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实践调研报告

来源:吉趣旅游网
学校代码: 10128

电力学院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标 题: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实践调研报告 学 院:电力学院

专 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 级:电气12-2班 姓 名:郝圣杰 学 号:201221202058

二〇一四年八月十五日

写在前面

不知何时,在我们行走的道路上,灰尘滋生;在我们呼吸的空气里,粉尘萦绕;在我们饮用的水源中,赤藻横生。我们的天空上充满了市郊工厂的废气,我们的大地下到处是被填埋的垃圾,我们的海洋里则充斥着石油与放射物的污染。 在校园里面,盒饭盒、塑料袋、方便面盒常常出现在垃圾桶里,同学们早已习以为常,而在我们的课桌上,学子感怀、考典秘笈、爱情小诗也随处可见,师生们也见怪不怪了。甚至,当我们与某位同学擦肩而过时,也会偶然听见那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日常用语”。不仅如此,在我们的寝室里面,窃事频发,而当我们前往公园游玩时,也要呼朋唤友,小心翼翼。

昔者孔子任中都宰治鲁三年,使鲁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社会风气肃洁清整,人们的公德意识也得以拔高积厚。故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又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省视今昔,我们的道德意识却在江河日下。曾经,我们遇友作揖,三餐问好,如今,我们却常常路遇而装作不识。礼貌文明被代之以功利鄙下。曾经,我们有路见不平,拔剑而起,提三尺青锋,见义勇为,如今,面对那些不平不公之事,却少有人敢仗义执言,寂言默然已成常态。助人为乐被代之以冷漠自私。曾经,我们能看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在物我之中合一,在天人之间和谐。如今,这些景色早已被工业所侵蚀,桃源流水、山间翠竹,可闻而不可得也。美好的环境却换以工业厂房。

面对这些,我们又怎能目视而不见,耳听而不闻呢?人本来就是一个群体、一个社会,单人可称“人”,众人也是“人”。如果我们重个人而轻社会,重私益而轻公利,身边触手可为之事不为,脚旁俯首之劳不劳,而想要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彩而丰富,我们的社会变得有序而规整,便如同根疏而求木长,源塞而求流远,实不可为。

社会公德之于国家,犹若唇齿,若一国之公德水平高,则一国之社会必兴旺而发达,若一国之公德水平低,则一国之社会必穷困而落后。由是,近年来社会上多有人为之呼吁。而今,加深公德意识已亟待人行。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我们虽然如今是一介学子,武不能有幸捍疆戍边,文不能有幸安邦治国,然而家国之事又岂能徒然面对,必要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本次社会调查报告,以大学生为着点,从我们这一群体的视角去看待社会公德的问题,必会对时下整个社会的公德状况有所反映。

古人云: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当我们向前一小步,社会就前进一大步。毋庸多言,让我们从点滴做起。

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实践调研报告

一、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研

(一)调研目的 :当前大学生道德发展状况整体上呈现着道德“知”、“情”、

“意”阶梯下降的趋势。不少大学生在公德实践上还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对某些道德规范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认同,道德行为的内驱力、意志力不够。然而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道德准则的缩影。一个人身上的公德意识及修养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精神文化的发展状况,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为进一步验证大学生在道德发展中出现的“知行分离”倾向,也为今后改善大学生德育教育方式提供实证依据,做了此次社会调查。旨在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和水平,以便借此探究大学生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与学校交界处的群体与社会关系的公德现状。

(二)调研对象: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在校大学生 (三)调研日期: 2014年8月1日——8月10日 (四)调研地点: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 (五)调查人员:郝圣杰

(六)调研内容:本次调查分主要调查与次要调查,主要调查分三个层次五

个方面,三个层次: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意识状况;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实行状况;大学生以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公德的作用。五个方面: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次要调查:学生基本信息的调查(如年龄、性别、学业等)

(七)调研方法: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小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

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小区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 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及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

