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学员学习过程的监控,进行教与学的 互动;通过网络“BBS”平台发帖交流增进师生间、同学间的 联络;通过网络对话等方式进行实时咨询与辅导。 3.3建立以打造自身品牌为目的的市场运作模式。创新办学 方法和思路 训和专业单科课程进修,实施专业衔接教育。借中职毕业生 生源优势,扩大成教办学规模,创本校成教大专教育品牌。 3.4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模式,利用它寻找新的教育方向, 创建有特色的新学科,从而扩大学科涵盖领域,实现成教培 训的持续发展;开展特色专题培训,把高职自身“技术、技能” 培养的强项延伸到整个社会 高职院校应以自身优势为中心,上下延伸,建立承上启 下的教学模式,创新思路拓展生源市场,使成教培训达到社 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高职成教培训要保证自身的发展, 不能只注重社会效益,要持续发展还要建立增加效益的运 转模式,那就是打造自己的教学品牌。具体方法就是联合、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成教培训服务要做到可持续发 展。高职成教就要在全新的运行模式下,建立独立的管理组 织系统,不断创新思想和手段完善自己,创立自己的品牌, 在市场经济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1李寿和府职院校成人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创新[JJ.继续教育 承接的方法,拓展生源市场,把高职成教做大做强。 联合就是与本科院校合作,弥补高职成教没有品牌的 不足,同时引进成教本科学历教育、在职研究生学位教育。 另外,还可继续向外延伸,借助自身优势与企业合作,举办针 对性较强的短期培训班,直接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 研究.20090 i). [2】余晓波成人高等教育与变革的‘‘力场”分析 现, 2009(20). 育'2o07 才,借企业优势,创成教品牌。 承接就是与中职学校衔接办学,抢占先机,建立比较稳 【3】峻松.构建高职院校成教教学管理的新格局们.现代企业教育, 定的生源基地。这要求高职院校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衔接, 【4]唐哲^浅议高职院成^高等教育的办学思路 高职沧丛2007(4). 对部分学有余力又有升学要求的学生提供专业高级技能培 责任编辑杨呈祥 扣扣和 扣和扣 扣 扣 扣扣和扣扣和 扣扣 扣和和 扣扣 扣扣扣 (上接第164页) 大纲,并严格执行训练大纲,以认真完成每阶段训练任务为 生参与其中。 标准。在训练过程中,运用多种训练方法手段,提高训练效 果。 业余体育教学不应该徘徊在身体运动技术、体质教育 的框框内。身体运动技术的传授、身体活动是教育教学的手 4)解决好体育训练的经费问题,是办好业余体育训练 的基础。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各级各类学校应以产业化为 依托,广开渠道,以满足经费的需求。学校在行政拨款的前 提下,结合走社会化和产业化的路,积极地自筹资金,确保 课余体育训练正常开展。如与企业建立互利的合作伙伴关 系,并积极争取成功校友的支持等。 5)学校应建立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形成浓厚的体育 文化氛围。学校里的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可以给学校注入 激情,使学校充满活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进取精神、合 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等社会品质。而正是这种具有青春气息 段和载体,断不可把体育学科应有的教育本质和作用窄化, 应该在此方面做出一些尝试,这是我们体育人前进的方向。 很多教师重视教学方法和学生学法的研究,注重课后的体 育教学反思,希望体育教学更加凸显育人本质,指向对人的 生命关怀的终极目标。虽然有学生的不配合,其他任课教师 的不理解,但是要想改变体育教学的地位与作用,我们必须 为此而不断探索、尝试,克服各种困难。 要使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社会化,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学 校应该在办好体育教育的同时。进而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逐渐推向社会。学校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与社会的 的校园文化又激发学生运动员自强不息,努力提高自身的 运动技术水平,实现其为校争光、为国争光的理想。 6)作为体育老师应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进行体育训 练。要消除学生的一些消极心理,对学生积极引导和鼓励。 联系,争取社会团体和企业的各种资助和支持。学校课余体 育训练,一定要在社会的参与下,结合社会对未来多元型人 才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参考文献 【1】闰生洲.对影响山东省高校投掷运动员成绩提高的现状分析研 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主动地与他们交流。然后要对他们因材施教,让他们端正学 习态度,理解体育运动的内涵。对于一些在体育教学中发现 接受能力差的同学,应及时观察,单独辅导,帮助他们纠正 错误。还要鼓励别的学生帮助这部分后进生,让他们感到同 学和班集体的温暖,把他们团结到班集体中来。 【2】李春海.山东省高校高水平田径队可持续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D】.山东师范大学,2007. 学校体育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科学、有效、 简便的大众化竞赛项目。这些项目要以集体项目为主,让学 【3】王健.新中国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的发展阶段与现状们.成都体 育学院学报,2000. 生在团结、互助、竞赛的气氛中进行体育活动。这样不但可 以强身健体,又能使学生受到集体主义的教育,促进学生的 自觉性、积极性。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广大学生通过这些活 动能够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和自我表现的需 要。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吸引更多学 【4】印春力.对业余训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3(3). 【5】郭晓梅.新时期我国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现状与问题分析明.辽 宁体育科技,2007. 责任编辑林雨 竹敏 C 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