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2019Journal of Guilin Normal College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33卷第1期
Vol.33 No.l(Sum.No.123)
(总第123期)
高瞻远瞩,联传帮带,开创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新天地
—
纪念典籍翻译大家汪榕培
黄中习
(广东金融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521)
摘要:在中国民族典籍英译理论与实践,汪榕培先生高瞻远瞩,敢为人先,勤奋工作。既重视翻译实践,又加强
理论探索。聚拢团结一批有志于民族典籍英译的中青年学者译家,率先垂范,联传帮带,开创少数民族典籍英译 事业的新天地。摇旗呐喊,鼓励中国译者“译出”民族典籍,推动中华文化“译出”事业,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是中青年外语学者的学习楷模。
关键词:汪榕培;民族典籍英译;译出;贡献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7070(2019)01-0068-04
汪榕培教授是当代中国外语界和翻译界的知名人 物,其个人简历广为人知,其“传神翻译”理论也有专 书研究,如《汪榕培学术研究文集》(中国知名外语学 者论丛之一,2017)、《“传神达意”翻译理论研究》
本文以事实和数据论说汪先生对我国少数民族典籍 英译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贡献。
―、高瞻远瞩,开发引领少数民族典籍英译
(2012)、“传神达意”》(博士论文,2011)
等,不必赘
20世纪90年代伊始,汪榕培先生就针对古典名
著汉译外是我国文学翻译领域的“短线”和“短板”,国 外译者翻译中国典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以及中国典 籍少有国内译者的译本等问题。他高瞻远瞩、富有远 见地提出,我们应该制定规划、多方协作、组织学会和 人才建设等四方面采取措施,发展我国的典籍英译事 业,并呼吁更多外语学者投身到弘扬中华文化的行列 中来,从事这种“费时耗力”的工作。(汪榕培,1995: 9)
在众多学科方向中,典籍英译总是个难啃的冷门 方向,而非显学。随着国学热日益升温、典籍英译得到 关注之后,他指出“中国典籍英译要放眼世界,立足本 土”,提出“比读是复译的基础,复译是比读的升华”复 译指导思想。在本世纪初,汪先生高瞻远瞩,又引领开 发新的研究领域一
少数民族典籍英译。伴随我国综
合国力提升而来的“汉语热”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 略的实施,包括民族典籍在内的中华文化典籍必将得 到更深更广的译介,引起更多的关注。
早在2007年
述。汪先生身材高大,乐观豁达,博观古今,厚积薄发, 大器晚成,硕果累累,是真正的著译等身。在中国知网 的论文数据库中,以“汪榕培”字段为题的学术论文多 达
76篇(截至2018年8月10日)。刘重德、姚小平、郭
著章、陈建中、罗志野、张映先、候向群、王宏印、蔡华、 朱安博、王维波、霍跃红、黄中习、汪斌斌、颜海峰、付 瑛瑛、刘爱军、谢群英、邵岭等学者或记者都专门撰文 评说,盛赞汪先生对外语教育以及典籍英译的突出贡 献。“我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词汇学家、翻译家与 英语教育家”、“古籍英译大师”、中国典籍英译的“集 大成者”、“本色译者”、“用
20年完成《汤显祖戏剧全
集》中译英”、《部典籍译作入选《大中华文库》”、“矢 志笃行,不尚空谈的翻译家”等报刊标题及访谈论说 的醒目字眼无不说明:在中国翻译界,“提到中国典籍 英译,言必称汪榕培;提到汪榕培先生,则言必称中国 典籍英译。是汪榕培先生将‘典籍英译’聚焦于时代的 镁光灯之下,是他将‘典籍英译’符号化、专有名词 化”。(王维波、霍跃红,2017: 84)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也适用评说汪先生对民族典籍英译的开创引领贡献。
4月,在广州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典
籍英译研讨会”上,汪先生就鼓励韩家权、黄中习等学 者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在汪先生的感召鼓励
收稿日期:2018-12-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民族志翻译视角下的壮族创世史诗《布洛陀》英译研究(项目编号:16BYY036); 2018年广西高等学校高水
平创新团队“大数据背景下西南民族文化对外译介与传播研究创新团队”。
作者简介:黄中习(1966—),男(壮族),广西田阳人,英语博士,广东金融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典籍翻译教学与研究。
68
黄中习高瞻远瞩,联传帮带,开创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新天地2019年1月
下,我们就迅速行动,并于2008年成功申报国家社会 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壮族典籍英译研究一
以布洛陀
史诗为例》,并于2010年完成《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 照)的初稿,几经修订加工后,于2012年初完成定稿, 同时提交《壮族典籍英译研究一
