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真情流淌的课堂

真情流淌的课堂

来源:吉趣旅游网


真情流淌的课堂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情质兼美的文章,如何挖掘教材的情感资源,让课堂流淌真情。我认为,教师的情感是课堂中真情流淌的基础,教师首先要善于把握体会文章的情感,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巧妙地不留痕迹地把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感染熏陶中领悟到文章的情感,和作者达到情感交融,心灵交汇的境界,最后,创设各种情景使学生在感情升华的基础上达到精神涅磐的效果。这时课文中的情感便悄悄的物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真善美的情感就会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而且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将会成为他们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并物化为一股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断激励着他们充实自己的人生、完善自己的人格。这样的课堂有精神的感召、充满活力。孩子们像一张洁白的纸,溢满真情的课堂为他们填满绚丽的色彩。学生感觉上每一节课都好似在艺术的天地徜徉。

【关键词】真情;激情;流淌;流溢

我国文学的发展,抒情文体先发达,叙事问题发展较晚。但无论是抒情文体还是叙事文体,都有着明显的抒情特色。可以这样说,我国文体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它的抒情传统。从古代文学到近代文学再到现当代文学,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红楼梦》、《朝花夕拾》都有着浓厚的抒情味。选入教材的许多文章更是情质兼美、情文并茂。有的如涓涓细流,潺潺淌过心田,如:《趵突泉》;有的如绵绵春雨,润物无声,如:《曼谷的小象》;有的如惊涛拍岸,令人精神振奋,如:《观潮》;有的如清风徐徐,洗尽心灵的尘埃,如:《第六颗钻石》 ……阅读这些蕴含不同情感的文章会有不同的艺术享受。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的情感资源犹如一座丰富的矿山,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开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李吉林老师也说过:“倘若语文教学舍弃了情感,那么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教学,必然走进繁琐、机械、无效的死胡同。”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内容的最本质区别就在与它的“情感性”,如果把語文教学比作一棵大树的話,那么“情”就是教学的根。时代呼唤真情,课堂需要真情,学生更需要真情。如何让文章中的情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情感主体参与其中。我们的教学要更具人性化,要让课堂成为艺术情感的大舞台,让课堂充溢着情感的律动和活力。

1 教师的情感是课堂真情流淌的基础 课堂是否能流淌着真情,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教师是课堂流淌真情的基础,教师是情感的引导者,激发者,传递者。教师要自己先到文章中的情感洪流去走一遭,让自己的情感先膨胀丰盈起来,这时,教师就是作者的二传手,教师就可以站在理解、审美、情感体验的顶峰从容地把情感传递给学生,并指引学生向文章的深层渗入,牵引着学生的情感和文章中作者的情感相碰撞、交融、产生共鸣。

1.1 教师要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善于激情。

教师的自身素养十分关键,教师要灵心善感,有诗人般饱满、细腻、敏感的心理素养。能为情所动,充分把握课文的情感纽带。要爱憎分明,对真善美的情感要热情讴歌,对假丑恶的情感要大加贬斥。文中有些情感不是用眼能看穿,用口能读出来的。教师必须细细咀嚼揣摩,透过语言分析、判断,联系相关的背景融入文章情感的洪流,捕捉文章中那更深、更细、更微妙的心灵颤动、情感波动,

和作者交流对话。体会作者的言内之意韵,言外之话音。教师还要具有演讲者的激情,(音调抑扬顿挫、情感跌宕起伏),演员般的演技,(通过面部表情、神态,适当的身体语言以及说话的语气等尽量能挖掘出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还要像主持人一样在关键时善于用不同的语调煽情(有时要催人泪下,有时要激昂豪放……)。

1.2 教师要善于营造真情流淌的氛围。

目前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许多教师高高在上,教鞭一挥,或正襟危坐、或面色严厉,学生诚惶诚恐,呆若木鸡,大气不敢出,唯恐遭受批评,压抑的课堂气氛令人窒息,课堂如同牢狱,他们根本不敢畅所欲言,更不要谈什么情感体验、情感宣泄。让课堂流淌真情,教师就要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敢于倾泻真情的课堂氛围。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争论中,用商量、探讨的口气与学生对话。教师的鼓励、等待、信任、关爱、宽容都会使儿童的心智处于最佳放松状态。沐浴在教师情感关怀的光辉里,他们会充分挖掘其情感的原始状态,大胆展示心灵自由,迸发出炽热的学习热情。

