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四中2013—2014学年上期高三年级第四次调考
语文试卷
试卷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4页,第Ⅱ卷4-4页。
第I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是汉字的萌芽阶段,甲骨文将“图符”改造整合而成最早的文字系统,随后商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这些古文字,其构形基本上是“图绘式”的,大部分构形能与单字(词)所指的事物形态相联系,而构形所用的“线”,是为“图绘”而设的,故而粗细均匀。由图绘意识而形成的文字审美标准,亦以整齐、均衡、图案化为旨趣。到了秦汉之际,隶书的出现使汉字由“线条”走向“笔划”,由象形性转向符号性,“图绘意识”逐渐转变为“书写意识”。书写的感觉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审美习惯,人们不再在意“图绘”的完美,而留意于“笔划”带来的点、线、面的变化,体验着“书写”带来的轻重疾徐的节奏动感之美。当然,构形之美仍然是被关注的重要成分,只是从具象转向了抽象。
汉字的抽象化第一次让书写有了写“意”的可能性,可以摆脱文字交际的负担而具有了抒情、审美的功能。笔划、笔顺带来的是与书法息息相关的笔法、笔势,这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基础。由篆到隶的古、今文字转变时期,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孕育期。隶书是对篆书的简化、解散和“放纵”,篆书相对于隶书乃有构形的严谨和图案化。
汉字发展到汉末魏晋,各种字体都已形成,加上大量的书写实践,汉字能够提供给书法艺术的造型元素已经相当丰富了,动、静各体均有。然而,将书法艺术推向更深更高一步的,是出于两个因素。一是纸的大量应用。原来书契之材料,以竹、木、帛为主,帛物希价昂不易普及,竹木虽取之便宜,但因要成“册” (策),故必须成狭长之“简”,在简策上书字,必受形制局限而笔划不得伸展,帛受之影响也常常划以竖格或直接写成扁方之字,马王堆汉墓帛书可为证.此时,隶、章草之“笔划”已形成,在少数面积较大的“牍”上已可见放逸之笔,但终不自由。东汉至魏晋,制纸技术渐趋进步,当时一般官吏和民间已大量使用。没有纸,书写时“纵横驰骋”是不可想象的。及至晋人之行草书札传世,都折射了纸的运用对于“书写”的进一步解放并藉此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二是汉末魏晋,连年战争,世道混乱,人常有朝不保夕之感,即使门阀士族亦有生命短促之叹。汉代空前兴盛丰硕的哲学、艺术成就的继承者——魏晋士人,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常常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事实上,当时文人已经领略到生命就是一个时间段中对于“存在”的体验,所以,魏晋时凡文章、辞赋、诗歌,多有深沉幽旷之意,悲凉浩荡之气。“书写”乃文人日常之行为。敏锐的、具有艺术气质的文人,能从“书写”中领略到生命的律动与稍纵即逝,视每个字、每一笔划为生命与情感状态的记录。这种“书写”能够精微地将隐秘的心理活动忠实地记录下来,甚乎绘画与诗歌。无疑,这正是书法作为“艺术”的真正价值。
真正的书法艺术,在于以书法直抒胸臆,致力于艺术表现的观念和实践。 1.下列关于“书写意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的“书写意识”并不是从文字的萌芽阶段一开始就产生的,而是在隶书出现之后由原来的
1
“图绘意识”逐渐转变而来。
B.汉字“书写意识”产生之后,人们不再在意“图绘”的完美,而留意于点、线、面的变化和体
验节奏动感之美,这是一种新的审美习惯。
C.汉字的“书写意识”是以汉字的抽象化为前提的,笔划、笔顺带来了人们对笔法、笔势的追求,
进而形成了书法艺术。 D.汉字的“书写意识”最主要的内容仍是关注汉字的构形之美,只不过是由“线条”走向“笔划”,
更多的是具有了抽象的意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早期汉字的构形大部分能与单字所指的事物形态相联系,文字的审美标准是由图绘意识形成的,
甲骨文、金文和小篆都有这个特点。
B.当汉字有了写意的可能性,就可以超越汉字承担的交际功能,拥有了抒情、审美功能,为书法
艺术的形成打下基础。
C.书写是文人日常的行为,他们把每个字、每一笔的书写都看成是对生命与情感状态的记录,同
时也能忠实地记录自己隐秘的心理活动。
D.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造型元素已经相当丰富,人们已经有了大量的书写实践,各种动、静风格的字体都已经出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隶书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开始了今文字时期,是对篆书的简化,比篆书书
写更加自由。
B.因为纸的运用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书写时可以“纵横驰骋”,所以晋人行草书札才能
够传世。
C.竹、木、帛作为书契材料,限制了文字书写的自由。纸的大量应用,为书法艺术推向更深更高
提供了可能。
D.在书写中领略生命的律动,就是在用书法抒发思想情感,是在追求艺术表现的观念和实践,这
就是真正的书法艺术的内涵所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居安,字资道,黄岩人。淳熙十四年举进士,授徽州推官。居安自请试民事,乃授江东提刑司干官。使者王厚之厉锋气,人莫敢婴,居安遇事有不可,平面力争不少屈。知兴化军。既至,条奏便.民事。通商贾以损米价,诛剧盗以去民害。召为秘书丞。转对,言:“但当严饬守备,益兵据险以待之,此庙算之上也。”
迁著作郎兼国史实录院检讨编修官,兼权考功郎官。劾郭倪、郭馔,窜岭表,天下快之。知太平州。当边遽甫定,岁俭,汰去军群聚寇攘,居安威惠流行,晏然若无事时。将副刘佑为怨家诣阙告密,置狱金陵,居安以书抵当路辩其冤,或谓:“佑自诬服,得无嫌于党逆乎?”居安曰:“郡有无辜死,奚以守为?”事果白。
初,盗起郴黑风峒,罗世传为之倡,势张甚。湖南所在发兵扼要冲,义丁表里应援,贼乏食,少.懈,主兵者稍坚持之,则就禽矣。会江西帅欲以买降为功,遣人间道说贼,馈盐与粮,贼喜,谋益逞。
贼阴治械,外送款,身受官峒中,不至公府。义丁皆恚曰:“作贼者得官,我辈捐躯坏产业,何所得!”.
于是五合六聚,并起为贼矣。放兵四劫,江西列城皆震。吉守率师往,几为贼围,池兵来援失利。朝廷忧之,遂以居安为帅。
居安督战于黄山,胜之,贼始惧,走韶州,为摧锋军所败,势日蹙。群盗次第平。居安之在军中.也,赏厚罚明,将吏尽力,始终用以贼击贼之策,故兵民无伤者。江西人祠而祝之,刻石纪功。徙镇襄阳,以言者罢,闲居十有一年。嘉定十五年,迁工部侍郎。时方受宝,中朝皆动色相贺。入对,首言:“人主畏无难而不畏多难,舆地宝玉之归,盍思当时之所以失。”言极切至。居安以书生,于兵事不学而能,必诛寇,非苟然者。卒,赠少保。
(选自《宋史·王居安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者王厚之厉锋气,人莫敢婴 婴:触犯 . B.贼阴治械,外送款 阴:险恶 .
C.贼乏食,少懈 少:稍微 . D.贼始惧,走韶州 走:逃跑 .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居安恪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居安遇事有不可,平面力争不少屈 ②通商贾以损米价,诛剧盗以去民害 ③劾郭倪、郭俣,
窜岭表 ④身受官峒中,不至公府 ⑤以言者罢,闲居十有一年 ⑥盍思当时之所以失 A.①④⑥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居安为民办实事,为国出良策。他考取进士步入仕途,主动请求任民事官,上奏陈述便民之