以布洛陀史诗为
例》研究文集。该项目结项获评“良好”等级,其标志性 成果《布洛陀史诗》以其研究与翻译体例的丰富性和 独特性荣获了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民间文 学作品”奖,2014年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 国家民委联合评选的“第二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 族图书”。
二、率先垂范,联传帮带,鼓励和推动中国译 者“译出”民族典籍
“联传帮带”是四个汉字动词组合。
先说汪先生的“联”字功夫。联者,连也;联,联绵 不绝也。“联”就是“联系、联合、牵联、联袂、团结”的意 思。汪先生性格豪爽,乐观豁达,热情好客,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快人快语,乐于助人,这是很多人接触汪先 生后得出的印象。“联”字功夫是汪先生卓越组织能力 和领导能力的重要体现。他为人谦和,抱虚守静,虚怀 若谷,宁静致远,乐于提携,善于团结,能够聚拢一批 典籍英译的专家学者、仁人志士,组成结对联盟,形成 团队合力,为发展我国典籍英译事业出谋划策,发奋 努力。他既重视翻译实践,又加强理论探索,双双丰 收。汪先生很多译本都有长篇的研究前言。他翻译陶 渊明诗文,既有《陶渊明集》(“大中华文库”版),又有 《陶诗英译》和《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他在苏州 大学、大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指导典籍 英译研究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领导和组织学者 开展国学典籍和民族典籍的英译实践与研究。至今, 汪先生先后组织举办九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主 编了六辑《典籍英译研究》,推动典籍英译研究的多维 纵深发展,分支开花节节高,包括民族典籍英译。如 今,不少在民族典籍英译研究与实践取得初步成效的 学者和学生都得到汪先生的亲自指导,耳提面命,如 李正栓、王维波、张志刚、韩家权、周鲜艳、刘雪芹、颜 海峰、黄中习等。
次说“传帮带”。“传帮带”是指前辈对晚辈、老手 对新手等在工作或(和)学习中,对文化知识、技术技 能、经验经历等给予亲自传授的通俗说法。“传”是指 传授、传承,也即是传道授业;“帮”是指帮助、帮教、解 惑;“带”是指带领、带动、领路。传帮带,结对子,常谈 常新,这历来是很多行业简单而有效的人才培养方 法。在汪先生很多同道好友和弟子学生看来,汪先生 的“传”,不仅传授教学、研究和翻译的经验本领,更是
传承那种严谨求实、敢为人先、不怕困难、追根问底、 坚持不懈的治学理念;汪先生的“帮”,不仅意味着关
心、理解、尊重、鼓励和支持后辈学子,更包含着对他 们在为人治学上的提醒、告诫和督促;汪先生的“带” 就是给出学术的努力方向和研究方法。汪先生“是中 国文化典籍翻译的带头人,又是著名的诗文翻译家, 勤勤恳恳的外语教育家,著作等身,弟子无数,桃李遍 布南北,影响遍及海外”。(王宏印,2017: 1)王教授的 积极评说全面中肯,毫不夸张。
中华文化“走出去”,说易做难,任重道远。路漫漫 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汪榕培呼吁“今天的中 国需要更多高水平的翻译工作者承担向世界介绍中 国文化的重任,中国翻译界应该加紧提高自身的素质 和水准,加紧培养功底雄厚的新一代翻译家,把中国 文化推向世界。”(转引付瑛瑛,2010:7)汪先生的叮嘱 令人难忘,发人深思。在新的学术征程和翻译实践上, 我们要向汪先生学习,把“联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与时 俱进地传承、发扬,发奋图强,多出翻译精品,为中华 文化“走出去”贡献更多力量。
发扬好“联传帮带”,既需要像汪先生这样学术前 辈优秀的人格魅力、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高度的责任 心,更需要中青年后辈学者虚心好学、传承创新的精 神,研习老一辈学者的知识领域、治学方法和学人境 界,发扬光大,代代传承。继广西民族大学成立了“谢 天振比较文学译介学研究资料中心”,大同大学成立 了 “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新近大连理工大 学成立了 “汪榕培典籍翻译思想研究中心”,沈阳师范 大学也建立了 “汪榕培典籍翻译研究所”,这些都是当 代学者研习传承老一辈学者大家风范的有力措施。换 言之,我们“中国学者和翻译工作者应该在加强中英 语言与文化修养的基础上,理直气壮地从事汉籍的外 译工作,为在新世纪弘扬中华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潘文国,2004:42)
三、以身作则,提携鼓励,为民族典籍英译研 究摇旗呐喊
汪先生在很多场合都告诫指出,典籍英译是一项 高投入、低产出的活动,如果要取得一定的成绩,译者 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辛苦,这也就是“板凳要坐 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 须”的意思。典籍英译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肩负的责任 光荣而艰巨。民族典籍英译更是如此,因为它还有一 个民族语言文字转换的问题。不少民族典籍是用民语 或本地方言的记录书写而成,有的口传经典甚至是由 年长的民间艺人或宗教人士世代口耳传承下来的;有 的语言文字和古老方言业已随着民间传统习俗的消