二、活动流程

日期 活动安排 思考大学生公德状况、提出调查1 8月1日 方案、分析调查可行性、讨论分工、流程安排 制定调查问卷、制定问卷发放方2 8月2日 式、发放问卷、回收问卷、统计问卷相关数据 相关数据汇总、就已得数据进行3 8月7日 交流分析、撰写报告 4 8月10日 处理相关未尽事宜

三、调查报告

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道德准则的缩影。一个人身上的公德意识及修养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精神文化的发展状况。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砥砺风霜、历久弥新的古老文明,公德意识早已嵌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而如今,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人们许多的价值理念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需要对当今社会的公德状况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便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好的决策。

本次调查以在校大学生为例,从2014年8月1日始,止于2014年8月中旬,主要采用取样调查的方法,其中问卷调查是主要的调查方式而实地观察则是次要的。本次调查的内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意识状况;大学生对社会公德的实行状况;大学生以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公德的作用,以及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等,旨在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和水平,以便借此探究大学生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与学校交界处的群体与社会关系的公德状况。

(一) 、问卷调查

1、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

男女比例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中,我们共发放了50份问卷,其中男女比例各为二分之一。

年龄大小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中,在女生方面,主要以20岁分界线,20岁女生有12人,占总人数的24%;20岁以下女生有4人,占总人数的8%;20岁以上女生有9人,占总人数的18%。男生方面主要以21岁为分界线,21岁以下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24%;21岁的人有7人,占总人数的28%;21岁以上的人有12人,占总人数的48%。根据数据显示的结果,我们选取的调查对象刚好是思想上正处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初步形成,正逐步完善的时候,而这些对象的现实状况则身处于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 如图-1。

图-1人数2015105020岁以下20岁20岁以上21岁以下21岁21岁以上男生女生2、问卷问题的基本情况:

1.近年来,有许多社会活动者认为现今社会的整体公德状况正在滑坡,我们需要更加努力重建公德体系,对此,您认为? A B C 答题选项 形势确实有些严峻,应该 尚不严峻,无必要 不了解 投票数 46 4 0 百分比 92% 8% 0% 2.自从网络普及以来,网上出现了一些诸如“凤姐”、“犀利哥”、“XX门”、“90后”、“非主流”之类的现象,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A B C 答题选项 低俗,让人难以理解的怪诞 无所谓,个人有个人的生活 觉得挺好的,我们应该理解 投票数 15 32 3 百分比 30% 64% 6% 3.根据研究显示,如今医院的用血主要来源于大学生的无偿献血,对于这一社会现象,您的态度是? A B C 答题选项 觉得有些不公平 表示支持 与我无关 投票数 15 22 13 百分比 30% 44% 26% 4.作为内地最年轻的慈善家陈光标10年来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8.1亿元,被资助人数20多万人,被称为“中国首善”,对于他的行为,您觉得? 答题选项 投票数 百分比 A B C D 值得提倡,对此我们应该心存敬意 不以为然,这是慈善炒作 觉得这样的行为蛮不值的 没有了解过这个人 35 9 0 6 70% 18% 0% 12% 5.以下八个选项中,有四项出自“八荣八耻”,请选出这四项: 答题选项 答对正确数 1个 A.以热爱祖国为荣B.以犯法作乱为耻 C.以劳动致富为荣D.以骄奢淫逸为耻E.以诚实守信为荣F.以迷信无知为耻G.以奉公守法为荣H.以见利忘义为耻 2个 3个 4个 百分比(人数) 6%(3) 8%(4) 36%(18) 50%(25) 6.学校里面常常有组织下乡支教、假期志愿者的活动,您参加过吗? A B 答题选项 已经参加过 还没有 投票数 12 38 百分比 24% 76% 7.当您仍的垃圾没有被扔进垃圾箱,是否会捡起来重新扔进垃圾箱? A B C 答题选项 会 不会 有时会有时不会 投票数 15 3 32 百分比 30% 6% 64% 8.当您发现周围有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您会? A B C 答题选项 自己采取行动去制止 报告有关部门 此事与我无关 投票数 3 22 25 百分比 6% 44% 50% 9.碰见了曾经教授过您的老师,您会主动问好么? A B C D 答题选项 经常做 有时会 偶尔做过 没做过 投票数 32 6 12 0 百分比 64% 12% 24% 0% 10. 您是否曾经在课桌板凳上涂鸦刻写过? 答题选项 投票数 百分比 A B C D 经常做 有时会 只做过一二次 没做过 9 7 18 16 18% 14% 36% 32% 11. 您会监督自己身边的人,在他们做出有碍公德的行为时,予以劝诫吗? A B C 答题选项 会 不会 无所谓 投票数 18 9 23 百分比 36% 18% 46% 12. 如果您发现自己在社会公德方面有所欠缺,会改善自己的行为吗? A B C 答题选项 会 不会 无所谓 投票数 41 3 6 百分比 82% 6% 12% 13. 请您谈谈任何有关于社会公德方面的想法(一切随意): 是否写下想法 有 人数 18 百分比 36% 无 32 64% 3、问卷情况分析