事;他入朝献策,指出强军之道。
B.王居安得到朝廷信任,临危受命。有盗贼在湖南兴起,因一些官员的错误做法,导致盗贼泛滥
成灾,官军镇压失利,朝廷任命王居安做统帅。
C.王居安明辨是非,敢于担当。他任太平州知州时,郡里官员刘佑被仇家告密,王居安写信为他
辩白,遭到刘佑仇家威胁,但王居安不为所动。
D.王居安治军有方,直言进谏。他在军中赏罚分明,部属很卖力,剿匪方法得当,深得百姓爱戴;
他奏对时认为君主害怕没有困难却不怕困难多,言语切当。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当边遽甫定,岁俭,汰去军群聚寇攘,居安威惠流行,晏然若无事时。(5分) (2)会江西帅欲以买降为功,遣人间道说贼,馈盐与粮,贼喜,谋益逞。(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①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②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2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
闭门户。 8.“一晴生意繁”中“生意”是什么意思?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一晴生意繁”在整首诗中的作
用。(5分)
9.诗的第二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在写景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佁然不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 (《小石潭记》) (3)日星隐曜,________________;商旅不行,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活着的手艺
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
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面子要多大,腿要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他就站起来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他的眼力就这样厉害。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他雕的蝴蝶、鲤鱼,让那要出嫁的女孩看得目不转睛,真害怕那蝴蝶飞了,那鲤鱼游走了。树,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他,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除了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外,请他做一些小活儿,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他都回答:没空儿。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我从郑州回去,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
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我有些生气。 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没听人说,他是懒木匠?我来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说走了的木匠:“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你知道为什么?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木匠做的都是这些事,动斧头锯子的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我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干,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我说:“这人,怪啊。”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来了。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上做生意赚钱的致富经历。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他只是孤独。
春节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我问他:“你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8000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摘编自《百花园》,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篇小说中“我”对木匠“他”由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敬重的转变过程,可以使读者看出现
代人在迷茫中寻求自我的心理路程。
B.木匠的高超技艺给了“我”写作上的启示,“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写作能像他的手艺那样达到
高超的境界,但终因懒惰而没实现。
C.文章主要借其他人之口,从侧面介绍了文中懒木匠“他”这些年的打工经历,既节约了文章篇
幅,又巧妙地展示了懒木匠的性格特征。
D.在广州,“我”拒绝了—些人让“我”写胡编乱造的东西的要求,这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
更让“我”感受到精神上的孤独无助。
E.懒木匠“他”从小就对木工有兴趣和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凭借他无师自通的雕刻技艺,很
善于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
(2)文章前四段是怎样突出他的高超技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请概括小说中木匠“他”的形象特征并简要分析。(6分)
(4)对于这篇小说,有人认为木匠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还有人认为木匠与我都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曾说:“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不高,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认为史学就是
3
史料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这种思想在历史学界有很
