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袭人花
————浅析《红楼梦》中花袭人人物形象在《红楼梦》一书中,袭人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丫环,是丫环中出场最早并始终贯穿全书的一个小人物,但作者在这个小人物身上似乎注入了很多矛盾的元素。在判词中有“温柔和顺,似桂如兰”的美赞,但在这美赞之前却用了两个“枉自”“空云”,在副册中偏又画了个破席(袭);在回目的“一字评”中有“贤袭人”之称,对她的规劝之词也冠以“情切切,花解语”或是“娇嗔”的美词,但宝玉在祭晴雯的《芙蓉诔》中却将袭人比作鸠鸩,蝎蛇,对她有“钳诐奴之口”的愤恨;在贾母和王夫人眼中,袭人“心地纯良”,但身边的姐妹却说她是“西洋花点哈巴儿”,李嬷嬷也说她是“小娼妇”、“狐狸精”。这一处处看似矛盾的地方,是作者的无心插柳还是有意为之呢?我们就从袭人在大观园中的种种行为入手,浅析袭人这朵开在大观园中的奇葩。
清朝是实行奴婢制度的封建社会,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权益,他们从、法律、规定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如:
奴仆是\"贱民\",奴仆不能与平姻;奴仆可以自由买卖;奴仆生的孩子是\"家生子\",是\"世仆\"等等可以被随意处臵。经常会有打耳光,脚踢,用簪子戳脸,罚跪瓷片,捆绑了丢在马圈里,满嘴里塞上马粪,青年女奴随意拉出去\"配小厮\",赶到庄子上去服劳役,甚至被夺去生命,他们是社会的最低层,过着非人的生活,《红楼梦》就真实形象地反映了这一残酷的现实,贾府的统治者们除了用凶残的手段来维护他们的统治之外,同时还施行了更为狡猾的手段来分化、欺骗奴仆们--那就是在奴仆们中间实行一套等级制度,即无论身份地位、月钱及所服劳役的轻重都有严格不同的等级,这就使得在奴仆中形成了十分浓厚的封建等级意识。主子们就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来施展驾驭手段。规矩差等定下来,浮在上面一点的许多人也就会自觉地维护它,因为对她们来说,这也是一种体面。自小在这高贵之府成长起来的袭人,贵族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不断的熏陶她,使她的灵魂发生巨大的变化。聪明而现实的袭人看到\"半个主人地位\"的优厚待遇和下等奴仆们的悲惨生活,自然会努力去追求美好人生,因而做出的种种行为举止也就不足为奇了。袭人的悲剧是封建奴婢制度的产物。
1 / 8
一、“xx桃花始盛开”
开始,贾府的主子们并不喜欢袭人。贾府最高掌权者贾母认为宝玉的丫头中晴雯甚好,一般丫头“言谈针线都不及她”,王熙凤也曾说过:
“若论这些丫头,共总比起来,都没有晴雯生的好。”论才华,她没有小姐们吟诗作赋的修养。由此可见,袭人在贾府的小姐丫头里,无论长相,女红,言谈都不出众。不仅如此,贾政还特别不喜欢“袭人”这个钻的名字,甚至为此迁怒于宝玉,责骂他“作恶的畜生”、“不务专,专在这浓词艳赋上做文章”。这次事件对于袭人来说可是大罪过了。宝玉是贾府上上下下疼还来不及的人物,现在因为自己的名字,贾政就如此生气,宝玉也受牵连。素来宅心仁厚的贾政为个丫头的名字这种小事大动肝火,在书中是绝无仅有的,这就证明了贾政并不十分认可袭人。
从种种迹象看来,袭人最初的形势并不被看好,但这个女人的成功就在于她会就形势分析利弊,变不利为有利,她以女性独有的心思缜密,冷眼旁观者,审思着,分析着。她清楚地意识到:
宝玉在这个大家族中有多么至关重要的地位;贾母,王夫人,凤姐三位虽然都是女眷,却能在大事上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王夫人,她爱子如命;此外,对于第一个握有实权最能影响凤姐又得人爱戴的丫头平儿,第一个受人尊重又能影响贾母的丫头鸳鸯,都要深相结纳。
为了能在大观园中立稳脚跟,她一千个小心,一万个涵养,事事求其妥帖,人人求其和好。对上,服侍贾母时,心中只有贾母,跟了宝玉,心中就只有宝玉了。宝玉的吃饭、喝茶、穿衣、盖被,无一不是袭人细心服侍。宝玉外出晚回来一点,她不是倚门而望,就是到处寻找;宝玉的面色神气稍有变异,她都先觉察到;宝玉那块“命根”的通灵玉以及宝玉所有用的东西,她都非常细心的保护着,看管着。她无时无处不为她的主人担着心,生怕他有一丝一毫的烦恼与灾难;她被宝玉踢伤,既不恼怒,又唯恐惊动别人,能忍辱负重,深知大体。对下,宝玉为李嬷嬷喝枫露茶、奶酪两次发火,袭人都加以劝阻,这就看到她不计较个人得失,息事宁人;她对晴雯的讽刺很少疾言厉色、反唇相讥,又感到她宽宏大量;她给贾芸派来的送花的小子的银钱,见到她能体谅下情。总之,如果把袭人的一些表现集中起来,虽不
2 / 8
能评为“至善至贤”的人也是个温柔和顺的女性,言谈举止非常符合封建社会的妇德标准和封建礼法对奴婢的要求。
二、“花气袭人知骤暖”
袭人的工于心计不仅体现在善于打理人际关系,还体现在对自己的“出路”思考得很成熟。由于不在贾母或凤姐身旁,不能梦想得到鸳鸯或平儿那样当权的地位。而且一个普通丫头的命运无非是嫁给市井小民为妻,或是“配小厮”,“交官媒婆”万一稍有闪失,不是被撵就是遭横死!①所以,如果袭人不愿下降,就要努力上升。好在她现在已经获得了最有希望的处境——宝玉的贴身丫环,又已经赢得了上下的一致好评,连尖酸刻薄的赵姨娘都说她的好话,可见已比别人先下一城,只要抓住机会,乘胜追击,就有可能去攀取宝玉的次爱情——姨太太的地位。这才有了第三回中宝玉欲与她初试云雨情时她的半推半就,这不是羞辱,不是不尊重,而是一个天赐的良机。袭人是宝玉的陪侍,发生这种事亦是迟早,与宝玉有了肉体关系后,对宝玉来说更是一种情感的牵制与诱惑,宝玉也的确“视袭人比别个不同了”。但袭人这种通过肉体关系来牵制宝玉的做法是可悲的、卑鄙的,当一个女人只有肉体还能散发余香的时候,她迟早会被时间所吞噬。袭人虽是奴才身份,一切包括身体都属于主子,但如果她拒绝宝玉的要求,宝玉只会越发尊重她,因为宝玉本身就是一个尊重女性,懂得怜香惜玉,不同于一般须眉浊物的男子。但袭人选择了顺从,顺从了欲望,顺从了权贵,顺从了封建礼教套在奴婢身上的教条。
不可否认,袭人是爱宝玉的,宝玉是她生活的全部重心,是她情感的全部寄托,但她爱的方式却是单一的,只能照顾到宝玉的外部生活,而无法进入宝玉的内心,在这一点上不要说与黛玉无法相比,就连晴雯也比她更得宝玉的心。但袭人的性爱决不是单纯的生理上的要求,更主要的是体现着她的生活理想,因为占有贾宝玉,就有可能从丫环的地位上升为姨太太。所以袭人的这一行动意味着她已把未来的命运寄托在宝玉身上,袭人的意图越来越明显了。
同时袭人也深知,王夫人及贾政是希望宝玉走“正路”的,自己作为大丫头,与王夫人保持一致,才能使自己的地位巩固。于是她借母兄要赎她回家这件事试探宝玉,让宝玉留下她,并为其开展劝说打
3 / 8
下基础。因此,当宝玉挽留她时,袭人就乘机提出了几个条件来要挟宝玉。袭人所提出的这些“毛病”,是不为正统所容、离经叛道的思想,袭人知道这些言行会招来别人的不满与打击,对宝玉不利,对宝玉不利的事情对袭人也是不利的,因为袭人已自觉地将自己的命运同宝玉联系在一起。她自觉地遵守着当时的所有礼教规矩,因为在她看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宝玉跟前平稳的过日子。而且在当时对宝玉这样一个“百年望族”中子孙不孝、后继无人的唯一“略渴望成”的人物,袭人苦口婆心的劝谏、督促他走“仕途经济”、“科第出身”的方式,区别于贾政的粗暴的方法,袭人则用迂回、柔媚的手段,这正是袭人的“贤慧”之处。袭人心中认定的道理当时是堂堂正正之理,是封建礼法之“理”,是等级名分之“理”。作为奴才身份的袭人而信守主子阶级的“理”,当时认作是识大体、顾大局的正当、高尚的观点。
