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
《呼兰河传》创作始于1938年武汉,定稿于1940年12月的。1940年9月1日开始在《星岛日报》上连载,至12月27日截止;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历经重重变故,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的。是作者的后期代表作。它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怀。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河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
本课所节选的有关“小团圆媳妇”的这一部分,是小说第五章的第五节至第十节。第五章讲“我”的邻居之一老胡家的故事。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买来的童养媳,是个12岁的小姑娘,刚来的时候健康活泼,但是由于过分大方,不合世俗,常遭婆婆无端打骂,左右邻居也都支持这种行为。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听信跳大神的人的话,用开水洗澡的办法来给小团圆媳妇治病,很多人都来看热闹。节选的文字就是从这
(对应学生用书P56)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奔忙不迭(dié) 2.涟漪(yī) 3.拯救(zhěng) ...4.欺侮(wǔ) 5.渲染(xuàn) 6.荒谬(miù) ...(二)多音字 抽帖tiě.1.帖服帖.tiē
字帖.tiè
tòng一通.3.通
通红tōng.
抹粉mǒ.
墙mò2.抹抹.布mā抹.
zā包扎.4.扎
扎花zhā.捉弄.nònɡ6.弄
堂lònɡ弄.
起来méng蒙.
5.蒙
骗mēng蒙.
二、写准字形
波lán澜1.五彩斑lán
不惊斓
碗dié
2.通dié
碟牒
sī3.sī
撕厮
扯杀
作yī揖5.
jī缉拿
赤身luǒ裸4.
脚huái踝diàn6.
diān
体
惦记掂量
三、用对词语 1.工夫 功夫
例句 辨析
2.世面 市面 例句 辨析 四、积累成语
1.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2.活蹦乱跳:欢快而随意地蹦跳着。形容健康活泼、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3.探头探脑:不断探头看,形容鬼鬼祟祟地窥视。
目前市面上各种夏令营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对不少市民来说,如果花一些钱让孩子出去见见世面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要花一个家庭一个月的收入,那就值得考虑。 世面:社会上各方面的情况。 市面:街上商店或摊点多的地方,城市工商业活动的一般状况。 梅西一个黄金般的进球,1∶0绝杀伊朗,不仅验证了这位足球王者的真功夫,把阿根廷提前一轮送进本届世界杯16强,也没有耗费球迷熬夜苦苦等待的工夫。 工夫:指时间;空闲时间。 功夫:指本领;造诣。 (对应学生用书P57)
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红
简介: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玲玲。生于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 年在哈尔滨读中学,接触“”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受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
因反抗包办婚姻,1930年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走上写作之路。萧红的一生生活动荡,情感也曲折不幸。1942年病逝在。
作品: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散文 评价:中国现代女作家,文化活动家,黑土文学的代表作家,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寂寞怀旧出名作
萧红一生生活动荡,情感也屡遭挫折。寂寞的童年生活以及成年后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岁月强化了她性格中的敏感和坚韧倔强,同时,女性所独有的纤细、敏锐的艺术感觉和艺术感悟能力,使她成为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她是凭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在萧红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她远离故土,索居,在艰苦的生活环境和孤寂的心境中度过。1942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怀旧的心情中,完成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部小说可以称得上是其艺术上的巅峰之作。