大影响,并得到政府支持。但是钱穆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贯通的历史。他在北京大学争取到一人把一门通史课讲完,其目的就是要说明历史应该是能融会贯通的,而不仅仅是考证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说明中国历史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模式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它并对它保持信念。通过多次备课和讲授,钱穆终于将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钱穆的民族情怀也贯穿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进燕京大学讲课时,就对校方用英文字母给教学楼命名表示不满,在他的提议下,燕京大学把外国名字均改为中国名字,也有了以钱穆名字命名的穆楼。据说,今天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也是钱穆命名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随学校南迁。学校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生活一度非常艰苦,钱穆曾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在西南联合大学,钱穆继续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局面更胜以前。著名历史学家、后来曾师从钱穆的严耕望讲述当时盛况:“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也是在这里,钱穆开始手不停挥地编写《国史大纲》,因为正值抗战期间,钱穆笔间感情更加充沛。《国史大纲》跨越了几千年的风雨,不断重演着外族人入侵与被同化的历史、中国人在面对外来挑战时所表现出的气节与智能„„在一个西方世界占据优势,中国正在跌落自信的谷底时,钱穆希望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历史保持着“温情与敬意”,该书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至今。抗战胜利,北大复校,傅斯年主持校务,钱穆没有得到聘书,遂闭门著书立说。
1949年,钱穆经由广州去了香港,离开大陆,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
当时的香港成了一个大的流亡场,各色人物从大陆逃亡香港,其中也有无数流亡学生。这些流亡学生,就像在大海上四处飘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在这种情况下,钱穆放弃了较为闲适的教书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新亚书院,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严耕望后来感叹,钱穆此时正是学养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阶段,正当更有高度发挥,却因时局动荡,被迫到香港办学,十余年间耗尽心力,对于学术界是一项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对于当时的学生,却有了精神的依归,更是为中华传统的存亡续绝。钱穆回忆新亚书院初创办时,“彼辈皆不能交学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之楼梯上者。子于晚间八九点返校,楼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脚踏铺被而过”。在这时代巨变的无可奈何中,钱穆是要努力去培养传递文化的薪火。新亚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来此授课,纯粹都是尽义务。学校还在每周末设公开学术讲座,吸引校外人士来听讲。
新亚书院位于香港著名的贫民区,条件十分艰苦。钱穆只有两间小屋,一间居住,一间办公。办公室给余英时的印象是“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支撑着他的,是中国传统精神。余英时回忆,在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他发现钱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钱穆叫余英时去买二十四史给他读,仿佛这足以驱逐其所有的痛苦。钱穆亲自给新亚书院写了校歌:“„„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新亚书院最终成为20世纪后半叶中国教育的奇迹之一。而钱穆从香港到了台北,他再未回到大陆。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寓所辞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1992年,家人将钱穆骨灰散入茫茫太湖,以示其魂兮归来。
2009年8月8日,国学大师钱穆、傅斯年墨宝在香港拍卖。其中钱穆的信札,用行书写就,字体飘逸、秀雅。信中钱穆写道,“今日之国运,吾侪从事学术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辞其咎”。短短一句话,可见一代国学大师“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
(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20世纪三十年代,钱穆著书立说,主张国人要对国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就是希望国人
能够对自己祖先的历史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尊重自己的传统。
B.在严耕望看来,钱穆创建新亚书院时正是学养成熟阶段,如果把精力用在学术上,会收效更大,
但终因创业耗尽心力而十余年无学术成果。
C.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有着非比寻常的治学精神和民族情怀,他秉承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经
世救国的抱负,一生为国学复兴鞠躬尽瘁。
D.文章引用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话“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说明钱穆先生是一位
善于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的好老师。
E.北大复校后,在傅斯年主持校务的情况下,钱穆没有得到聘书,所以他在1949年离开大陆由
广州去香港,这也是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
(2)第二段中,作者引用严耕望对钱穆在西南联大讲课盛况的描述,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3)钱穆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新亚书院的创立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分析。(6分) (4)文章题目为“一生为故国招魂”,老一代知识分子钱穆先生的故国情怀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南电视台《汉字英雄》节目热情而又认真地引领着广大观众,特别是带动暑假里的中小学生,
一起识文断字,实在是一件劳苦功高的事情。 .... B.北京最牛违章建筑主人自2007年起,就不断在天台上私自施工,建造“小别墅”,其他业主因不堪其扰,纷纷搬离,如今该楼已十室九空。 .... C.谈到解析音乐的人文情怀,《百佳专辑》主编说:“老实说当初真的是想抛砖引玉。结果我们....