袭人深知只把握宝玉一个人仍不能获得全胜,她还要努力争取上层。在第三十四回中袭人趁王夫人找她问话的机会,冒着只怕“连葬身之地都没了的”危险,向王夫胆进言,此时恰逢金钏事件,所以她的这一席话犹如一根锋利的针,不错时机的扎在王夫人的敏感神经上。首先表示出自己清白纯良,忠于封建主子,骗取信任,有利升迁;其次,防止宝玉和黛玉搞自由恋爱。袭人虽把黛玉和宝钗相提并论,但矛头所向还是黛玉。因为在此不久之前,袭人给宝玉送扇子,就发现了宝玉和黛玉之间有私情。这次她不指实的提出两个人,即可避免承担诋毁黛玉的责任,又可达到斩断宝玉、黛玉的私情的目的。至于什么“男女大防”、“声名品行”这些冠冕堂皇的话都是逢迎封建家长的。也就是这次谈话,不但侧面打击了黛玉,还决定了后来担了个“虚名”的晴雯以及芳官、四儿等几个女孩子被撵出去。正如有的批注者所说:
“偃旗息鼓、攻人不意者曰“袭人”。
袭人的第一次告密受到了封建家长的重视和奖励。王夫人对她充满了感爱之情,认为袭人的好处“比我的宝玉还强十倍”,当面委以重任,宣布“我索性就把他交给你了”。随即向凤姐道:
“把我每月的月例二十两银子里,拿出二两银子一吊钱来,给袭人去,以后凡有周姨娘、赵姨娘的,就有袭人的,只是袭人的那一份,都从我的份例上匀出来。”②短短的几十个字,却是向贾府的上下老
4 / 8
小宣告:
一、袭人是宝玉未来的姨太太;二、袭人在王夫人的羽翼保护下。凤姐心领神会,当袭人回家探视母亲的时候,满头“金钗珠钏”,身穿桃红百花刻丝的银鼠袄、葱绿盘金彩绣锦裙、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跟随包括管家周锐家在内的奴婢共八人之多,分乘大小车两辆,住下来时不用娘家的铺盖和梳头用具,由府里专人送去。这样的势派岂是丫鬟所能有的。待袭人母亲死了,回家守丧时,特意派人派车照顾袭人,这一切说明袭人虽无姨太太之名,早有姨太太之实了。
到此,袭人终于完成麻雀飞上枝头这重要一步,但她并未就此安心,她知道当上了姨太太,并不见得就过上了好日子,赵姨娘、平儿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哪一个不是被原配压制得死死的,又看到尤二姐的可悲下场、香菱的不幸遭遇,引人为鉴,袭人敏感的意识到宝玉与黛玉在一起,她将日夜不得安宁,想到黛玉就是个“多心人”,如果再遇到个“厉害的”,自己便是尤二姐的后身。她不甘心听任别人的宰割,必须先了解黛玉对偏房的态度,她到潇湘馆去摸底,在对话中先向黛玉表明偏方地位低下,不敢欺负正房,所以正房和偏方发生矛盾,应由正房负责,同时也表白了自己不可能压制正房,希望黛玉放心。袭人的这番话既是维护姨太太的利益,也是求妥协的话,但并未被黛玉接受。黛玉斩钉截铁的回答,正房和偏房间的矛盾是永远无法调和的,只有一方压倒一方的前途。
袭人的这次摸底,虽然摸到的是一把冰冷而锋芒毕露的利剑,但也有收获,经过精心衡量,认为宝钗符合她的理想,她察觉到要想确保未来的安全,非采取拥薛反林的方针不可。于是袭人千方百计地为宝钗和宝玉建立感情创造条件,宝钗对她的穿针引线也心领神会。
三、“桃花又见一年红”
袭人得到怎样的结局呢?就在她以为稳操胜券的时候,宝玉的出走把袭人、宝钗这副婚姻自由的镣铐砸得粉碎,即将落到袭人头上的姨太太的桂冠又腾空而去,使袭人这个有“造化”的人变成最难堪的悲剧角色。袭人长期积累的一个又一个暂时的胜利加到一起居然成为彻头彻尾的失败!