(1)、大学生对于我们社会目前的公德状况表示堪忧,认为形势严峻。但是,大学生自己的公德意识一般。

本次调查中,有92%的大学生认为我国的公德形势确实有些严峻,我们应该更加努力重建社会公德体系,只有8%的同学认为目前的公德形势尚不严峻。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公德状况并不是很好,情况让人堪忧。同时,对于网络上某些低俗文化,有30%的同学认为低俗,64%的同学持无所谓的观点,只有6%的同学觉得挺好的。从这点,我们看以得出,对于网络上低俗横行的情况,占半数以上的同学的态度是放纵的。对于大学生已成为献血主力的问题,有30%觉得不公平,44%的同学表示支持,有26%的同学持无所谓的观点。从这里看以看出,虽然同学们有着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但是存在不少的同学对于承担责任有所抵触。从陈光标做慈善的问题看,有70%的同学觉得这是值得我们所提倡的,但是有18%的同学认为这只是一种炒作的行为,不以为然,只有12%的同学表示不了解这个人。可以看出同学们对于社会的改善是持支持态度,是希望我们的社会公德状况向好的地方发展的。从同学们对“八荣八耻”的了解情况看,有一半的同学完全回答对了所设的问题,有36%的同学只错一个,只有6%和8%并没有回答出理想的结果。从这,可以看得出大部分同学在对于社会公德的认识水平大多停留在较为书面或是理论上的水准,而有部分的同学则处于认识较低的水平。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大学生社会公德的整体状况并不是很理想。一方面同学们对目前的社会公德状况有所忧虑,然而另一方面,同学们在对待该问题上,其态度又是消极的。同学们希望我们的社会公德能够像好的地方发展,但是在承担起社会责任方面却有所欠缺。也就是说同学们一方面在提倡社会公德,一方面却缺少实质上的表示。这说明了我国在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也和其他科目的教育一般,过多的测重于书面上或是试卷上的具有可观的可量化的标准,而忽略了现实中的习惯养成和实践。

(2)、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实行状况并不乐观,基本的、低层次的公德要求多数的同学能够做到,而较为积极、具有显著效果的公德要求很少有同学做到。 在这个方面,本次问卷是分别从有关社会公德的五个方面来设计的。针对大学生是否具有下乡支教、假期志愿者的经历而言,这是考察大学生们在助人为乐方面的公德状况,其中24%的同学参加过而76%的同学没有参加,这种状况令人堪忧,这说明大部分同学们在对待具有良好的社会意义的有益活动上持这一种不作为的态度,或许同学们在具有良好交际的圈子里能够助人为乐,但是对于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助人为乐的方式上仍然消极的。

针对大学生对于社会公德的爱护环境方面,我们发现有64%的同学对于没有扔进垃圾

箱的垃圾抱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而仅有30%的同学会重新捡起垃圾扔进垃圾箱。这说明大学生的在保护环境方面并没有积极的实行,反映出大学生们环保观的缺失。