1994年抛的砖,都成了秦砖汉瓦,还是没人接着做。”
D.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国务院派出了八个调查组,分赴全国各地,对新“国八条”的楼市调控政策产生的效果顺藤摸瓜,以便了解新情况。 ....1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与以往的淡化处理方式不同,近来被曝光的腐败案件,都引起了纪检部门的及时介入或严厉查
处,让人们看到了新时期反腐败的决心和力度。
B.当今的中原,各个地市、各个县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覆盖河南全省,并初步形成了“一极
两圈三层”的城市群框架,是一次大手笔的规划。
C.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中国古籍数据库,就要重视统一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加强标准化建设
要求,以保证数据库的质量和查询服务效果。
D.华中科大有关专家表示,立体打印技术的出现为航空航天、武器装备、汽车等高端领域结构复
杂零部件的快速研制带来了有益于社会的好消息。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4
青白瓷因为有玉一样的质地而广受欢迎,这与民族及时代的审美情趣有关。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如玉一般的青白瓷一出现就风靡全国,且远畅海外。
① 玉的质地也迎合了这种时代审美需求
②以后人们又进一步把个人的美好品德和玉的纯净无瑕相比拟,玉器也被作为佩饰而盛行 ③宋代文学艺术高度发达,崇尚含蓄沉静、素洁高雅的美学风格 ④但玉石产量少而珍贵,满足不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广泛需求
⑤到了商周时期,玉石被赋予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新含义,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礼器 ⑥中华民族玉文化源远流长,原始社会就有了以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玉雕艺术 A.⑥⑤②③①④ B.③①④⑥⑤② C.⑥⑤③②①④ D.②①④⑥⑤③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2个字。(6分) 褪黑素,是存在于从藻类到人类等众多生物中的一种激素,它在生物中的含量水平 __① 。
在无光照的夜间分泌量最大,能够帮助降低体温和脉搏,有助于睡眠;清晨, __② ,人就慢慢醒来,因此它也被称作“睡眠激素”。现代社会的各种照明设备和数码设备都会对褪黑素的分泌产生影响,从而 ③ 。
17.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给“社会原子化”下一个定义,不超过70字。(5分) ①社会原子化是一种社会危机。
②这种社会危机主要表现为个体孤独、无序互动状态和道德解组、人际疏离、社会失范等方面。 ③这些现象的产生缘自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联结机制组织的解体或缺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棵撒哈拉沙漠的植物,把自己蜷缩成一个球。在风无休止地吹动下,一刻不停地在沙漠里
滚动着。被吹上沙丘,又被吹落下来,被摔打在裸露的岩石上,被沙苦苦地掩埋一阵子,再从掩埋中被剥离出来。它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日夜不停地滚。它在寻找机会。撒哈拉沙漠长年干旱,每年只偶尔下一两场雨。对于这棵植物来说,它只是为了赶上这场雨。在水洼里,它的枝干吸饱水分,不用几分钟,便迅速地舒展开来。因为,还有一件更伟大的事情等着它完成。一粒种子落下来,在几个小时之内,刚刚落在沙砾里的种子,便破土而出了。它们必须要赶上水分蒸发的速度。接下来的日子里,它们迅速长高长大,开花,结果,一刻不停。它们要在生命短暂的时光里,尽可能地去灿烂。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