还记得怡红夜宴时,袭人抓的诗签上画着一枝桃花,题曰:
5 / 8
“武陵别景”,还有一首诗“桃花又见一年春”。“武陵别景”是作者预告袭人未来另有一番天地,“桃花又见一年春”是作者在说明她不仅会活下去,还会以粉面媚人。事实证明,袭人在嫁给蒋玉菡后的确活的很好,蒋家虽无贾家大富大贵,却也是殷实之家。
正式的名分,新婚丈夫不计前嫌还温存体贴,哪一点都让她舍不得去死了,这就与她之前的“文死谏,武死战”的誓言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里,作者描写袭人几度想死,又几度“不得已”活下来,暴露了她当年以孽子孤臣、义夫节妇自诩的虚伪性。作者采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有利的嘲讽了袭人。林黛玉为了不能与宝玉结婚,绝粒而亡,并不艰难。唱高调的袭人却在种种诱惑面前,要想摆脱名利而死可真难上难了。③而袭人的再嫁只能说明袭人当年发出豪言壮语,想做猛拚一死的忠臣,不过是欺人之谈。她忠的不是宝玉,而是个人名利。
曲别真伪,只限于此。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
袭人只是《红楼梦》中的一个丫环,是一直在为自己能成为主子而奋斗的一个人,是聪明现实的奴才。④袭人的“贤”,含有多种成分,当这贤以中国传统的美德体现出来时,的确受人敬爱,但当她处心积虑要合乎封建道德规范,甚至不择手段来维护封建制度时,她力求体现的“贤”就只会深得王夫人等的欢心,而遭到宝玉的厌憎。在阶级斗争中,她始终披着温柔和顺的外衣,混杂在被压迫者的队伍里,是一个不易被辨识的危险人物。虽然她忠心于封建主子,但封建主子毕竟是自私的,贾母还是因她居丧没过来侍奉而十分不满,最后又因没过明路被变相地将袭人逐出贾府。她的酸甜苦辣,种种行径,最终结局是客观现实的产物,是她性格需求的必然结果。在当时的社会,臣忠、子孝、妻节、仆义之类是天经地义,是值得旌表的观念。从当时社会的眼光来看,袭人是一个值得旌表的奴才。她的追求、所作所为是“正当”、“贤慧”的,是“不为越礼”的,是“识大体”、“顾大局”的,袭人规劝宝玉、向王夫人进言,符合“忠”、“义”的最高道德标准。但是在她酸甜苦辣的一生中,嘲讽否定无处不在,旌表是否定,否定这种美,也就否定立下旌表的统治者、否定这种制度、否定这种社会,这是一种悲剧。
6 / 8
这是袭人的悲剧,也是旧制度的悲剧。⑤
袭人就像是一朵开在大观园中的桃花,绽放着美丽的姿态,释放着宜人的芬芳。但当有其他的花稀释了这美丽与芬芳时,她也会不甘示弱,全力反击,甚至主动出击,采用团结友军、排挤劲敌的战略法则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所谓“袭人”者,人如其名,确实有其攻击性,但在她自始至终的坚决战斗中,从来没有金鼓杀伐之声。看起来,“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正是她在那个社会平步青云的好条件。她的聪明、明智也体现于此。但纵然再“温柔和顺”的“攻击”,也无法摆脱其悲剧性的命运。聪明的袭人亦是如此,何况那千千万普通的女性呢?不是她们不聪明、不温柔和顺。而是根本无法摆脱被社会吞噬、被牺牲的命运。
这是时代的悲剧,女性的悲剧!
袭人如生活中真的人物一样,有着复杂多样性,在她身上,主观与客观因素、感性与理性因素和谐的统一在一起,我们不能用普通的道德规范来对她做简单的评语,她具有现实生活中的人可能有的优点和缺点,她的一切个性特征与其生活着的社会环境完全是同步发展的,是活生生的。袭人以全面丰满的生活魅力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予我们深醇的审美享受。
注释:
①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第35页三联书店
②曹雪芹著高鄂续《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年第三版第三十六回③朱眉叔《红楼梦的背景与人物》第3页辽宁文学出版社1983
④红楼梦学会编《红楼梦之谜》第14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⑤朱眉叔《红楼梦的背景与人物》第366页辽宁文学出版社1983 参考文献:
7 / 8
①曹雪芹、高鄂《红楼梦》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 ②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三联书店1983
③红楼梦学会编《红楼梦之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④朱眉叔《红楼梦的背景与人物》辽宁文学出版社1983 ⑤李建中《臣妾人格》长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⑥魏崇新著《狂娟人格》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