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是一片厚重的黄土地,是一片被打上深深红色烙印的黄土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中国重心成功地从南方长江流域胜利转移到西北黄河流域。会宁会师成为中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力量的大汇合,是团结的象征,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基础,是长征史上的丰碑。今天,会宁则以其独特的红色文化,向世人展示着红色旅游无穷的魅力。 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成就了会宁“红色圣地”的崇高荣誉,给会宁赋予了新的生命意义,也给会宁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些红色资源,特色突出、内涵深刻、影响广泛,又造就了会宁在全国红色旅游中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七十多年前的红军会宁会师,使“会宁”这两个字嵌入了新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周恩来、朱德、刘少奇、、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10大元帅中的9大元帅、10位大将中的8位大将、46位上将、127位中将、1200位少将都在会宁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会宁作为伟大长征的会合点,与出发点瑞金、转折点遵义、落脚点延安一道,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红色圣地。境内有闻名全国的红军会师旧址,有县级馆藏一级文物数量最多的全国重点历史博物馆。红军会师旧址是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首批50个全国廉政教育基地之一,始建与明代的会师楼被评为“大国印记:1949—2009中国60大地标”。会宁还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是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中国优秀红色文化旅游名县、中国优秀红色旅游
目的地。
近年来,会宁县坚持打红色牌、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打绿色牌,建设陇中绿色产业基地,打金色牌、建设西北教育名县,认真实施“融入中心、基础先行、项目支撑、优势带动、科学发展”和建设“三区一带两支撑”(三区即农业产业园区、北河坪新城区、郭城工业集中区,一带即207线优势产业经济带,两支撑即会师镇、郭城驿镇两大支撑点)战略不动摇,着力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科学谋划旅游业发展,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大力拓展红色旅游市场,红色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并有力地带动了历史文化旅游、金色教育旅游、绿色休闲旅游的快速发展。
随着会宁红色旅游知名度的提高,特别是2008年以来,会师旧址实行免费开放,来会宁观光旅游的游客逐年增加。2001至2004年,年均接待游客10万人次;2006至2007年,年均接待游客达到20多万人次;2008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2009年,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2010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2011年1至7月份,接待游客近9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亿多元。红色旅游已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有力地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品销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会宁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在第四届甘肃·会宁红色旅游节上,拟确定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5个,投资总额7.72亿元,全部为合同项目,其中养殖业项目5个,总投资1.28亿元;工业项目12个,总投资3.92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个,总投资2.12亿元,其他项目1个,总投资4000万元。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多种要素的组合中,休闲观光自然是一个重要的需求。忽视了休闲观光的旅游,必然是不完整的缺乏活力的旅游。会宁海拔适中、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
开发绿色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会宁的“懿隆”荞麦米,“三利”荞麦挂面、良谷米、胡麻油,“万里缘”杏仁露,“祁连雪”马铃薯淀粉等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西北磨坊”“陇郁香”“精王”“状元楼”获甘肃省著名商标,开展“认识10种粮食、22种农具、吃一顿农家饭”活动,让游客真切感受浓郁的农家风情、勤劳朴实的农家生活,用“小米饭”为都市游客和少年儿童补充精神“营养”,增进城乡人民的相互交流,加深城乡人民的感情。同时,加大对西宁城遗址等历史遗迹开发保护力度,增加新的旅游景点,开发桃花山—河桥山—清凉山—铁木山—马明心教堂等旅游线路。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特别是民营经济从事特色文化产品和旅游商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销售,促进绿色食品、农副土特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和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等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销售和景区旅游商品的连锁经营,进一步增强城市旅游购物功能。包装一批经典的民间曲艺、民俗工艺、民间文学等文化艺术作品,挖掘一批特色文化演艺节目,推出一批地方名优小吃,使会宁特色文化贯穿于“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各个环节。
会宁旅游产业发展正处于繁荣壮大的特殊阶段,按照“大旅游、大环境,大市场、大发展”的思路,在旅游建设上,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编制“十二五”旅游规划和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专项规划。把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形成更加符合县情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景区景点建设规划和专项旅游规划体系,用规划引领发展。
依托世界银行肉羊发展、杂粮杂豆繁育基地、退耕还林(草)工程等农村经济项目,会宁以建设全省“产粮大县、畜牧强县、洋芋大县、小杂粮名县”为目标,坚持不懈地调整农业结构,实施了“四个百
万”(百万亩马铃薯、百万只羊、百万亩草、百万亩林)工程,争创了“中国肉羊之乡”、“中国小杂粮之乡”等地方特色品牌,全县形成了以草畜、马铃薯、杂粮、瓜菜为主的四大农业支柱产业。2008年,会宁县粮食产量从1978年的9.66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18.71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6.15亿元,是1978年的65倍,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9%上升到44.5%,畜牧业日趋成为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坚持走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的工业化道路,引进建成龙头企业30家,初步形成了以祁连雪淀粉公司、三利面粉、永鑫粮油、金开元酒业、金鑫杏仁露、懿隆小杂粮、会通煤业等为主体的县属骨干企业,2008年,会宁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6.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9户,工业总产值达到9亿元,是1978年的115倍。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525万元增至2008年的9.55亿元,市场日益繁荣。
除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外,会宁县更注重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项目。实施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项目,新建了县医院门诊楼和外科楼、中医院综合大楼和县疾控中心,实施了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和医疗设备配置、部分村卫生室建设等项目,全县医疗卫生条件大幅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县广电大楼建设等项目,全县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1.8%和88.4%;实施了国家体育总局“雪炭工程”,建成了全民健身中心。建成了县文化馆、博物馆和图书馆,加强了乡镇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了信息化建设,开通了县门户网站和旅游、教育、农业、人口等特色网站,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加快了通信业发展,西-兰-乌光缆过境会宁,电信、移动、联通发展迅速,互联网宽带用户逐年递增,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18.1部/百人。2008年,会宁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67亿元,是1978年的48倍,年均增长13.8%。
雄关漫道真如铁。日夜流淌的祖厉河水,见证了会宁从过去到今天的沧桑巨变。勤劳的会宁人民,乘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东风,在全力打响“三张牌”(打红色牌,把会宁建成全国红色旅游名城;打绿色牌,把会宁建成陇中绿色产业基地;打金色牌,把会宁建成西北教育名县)走好“六条路”(兴水立县、项目强县、产业富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和谐建县)的县策指引下,正阔步走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的家乡----会宁会以它独特的姿态站在世界的前列,让我们以它为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