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高效课堂“12345”教学案
17、怀疑与学问 课时 2 主备人 “1”—“确立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2”—落实“两个基本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精细“三个过程”(课前酝课、课中导学、高效课堂 课后反思)。“4”—研究“四个维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活动方法、学科思“12345” 想)。“5”—做好“五个环节”(情境创设——自主探究——知识导学——基础训练——能力创新)。 1.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教学难点 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一、情境创设 1.导入新课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顾颌刚从小就敢于提出疑问,进行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有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这篇课文议论怎样做学问,阐明了怀疑和学问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怎样做学问,一定会有很大的启发。 2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荣识初编》等。 二、自主探究 1.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1
讨论并归纳: (1)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三、知识导学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这种写法,既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2.提问: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怎样找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第6段开头一句是承上启下的总结句,也是两个分论点。中心论点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3.提问:第3段举国难危急的时候有许多口头的消息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证明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引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道理。 4.提问: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讨论并归纳: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5提问:第4段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两则事例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两则事例告诉我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6.提问: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学问。学问,都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讨论并归纳: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最非。 7.提问:\"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前后)顺序不能对换。 8.提问:第6段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讨论并归纳:应分五层。 第一层(①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提出本段论点。 第二层(②③④⑤句):从道理上论证第①句的论点。其中②③句是从反面论证,④⑤句 从正面论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第三层(578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例子论证第①句的论点。其中第6段提出本段中的 一个小论点:\"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第7、8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事例来证明第6句,从而也证明了第①句的论点。 第四层(910句):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对文化建设起巨大作用。 2
第五层(11句):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第四、五层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论 述第①句的论点。
四、基础训练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虚妄( ) 2、步骤( ) 3、懒惰( ) 4、启迪( ) ....5、停滞( ) 6、塾师( ) 7、程颐( )8、顾颉刚( ) ....(二)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1.学者先要会疑。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3.尽信书不如无书。
五、能力提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路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
3
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请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2分)
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2、本文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举例论证2分) 3、本文谈到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①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 ③有敢于探究真理的勇气
4、第三自然段中加点的“发现者”与“创立者”的位置不能互换,原因是:
——发现”与上文的“定理、定律”相对应,“创立”与上文的“学说”相对应,如调换了,搭配就不恰当了。(如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2分) 5、第三自然段中划直线的句子的含义是: 解决了疑难问题、发现了真理。(2分) 6、“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在这句话中,“这样的事例”是指怎样的事例?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三个事例或打破砂锅问到底,有坚持不懈地探索精神的人。(2分)
7、在上一题中提到的“这样的事例”,除了文中已列举的事例外,你还能举两例吗?(4分)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三个事例或打破砂锅问到底,有坚持不懈地探索精神的人。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