课文节选部分,通过对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和那些看客在愚昧和迷信观念下“无意识地”把年轻一代作为牺牲品献给旧礼教的祭坛的叙说,向世人发出了男权社会对于妇女的摧残和,无须卫道士甚至无须男子来实施的呐喊;作为同性不仅不怜悯同性,反而主动组成“杀人团”以堂而皇之的理由,把一个个像“人”的女性剿灭虐杀了。这是对令人战栗的悲剧的控诉和呐喊。
《呼兰河传》 《牛车上》《小城三月》 《生死场》《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 《天空的点缀》《失眠之夜》《在东京》《饿》《回忆鲁迅先生》《桥》
赏情节
1.选文中主要情节是洗澡、烧替身和埋葬,尤以洗澡为主。在此之前还写了“我”眼中的小团圆媳妇之“病”,在此之后还写了小团圆媳妇之死对老胡家的影响。试分析作者描写这些情
节的作用。
[明确]
情 节 作 用 侧面表现小城人的愚昧。小团圆媳妇是作者花重墨写就的一个人我眼中小团圆媳妇的“病” 物形象,从她身上凸显出了一个女人的悲剧命运,迷信、愚昧、落后的呼兰河人把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孩子活生生地折磨致死,而这一切却是在希图拯救的美好愿望下做的。 对老胡家的影响 总之,作者通过对以上两方面的描写,突出表现了小城人的麻木、残忍和愚昧。 赏人物
2.小团圆媳妇是怎样的一个人?她是如何从一个“笑呵呵”的小姑娘到一个“黄瘦”的病人,直到被折磨而死的?结合课文乃至全文,抓住关键语言作简要叙述。
[明确] (1)她是一个仅仅十二岁而被称作十四岁的小姑娘;(2)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说碗碟很好看,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到后来她连动也不动,哭也不哭,笑也不笑”;“当晚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那连哭带叫的小团圆媳妇,好像在这个世界上她也并未曾哭过叫过”;“还没有到二月,那黑忽忽的,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
3.在这个过程中,她婆婆以及她周围人留给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你怎么理解? [明确] (1)她婆婆:“用破棉袄把她蒙起来了”;“又把她给蒙起来了”;“把她的衣裳撕掉了”;“团圆媳妇的婆婆也睡得打呼了”;“团圆媳妇的婆婆一边烧着还一边后悔,若早知道没有什么看热闹的人,那又何必给这扎彩人穿上真衣裳,……心里是又悔又恨”;“说这团圆媳妇一定是妖怪”;再联系选段之外她婆婆的那一大段语言描写:“她来到我家,我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是我也打过她,那是我要给她一个下马威。……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打得是着点狠了,打昏过去了。可是只昏了一袋烟的工夫,就用冷水把她浇过来了。是打狠了一点,全身也都打青了,也还出了点血。可是立刻就打了鸡蛋清子给她擦上了。”
她婆婆是一个愚昧、落后、麻木、残忍、狠毒的妇人。
(2)周围人:“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于是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都满着秘密”;“她们围拢过去,看看有死没有?”“家家户户都睡得沉实实的”;“吃了饭才回来的。……又慢又得意……好像他们两个是过年回来的”等等。
周围人是麻木、愚昧、冷漠的人。
后面写老胡家在小团圆媳妇死后的凄惨状况,深刻揭示出老胡家既是害人者又是被害者的悲剧命运。 赏环境
4.婆婆为什么这样对待小团圆媳妇,而且还这么理直气壮?周围的人在小团圆媳妇之死中充当了什么角色?试结合当时现实进行评判。
[明确] 人人都如此,所以她也这样,她是众者中的一员,她做了大家极认可又极习以为常的一件事,有落后愚昧的民风民俗作支撑;这样残忍的态度,这种冷漠的眼光,还源于对生命的毫不怜惜;这种天经地义的语气,还源于一种文化认同:媳妇的地位,媳妇的生存价值不值得一提,而婆婆拥有管教的权力;这里还有世俗人心的期待,大家在枯寂的日子里期待着有戏可看,哪怕这戏是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人生百无聊赖,精神贫穷,才使得人性淡失。周围的人既推波助澜又充当刽子手。
赏语言
5.为什么要写小团圆媳妇的笑?她的“想玩”和“哭叫”意味着什么?
[明确] (1)写“笑”是为了写出她生命最初的美丽和茁壮,以及她孩童般的天真与烂漫,还有她对生命本能的欲求和热望。(2)写她的“想玩”和“哭叫”是为了说明健康的快乐的女孩因为生命力的强盛,因为性格的直率,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不断折磨、摧残,终于死去了。这样写更突出生命的被蔑视、被践踏,更能表达作者的悲怆和苦痛。
赏技巧
试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明确]
手 法 作 用 文中的“我”以一个儿童的眼光,洞彻了整个过程的细节及其可第一人称视角 笑可悲的荒谬:没病的被认定为有病,既害人又救人的热心看客,视别人的生命如鸡狗又对自己的卑贱生命充满信心与珍惜,害人者下场同样凄凉,种种荒谬弥漫成一片一片浓重的悲凉,以儿童的眼光看来,更显示出其不正常以及清醒者的无力和无助。 有活力的被扼杀,思想僵腐的人在维持着秩序,掌握着别人的命对比 运;冷漠围观、助纣为虐的人又是救人的人;孩子的一眼看穿与成人的愚昧可笑。……多处对比极有力地突出了国民的丑陋。 渲染
有人认为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是封建陋习惯例的自觉维护者、受害者,也有人认为她是帮凶、害人者,还有人认为她是男权文化的帮凶,你怎么看?