大学生在文明礼貌方面的表现相较其它方面表现得比较好,其中有64%的同学在遇到曾经教过他的老师时会主动问好,而12%的同学则是有时会,剩下24%的同学则是偶尔会问好。而遇到老师主动问好是一项最最基本不过了的文明礼貌要求,并且也是我们从小就被教导的尊师重道的理念的反映。在一个具有良好风气的校园里面,遇到老师主动问好应该是一个最常见不过的现象,而目前的问卷情况反映大部分的同学能够做到,但是还存在不少的同学对此认识不够,这说明大学生在基本礼仪方面的缺失,这可能是由于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的节奏加快,使得校园里面的环境掺杂了不少的功利因素,从而导致了同学们与他人的关系变得漠然。

对于爱护公物这个方面,同学们的表现一般。根据统计的资料,有18%的同学有经常在课桌上刻画的习惯,有14%的同学则是有时做,偶尔为之的同学占36%。除此之外,还有32%的受调查者反馈的结果是没有做过。从以上资料看,在爱护公物方面,同学们的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只有少部分人忽视了这个方面,而这可能是由于在初高中时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以至于有些同学在上课或是自习的时候不自觉的将一些东西刻画在桌子上。

在遵纪守法方面,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察觉周围存在不法行为时,44%的同学选择报告有关部门,50%的同学选择消极的退让,即不理睬的态度,而有

6%的同学选择了让自己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制止犯罪。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半数同学或许能够消极的遵纪守法,但是让他们积极的去维护法律,去主动的遵纪守法,却是存在问题的。虽然如此,我们也应该看到还有44%的同学,在遵纪守法方面能够做到两方面的统一。至于有的同学选择了自己采取行动去制止犯罪,这可以说是一种见义勇为的行为,是值得我们所赞扬的,不过在此,我们也要强调一点,凡事须量

力而行。一个良好的国家必然是法治的,而法治并不意味者法制,法治除了有着一个良好的法律体系外,还需要人们受过良好的法律熏陶和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我们所说的守法并不意味的消极的、仅仅是去遵守那些禁止性的规范,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自己去捍卫法律的尊严。当我们在尊重法律时,其实我们就在尊重这个社会,当我们在主动维护法律的权威时,其实我们就在维护着我们的社会发展,当我们对国家的法治做出有益的行为时,其实我们就在促进我们社会的发展。所以大学里面的法律氛围与教育环境对我们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学校里我们不应该仅仅重视学科的发展,也要重视法律的熏陶。

(3)、大学生的对于自身公德方面的不足多愿改善,对于他人的不足却予以放任。大学生的公德水平仅仅停留在一个较低要求的水准。

从调查的结果看,同学们对于自己的不足,占82%的同学愿意进行自我矫正,而有12%的同学则持无所谓的态度,至于剩下的同学,则是抱着反对的态度。可以得出,大部分的同学们对于社会公德方面是愿意做出对其有利有益的行动,是希望我们的社会公德向好的方面发展的,并且也有意以自己的行动去维护社会公德的发展。至于,有少部分的同学持有消极的态度,应该是由于受到家庭、学校、网络乃至于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这种对于社会惰于承担责任,乃至于对于社会的反倾向,则是应该引起学校的注意,学校对于他们应该多加排解和引导。

在随后的调查里,我们发现,同学们对于他人的行为在利于社会公德的发展方面的评价和引导方面有所不足。有64%的同学对于身边人的在社会公德方面的欠缺,持的态度是放任的,而剩下的同学则是持着积极的,能够通过劝诫的方式去监督他们。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在目前的社会上比较普遍的态度,即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我们说社会是人的集合,社会的发展则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的成果,在一个发展良好的社会里,人们不仅关心自己的行为对于社会的影响,也会关心他人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不仅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也会通过影响他人的行为来给社会带来益处。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仅应该自己践行有关社会公德的行为,更应该帮助他人改正自己,跟上社会。但是,很显然,在这方面,同学们的作为程度并不令人看好。

