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是一项益智、强身的体育项目,也是全民健身运动中最为普及的一项运动。在所有球类运动中,乒乓球最为轻巧,它具有体积小、速度快、旋转多变等诸多特点,因此要想打好乒乓球并不容易,尤其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除了要刻苦训练之外,还要能理解打球的各 种原理,理论结合实践才会有较快的进步。 五大要素是打球的基本原理
乒乓球的五大要素—力量、速度、旋转、弧线、落点。这五个要素其实并不独立,每个要素之间都有着必然联系。乒乓球看似简单,只要把球打到对方的球台上即可,但是很多爱好者在击球时都会觉得全身不自在,要不就发不出力,要不就回球失误,这都是因为没有掌握击球的要领。乒乓球的每个技术动作都离不开五大要素,每个动作都是以五大要素为基础的,下面我们就通俗地说明这五大要素的原理。
力量—这里所说的力量并不是指一个人的绝对力量,一个能举起200公斤重物的举重运动
员,他打乒乓球的力量不一定就大,因此我们所说的力量是爆发力。爆发力是人在瞬间释放身体的力量,好比短跑起跑的时候突然蹬踏助跑器那样,但乒乓球的力量释放并不单纯依靠腿、腰、手臂的连贯动作,将力量自下而上,由内而外地释放,合理的传递和释放,这就是我们乒乓球爱好者需要掌握的要点。
那如何去调整力量的大小呢?我认为有两种方式—第一,直接减小击球的力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把力量收住”;第二,就是改变力量释放的时间。比如原来你释放力量的时间是0.5秒,要想增大力量,那可以在0.3秒之内释放这些力量,反之则会养活力量。在业余爱好者中,大家调节力量通常会采用第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容易让大家走向极端,即发力的时候会“抡圆了”胳膊,根本无法控制回球,而减力的时候会将球“托”过去,根本谈不上爆发力,回球的质量自然就不必说了。业余爱好者需要掌握对力量的控制,用8分力还是5分力?大家要有概念。对于第二种调节力量的方式可以多加体会,比如调整腿部蹬地的力量,调整腰部转动的速度,调整前臂收缩的速度,通过调整各个“发力零件”来改变力量的大小。
速度—力量可以直接影响击球的速度,大家在初中物理的课本中就应该明白了这个道理,
大多数乒乓球爱好者都是通过改变力量的大小来改变球速。在乒乓球运动中,我们强调相对速度,也就是每板球之间的速度变化。那么用同样的力量是否可以打出不同速度的球呢?答案是可以。我们知道当力量通过球体中轴线的时候,这个力量是最大的。通常我们是以球在水平方向的速度为衡量标准的,那么通过球体水平轴线的力量就成为了关键。如图1,如果我们击打球的正中部,那么此时穿过球体水平轴线的力量最大,因此水平方向的球速会最快。如图2中,当我们接触球体中上部的时候,分解到水平方向的力就会减小,因此球速就会降低。业余爱好者应当理解力量和速度的关系,可以通过改变击球部位来改变球速。高水平运动员经常会通过改变击球点来变化回球的节奏,看似用力相同,但是回球的速度却发生了变化。
旋转—乒乓球的旋转十分丰富,旋转是通过胶皮与球体之间的摩擦产生的。通常我们依据
对球体的摩擦方向,把旋转分为:上旋、下旋、侧旋、侧上旋、侧下旋。旋转的作用是给对方制造困难,使对方回球失误,从而为自己创造得分的机会。那么旋转是如何造成威胁的呢?下面我们以最简单的上旋球来加以说明。如图 3,当来球具有强烈的上旋时,一旦球体接触
到球拍,就会遇到阻力,从而产生强烈的反作用力,球的运行轨迹就会发生改变,这就要求回球的一方要通过调整击球动作来加以控制,否则就容易失误。
旋转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在发球环节,我们可以通过拍形的变化和发力方向的变化,再加以各种假动作来迷惑对方。在训练的过程中,制造旋转是一个相对简单的过程,我们只要掌握如何发力、如何摩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但是感知来球的旋转强度比较困难,我们必须要根据对方的击球动作,仔细观察对方击球时瞬间的摩擦力度和发力方向,以此来判断来球的旋转,这需要长期训练和良好的感觉来掌握。
弧线—很多资深教练认为弧线是乒乓球技术中的精髓,对弧线的掌握是一项难度很高的技