对重点内容(洗澡)的渲染极深刻地表现了人性被扭曲、异化的程度,对环境的渲染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社会的特征。 观点一:她是封建陋习惯例的自觉维护者、受害者,她的性格是在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下形成的,是传统愚昧文化同化的产物,但她同样将所受的浸染再次传递下去,不知不觉中成了不良传统文化的维护者,到头来却落得人财两空。文化传统在她心底形成的思想很难根除。
观点二:她是帮凶、害人者。她为了帮助小团圆媳妇成为一个符合传统标准的“小团圆媳妇”而狂热地参与到摧残小团圆媳妇的行列中去,最终导致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更可悲的是,她不仅看不到自己对小团圆媳妇的伤害,反而认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她好。
(对应学生用书P58)
1.茅盾评《呼兰河传》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也是刻板单调的。
一年之中,他们很有规律地过生活;一年之中,必定有跳大神,唱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这些热闹、隆重的节日,而这些节日也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样多么单调而呆板。
呼兰河这小城的生活可又不是没有音响和色彩的。
大街小巷,每一茅舍内,每一篱笆后边,充满了唠叨,争吵,哭笑,乃到梦呓,一年四季,依着那些走马灯似的挨次到来的隆重热闹的节日,在灰暗的日常生活的背景前,呈现了粗线条的大红大绿的带有原始性的色彩。
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良善的。
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他们有时也许显得麻木,但实在他们也颇敏感而琐细,芝麻大的事情他们会议论或者争吵三天三夜而不休。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他们是按照他们认为最合理的方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2.文学史评《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萧红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加一点地方色彩,它本身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选自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3.学者评《呼兰河传》
一切真正有作为的作家,无不以采用与自己的个性和生命体验相契合的“言语方式”建构自己的文体风格为己任。萧红是个有着自觉文体意识的作家,她曾经说过:“有各式各样的生活,
有各式各样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萧红是凭着天赋和敏锐的艺术感觉进行创作的,她以独特的艺术感受力和表达才能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这种文体突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别具一格的“萧红体”文体风格,从而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单调而重复使用的句型,复沓回荡的叙述方式,透出儿童的稚拙和朴实,娓娓道来,节奏徐缓,却又内蕴深藏,浑朴醇厚。作家絮絮叨叨地叙述祖父年龄与自己年龄的变化,流露出对祖父的熟稔、热爱。年龄的排列之间,省略了许多具体内容,表现出祖父一生的平常。“主人不见了”“死了”“逃荒去了”,稚拙平淡的语言和口气中蓄积着深厚的沧桑感、失落感。“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同义反复中流淌着对故园的脉脉深情。透过那些有意的复沓,作家正以弦外之音告诉我们人世间生生死死的“单调重复”以及难以言状的人生悲凉。萧红的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个人风格,它同一字千钧、惜墨如金的精粹风格,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却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和意义,因为“在萧红这里,语言经由‘组织’不只产生了‘意义’,而且产生了超乎‘意义’之上的东西”。它拙而有味,情致在焉。
总之,萧红的小说语言清纯童稚,拙朴天成,纯而多韵,拙而能巧;于浑朴中带有隽逸的色彩,在清纯中内蕴醇厚的意韵,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选自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呼兰河传》中的人物
1.小团圆媳妇——被愚昧、麻木荼毒的美丽少女
小团圆媳妇是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个中心人物,本书通过小团圆媳妇的命运反映那个时代的人们思想的落后与麻木。书中写出小团圆媳妇生命最初的美丽和茁壮,以及她孩童般的天真与烂漫,还有她对生命本能的欲求和热望。健康的快乐的女孩因为生命力的强盛,因为性格的直率,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真人”、跳大神的等不断折磨、摧残,终于死去了。小团圆媳妇是那个时代中国整个农村社会中下层妇女的代表,她们没有自己的权利,只能默默地承受欺辱,她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群体的麻木以及他们素质的低下,在那个社会,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这种现象不是一个人就可以改变的。