69
2019年1月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33卷第1期(总第123期)
失而失传。笔者在参与吴歌、苏剧、雷剧、潮州歌册、壮 族《布洛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英译工作中深 有体会,这些民族或民间典籍英译的难度可想而知。
民族经典英译多是基于民汉之间的整理译注本, 它既是语内翻译(民汉翻译、古今翻译),又是语际翻 译(汉-英翻译或民-英翻译),甚至是符际翻译(图符 文字、象形文字及其他民族古文字的转换),译者需有 扎实的民语、汉语和英语的多语转换能力,还要掌握 民族学及民俗学的研究方法。虽然汪先生身为汉族, 也不太知晓少数民族语言,但他总能够高屋建瓴,以 身作则,提携鼓励,以敏锐的学术嗅觉,为中青年学者 的民族典籍英译研究与实践鸣锣开道,摇旗呐喊,鼓 励鼓励,再鼓励,不断打气加油,助长声势。例如,2013 年
12月,在广西田阳县举办的“《布洛陀史诗》(壮汉
英对照)出版发行座谈会”上,汪先生作了“中华民族 文化典籍对外翻译大有可为一
热烈祝贺《布洛陀史
诗》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作品奖’”的发言。汪 先生指出,《布洛陀史诗》的出版翻开了壮族典籍乃至 中国各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新篇章,填补了中华民族 创世史诗译出与研究的空白,向中外读者展示了壮族 的传统思想文化,对壮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研究贡献巨 大。他认为,民族典籍的研究与翻译是一个有待深入 研发的跨学科领地。它涉及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 文献学、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学科研究领地,是 个学术研究的宝藏,有待深入挖掘、整理、研究和翻 译。以韩家权和黄中习为代表的外语学者颇有文化自 觉和文化自信,其民族文化典籍研究与翻译走在了国 内同行的前列,《布洛陀史诗》的出版发行就是个典型 的成功案例。作为老一辈学者和翻译家,他很乐意为 我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事业再次呐喊助威,并期待有 更多同仁,尤其是青年学者,加入到研究和翻译少数 民族典籍的行列来,让更多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典籍 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真正地走出去,立得住,传得开, 叫得响。
为进一步说明汪先生在民族典籍英译领域的引 领作用和贡献,以下笔者粗略统计汪先生亲自指导民 族典籍英译研究与实践的大事记。
1.2007年4月,在广东金融学院(广州)组织召开
第四届全国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在桂粵两地发起、 指导和推动壮族《2.2007布洛陀》英译研究与实践;
至2008年,指导桂粵两地韩家权、黄中习
等外语学者成功申报国家社科研究项目:“壮族典籍 英08XYY020译研究一
以布洛陀史诗为例”(项目编号:
3.2010);
年10月,指导大连民族大学组建翻译团
队,进行东北各少数民族史诗的英译与研究;70
4.2011年6月,在大连大学指导举办首届全国“传
神达意”5.2012翻译理论研讨会;
年10月,在广西民族大学组织召开首届全 国民族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
6.2013年12月,在广西民族大学、百色学院等地
指导广西民族典籍英译与研究团队;7.2014年11月,在大连民族大学指导举办全国第 二届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
8.2015至2016年,指导黄中习、陆莲枝等粵桂外
语学者成功申报国家社科项目“民族志翻译视角下的 壮族创 世史 诗 《布 洛陀》 英译研究 (项 目 编 号:
16BYY0369.2016)”;
年11月,遥助中南民族大学组织举办第三
届全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10.2017年8月,指导大连民族大学举办全国第二
届汪榕培典籍翻译研究学术研讨会;
以上大事记仅仅是汪先生辛勤指导民族典籍英译 与实践工作的点滴事例而已,不一而足。坚信“人生六 十始”的汪先生确实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如既 往,不畏艰苦,率先垂范,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不断辛 勤耕耘在典籍英译这充满艰辛又大有希望的田野上, 并取得丰硕收获,值得我们后辈学习效仿。“我国的典 籍英译事业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让我 们携起手来,开创我国典籍英译研究的新天地,为对 外传播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汪榕 培,2007:2)十二年前,汪先生在第四届全国典籍英译 研讨会上的激情洋溢的讲话今天听起来仍然令人备 受鼓舞,催人奋进!我们深信,在国家、地方和单位的 积极提倡和支持下,在老中青学者的积极参与和大力 支持下,我国民族文化典籍的英译与研究一定会出现 更加欣欣向荣的局面,一定会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四、结语
