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Vol. 33 No. 168
Aug. 2017
DOI: 10. 16546/j. cnki. cn43 - 1510/f. 2017. 04. 001
和谐社会的价值论释义及其现实意义
李松龄
(湖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79)
【摘
要】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应该是生产力的和谐和生产关系的和谐。使用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能够揭
示资源节约使用和有效使用的道理,为生产力的和谐提供理论依据。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 认识能够揭示资本有偿占有相对剩余价值的道理,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的价值论释义能够揭示 减轻甚至消除绝对剩余价值的道理,为生产关系的和谐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和谐社会;生产力和谱;生产关系和谐【中图分类号】B0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1361 (2017 ) 04 - 0005 -11
_、引言
和i皆社会的内容非常广泛,胡锦涛同志把 它概括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 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 会。” [1]显然,“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 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指的是能够保障人 与人的关系和谐的社会指标,不能实现这些社 会指标,就会影响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所以, 胡锦涛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实就是 一个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从政 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人类社会的主要活动就 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因为这是人赖以生存
收稿日期:2017 -05 -05作者简介:李松龄(1948-
值理论与经济制度
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相互 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能否和谐应该是 人与人关系和谐的最基本内容之一。或者说, 没有生产关系和谐就不可能有人与人的关系和 谐,也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物质 生产活动就是人类将他们的劳动力同劳动工具 相结合,对包括自然在内的劳动对象进行生产 加工、实现物质变换的活动,体现出来的是人 与自然的关系。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劳动力与 生产资料相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就是生 产力。所以,生产力的和谐就是人与自然和谐 的一个重要内容,没有生产力的和谐,人与自 然也是不可能和谐的。生产力作用于生产关系,
),男,湖南安仁人,湖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价
5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二者之间只要有一 个不能和谐,也就会影响另一个的和谐。改革 开放几十年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可是人与 自然的关系恶化,人与人的关系也日趋紧张, 就是说,生产力不和谐和生产关系不和谐的问 题出现。于是,党和政府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政策主张。如何形成和谐的生产力与 和谐的生产关系,从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只有在深人分析生产力不和谐和生产关 系不和谐的问题及其理论原因的基础上,才有 可能探讨实现和谐社会的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法 律法规,才有可能建立和完善适应和谐社会要 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正是如此,笔者 想在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继承和 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对 和谐社会建设中需要重点研究的生产力和谐和 生产关系和谐的理论问题做出价值论解释,并 揭示这种价值论解释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二、生产力和谐的理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因为发展生产力的政策主 张和制度安排,社会经济发展的力度增大、速 度加快,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 地提高。与此同时,因为生产力的粗放式发展, 资源与环境恶化,人类生存条件变差的社会现 实,同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形成较大 的反差。绿色发展、社会和谐于是成为老百姓 和党与政府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在 党的十八大会议上就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 型社会的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 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同志更是在他提出 的五大发展理念中,把绿色发展摆在一个非常 重要的位置上。生产力的发展再也不能走粗放 式的发展道路,必须以人与社会的和谐和人与 自然的和谐作为发展目标。可以把能够促进人 与社会和谐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力 发展方式叫做生产力的和谐发展方式。不过, 在生产力问题的认识上,我国历来都是认为, 劳动力是活的生产力要素,在生产力诸要素中 6
发挥着能动作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死的 生产力要素,要同活的劳动力要素相结合,才 能发挥作用;劳动力的作用是主动的,劳动资 料和劳动对象的作用是被动的。从这种意义上 理解生产力的和谐发展,就在于起能动作用的 劳动力要能够发挥主动作用,实现它与劳动资 料和劳动对象的和谐相处和节约使用。因为节 约使用就是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节 约使用,即资源的节约使用;而资源的节约使 用又有利于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所以,生产 力的和谐发展就是一种能够促进资源节约型和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生产方式,也就是一种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方式。劳动力 的主观能动作用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就在于 劳动力的所有者——