能。乒乓球的每一板击球都会产生弧线,弧线通过摩擦产生,通过力量、摩擦力度、发力方向和击球部位,可以制造出不同的弧线。我们强调“制造弧线”的概念,很多乒乓球初学者经常依靠拍形和力量的变化去制造弧线,而忽视摩擦和发力方向的调节。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来球的弧线很低平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向前上方“托”球,靠球体的重力产生一条弧线,一旦击球的力量掌控不好,回球就会失误。这种单纯靠力量调节弧线的方式并不合理,如果来球的弧线很低,那么在击球的时候,先要给球体一个向上的力量,使之可以达到过网的高度,然后再向前发力,通过收缩前臂和手腕的调整,控制回球的弧线长度,因此在制造弧线的过程中,我们是通过几个步骤来完成的,即先向上制造弧线,再向前制造弧线,弧线的长短变化是根据手臂和手腕的动作来控制的。所有的动作要快速连贯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整套流畅的动作流程。 弧线与力量、速度、旋转有直接的关系。比如侧旋可以产生侧拐的弧线,大力量的暴冲通常弧线都较低、较长。业余爱好者应该在训练中认真体会制造弧线的感觉。
落点—任何打乒乓球的人都知道通过落点变化可以给对方制造威胁。落点看似相对独立的
要素,但它与之前的四个要素都有着必然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力量的调节改变回球落点;可以通过旋转变化产生的不同弧线来改变落点;可以通过旋转变化产生的不同弧线来改变落点;可以通过速度和落点的配合增大回球的威胁。落点是战术意识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加强落点变化。初学者在训练中要练习在不同落点的击球,也要练习能够准确回球到各个落点,以此来培养击球的手感,固定各种技术动作,协调步法与技术动作之间的配合。 乒乓球的五大要素是我们必须理解的基本常识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要以这五个要素为基础,任何技术动作都要满足合理的击球原理。我们可以模仿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模仿得“既形似,又神似”,形”是外表,“神”是击球原理,“神”决定了“形”,这需要我们在训练中慢慢体会。 身体的协调性在于腿、腰、手的统一 我们在欣赏高水平运动员的比赛中,除了能感受到他们高超的球技,还可以感受到他们击球动作中包含的美。美是身体协调性的体现,合理的击球动作、精确的跑位、绝妙的战术意识可以体现出这种美感。 要学会放松 从握拍开始,我们要学会放松。放松包括身体和性理的放松,那怎么才能放松呢?比如握拍时手指要放松。只要能握住拍柄即可,有人形容说握拍好像抓鸡蛋一样,抓松了鸡蛋会掉,抓紧了鸡蛋会碎,握拍就是这个道理,要保持手腕放松,手指略微用力,如图A。再比如击球前的准备姿势:我们在站时要屈腿、收腹、上身前倾,将握拍手一侧的肩部稍稍下沉,靠两脚的前脚掌支撑身体,保持重心稳定,此时需要注意将臀部上提。如果像“坐椅子”一样,那么重心肯定会向后倒,无法实现快速移动步法。用余光盯住来球的轨迹,这样可以用眼睛观察到对方整体的变化,做到心中有数。 腿、腰、手协调统一 ,多数业余爱好者的身体协调性不好,在打球时很难找到发力的感觉,这是因为腿、腰、手的动作不连贯,力量的传输过程出现了问题。几乎所有的击球动作都需要这三者
的协调统一,击球前要保证握拍手一侧的肩部放松,引拍时要将身体重心压低,同时收腹转腰,以此来积蓄力量,在触球时回转腰部,同时收缩(外展)前臂。在这里我强调击球时的重心交换,很多人认为重心交换就是身体重心从一条腿转移到另一条腿,单纯依靠支撑腿的替换产生力量来击球,这样的重心交换会导致腿和腰的脱节,也会使身体重心极其地不稳定。我们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腿上,例如在正手攻球的时候,我们引拍时把身体重心压向右腿,同时转腰引拍,在击球时腰部自右向左转动,此时上半身前倾,通过腰部转动产生了向前的力量,再配合前臂的收缩将球击出。真正击球的要点在于腰部的转动,只要保证上身前倾,身体重心自然会从右腿转移到左腿。重心交换时需要注意,在中等力量的相持中,不要将身体重心完全转移到另一条腿,这样无法快速还原,还会使身体重心不稳定。在重心,要考虑到击球的连续性,有时候将重心转移到两腿之间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业余爱好者在练习时,要注意压低身体重心,多体会转腰和前臂的动作,使三者能够很好地协调,掌握发力的要领。
练习乒乓球是一个自我挑战的过程,虽然是业余乒乓,但我们要尽量理解合理的击球原理,掌握合理的击球动作。打球的目的是强身、娱乐,而不是身体损伤,具有合理的击球动作才能真正体会到乒乓球的奥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