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关乎记忆,只关乎成长
——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对成长的诠释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价值不在于年代,而在于真实,对文革时期这样一个特殊年代的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困惑的真实描绘。没有惯有文革题材电影中表现的沉痛,只是个人简单成长的青春梦,却以它的真实震撼人心。 我们肆意张扬着我们青春的共性,那些无畏勇敢的青春,躁动不安的青春,热烈热情的青春,将青春光彩明亮化。
成长是一个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人生命的涅槃。《阳光灿烂的日子》试图通过将那群少年的青春时段的复述来表达对成长的认识,而这种复述实质上是一种剥离,一种重塑,因为它用一种近乎极端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一种赤裸裸的青春,而青春背后就是隐隐作痛的成长。
有很多人把《阳光灿烂的日子》看成是一段对过去的缅怀抑或者是一种青春的祭奠,其实不然。在我看来,《阳光灿烂的日子》更应该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不只拘泥于青春这一个概念化的时间段落,因为它自始至终都在为我们展示成长的痛苦与快乐。
电影始终用一种戏谑的态度来诠释人物,而这种戏谑正是这些人无助的体现。马小军用向天空抛出书包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仪式,时间在被抛起与落下之间延伸。时间在这时候成为一种成长的凭证,而这种凭证成为凭吊逝去岁月的祭品,美丽却显的遥远。他用一个仪式化的动作完成了对时间的雕琢与保留,也留下了成长的痕迹。
在这个过去的青春里,马小军用几个动作完成了对成长认识的转变。当马小军行走在屋顶的时候,他的行走更多的是对现实的困惑和对自由的向往。屋顶成为他的一个暂时的
避难所,因为他在这里可以看到远方,可以幻想。在他的眼里未来也渐渐清晰,这些在他平时是无法想象也是没有时间想象的。他在这里可以暂时的躲开让他迷惑的青春。可是,青春是一个时间,所以他无从选择,他无力挣脱命运。与在屋顶相同的是,马小军站在烟囱和跳水台上的行为都是想通过高度来使自己的思想提升一个高度。这是一个无奈却可笑的决定,一个人不能改变社会,同样无法改变自己。
其实将故事的时代背景淡化,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就是这部电影的精髓所在。马小军无法看清自己的青春,更无力里摆脱这种无力的青春。在这种摆脱行为受阻以后,马小军选择了用暴力作为宣泄的手段。但是这种暴力的快感过后是“变本加厉”的空虚与空前的混乱。当看似平静的马小军终于在雨中向暗恋已久的米兰表白,那其实是对他自己的“自我拯救”. 而当这个尝试失败以后,他选择了偏激的“自我放逐”,强行脱掉米兰的衣服,而后被群体孤立。其实这时候的“自我放逐” 承担的角色恰恰是他对自己的“自我拯救”。从这以后,马小军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成长,即意味着对青春的封存。其实马小军选择的是自我封闭,众人将他推入水中以及他漂浮的场景极有可能是他的臆想。因为他想通过自己对自己的封闭来割断自己与别人的联系,这是一种怯懦,也是一种逃避,因为任何一个人在无法摆脱摆布的时候不是顺从即是逃避。在成长面前,反抗,哭泣,怯懦都是徒劳的。它包含时间,同时又只是时间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符号。这个符号代表着个体的生命力。这个个体可以是一个生命,也可以是时间的一段,面对成长,我们又能说什么?那是一段无法言说的记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