劳动者有没有节约使用资
源的意识和节约使用资源的能力,或者说是否 有相应的节约使用资源的相关理论知识。
就笔者的认识来说,劳动者有节约使用资 源的意识固然非常重要,但只是问题的一个方 面,更为重要的是支配他的劳动力与劳动资料 和劳动对象相结合的不是劳动者本人,而是劳 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经营者或所有者,经营者 或所有者有节约使用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才是生 产力和谐发展的关键。在培养经营者或所有者 节约使用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方面,政治经济学 缺乏相关理论知识,倒是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 论,能够指导经营者或所有者实现劳动力同劳 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有效结合。这种理论就是 建立在效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生产者均衡理论 和消费者均衡理论。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是 否定效用价值理论的,认为它是一种唯心的和 形而上学的伪理论,没有认识到它还有可供参 考和吸取的有用成分。正是如此,理论工作者 就没有更多地从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认识 的角度,吸取效用价值理论中的有用成分,用 以丰富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理论方面的知识。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只是需要发展生产力,而且 需要发展能够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和 谐的生产力,政治经济学如果不能通过深化劳
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形成一套能够指导 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有效结合和节约 使用的和谐生产力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建设就会受到落后的生产力理论的制约。所以, 需要吸取西方经济学中效用价值理论的有用成 分,发展政治经济学中的使用价值理论,构建 一套能够指导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有 效结合和节约使用的和谐生产力理论。
建立以使用价值理论为基础的和谐生产力 理论,只是为经营者或所有者提高节约使用资 源的能力提供了一种理论工具,他有没有节约 使用资源的意识还需要一种政治教育或者经济 利益机制的激励。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 通常是运用政治教育的方式激励经营者(所有 者是国家)节约使用资源的意识,节约光荣、 浪费可耻就是节约使用资源的常用口号。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一方面需要继续运用政 治教育的方式,另一方面也要运用利益激励机 制的方式激励经营者或所有者节约使用资源。 一般来说,节约或有效使用资源,除了有利于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外,还有 一个重要方面的作用就是能够提髙社会生产力 7JC平。在一定的产量水平下,节约使用劳动力 就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水平。节约使用劳动资 料和劳动对象就是提髙资本生产力的水平,这 是因为单位劳动或者单位资本生产的产量增加 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能够产生相对剩余价值, 从理论上说这是经营者或者所有者节约使用和 有效使用资源的利益激励机制。然而,政治经 济学理论认为,延长劳动时间和增加劳动强度 生产的绝对剩余价值被资本无偿占有是资本对 劳动的剥削;生产力水平提高所产生的相对剩 余价值被资本占有也是无偿的,也是资本对劳 动的剥削。如果因为节约使用资源和有效使用 资源而提髙的生产力水平所产生的相对剩余价 值,也被认为是资本对劳动的无偿占有,是不 正义的经济行为的话,那么,迫于意识形态上 的压力,经营者或所有者就不大可能有节约使 用资源的意识和积极性,生产力的和谐发展就
不大可能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的建设也会受到影响。所以,生产力水平提高 所产生的相对剩余价值究竟是资本对它的无偿 占有还是有偿占有的问题,事关和谐生产力的 形成和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政治经济学应该 通过深化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为资本有 偿占有相对剩余价值、为形成生产力和谐发展 的利益激励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笔者认为,这 是构建和谐生产力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问题。
三、生产关系和谐的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生产力的和谐必然作用于生产 关系的和谐,生产关系的和谐也必然反作用于 生产力的和谐,研究生产力的和谐也就必然要 求研究生产关系的和谐。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 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物质生产 过程是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互结合, 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从而也就是劳动力所有 者、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相互发生关系的过程。 这种关系包括生产过程中二者发生的相互关系, 以及分配和交换过程中二者发生的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在生产过程中 发生的相互关系,其实就是资本家(在这里没 有把资本家当贬义词,下同)或经营者对劳动 者的劳动的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劳动者和资 本家在分配过程中发生的相互关系其实就是资 本家的资本收入和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之间的对 立统一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市场是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健全的,劳动者和资本家 之间的交换关系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对等的关系。 生产关系能否和谐主要是指生产过程中的监督 和被监督的关系能否和谐,以及分配过程中资 本收人和劳动收入的关系是否合理。如果上述 的两种关系和谐,则可以认为生产关系是和谐 的;否则就是不和谐的。于是,有这么几个理 论问题需要分析和研究:一是资本收入和劳动 收人合理性的内涵是什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具备什么样的制度条件,才有可能
7
实现合理的资本收人和劳动收人;二是生产资 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所有制形式能否和谐相 处,是生产关系和谐的制度基础和条件;三是 在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实现不同所有 制形式的和谐发展,这是论证基本经济制度合 理性的重要理论问题。
