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前言】 【注释】
⑴腊: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 ⑵分付:付托,寄意。 ⑶格:风格
⑷骨体:骨架躯体。 ⑸永乐坊:地名。在洛阳。 ⑹尽日:一整天
⑺金丝:比喻柳树的垂条。
⑻断肠:秋海棠花的别。飞絮:飘飞的像棉絮一般的柳树、芦苇等的种子。 ⑼一成:宋时口语,“渐渐〞,指一段时间的推移。 【翻译】
江南年底,早梅花开后,分配新春和垂柳。细腰肢自己有风格风流,于是又是和身体清英很优秀。永丰坊那畔,一整天没有人,谁看到金丝弄晴天白天?秋海棠花还是种子、未飘散的那时,绿叶成阴,没有一个故事、渐渐的消瘦了。又有谁是东风追逐你而来的呢,就吹散眉间皱纹一点春天。 【赏析】
这首词写作年代不可确考,朱祖谋认为词意与《殢人娇》略同,把它编入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因为据《纪年录》,这年三月一日,苏轼在汴京与王诜会于四照亭,上王诜侍女倩奴求曲,遂作《洞仙歌》、《殢人娇》与之。《殢人娇》题“小王都尉席上赠侍人〞,与《纪年录》所记相合。其词结句,“须信道、司空从来见惯〞,对王诜似有规讽。据史载王诜为人“不修细行〞,生活糜烂,那么他对歌女侍妾,必然轻薄寡情,那么,王诜家中侍女受玩弄、遭冷落的悲苦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洞仙歌》倘真是写给倩奴的,其内容当会与倩奴有关。集中这首词题“咏柳〞,可至这首词借柳以喻人。
宋代词论家彭孙说:“咏物词极不易下,要须字字刻画,字字天然。方为上乘。〞〔《金粟词话》〕咏物含瘟深湛,在于寄托,“贵有不枯不脱之妙。〞
〔《莲子居词话》〕苏轼此词正具有这些优点。它句句刻画垂柳,清圆流杨,形神兼到,熨贴自然。并借柳喻人,把人的品格与身世融入对柳的形神描幕之中。物中有人,亦物亦人,既不粘滞于物,也不脱离听咏课题。就风格而论,此词缠绵幽怨,娴雅婉丽,曲尽垂柳风神,天然秀美处有似次韵章质夫的《杨花词》,而又别具一段倾城之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