2.有二伯——寂寞古怪的老人
有二伯的寂寞表现在他性情的古怪上。他喜欢和动物说话,“他一和人在一起,他就一句话没有了,就是有话也是很古怪的,使人听了常常不得要领”。当别人热闹地讲着闲话的时候,“只有有二伯一声不响地坐着”。但有二伯不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他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也常常自己跟自己说话。在人面前他所表现出来的沉默是有他自身和社会的原因的。
从他自身来说,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下人,他身上本来流淌着“上等人”的血液,所以他自视高人一等,不屑于放低身份和其他下等人一样心甘情愿地过活,但是社会的现实使别人并不这样
高看他。在别人的眼里,他的的确确是个下人,所以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有二伯的些微的尊敬也只是为了一时的高兴而假装出来的。就是孩子也乐于利用这一点来取乐。因此,有二伯处于绝对的寂寞之中。当他想利用上吊、跳井来博取别人的一点同情,而且也消除他的一些寂寞,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时,他也就再也无力回天了。
3.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愚昧而不自知,麻木而不自醒的承载者
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勤劳善良、节俭持家,遵循惯例,具有一般农村妇女都有的优秀品格。但这些都不是萧红重点表现的,小说中重点刻画的是她善良背后的残忍,节俭背后的愚昧,遵循惯例背后的守旧。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花了很多钱把小团圆媳妇从外地买回来,在到家的第一天,因为小团圆媳妇的大方、不羞涩,个子高,引起了院子里人们的纷纷议论。说小团圆媳妇“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了”“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为了遵循惯例,把小团圆媳妇规矩成一个大家司空见惯的“好人”,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打了小团圆媳妇一个月,让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身体和精神都蒙受重创。原本非常健康的小团圆媳妇病了,脸色黄瘦了,“水不想喝,饭不想吃,睡觉的时候睁着眼睛,一惊一乍的”。为了给小团圆媳妇治病,小团圆媳妇的婆婆又不惜一切代价,想尽一切办法,按照传统习俗,花钱雇大神赶鬼,用猪肉拌黄连的偏方,抽帖画符,甚至用大缸盛上滚烫的开水为小团圆媳妇当众洗澡,烧“替身”等一切可能想到的办法去救治小团圆媳妇,前后共花掉五千多吊钱。当这一切都不能救治小团圆媳妇时,她又剪掉小团圆媳妇的辫子,诬陷她为妖精。最后将小团圆媳妇活活折磨致死,自己也哭瞎了一只眼睛。从这些情节来看,小团圆媳妇的婆婆的行为直接造成了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她既是一位在传统文化和封建陋习惯例中生活的普通女性,也是封建陋习和惯例杀人的直接执行者,是“愚昧而不自知,麻木而不自醒”的集中体现者。
(时间:40分钟 满分:55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波澜(lán) 抽帖(tiè) ..祈福(qǐ) 戕害(qiāng) ..
B.涟漪(lián yī) 拯救(zhéng) ...联袂(mèi) 拙劣(zhuō) ..C.虔诚(qián) 窗棂(líng) ..畏葸(xǐ) 温驯(xùn) ..D.裸体(luǒ) 悲怆(chuāng) ..否泰(pǐ) 绯闻(fěi) ..
解析:A项,“帖”读tiě,“祈”读qí;B项,“拯”读zhěng;D项,“怆”读chuàng,“绯”读 fēi。
答案:C
2.下列词语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描摹 童心未眠 骨髓 奔忙不迭 B.凝固 门廷若市 喇叭 没头没脑 C.欺侮 探头探脑 疙瘩 波斓不惊 D.作揖 荒谬绝伦 碗碟 倾家荡产 解析:A项,眠—泯;B项,廷—庭;C项,斓—澜。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岛市“单独两孩”生育证陆续下发,咨询者络绎不绝。 ....
B.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才夺回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C.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D.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解析:A项,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连,连续不断。该成语使用正确。B项,反戈一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所属或拥护的一方。此处望文生义。C项,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此处用错对象。D项,不寒而栗:形容非常恐惧。不能指天气,此处望文生义。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家公司的利润近三个季度来一直下滑,根本原因是公司经营理念落后,产品质量下降造成的。
B.大范围的雾霾使长三角地区变得“灰头土脸”,南京、无锡等地空气质量达重度污染程度。
C.虽然情感生活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但谁又能否认它不是我们整个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呢?