政治经济学认为,劳动者的劳动,不仅能 够生产劳动力价值,而且还可以生产高于劳动 力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私有 制条件下,劳动者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不能 生产出供自己消费的生活资料,他不得不把自 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售,以获得劳动力再生 产需要的劳动力价值,即劳动工资[2]。劳动剩 余价值则被资本所有者占有,因此劳动者获得 的劳动力价值同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的剩余价 值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这种对立的关系是一种 不可调和的矛盾,二者不可能实现和谐共处。 对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马克思曾经作过非 常形象的描述,“当资本家把货币变成商品,使 商品充当新产品的物质形成要素或劳动过程的 因素时,当他把活的劳动力同这些商品的死的 物质合并在一起时,他就把价值,把过去的、 物化的、死的劳动变为资本,变成自行增殖的 价值,变成一个有灵性的怪物,它用‘好像害 了相思病’的劲头开始去‘劳动’。” [2]在这 里,马克思形象地指出了资本对劳动的贪婪的 剥削行径,从而资本家和劳动者是一种不可调 和的矛盾,因而不可能实现和谐相处。社会主 义计划经济体制之所以要否定私有制和建立公 有制,就是认为私有制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 如果生产资料共同所有,劳动者就能够把自己 的劳动力同共同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 出属于自己所有的劳动价值产品。应该说,社 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是可以实现生产关系和谐 的制度安排。可是,因为劳动计量上的困难, 真正的按劳分配难以实现,制约了劳动生产力 的发展。所以,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进 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扬8
弃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我国不仅需要发 展公有资本,而且也要发展私有资本;不仅需 要发展国内资本,而且还要引进国外资本。如 果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如政治经济学所说的那样, 是一种完全对立的关系,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生产关系就不可能实现和谐。因此,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能不能实现生产关系和谐,以及 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使生产关系和谐,就是 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
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形式能否和谐就 决定着生产关系能否和谐。长期以来,人们认 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形式,如生产资料的 公有制和私有制是不可能和谐相处的。正是如 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我国紧 接着就在城市进行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在农村实行土地革命和农业集体化。 经过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 料的公有制形式基本上取代了生产资料的私有 制形式;经过农业集体化,土地的集体所有制 形式完全取代了土地的私有制形式。单一的生 产资料公有制形式自然不存在不同所有制形式 之间的对立和矛盾,生产关系似乎也就能够和 谐了。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把他的劳动力同共 同所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来的劳动产 品依据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农民也一样, 把自己的劳动力同共同所有的土地资料相结合, 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也是依据按劳分配的原则 进行分配。这就是人们曾经认为的社会主义和 谐生产关系。因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计量 不是由工资评定或者工分评定就能完成的,按 劳分配也就因为劳动计量上的困难而流于形式, 实际上实行的是一种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式的收 入分配方式,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不能充分调 动起来,生产力水平较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难以得到满足。所以,建立在单一 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上的生产关系即便认为 是和谐的,也只能说是低生活水平意义上的 和谐。
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大力发 展生产力,也就需要扬弃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 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要 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充分调动劳动力和资本两 大生产要素的作用,也就是要在调动劳动力的 积极性的基础上,增加和创新使用资本。显然, 因为国内的生产力水平不高,资本积累有限, 要增加使用资本,就需要引进境外或者国外的 资本;因为公有资本难以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 要,也就需要利用民间资本,也就是需要利用 私有资本。于是,我国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形式因为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而被突破了。以公 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 济制度也就应运而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否定 了的不能和谐相处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在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不仅被认可,而且 还被作为基本经济制度写进宪法。不能仅从必 要性的意义上认可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存在的 合理性,而且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原理上解释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存在的合理性。 