汪先生在大连外国语学院(今大连外国语大学) 从事外语教育与行政管理工作40年。2002年,在
16
年的校长领导岗位退下之后,他坚信自己能够“人生 六十始”,一如既往,不辞劳苦,以特聘教授的身份,来 到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执教,继续推动他因忙于行政 管理工作尚未能尽情挥动拳脚的伟大事业一
中国典
籍英译的教育与实践,为苏州大学等高校外语学科建 设、翻译学博士点建设和典籍英译方向研究生教学等 方面继续努力,直至2015年荣休,贡献甚大。李正栓教 授和王宏印教授给汪先生的七十华诞贺诗说得好: “南国修竹浴海风,春秋七十始成翁。留得老庄桃园 意,再造临川牡丹亭。”“南生北战征西东,才子七十今 成翁。传神达意携后辈,典籍英译留伟名。”
黄中习高瞻远瞩,联传帮带,开创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新天地2019年1月
汪先生曾谦称自己是中西文化的摆渡者,其工作 就是博观古今,传扬文化,这其实也就高度概括了我 国外语界学者和译者的工作任务一
推介西方文化和
参考文献:
[1] 王维波,霍跃红.休恋逝水、情系幽兰一
中国当代典籍翻
译介中华文化。在50多年的外语教研生涯中,汪先生 确实一直在双手采撷西域文化,一心传译中华典籍, 其翻译研究与实践的丰硕成果有目共睹。他高瞻远 瞩,开拓新域,率先垂范,联传帮带,协同奋进,推动了 典籍英译的多维纵深发展,又开创少数民族典籍英译 的新天地,是我们中青年外语学者的学习楷模。最后, 笔者愿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庄智象先生在《中 国知名外语学者论丛》(包括《汪榕培学术研究文集》) 所作总序的最后一段话与大家共勉:“回顾昨天,了解 历史,思考今天,直面机遇与挑战,让我们学习、继承 和弘扬前辈学人学高、身正的大师风范,展望明天,拥 抱未来,奋发图强,更好地肩负起历史的责任和使命, 为开创外语教育事业新局面,继续前行。”(汪榕培, 2007:2)是的,恩师汪榕培先生高瞻远瞩,勤学苦译, 联传帮带,培育本硕博高徒众多,遍及大江南北,开创 了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新天地,可谓功德无量,劳苦 功高。最后愿赞联一副,以纪念恩师大德:真善美教书 育人腾腾起,才学识英译典籍部部高。
译家汪榕培[J].东北亚外语论坛,2017( 1) :90-92.
[2] 汪榕培.古典名著汉译外是我国文学翻译领域的短线[J].外
语教学与研究,1995(1 ):9.[3] 王宏印.幽兰芬芳,译韵悠长一
教育出版社,2017:1-3.
[4] 付瑛瑛.“传神达意”:中国典籍英译标准研究的新思考[CF
汪榕培,门顺德.典籍英译研究(第四辑).北京: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2010:132-147.[5] 潘文国.译人与译出一
_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意义
[J].中国翻译,2004( 2): 40-43.
[6] 汪榕培.承前启后,开创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研究的新天
地一
写在第四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上的讲话(前言)
[C],汪榕培,关兴华.典籍英译研究(第三辑).长春: 2007 : 1-2.
[7] 庄智象.《中国知名外语学者论丛》总序[C]^王榕培.汪榕培
学术研究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 1-3.
为《汪榕培学术研究文
集》而序[C]/汪榕培.汪榕培学术研究文集.上海:上海外语
On Wang Rongpei * s Contributions to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Ethnic Classics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1)
Huang Zhongxi
Abstract: Mr. Wang Rongpei is most daring, hardworking and forward-looking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classics,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He can always gather around him a group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scholars and translators with similar interest, opening new research fields, encouraging Chinese translators in their outgoing translating of Chinese cultural classics. He sets a good example for us in our efforts to make our Chinese culture better known to the world.
Keywords: Wang Rongpei,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ethnic classics, outgoing translation,contributions
(责任编辑:韦国友)
7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