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安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提质增效措施研究

安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提质增效措施研究

来源:吉趣旅游网
2019年6月下半月刊

安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提质增效措施研究

谢玲玲

通过分析安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发现制约安顺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等措施,以增强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发展。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安顺乡村旅游发展状况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依托,在乡村地区开展以田园风光、乡村特有的居住环境、农业生产、乡村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休闲度假活动,是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方向之一。乡村旅游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开发潜力最大的旅游资源,是实现落后农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重要渠道。乡村旅游要想保持持续的经济繁荣和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充分利用城乡差异,展示体验,为游客提供体验性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旅游者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求。

(二)安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贵州省乡村旅游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开始,安顺市乡村旅游随之兴起。近年来,借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安顺市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品牌打造、基础设施改善、人力资源培育等方面成效显著,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着力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第一,紧紧围绕“黄果树下屯堡人家”的发展主题,突出“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土地流转”“三位一体”发展思路,以发展生态观光和休闲旅游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道路绿化及资源开发等工作,乡村旅游得到快速发展,现已成为集生态旅游、水果采摘、农业观光、农家餐饮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胜地。龙宫景区桃子村、黄果树镇滑石哨村、西秀区浪塘村获农业部“最美休闲乡村”称号,天龙屯堡获得了“全国十大文化古村落”“世界最美的十大文化乡村”“联合国乡村旅游观察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中国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殊荣。

第二,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加大资源保护及宣传力度,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近年来,分别举办了格凸河国际攀岩挑战赛、坝陵大桥跳伞国际挑战赛、镇宁半程马拉松国际邀请赛、黄果树啤酒节以及屯堡美食节等活动,吸引了周边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第三产业和旅游产品业的发展,增加了村民旅游收入。

第三,不断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对景区内外公厕、车站、停车场及交通环线等公共交通建设,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游客服务中心等相继建设完成,旅游导引标识基本完善。加快旅游环线建设,将景区道路连接线工程纳入全市公路交通网络规划,以贵安新区生态旅游观光线为接点,打造宁谷—龙宫—黄龙湖—黄果树的大旅游交通环线,完

善旅游景区连接线道路建设。同时还加快构建以旅游多媒体体验网、多媒体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营销推广服务景区智慧旅游系统为主体的“智慧旅游城市”。

第四,实施标准化建设,加快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出台了《安顺市乡村旅游示范户服务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培育了一批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示范户。

目前,安顺市已建成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点)88个,旅游接待人数达3009.28万人次,乡村旅游接待收入213.82亿元,带动就业人数12.69万人,乡村旅游经营户数量为1628个。

二、安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从安顺乡村旅游现状来看,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安顺在交通方面有很大改善,但还是有很多乡村地区通往乡村的方式主要以汽车为主,班次较少,造成游客旅行不便甚至陷入困境。例如,3A级景区-西秀区大黑村,在旅游旺季一天只有一趟从安顺直发班车;紫云县野猫营等景区存在生活设施不足,水源未净化、缺乏洗浴设备、厕所脏乱差等;在西秀区大屯河等景区存在餐馆或家庭旅馆的饮食条件差,饭菜不合游客胃口,服务的标准化程度低等问题。以上情况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乡村旅游的客源不足、游客满意度低等现象。

(二)旅游产品单一

在安顺发展乡村旅游区域内,众多的乡村旅游点具有明显相似特征,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开发效益下降、土地人才等资源浪费。例如,旧州的下九溪村、龙宫大寨村、普定水井村等地都推出“赏荷花、游农家”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此外,在对乡村旅游服务项目的开发和设置上,缺乏特色和创新的挖掘,服务项目基本停留在餐饮和住宿,游客一般白天观光旅游,晚上在农户的家中住宿。大部分游客只能开展看电视、棋牌、吃农家饭和聊天等活动,娱乐休闲项目十分匮乏,很少有参与性强的特色活动提供给游客,乡村旅游缺少“文化”元素,无法满足各个层次特别是少年儿童求趣、求真、求知的需要,较少挖掘其自身的文化内涵,旅游产品单一,使得游客的停留时间不长,旅游收入难以提高。

(三)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在安顺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乡村旅游经营者以农户和个体为主,村民受教育程度低并且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形成了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对于转向旅游接待服务存在较大反差,没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接待服务质量低下,乡村旅游经

课题项目:贵州省理论创新联合课题(项目编号:GZLCLH2019—105)。

124

2019年6月下半月刊

营规模较小,经营效益难以得到提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安顺市拥有大批以黄果树、龙宫两个5A级景区为代表的特色旅游景区,乡村旅游依托景区发展,涌现出了黄果树的石头寨、龙宫的桃子村、龙宫附近的大寨村等突出代表。一方面,景区周边的乡村旅游集住宿、餐饮、购物一体,促进农副产品、土特产品销售,带动村民就业和收入增加,形成旅游景区和乡村经济的良性互动,促进了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将景区部分游客分流到周边村寨,引导游客从景区走入乡村,特别是游客井喷时,能较大缓解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的不足及接待服务的压力,从而提升了景区服务品质和乡村旅游的发展,也为景区的多样性发展作了有效补充。