如果不能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说明多种所有制形式能够共同存在与和谐相处 的道理,而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人们就有可能产生思想认识上的困惑。尤其是 联系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社会问题,人们对基 本经济制度的困惑程度也就可能更大。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要发展私有资本和坚持基本经济制 度,就必须正视公有制和私有制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能不能实现和谐和在什么样的 条件下能够实现和谐的理论问题。传统的政治 经济学理论坚持认为公有制和私有制不可能和 谐相处,因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社会 的需要,又认为公有制和私有制必须和谐相处, 因此就需要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公有制 和私有制能够和谐相处和在什么样的市场经济 条件下能够和谐相处的道理讲清楚。
四、生产力和谐和生产关系和谐的价值论解释
从以上论述的问题来看,如果要用劳动和 劳动价值理论解释生产力和谐和生产关系和谐, 或者说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理论问题,就必须深 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这是因为,依 据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是不可能把这些理论 问题回答清楚的。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是 多方面的,但要解释生产力和谐和生产关系和 谐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深化使用价值理论和相 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使用价值理论是一个 与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理论相对应的理论。 后者认为物品之所以有效用,从而有价值,是 因为能够满足人的欲望和需要。其中,需要是 指生理上的满足,欲望是指心理上的满足。政 治经济学于是认为效用价值理论是一种唯心的 形而上学的价值理论,同使用价值是客观存在 的辩证唯物论认识是相对立的,并因此而对它 进行批判。不过,就笔者的认识来说,马克思 把使用价值定义为物的有用性,即“物的有用 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2]的认识同物的效用是 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使用价值是物的有用性, 体现的是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 使用价值,即物的有用性是通过人的生理和心 理感受出来的。所以,能够满足人的心理和生 理上需要的物品就是他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不 能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上需要的物品对他来说 就没有使用价值。这种认识同马克思对物的使 用价值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商品首先是一 个外界的对象,
一
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
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 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 的。”[2]马克思明白无误地表达了物的使用价值 是由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出来的,反映的是人 和物的关系的道理,同效用价值的定义似乎没 有大多的差别。怪不得斯密在他的《国富论》 中也认为效用即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即效用。 “就使用价值来看,交换双方显然都能得到好 处。双方都是让渡对自己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而得到自己需要使用的商品。”[2]在这里,马克 思再一次地说清楚了同样的物品对有的人没有
9
使用价值,而对其他人可能有使用价值的道理。 可见,使用价值是商品体的属性,依附于商品 体,但它不等同于商品体。商品体是客观存在, 但它的使用价值却因人而异。传统政治经济学 把使用价值理解为商品体,从而一生产出来就 是不变的客观存在,同马克思的上述认识是有 差别的,或者说是不完全一致的。理解使用价 值的内含应该联系马克思前后论述中的思想。 有人认为具有自然属性的物体的使用价值客观 存在,但笔者坚持认为,如果对这种物体弃而 不用,它对人类而言也是没有使用价值的。
就相对剩余价值来说,传统政治经济学理 论从来都认为是由提髙生产力水平的个别劳动 生产的,个别资本无偿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就是 对个别剩余劳动价值的无偿占有。马克思在 《资本论》的第1卷对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过 程和被资本无偿占有的性质的论述是十分清楚 的。他认为,个别资本提高生产力水平能够导 致商品的个别价值降低,而在交换中资本所有 者却以与社会价值相等的市场价格出售,从中 获得社会价值高于个别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 于是,马克思把超额剩余价值加人个别劳动生 产的剩余价值之中,原有的必要价值和剩余价 值的比例也就因为超额剩余价值的加人而改变, 即必要价值的比例下降,剩余价值的比例上升。 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 减少,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增加,相对剩余价 值是因为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增加而产生的。 所以,个别资本对相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就是它 对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推理过程没有问题, 但是把社会价值高于个别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 算作个别劳动生产的,笔者认为是一个可以深 入探讨的问题。如果个别劳动的时间和强度没 有因为生产力的提高而改变的话,那么在工作 日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前后, 劳动力日生产的价值就不可能有什么变化,超 额剩余价值也就不能说是由它生产出来的。其 实,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需求者的价值损失转 移过来的。需求者以高于个别价值的价格购买 10
商品,是一种不等价交换,他有社会价值高于 个别价值差额的价值损失,这种价值损失通过 交换转移给了个别资本,形成相对剩余价值。
流通本身没有生产价值,但是流通能够转 移价值,符合马克思认为流通不生产价值的理 论。需求者虽然有价值损失,但是他获得了使 用价值,而且这个使用价值与其他个别资本生 产的使用价值没有差别,因此他感觉不到自己 有什么价值损失。个别资本以它生产的无差异 使用价值,从交换中获得相等于需求者价值损 失的超额剩余价值,应该是一种有偿获得。所 以,个别资本对相对剩余价值的占有不应该认 为是无偿的,而应该认为是有偿的。相对剩余 价值理论的这种认识不是对马克思相对剩余价 值理论的否定,而是对相对剩余价值理论认识 的深化或者发展。
