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来源:吉趣旅游网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遵循“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从文本语句的前后联系中品析人物形象,提升语文素养。

【设计特色】

注重研究阅读的过程,追求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目标预设】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5、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教学重点】

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课文影像片段、《三国演义》主题歌。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播放背景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长江边,曾经有无数的英雄豪杰演绎了无数神奇的故事,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板题:草船借箭。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1)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 “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2)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

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 通过刚才的阅读,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要陷害他。周瑜怎样把造箭的任务

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又是怎样接下任务的?同桌分角色读,分别说说两人的话里包含的意思.

引导:他们的对话很有意思。你认真研究一下他们的对话,能否体会到对话里包含着的意思,能否体会到人物说话时的内心想法。

2、自读第二自然段

A、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B、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文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3、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4、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5、 分角色逐句朗读,说说每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说。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明知故问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借公事要挟 表面客气,暗藏杀机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步步紧逼

“用箭最好”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只要三天”

“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

6、 练习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3、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共同确定研究的问题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首先,我们先来复习本课的生字词。

(水寨、饮酒、都督、惩罚、神计妙算.)

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非常好,上节课我们还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谁能简单的说一说呢?

板书: 瑜 妒忌 亮

2、 那么,“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呢?指生读第四段。

板:神机妙算 说说“神机妙算“的意思。

3、鲁肃告诉了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就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比不上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三段“借箭的经过\看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

二、精读“借箭经过”,领悟“神机妙算”

1、课件展示研究的问题,提示研究策略。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方法提示: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思考:

1、诸葛亮怎样做(说)的,为什么这样做(说)。

2、诸葛亮预见了什么,预见的准不准。

2、学生自主研究,教师巡视辅导。

3、小组快速讨论,交流,取长补短,准备汇报。

4、交流研究成果,相机引导品读、感悟:

(根据学生的汇报,紧扣前后有联系的语句,进行灵活机动的处理.)

识天象

(1)生汇报,出示文字,相机引导体会:

A ( 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这句太罗嗦,没有动静干脆不写,直接写“第四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不更好吗?清楚,简练.改不改?为什么?

组织讨论,小结,指导朗读: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B (雾大,诸葛亮的暗自高兴)

板书:大雾漫天

假如你是诸葛亮,看到这样大的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指导朗读:读出暗自高兴,得意的语气。

C 联系这两组句子的方式:

“为什么要等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找下文中有联系的句子。”

“这场大雾是不是碰巧遇上的呢?\" 找上文中有联系的句子。

(2)完整地朗读这前后联系的两句话。

(3)评议、小结:

同学们这么聪明,通过研究这两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体会到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早已预见到的,他了解气象知识,能充分地利用天气的变化进行“借箭”,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下面部分,板书:识天象)

知人心

(1)生汇报,出示文字,相机引导:

A (诸葛亮的自信)

板书:一定不敢

“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言下之意是什么?你们这些小诸葛亮想一想,替诸葛亮把没有明说的意思说出来,让我们听课的老师评价一下,看你说得对不对?

“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质疑:取乐的方式有很多呀,可以弹琴,可以下棋,为什么一定饮酒呢?(如果有困难,可以引导:课文中没有明说,但是同学们可以在看录象的过程中注意其中的一个细节,想一想原因。)

组织讨论,小结,指导朗读:读出诸葛亮的肯定语气。

B (曹操的谨慎、多疑)

曹操的言语和行动说明了什么?

C (放箭的多)

从这个比喻句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D 联系三组句子的方式:

诸葛亮对曹操的判断准确吗?从下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2)完整朗读这三组句子。

(3)评议、小结:

通过研究这几个前后有联系的句子,同学们体会到诸葛亮对自己的对手了如指掌,准确地判断曹操多疑、谨慎,不敢派兵,只会放箭,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上面部分,板书:识人心)

晓地利

(1)生汇报,出示文字,相机引导体会:

(诸葛亮的周密安排)

“船头朝西,一字摆开,擂鼓呐喊”,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

“掉转船头,仍旧逼近\这样做又是为什么呢?

最后的效果怎样呢?

板书:顺风顺水

(2)评议、小结:

通过有联系的这几句话,同学们体会到诸葛亮考虑问题特别全面,布置安排非常周密,懂得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借箭”之后及时赶回,所以周瑜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擦掉问号的中间部分, 板书:懂地利)

(3)学生自由朗读这几句话。

5、欣赏“借箭经过”的录象,再次感受“神机妙算”。

提示:录象中扮演诸葛亮的是著名演员唐国强,为了在课外演好这个课本剧,

同学们认真观察体会唐国强的动作、神态,语言,看谁能当好课本剧的一号主角。

6、小结过渡:

我们研究“借箭的经过”,可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其实,诸葛亮的神机妙的远远不止这些,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段“借箭的准备”,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三、略读“借箭准备”,进一步体会“神机妙算”

1、学生快速阅读,思考,交流

(1)识鲁肃 算准忠厚老实,能够帮忙,不会告诉周瑜。

(2)识周瑜 算到周瑜对自己的陷害,了解周瑜也不是等闲之辈,借船的事不能告诉他,否则,借箭就很难实现。

2、质疑、过渡:

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陷害自己。为什么还要答应借箭的任务呢?不接受不行吗?

五、课堂总结,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1、诸葛亮顾全孙刘联合抗曹的大局,避免和周瑜发生正面的冲突,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创造了军事战争史的一个奇迹。

2、后人曾写诗对此进行赞叹:(课件演示,学生朗读)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3、你会怎样赞美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结合刚才的研究学习, 练说或练写。

六、延伸阅读,课外拓展

1、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与本文有关的故事.

借来的箭怎样还给曹操呢?

周瑜真的服气了吗?他和诸葛亮之间还有哪些明争暗斗呢? 苦肉计 借东风 火烧赤壁

刘备娶亲 三气周瑜 诸葛亮吊丧

七、板书设计

识天象 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周瑜心 诸葛亮 知人心 鲁肃人 妙算

曹操性

晓地利 顺风顺水

神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