除此之外,通过最后一题的统计,我们发现,有64%的同学并没有写下对于任何有关社会公德方面的想法,只有36%的同学写下了有关的文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几个问题。首先,我们了解到同学们对于社会公德的重视程度较低,虽然在我们调查的第一个方面我们看到了同学们认为目前的社会公德情况严峻,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同学们就对于社会公德有着较为高的重视程度,这只能说明同学们对于社会公德的看法。第二,我们得出了同学们对于社会公德的了解程度还不足,这是从第一问题进而推论出的,如果同学们对于我国的社会公德情况较为重视的话,那么同学们对于社会公德的了解也自然是与之相适应的。第三,这对于反映同学们对于是否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促进社会公德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可借鉴的例子,通过结果的反映,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同学对于我们社会公德的思考较少,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同学在于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促进社会公德的发展所抱有的态度正如他们在最后一道题上给出的答案,是空白的。

4、原因及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了在大学生中社会公德状况所存在的一个主要现象: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之间存在落差,两者没有得到相适应的发展。 (1)、我们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如下: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如今,特别是步入新千年以来,国内的环境与国际渐入同一轨道。社会上的各门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相比较以前,大学生的就业率大幅下降,而大学的招生率却在逐年上涨。根据2008年《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的调查,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后,从2003年起,大学生就业压力骤增,初次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

生高达约699万,而2014年这一数字将达到727万,就业压力空前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们读大学的性质发生了转变,功利性增加,而对个人素质的培养减少。当年,蔡元培在就任北大校长时,说过诸生进入大学须认识到三个理念。第一是抱定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入大学者,非为求官而来,非为致富而来。第二是砥砺德行。他说“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而“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第三敬爱师友,教师之责任,在于教育学生,而非是为图一己之利而来,所以学生对老师须得“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蔡校长之话放之当时,学生必觉振聋发聩,而若是让现在的大学生看来,或许会有所感触之后,置之不理,更多的却是不以为然。不得不说,正是因为时代不同了,环境不同了,学生们的追求不同了,这才造成了我们大学生在公德意识和行为上的矛盾。

国内教育的缺失。一如国内各门各科的智力教育,我们的德育方面,总是喜欢用一种最简便也是最具有量化标准的模式来教育和检验,那就是背书本和考试的方法。从小学开始知道大学,不论有什么课出现或是消失了,但有一门课是绝对存在的,或许它的名字会有所变化,内容会有所增减,但是它的核心是不变的,那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并不是说他不好,有缺陷的是我们对它的态度以及在教授这门课上所施用的方法的局限。德育教育是一个日久天长,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而我们的教育体系将它则弄成了和各类文理科一般的,依靠背书、考试作为一个学生的德育水平是否良好的评价方式。常常在可纸载的文件上,一个学生的德育水平的好坏,多依靠他在这门课上的分数高低。可以从根本上说,一个学生在考试上取德高分,我们只能说他考试的水平很高,而就这门课的实际情况如何却不能有全面的反映。再加上,社会上的、家庭的,甚至是在一些愤世嫉俗的老师的有意无意的引导下,学生们的公德教育实质上受到了多方面的压制。像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药家鑫事件”不就反映了我们教育的失败吗? 利己思潮和孤立主义的推动和影响。以前,我们能常见到当一个人手里没有零钱时,可以随意找一家商店兑换,而如今,这种情况已经几近消失,现在的潜规则是换零钱则必须买东西。社会人心如此,自然作为学生也不免多受影响。在加上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对于事物的占有欲也更为强烈。除此之外,西方的个人功利主义的思潮也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慢慢渗入人心,特别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我们一方面在上大学以前我们受锢于应试教育,而进入大学后,自觉有了一些自由,容易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而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因素,我们对于社会上的某些负面消息,容易在有心人的影响下,取得偏激的认识。在这些诸多的因素叠加化合之下,学生们的心里容易变得偏离正常发展,变得自私自利,变得冷漠暴躁。对于那些好的事物,有的同学嗤之以鼻,不以为然,这就是在利己思潮下同学们被影响的一个方面。与之相侧映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扩大,对于他人之急我们少愿有所相助的。而对于某些不法现象,我们更多的是持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而社会是人的集合,只有在众人的互相合作之下,社会的发展才能稳定而快速。而这种想法归根到底任然是一种自私自利的想法,因为同学们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想到的往往不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而是己有所亏他有所补。然而正是是在这种想法的影响下,学生们表现为虽然具有一定的公德意识的水平,但是往往在公利和私益的冲突中,更多的做出了利己的选择。