如果上述的理论认识还能被认为自圆其说 的话,那么就可以用它来解释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能否实现和谐 和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能够实现和谐的问题了。 使用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为资源的有效配置提 供了理论依据。使用价值是物的有用性,而有 用性是会随着物的使用数量边际递减的,使用 价值具有边际递减的性质。肥料的使用价值是 增产粮食,肥料施得过多,粮食产量不会成正 比例增加,反而会边际递减;食物是用来解除 饥饿,食物吃得大多,饥饿感虽然没有了,但 人反而觉得很难受。食物的过量使用,也会使 它的效果边际递减。使用价值具有边际递减的 性质,那么它也就像效用价值一样,可以用来 推导出生产者均衡理论和消费者均衡理论。生 产者均衡理论和消费者均衡理论是资源有效使 用或称节约使用的理论工具,能够指导以最少 的资源投人获得最大产出的生产行为或消费行 为,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资源的节 约使用又能够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友好 型社会的建设。资源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生 产能力就是生产力,资源有效使用过程中表现 出来的生产能力因而就是和谐生产力。所以说,
使用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能够为生产力和谐和 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实现和谐提供理论指导,能 够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中发 挥理论指导作用。资源节约使用能够提高生产 力水平,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者(即经营 者或者资源所有者)占有相对剩余价值因为有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而被认为是有偿 的,他们就不会有意识形态方面的思想压力, 资源节约使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 够充分激发出来,从而有利于生产力的和谐 发展。
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关系又是因为资本所有者占 有劳动剩余价值的方式不同而相互对立。公有 制资本占有劳动剩余价值的方式是取之于民而 用之于民;私有制资本占有劳动剩余价值的方 式是取之于民而用之于己。依据相对剩余价值 理论的深化认识,因为生产力水平的提髙,资 本对相对剩余价值的占有是有偿的,二者之间 就不会因为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和取之于民而 用之于己的关系而相互对立了。因为有偿取得 的东西,归自己使用,没有什么道义上不对的 地方。只有无偿取得的东西,归自己使用,才 会受到道义上的非议。剩下来的问题就是,公 有制资本对绝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和私有制资本 对绝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因为使用方式上的不 同而具有相互对立的关系了。如果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不具备减轻甚至消除绝对剩余价值的条 件,那么公有制资本和私有制资本的对立关系 就不可能消除,生产关系也就难以实现和谐, 和谐社会的建设似乎也不大可能顺利进行。其 实,运用劳动价值理论是可以说明市场经济是 有条件实现公有制资本和私有制资本和谐相处 的道理的,只是传统政治经济学没有这么认识, 或者不愿意这样认识罢了。劳动力的使用生产 的价值就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以生产商品价 值和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者因此是以劳动力 的使用价值为依据,决定劳动力的需求价格。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生活资料价值即劳动力价
值,所以,劳动者以劳动力的价值为依据决定 劳动力的供给价格。笔者认为,这种认识既符 合经济学常识,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 本原理。当劳动力市场不均衡的时候,劳动力 的市场价格介于劳动力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 之间,生产者能够获得劳动力的消费者剩余, 劳动者也能够获得劳动力的生产者剩余。其中, 劳动力消费者剩余的意义是劳动力的使用生产 的价值与劳动力价格的差额。劳动力生产者剩 余的含义是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与劳动力价值的 差额。劳动力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其实 都是劳动剩余价值,不只是生产者,就是劳动 者也能够分享到相应的劳动剩余价值。通常认 为,劳动力的价格就是劳动力的价值,其实劳 动力的价格在市场非均衡的情况下,也有可能 高于劳动力价值。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 越是突出,劳动者能够分享的劳动剩余价值就 越少,资本无偿占有的劳动剩余价值就越多。 因为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的情形是绝对的,资本 占有绝对剩余价值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私有 制是一切罪恶和剥削的根源,笔者认为就是针 又^不完善和非均衡的市场而言的。如果劳动力 市场能够实现均衡,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与需求 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劳动力的生产者剩余和 消费者剩余就不再存在,无论是公有制资本还 是私有制资本,都不可能占有劳动剩余价值, 二者之间就不可能存在对立的关系了。从这种 意义上说,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程度越高,公有 制资本与私有制资本因为占有劳动剩余价值的 程度较低,其对立的程度也就越低。笔者之所 以认为市场经济有条件实现公有制资本与私有 制资本的和谐相处,就是因为这个道理。均衡 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市场或者完全均衡的劳动力 市场,是实现公有制资本和私有制资本,从而 公有制和私有制和谐相处的条件。如果能够通 过建立和健全劳动力市场的法律法规,不断完 善劳动力市场;如果能够科学地制定和运用宏 观经济政策,提髙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程度,公 有制和私有制相互对立的程度是可以降低的,
11
种认识能够自圆其说的话,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合理 性就不只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而且也有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依据了。