2.公司主导型

公司主导型主要是乡村旅游发展地,依托旅游发展公司等,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基础设施、旅游营销等方面,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搭建平台,提供支撑。公司主导型的特点主要有:(1)整合旅游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旅游,同时能保证乡村旅游开发地大多数村民的利益,减少旅游开发与当地村民的矛盾;(2)减少乡村旅游开发的重复性;(3)增加乡村旅游的发展实力,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竞争力。目前,在安顺以这一模式运行并取得一定成绩的乡村旅游发展地有普定秀水、旧州等。

(五)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1.互联网+乡村旅游

“互联网+乡村旅游”促进旅游深度融合。伴随区域经济的纵深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成熟,“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新模式。“互联网+乡村旅游”为旅游合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在“互联网+”时代环境中,乡村旅游需要注入新的理念,不断突破传统旅游业的发展藩篱,逐步形成无障碍旅游区。依托互联网环境,建立开放共享、互通互联、有效运行的信息平台。从原有的市场定位、宣传推广转变为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带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以及产业结构转型。

2.全域乡村旅游

全域旅游是在传统的旅游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传统的旅游开发中,很多城市或者旅游目的地,只是单纯的开发具有“景区”特点的旅游资源,往往采取的方式是政府投资或招商引资进行景区的建设和开发,如安顺市的黄果树景区、龙宫景区等。虽然景区的建设和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交通、经济等状况,也受益了其中一部分当地村民。但也带来交通的拥堵,生态的破坏等问题,成为当地村民与景区管理者或经营者之间冲突的原因,不利于景区的良性发展,拉客、抢客等现象还会导致景区的形象受到破坏。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融入全域旅游的理念,不能只依靠单独的景区、景点开发,而是要以旅游为主线,充分发挥当地的生态、农业、地理、人文、风俗及饮食等优势,整合资源,全方位、系统化的提升农业产业、生态环境、社会服务、政策法规及文明素质等,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三、安顺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发展好安顺乡村旅游,必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基础设施是游客选择和消费的基础,它关系到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舒适、健康、安全、方便等。交通设施要尽量方便、多样、高效,以满足游客对出行安全、便捷、自由的选择。生活设施要符合现代生活对健康、舒适、干净卫生的要求,也要独具乡村特色。比如,在观光的地方设置凉亭、安放与景区文化协调一致垃圾箱,加强村里路、水、电、通信设施的建设,进行村容寨貌的美化、绿化,修建旅游步道,乡间步道不用水泥,而采用较好的鹅卵石、石子或者就地取材其他天然、环保材料铺就,给人自然舒适的感觉。

(二)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原有项目基础上各地应因地制宜,发展优势项目。结合安顺乡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一些体验性较强的娱乐活动,让游客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在乡村景区修建农耕文化展览室,恢复水磨、舂米具、水车等一些农用机械,介绍农用机械的历史及使用方法,让游客参加农耕生活,体验农耕文化。第二,就地取材,采用农家特有的烹饪原料,如盐菜、萝卜干、豆豉,鱼腥草以及菌类等野菜,制作和创新特色菜。也可选取游客喜欢或感兴趣的菜肴,村民介绍其制作方法,让游客自己动手烹饪,或开展厨艺大赛,评选出最佳菜品。第三,挖掘各民族特色工艺商品,例如,蜡染可做成时装、箱包、饰物等进行售卖,做出特色,避免粗制滥造。第四,组织游客现场参观或参与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如学习刺绣、蜡染、古代造纸及银饰饰品等传统手工制作。第五,开发民族娱乐活动,通过挖掘民族文化和非遗传承,使游客有难忘的体验和回忆。

(三)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接待服务水平

通过以下措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第一,通过与各院校的合作,培养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人才,可在当地建立教学实习实训基地,促使学生适应乡村生活,重点培养有意愿在乡村地区发展的学生。第二,加强旅游经营者在旅游知识和管理知识方面的培训,加强接待服务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培训,邀请专家定期为村民进行接待礼仪知识讲解及训练;加强在餐饮服务、客房服务、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培训。第三,组织部分农户到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参观体验,考察学习;不断提高村民的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四)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模式1.依托景区型依托景区型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作用:(1)借助景区发展优势,打造差异性的特色旅游产品;(2)依托旅游景区,引导景区周边乡镇村民承担旅游接待和服务的功能。这种模式的乡村旅游,主要是由重点景区带动,其旅游产品的开发应避开所依托的景区主打产品,突出自身的特色,形成互补,做出精品,展现乡村特有的文化底蕴与特色内涵。

1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