.(1)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选择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交流展示画喜欢的诗句画画。 作。 (3)展示评议学生的画。 (4)展示课件。 ①比较课件与学生画作的不同之处。 ②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画面。 5.尝试背诵古诗。 1.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 四、巩固生2.学生认读、组词。 字,练习写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字(用时:以下书写要点: 10分钟) (1)“岭、绝、”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左右结构:绝岭 上下结构:含吴 来分类: 2.根据生字的结构绝含岭吴 1.认读要求会写的生字。 (2)小组讨论。 (3)根据古诗内容评价其他作品。 (4)从色彩、声音、动态美等方面比较课件与学生画作的不同,发挥想象描述画面。 4.背诵古诗。 16.抄写词语。 绝句 东吴 山岭 “岭”字右边是“令”,不要写成“今”。 (2)“岭”字的右边、“含”字上面的“人”字头都要写得舒展。 4.欣赏优秀作品,指出学生书写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1)书写姿势不够规范。 (2)起笔和顿笔容易忽视。 3.认真观察字的结构及笔画。 4.认真观察老师的示范,注意难写字的要领。 5.练习书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首古诗画面感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的时候,抓住这一特点是至关重要的。就学生的特点而言,抓住“画”这一关键要素学习古诗也是最为恰当的。因此,在这首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学生收集到的图片、课文插图以及相关视频材料,让学生走进气势磅礴的庐山,景色优美的西岭。我还充分利用简笔画进行板书,不仅直观地再现了古诗所描绘的景象,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