不过,人们可能会问,资本如果不能占有 劳动剩余价值,资本所有者哪来的投资积极性 呢?笔者认为,资本尽管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 占有绝对剩余价值,但是它能够通过发展生产 力,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社会价值高于 个别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因为 资本对超额剩余价值的占有是有偿的,公有制 资本和私有制资本也就不会因占有和使用相对 剩余价值而出现相互对立的关系。现代资本主 义社会之所以能够出现程度较高的和谐关系, 不是因为它的私有制变了,而是因为劳动力市 场越来越完善,市场均衡程度越来越髙;因为 资本所有者的创新精神越来越强,生产力水平 越来越高。绝对剩余价值的降低能够由超额剩 余价值的增加来补偿,资本所有者的投资积极 性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还会更加注重发展髙新 技术,更加关注发展生产力。因此,研究《资 本论》不能仅仅着眼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 分配,而更应该着眼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 分配。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清醒地认识资本主 义发展的脉络,以及资本主义尚未灭亡的道理; 才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需要进行的制度创新,不断 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上述的对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 以及如何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和提高劳动力市 场的均衡程度,减轻甚至消除绝对剩余价值的 生产,无非是要说明公有制资本和私有制资本, 从而公有制和私有制能够和谐相处的道理。其 实,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关系,也就是资本所有 者和劳动者的对立关系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是商 品的制度安排形成的。如果能够把劳动力是劳 动者的商品的制度安排,变革为劳动力是劳动 者的资本的制度安排,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之12
间的关系就有可能是对等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
关系了。如果能够通过价值论释义,把这个问 题讲清楚了,公有制资本和私有制资本,从而 公有制和私有制和谐相处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 了。就笔者的认识来说,劳动者之所以同资本 所有者相对立,是因为他的劳动力只是作为商 品,如果劳动力能够成为劳动者的资本,同资 本所有者的关系就是对等而不是对立的了。遗 憾的是,因为马克思曾经认为劳动力只是劳动 者的商品而非劳动者的资本,人们至今认为劳 动力资本是一个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 念。“劳动力只是劳动者的财产(它将不断自 行更新,自行再生产),而不是他的资本。劳动 力是他为了生存而能够不断出卖和必须不断出 卖的唯一商品,它只有到了买者即资本家手中, 才作为资本(可变资本)起作用。”[2]其实,马 克思讲劳动力是商品,而非资本是有前提条件 的。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没有生 产资料,生产不出可供劳动力再生产的生活资 料,他就不得不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说劳 动力是商品当然是正确的。如果劳动者有一定 的生产资料,不管它是实物形态的还是价值形 态的,劳动力是不是劳动者的资本就是另外一 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了。再说,劳动力是一个属 于人力范畴的概念,如果劳动力不能认为是劳 动者的资本,人力资本的概念就无从谈起,人 力资本的研究也就没有什么必要了,这同人力 资本研究方兴未艾的事实不相符合。笔者认为, 资本之所以说是资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 是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实现它的价值及其增值, 二是资本所有者能够占有资本的价值及其增值。 劳动力的使用能够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 值,它成为资本的第一个条件具备。劳动者拥 有自己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劳动力价值和剩余 价值归他所有,劳动力成为资本的第二个条件 也就具备了[3]。问题在于,劳动者能不能拥有 实物形态的或者价值形态的生产资料。所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形成使劳动 者拥有实物形态或者价值形态的生产资料的制
度安排,这是劳动力能否成为劳动者的资本的 前提条件。只有劳动力成为劳动者的资本的条 件形成,劳动者同资本所有者就处在对等的地 位上,二者和谐相处才有可能实现。
五、和谐社会价值论释义的现实意义依据深化认识的使用价值理论和相对剩余 价值理论,对生产力和谐和生产关系和谐所必 须研究的理论问题进行解释,具有十分重要的 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要实现生产力和谐,就 需要节约和有效使用资源;节约和有效使用资 源,就可以提髙生产力;生产力水平提高了, 就会出现相对剩余价值。使用价值理论的深化 认识,为资源的有效使用提供了理论工具,也 就为生产力的和谐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对 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为资本所有者有偿 占有相对剩余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就为增 加使用资本和创新使用资本的行为合理性提供 了理论支持。由此推出的理论结论就是,生产 力的大发展,不是资本和劳动之间对立关系的 日益加深,而是日趋缓和,这同传统政治经济 学的理论认识是不完全一致的。人们曾经认为,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所产生的相对剩余价值是因 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比例改变的结 果,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有利于缓和资本与劳动 之间的对立关系,而是加深二者之间的对立关 系。因为资本的不断积累和运用而出现的机器 大工业生产活动,曾经就被认为不是工人阶级 的福音,而是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的原因。从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在资本原始积 累时期,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的现象曾经出现 过,但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生 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的不是无产阶级的 贫困化,而是有产者不断涌现,成为规模较大 的中产阶层队伍。实际上,生产力的发展不仅 仅能够使资本所有者有偿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而且也有利于劳动者提高生活福利水平。笔者 已经在前面对资本有偿占有相对剩余价值的问 题作过详细的说明,在这里,仅对生产力的发 展也利于劳动者生活福利水平提髙的问题进行
