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产业集群发展背景下高职教育应对策略
摘 要 顺德是我国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先发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在其产业集群和产业创新中发挥着基础性资源作用。从产业集群与高职教育发展的耦合关系来看,顺德职业技术院校对产业集聚化发展的智力支撑作用尚存在一定差距。顺德高职院校发展,其落角点应该以产业结构规划专业设置,以产业集群特色形成专业群特色,引入弹性办学机制,多渠道开发教学资源,以产业集群典型的工作过程为基础形成教学特色。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专业群;人才培养;诉求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是经济、科技、教育的联结点,与经济的关系最为直接,在推动科技进步、培养创业人才、发展知识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特别是在产业集群和产业创新中发挥着基础性的资源作用。
一、顺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得益于特殊的区位优势,顺德在同类经济发展区域内,经济发展速度一直位于前列。在创造出“顺德制造”神话后,又成功地实现了向“顺德创造”的转型,截至2012年底,顺德地区生产总值逾2000亿元大关。顺德的跨越式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拉动,另一方面得益于新兴产业的培育与集聚,这已成为顺德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多年来,顺德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中,一直呈现“二产独大”的产业布局。2010年,顺德地区实现生产总值1935.57亿元,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5%、77.5%、22.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63.2:35.0[1]。在第二产业中,家电、电子信息占到整个工业的57.4%。2011年,顺德家电、纺织服装、机械装备、家具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包装印刷、电子信息和汽车配件等九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产值4354.2亿元,占全社会工业总产值的72.5%。
为了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顺德引入与传统产业相关的光电显示、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医药、绿色环保装备、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建新兴产业联盟,同时引入一批大项目或行业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链招商培植新兴产业集群。在未来五年顺德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2015年顺德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4000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培育销售超千亿元的传统产业集群2个以上,产值规模超千亿元新兴产业集群1个以上。
二、产业集群下的顺德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顺德作为一个以产业经济发展为主导的经济大区,人才紧缺是其产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2]。截至2010年,顺德地区三次产业内从业人员数分别为0.04万人、29.14万人、26.89万人,远远满足不了顺德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顺德职院是顺德当地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目前学校招生专业达37个,隶属于
第一、二、三产业的专业分别有1个、8个、28个。
(一)专业设置不合理,反映支柱产业群的特色专业较少
顺德地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主要以服务于第三产业的电信、经管、酒管、艺术类专业为主,而第二产业对应的应用化工、汽车配件等专业相对较少,尤其是地方产业升级后的新兴产业对应的专业设置更少,第二产业的专业数量及学生人数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在整个地区产值所占的比重。与纺织服装、包装印刷、汽车配件等相适应的专业没有开设,这与顺德地区70%的产值来源于九大支柱产业不相适应。虽然学校根据产业转型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但设置的主要是第三产业一些投入低的专业,而投入多、技术要求高的制造类、技术类专业设置不足,致使企业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越演越烈[3]。
(二)生源存在本土化情结及办学机制刚性化,适应产业群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紧缺
顺德职业技术院校的生源以本地学生为主,外省生源比例不到15%。虽然产业就业人员中,多层次的土生土长的人才多,有利于提高产业集群的根植性[4],但是生源本土化使学生长期无法受到外来文化的洗礼,导致学生兼容并包的心态较弱,缺乏开放创新意识。此外,整个高职院校的办学机制刚性化,从学制、学籍管理,到教学管理制度的确定,都完全由学校安排确定,很多情况下难以有所变更,学生选课、毕业时间的安排灵活性较差。
(三)师资配置缺乏灵活性,难以满足产业转移对高职教育的需求
当前顺德职业院校师资主要以学校自身的专任教师为主,辅之以外聘兼职教师,由于兼职教师时间有限,很难完整地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产业转型升级后,具备新兴专业精深理论与精湛技术的教师严重匮乏,造成高技能人才培养受阻。
(四)教学模式单一,无法体现地方产业集群特色
学生技能的培养主要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完成,顺德职业技术院校虽然每年都在加大对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力度,生均设备值也在不断增加,但实训岗位仍然不足,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训场地过于单一化,使课堂内容难以反映地方产业集群的特色。
三、顺德高职教育应对策略
(一)根据产业结构规划学校的专业设置
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合理布局地方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以产业集群特色形成专业群特色。根据产业在地方产值中的贡献大小以及就业人群的多寡设置相应的专业群,依托地方支柱产业打造职业教育品牌专业。根据顺德九大支柱
产业的特点,鉴于汽车配件、包装印刷、纺织服装产业方面技术工人的短缺情况,应该考虑设置印刷类专业和汽车类专业,如印刷技术与设计专业、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印刷设备及工艺专业、汽车改装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等。对应产值较高的“两家一花”传统支柱产业,增设相关的专业方向,如园林技术专业下增设观光农业方向,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下增设图文信息技术方向、微电子技术方向等,在家具设计专业下增设产品造型设计方向、电脑艺术设计方向等。由于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因此职业院校设置专业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增强专业与地方产业的融合度,侧重于对新兴产业人才的需求分析,形成对接新兴产业的专业布局。顺德提出“阳光经济”产业转型战略后,其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环保装备、汽车配件与制造等,当地职业院校的新专业设置应该考虑向这些产业对应的专业倾斜。
(二)拓宽学生培养口径,引入弹性办学机制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向多元化、复合型方向发展,具备一定专业深度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的欢迎。职业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采取“宽口径、多模块”的课程模式,使学校有限的专业能够覆盖尽可能多的职业岗位,可以考虑在某一个专业下设置专业方向,强化专业间的融合渗透,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行按大类招生的方式,专业下设珠宝店连锁管理与社会组织管理两个方向。
学校要建立弹性办学机制,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职业发展诉求。一方面,顺德职业院校应该扩大外省招生比例,引入外省优秀的学生资源,形成竞争机制,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基于学习者个体的差异性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者推迟毕业,并允许学生选学第二专业;同时,建立灵活的选修课制度,允许学生根据兴趣及未来职业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的课程学习。
(三)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桥梁作用
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行业未来人才的需求进行预测分析,并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规划。行业协会要参与到顺德当地人才的培养中,在企业与学校之间发挥沟通协调作用,把市场人才需求预测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及时反馈到地方高等职业院校。
(四)适应区域产业转型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新专业的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实践技能培养等各环节,都应该引进行业或企业中的能工巧匠,赋予其较大的教学自主权。鼓励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及时了解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使教学更好地贴近生产实际。
(五)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为基础形成教学特色
通过对产业集群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加强各个专业对应工作岗位的知识结
构、专业技能和工作任务的市场调查,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相应职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课程建设与产业工作任务相衔接方面,按照各集群产业职业领域的特点,明晰人才培养方案,并将职业岗位的要求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建设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