(2)、对于该现象的对策:

转变教育观念。人是属于养成的,个人的培养结果就是教育的体现。要改变这么的一个现象,那就必须从小做起,而最基本的自然就是教育的改变。教育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行为,人不可能天生而才,必要在他人的引导下才能够步入正轨。所以教育的转变是修正这个现象的根本方法。而教育的转变首重观念。任何的实行行为都是观念的落实,如果观念不变,则行为便落到了空处。所以要改变这个现象,那么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就要变化。以前我们的教育就是不论如何,只要你考试得到优良,那么这个学生的教育就可以说是成功的,但是,实际上来说,这种教育的理念是具有相当的局限性的,因为这并不能反映一种实际上的情况。所以必须要改变目前的这种以应试为标准的教育理念,才能够解放学生们的自由,才能够让学生们主动的去践行实际的行动。我们认为教育理念的转变方向,应该是由客观的表述书本上的道德伦理转向注重于言传身教,更多的是由老师带领学生去进行有社会意义的活动。虽然平时的时候我们也有,但是没有养成一种习惯,而是属于一种象征意义的表示。而社会公德的行为体系恰恰是一种习惯的养成,所以我们的德育教育的理念应由应试考验转向习惯养成。

加强校园公德环境的建设。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必然需要好的环境和气氛。所以校园里面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公德环境以供培养。具体而言,这是一种风气的养成,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则是学校的教师。为人师表,老师必须首先的提高公德意识以及在平时学习中以自己的行为为学生们做出表率。其次,学校要培养一种氛围,那么有关公德的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诸如,植树、大扫除之类的活动只是最基本的,我们更应该做出更加有意义的活动,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公德评价体系。这样一来,就为同学们的行为做出了客观而具有推动意义的评价。人都有一种需要的被认可感和承认感,而这种正面意义的肯定恰恰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要。这样一来,一旦在学校里形成这种风气,那么落后者自然不会自甘落后,而超前者也不会止步不前,同学的认识和行为自会改变。如此一来,校园的公德建设又向前更推进一步,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所以一个良好的公德环境对于同学们的公德意识和行为的同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公益行动的提倡。正如前文所述,公德环境的改变需要具体的行动落到实处。而公益活动的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下乡支教,或是贫困山区的实地考察等的活动。至于捐款之类的活动,或有作用,但是意义不甚大,对于学生们得感染力则相较于前者而言要少。而如果通过活动,像才艺表演或是其他的能够激起同学们的兴趣的活动来倡导同学们做出有社会意义的作为,那么当然是会有更加良好的效果。而对于参与其中的同学能够体会到的感触和收获自是不必多说,而那些受到他们影响的同学们也会在潜移默化之下改变自己的理念和行为。

学生价值观的建设。行动是学生们价值观的体现,而价值观最终是体现在人们的行为上的。正如前文所分析的一样,学生们往往忧于形势而堕于行为,这就是一种不正确的价值取向。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一种正确的价值观。首先,对于支持社会公德的良好发展,这是大多数人都持有支持的态度。大家所缺少的是一种作为的态度。所以我们的价值评价主要着重于大家的作为方面,这就与前文所提到的建立健全的社会公德评价体系相辅相成。所以如果我们要建立一个良好