分析。从前面的分析中已经知道,相对剩余价 值的产生不是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减少,剩余 劳动时间比例增加的结果,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一般是不会降低的,马克思也是在劳动力的日 工资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对剩余价值如何形成 的问题进行研究的[2]。既然劳动力的日工资不 变,即使商品的价格没有因为生产力的提髙而 改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也是不会下降的。更 何况,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会降低商品的价值和 价格,不变的日工资就能够购买更多的商品使 用价值,劳动者的福利水平不是下降,而是提 高了。生产力的发展能使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 同时获得利益,是一种帕累托优化,因而有利 于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关系的改善。这是 一种不同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认识,这种认识 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建设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和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为了发展生产 力和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在社会 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却又出现了不和谐的生产关 系。其中,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贫富分化现象 比较明显,就是生产关系不和谐的一种表现。 于是,人们不仅对生产力的发展方式表示怀疑, 而且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 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有看法。在社会主义计划 经济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较低,坚持的也 是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尽管人们的生 活水平较低,但资源和环境没有受到破坏,收 入差距也没有拉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单 纯而和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虽然生 产力发展较快,但资源过度使用、环境恶化、 收人差距日益扩大、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的现象 出现。人们在比较两个不同时期的情况之后, 在缺乏相应的价值论依据阐释上述现象的形成 原因和解决办法的条件下,不得不把出现的问 题归咎于生产力的发展方式和基本经济制度。 笔者之所以要通过深化使用价值理论和相对剩 余价值理论的认识,阐释生产力和谐和生产关
13
系和谐的理论内涵和实现条件,就是想对上述 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解决办法提供相应的价值论 依据。笔者认为,发展生产力没有错,但以什 么样的方式发展生产力却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 讨的问题。资源节约和有效使用的方式,是一 种和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有利于人与自然之 间的和谐。如何节约和有效使用资源,需要相 应的理论作指导。使用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 为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节 约和有效使用资源,源于资源所有者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资源所有者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的形成,又源于相应的利益机制 的激励。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为资 本有偿占有相对剩余价值提供理论依据,也就 有利于资源节约使用利益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所以,深化使用价值理论和相对剩余价值理论 的认识,对于阐释生产力和谐的内含和实现条 件,构建生产力的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 作用。
生产力作用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 于生产力。生产力的和谐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 谐,生产力不和谐,生产关系也不可能和谐; 反过来,生产关系和谐也有利于生产力的和谐, 生产关系不和谐,也一定会对生产力的和谐产 生不利的影响。可见,生产关系和谐对生产力 能否实现和谐的反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 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公有 制与私有制能否和谐相处,不只是影响生产关 系的和谐,而且也会影响生产力的和谐。长期 以来,我们认为公有制与私有制是不能和谐相 处的,其中原因就是因为公有制资本与劳动的 关系不是对立的,而私有制资本与劳动的关系 是对立的。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 认识到了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资本对相 对剩余价值的占有是有偿的道理,因而能够从 资本有偿占有相对剩余价值的意义上讲清楚公 有制和私有制也是可以和谐相处的。只要制度 安排能够消除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公有制和 私有制完全有可能实现和谐相处的关系。所以,
14
相对剩余价值理论深化认识的意义在于,为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和建设和谐生产关 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剩下来的问题就是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是否有条件消除绝对剩余价值的生 产,扩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运用劳动价值 论,结合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只要不断完 善劳动力市场和提高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程度,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可以降低甚至取消的; 只要不断创新,发展生产力,扩大相对剩余价 值的生产也是可以实现的,所以,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通过不断的制度变革,能够创造条件实 现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和谐相处,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和谐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 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有它合理存 在的理论依据的。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能够 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理论注释。