2 教师要善于传递情感,让真情向学生心中涓涓流淌

教师如何把文中的情感准确的传递给学生,是课堂中真情流溢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是作者与学生之间情感沟通交融的媒介疏通者。要把作者的情感巧妙地一点不差的传递给学生,教师就要运用各种手段在文章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真情理解的桥梁。

2.1 让煽情的开场白打开学生情感闸门。

富有激情的导语是情感的突破口,像一只梅花针,稳稳地刺中学生的情感穴位,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使情感的洪流开始倾泻,达到江洪欲决之时的状态。这时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的投入文章情景当中,达到一触即发的效果。

如学习《麻雀》,(挂上文中猎狗与麻雀的对峙图)我是这样开场的:同学们,一只弱小的没有任何反抗能力的麻雀,手无寸铁的麻雀;面对比自己大几十倍的猎狗,一只敢于和猛虎豺豹搏斗的凶猛的猎狗,无疑是以卵击石,可它竟暴跳如雷,怒视着对手,歇斯底里地嘶叫着拉开架势,准备要和猎狗进行一场殊死的战斗!难道他疯了?不!——那——是什么?

在关键处却戛然而止,造成悬念,调动学生对内容的急切关心,使学生在期待中不断积蓄心理能量,如同暴风雨前暂时的宁静,一旦进入课文了解了答案,紧张解除,这种能量积蓄被突然释放,就会获得极大的精神愉悦和审美满足。

2.2 营造环境,让真情向学生心中流淌。

音乐、画面是情感的催化剂、导火线,可以发挥在激情上的先导作用,可以紧紧的掘住人的心,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在课堂上可以用音乐、画面以及一些辅助性的小道具营造一种有利于情感流淌的环境,让学生学习课文时在情感上先入为主。我纳闷地问:“今天怎么没一个人质疑?”

生1:“我觉得课文写的还不够生动?”一个学生大胆的说。许多学生都恍然醒悟,表示赞同:“就是的!就是的!”

生2:“我说雨前,满天的乌云像包子皮一样向大地压来,妄想把地球当作包子馅牢牢裹住。”

生3:“狂风像发疯的魔鬼吼叫着,撕扯着大树的头发,又把树叶得意地扔向天空。”

……

看吧,这就是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效果,快乐!轻松!活泼!学生胸腔中充

溢着的情感表达能力、想象力等方面都达到了高潮。富有情感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撞击处绚丽的火花。文中的情感将自己淹没,语言文字也物化为自己的财富。

3.2 读中领悟,让真情向外流溢。

精读阶段,侧重于揣摩品位,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不要太注重朗读技巧,而应让学生随着作者的笔端,化为书中某个正在被描写的人物、或事件的当事人,去领略和感受那身临其境的过程和韵味。面对广泛而深邃的言语世界,让学生自己寻找最恰当的读法 ,去实现与文本的沟通。如教学《狼和小羊》在读狼和小羊的三次对话时,让学生思考:怎样读出狼的凶恶?你可以试试在原文中加几个能表感情的词语。有了一定的自由度,学生如同出笼的小鸟,如花妙嘴痛快地宣泄着对狼的痛恨,答案五花八门:

原文:狼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 学生读 :狼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露出丑恶的嘴脸: “喂!不长眼的东西,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存心害老子是不?你他妈的真不想活了!”

且看!教师用不着苦口婆心的讲解,通过朗读,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了文章,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在不断汩汩流溢出来。狼的丑恶、无耻、信口雌黄都通过学生的情感宣泄表现得酣畅淋漓。学生投入情感地读让静止的语言文字有了生命和动感,让狼的形象更加丰满而立体。

3.3 对比中深化情感,让真情向外流溢。 如学习《小音乐家杨科》、《凡卡》、《小珊迪》、《买火柴的小女孩》等文章让学生对比自己的童年、自己所处的时代,谈谈自己的体会。让他们在对比中找到差距,在差距中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在评价中再自我反思。在反思中珍惜现在自己美好的生活。即在人家的情感世界里走一趟,从而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我们从上面的列举中不难发现真情流淌的课堂所具有的优点:①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凸现,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参与学习活动,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学习者。②流淌真情的课堂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情感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富有真情的教学带给学生的正是价值的取向、情意的感染、文化的熏陶、独特的体验。③流淌真情的课堂有利于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学生在课堂中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以及学生在课堂上心态、习惯,将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流淌真情的课堂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这种生活过程、生存状态。

流淌真情的课堂,是学生、教师、作者激情碰撞的世界,是让情溢于言表,藏于心间地深刻体验,是永远具有生命力的,是永恒不变的教学的主流。

真情流淌的课堂将使学生自由的生命在课堂上美丽绽放。

收稿日期:2012-04-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