的社会公德的评价体系,那么价值观的养成则势在必行。具体而言,我们的行动就是利用评价来影响同学们的行为,从而养成他们的价值观。

健康心理的养成。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素质与社会公德的情况是紧密联系的。而如果学生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良好而向上的。学校应该通过在教师、同学、学校之间建立三角的心理健康围护体系。当同学们出现心理问题时可以及时处理,应该对心理有问题的同学建立心理档案,并且不断的进行排解和关怀。同时,具体的排解并不是仅仅是学校或者老师个人独立的事,在其中,其他同学也应该通过一定得方式来使这些同学逐渐改变他们对于社会的立场和观点。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有着科学的心理咨询体系,在这些同学进行心理咨询的时候,应该用科学、婉转的方式进行引导。同时也要定期的开展心理健康的宣传活动,也要让同学们学会自我排解和放松。

促进学生的由被动接受向共同促进自发行动转变。学校应该在同学、老师以及学校三方面的合作下,通过前述的各项方针和措施促进同学们得自觉性的增强。让同学们自发的去行动,以弥补意识和行为的差距,从而取得两者的相适应的发展。具体而说,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的改变,要想学生的主动性改变,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学校的环境和风气。所以学校的主导者应该多在这方面下功夫。 联合各界的共同努力。影响学生的因素是不定且多的,所以要想改变学生的观念,需要社会上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各种媒体途径或者宣传方法,像请人讲座或是免费发刊发报或是通过电影教育的方式为同学们建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会自然而然的发生观念和行为上的转变。从而取得意识状态的事实行为之间的平衡。

四、结语

通过此次社会调查,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了解了很多关于社会公德的知识,也对社会公德多了一些看法。在准备问卷时就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这就涉及一个道德问题,为了被调查者的方便,我们只好委婉而单调地设置问题及选项。调查中,几家欢喜几家愁,有兴趣的积极参与,认真对待;而有些却敷衍行事,态度不正。给我们的数据分析带来了些许不真实性和不便。总的来说,这次调查让我感觉有些悲哀,有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让人感到意外。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培养和遵守。更何况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至少社会公德表现应该与教育程度成正比,但要肯定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的表现是盛赞有佳的,但是,我们当中的某些学生却不以为意,忽视自己的基本素质体现,有失大学教育水准啊!虽然道德是分层次和领域的,但是不管在哪个层次、哪个领域,大学生都应该自觉培养和遵守社会公德,从自我做起,从细节做起,做一个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四有新人。也许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应该尽自己所能,努力为社会公德做出应有的贡献,不为“大学生”这一称号而被低估!

郝圣杰

2014年8月15日

附录1

关于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问卷样卷

您的年龄:___ 您的性别:___

1. 近年来,有许多社会活动者认为现今社会的整体公德状况正在滑坡,我们需要更加努力

重建公德体系,对此,您认为?( )

A. 形势确实有些严峻,应该B.尚不严峻,无必要C.不了解

2. 自从网络普及以来,网上出现了一些诸如“凤姐”、“犀利哥”、“XX门”、“90后”、“非

主流”之类的现象,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

A. 低俗,让人难以理解的怪诞B.无所谓,个人有个人的生活C.觉得挺好的,我们应该理

解 3. 根据研究显示,如今医院的用血主要来源于大学生的无偿献血,对于这一社会现象,您

的态度是?( )

A. 觉得有些不公平B.表示支持C.与我无关

4. 作为内地最年轻的慈善家陈光标10年来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8.1亿元,被资助人

数20多万人,被称为“中国首善”,对于他的行为,您觉得?( ) A. 值得提倡,对此我们应该心存敬意B.不以为然,这是慈善炒作C.觉得这样的行为蛮不

值的D.没有了解过这个人 5. 以下八个选项中,有四项出自“八荣八耻”,请选出这四项:( )

A. 以热爱祖国为荣B.以犯法作乱为耻C.以劳动致富为荣D.以骄奢淫逸为耻E.以诚实守信

为荣F.以迷信无知为耻G.以奉公守法为荣H.以见利忘义为耻 6. 学校里面常常有组织下乡支教、假期志愿者的活动,您参加过吗?( ) A. 已经参加过B.还没有

7. 当您仍的垃圾没有被扔进垃圾箱,是否会捡起来重新扔进垃圾箱?( ) A. 会B.不会C.有时会有时不会

8. 当您发现周围有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您会?( ) A. 自己采取行动去制止B.报告有关部门C.此事与我无关