和谐社会是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 谐的总和。其中,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是否具 有对等的社会地位又是人与人能否和谐的一个 重要内容。劳动者成为劳动力资本的所有者是 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处于对等地位的前提条件, 所以,深化劳动力成为劳动者的资本的认识, 它的现实意义就在于能够为所有制形式的改革 指明方向。前面已经说过,劳动力能否成为劳 动者的资本,关键是劳动者能否拥有实物形态 或者价值形态的生产资料。改革开放以来,农 村实行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民能够把自己 的劳动力同承包经营的土地资料相结合,生产 出来的产品除了上交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 下来全是自己的。应该说,农民不但占有劳动 力价值部分的农产品,而且也拥有部分剩余价 值的农产品,劳动力作为劳动者的资本的条件 基本具备。企业通过股份制的改革,劳动者如 果能够持有股份(即价值形态的生产资料所有 权),一方面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劳动力价 值的工资,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股份分红,获得 部分剩余价值,劳动力也有条件成为劳动者的 资本。问题在于,劳动者没有能力持有股份, 或者即使有劳动者持有股份,也只在少数,广
大劳动者是不可能成为劳动力资本的所有者的。 因此,需要深化所有制形式和收入分配制度的 改革,使劳动者有能力持有股份。劳动者成为 股东,他同资本所有者的地位就是对等的了。 公有股份量化到劳动者个人;提髙劳动者的收 人水平,增强他们的持股能力,都有助于劳动 力成为劳动者的资本。随着劳动者持有的股份 不断增加,就能够挤出不劳动者的股份,不劳 而获者的人数减少,人与社会的和谐程度就提 高了[4]。劳动力资本的价值论释义,为所有制 形式的深化改革指明了路径选择。
六、结语
理论的认识,为资本有偿占有相对剩余价值提 供理论依据。发展生产力能够产生相对剩余价 值,资本有偿占有相对剩余价值,不会形成资 本与劳动对立的关系,有利于实现生产关系的 和谐。深化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为揭示不断完 善劳动力市场和提高劳动力市场均衡程度,能 够减轻甚至消除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缓和资本 与劳动的对立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建设只要在不断完善市场和提高市场 均衡程度等方面下功夫,就不会加深资本与劳 动的对立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实现公 有制和私有制和谐相处,实现生产关系和谐的 条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 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 条件实现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和谐相处,因而具 有自圆其说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政协报,2005 - 06 - 27 (Al, A2).
[2]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 47 - 48,
179, 190-192, 221, 354, 491.
[3] 李松龄.劳动力资本属性的辩证认识与现实意义[M].福
建论坛,2017 (4): 72-77.
[4] 李松龄.劳动力再生产的辩证认识与现实意义[J].求索,
2017 (1): 99-10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的是人与社会的和谐 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或者说指的是人与人的和 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生产力是指人类运用劳 动工具征服自然的能力,所以生产力的和谐有 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 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所以生产关系 的和谐有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或者说人与人 的和谐。生产力的和谐和生产关系的和谐是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所以,和谐社会 的价值论释义需要而且必须对生产力和谐和生 产关系和谐做出价值论释义。深化使用价值理 论的认识,为节约使用和有效使用资源提供了 理论依据。资源的节约使用和有效使用能够减 轻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程度,有利于生产力 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深化相对剩余价值
(编辑:周亮;校对:余华)
Value Interpreta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LI Song - ling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079)
Abstract : The basic conte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should be the harmony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harmony of production rela
tions. The use of value theory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can reveal the use of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effective use of the truth,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harmony of productivity.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of surplus value can reveal the truth of the relative surplus value of the capital,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value theory of the labor market equilibrium theory can reveal the truth of reducing or even eliminating the absolute surplus value and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harmony of the production relations.
Key words : harmonious society ; productive forces harmony ; production relations harmony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