9. 碰见了曾经教授过您的老师,您会主动问好么?( ) A. 经常做B.有时会C.偶尔做过D.没做过

10. 您是否曾经在课桌板凳上涂鸦刻写过?( ) A. 经常做B.有时做C.只做过一二次 D.没做过

11. 您会监督自己身边的人,在他们做出有碍公德的行为时,予以劝诫吗?( ) A. 会B.不会C.无所谓

12. 如果您发现自己在社会公德方面有所欠缺,会改善自己的行为吗?( ) A. 会B.不会C.无所谓

13. 请您谈谈任何有关于社会公德方面的想法(一切随意):

附录2

问卷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中,有92%的

1.近年来,有许多社会活动者认为现今社会的整体公德状况正在滑坡,我们需要更加努力重建公德体系,对此,您认为?A形势确实有些严峻,应该B尚不严峻,无必要C不了解大学生认为我国的公德形势确实有些严峻,我们应该更加努力重建社会公德体系,只有8%的同学认为目前的公德形势尚不严峻。对于网络上某些

低俗文化,有30%的同学认为低俗,64%的同学持无所谓的观点,只有6%的同学觉得挺好的。对于大学生已成为献血主力的问题,有30%觉得不公平,44%的同学表示支持,有26%的同学持无所谓的观点。从陈光标做慈善的问题看,有70%的同学觉得这是值得我们所提倡的,但是有18%的同学认为这只是一种炒作的行为,不以为然,只有12%的同学表示不了解这个人。从同学们对“八荣八耻”的了解情况看,有一半的同学完全回答对了所设的问题,有36%的同学只错一个,只有6%和8%并没有回答出理想的结果。

5.作为内地最年轻的慈善家陈光标10年来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8.1亿元,被资助人数20多万人,被称为“中国首善”,对于他的行为,您觉得?A值得提倡,对此我们应该心存敬意B不以为然,这是慈善炒作C觉得这样的行为蛮不值的D没有了解过这个人针对大学生是否具有下乡支教、假期志愿者的经历而言,这是考察大学生们在助人为乐方面的公德状况,其中24%的同学参加过而76%的同学没有参加。针对大学生对于社会公德的爱护环境方面,我们发现有64%的同学对于没有扔进垃圾箱的垃圾抱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而仅有30%的同学会重新捡起垃圾扔进垃圾箱。大学生在文明礼貌方面的表现相较其它方面表现得比较好,其中有64%的同学在遇到曾经教过他的老师时会主动问好,而12%的同学则是有时会,剩下24%的同学则是偶尔会问好。对于爱护公物这个方面,同学们的表现一般。根据统计的资料,有18%的同学有经常在课桌上刻画的习惯,有14%的同学则是有时做,偶尔为之的同学占36%。除此之外,还有32%的受调查者反馈的结果是没有做过。

在遵纪守法方面,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察觉周围存在不法行为时,44%的同学选择报告有关部门,50%的同学选择消极的退让,即不理睬的态度,而有6%的同学选择了让自己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制止犯罪。

从调查的结果看,同学们对于自己的不足,占82%的同学愿意进行自我矫正,而有12%的同学则持无所谓的态度,至于剩下的同学,则是抱着反对的态度。在随后的调查里,我们发现,同学们对于他人的行为在利于社会公德的发展方面的评价和引导方面有所不足。有64%的同学对于身边人的在社会公德方面的欠缺,持的态度是放

8.当您发现周围有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您会?A自己采取行动去制止B报告有关部门C此事与我无关任的,而剩下的同学则是持着积极的,能够通过劝诫的方式去监督他们。最后一题的统计里,我们发现,有64%的同学并没有写下对于任何有关社会公德方面的想法,只有36%的同学写下了有关的文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