D.《时代周刊》认为曼德拉是这个世上最接近圣人、最具有宽恕美德,这种宽恕在哪个时代都极其珍贵。
解析:A项,句式杂糅,可删去“造成的”或“根本原因”。C项,不合逻辑,“谁又能否认它不是”应改成“谁又能否认它是”。D项,成分残缺,可在“美德”后加“的人”。
答案:B
二、阅读鉴赏(33分) (一)课内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的题目。
天一黄昏,老胡家就打起鼓来了。大缸,开水,公鸡,都预备好了。 公鸡抓来了,开水烧滚了,大缸摆好了。
看热闹的人,络绎不绝的来看。我和祖父也来了。
小团圆媳妇躺在炕上,黑忽忽的,笑呵呵的。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又给她一片碗碟,她说这碗碟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照。她说这玻璃球也很好玩,她用手指甲弹着。她看一看她的婆婆不在旁边,她就起来了,她想要坐起来在炕上弹这玻璃球。
还没有弹,她的婆婆就来了,就说: “小不知好歹的,你又起来疯什么?”
说着走近来,就用破棉袄把她蒙起来了,蒙得没头没脑的,连脸也露不出来。 我问祖父她为什么不让她玩? 祖父说: “她有病。” 我说:
“她没有病,她好好的。” 于是我上去把棉袄给她掀开了。
掀开一看,她的眼睛早就睁着。她问我,她的婆婆走了没有,我说走了,于是她又起来了。 她一起来,她的婆婆又来了。又把她给蒙了起来说:
“也不怕人家笑话,病得跳神赶鬼的,那有的事情,说起来,就起来。” 这是她婆婆向她小声说的,等婆婆回过头去向着众人,就又那么说: “她是一点也着不得凉的,一着凉就犯病。” 屋里屋外,越张罗越热闹了,小团圆媳妇跟我说: “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 她说着的时候,好像说着别人的一样。
5.“大缸,开水,公鸡,都预备好了”,“公鸡抓来了,开水烧滚了,大缸摆好了”。文章一开始,为什么一再强调这些?(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一开始强调,人们在严肃地忙碌着一件荒谬的事儿,目的在于暗示下文小团圆媳妇洗澡悲剧的开始。
6.“小团圆媳妇躺在炕上,黑忽忽的,笑呵呵的”说明了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是在暗示小团圆媳妇没有病。
7.文中写“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她见婆婆不在眼前,便要坐起来弹球。这些说明了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些都说明了这个童心未泯的女孩是正常的,健康的。与后文受到的非人折磨以致惨死相对照,更突出了人们的愚昧麻木。
8.为什么只有“我”敢说她没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见其他人都是病态社会中的病人。在思想上有病的人眼中,正常人反而是有病的人。“我”是一个孩童,还未受到病态社会的感染,因此只有“我”敢说真话。
(二)课外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小城三月 萧 红
我有一个姨,她是我的继母的继母的女儿。我这个外祖母已经做了寡妇之后才来到外祖父家,翠姨就是这个外祖母在另外的一家所生的女儿。
翠姨对我哥哥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哥哥对翠姨就像对我们,也是完全的一样。不过哥哥讲故事的时候,翠姨总比我们留心些。哥哥对翠姨比对我们稍稍客气一点,这显然因为翠姨是客人的关系,而且在名分上比他大。
翠姨订婚,转眼三年了。正这时,翠姨的婆家通了消息来,张罗要娶。她的母亲来接她回去整理嫁妆。
翠姨一听就得病了。但没几天,她母亲就带着她到哈尔滨采办嫁妆去了。偏偏那带着她采办嫁妆的向导又是哥哥给介绍来的他的同学。翠姨带着哥哥的介绍信,像一个女同学似的被他们招待着。又加上已经学了人的规矩,处处尊重女子,所以翠姨当然受了他们不少的尊敬。不用说,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总算她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她回来时,母亲又接她来到我们家。后来,她的母亲发现她对出嫁太不热心,该剪裁的衣裘,她不去剪裁。做母亲的总是常常要加以督促,后来就要接她回去,接到她身边,好随时提醒。她的母亲以为年轻的人必定要随时提醒,不然总是贪玩。而况出嫁的日子又不远了,或者就是二三月。
想不到外祖母来接她的时候,她竟很勇敢的提出读书的要求。她说她要念书,她想不到出嫁。开初外祖母不肯,到后来,她说若是不让她读书,她是不出嫁的。外祖母没有办法,依了她。给她在家里请了一位老先生,就在自己家院子的空房子里摆上了书桌,还有几个邻居家的姑娘,一齐念书。
念了书,不多日子,人就开始咳嗽,而且整天闷闷不乐。她的母亲问她,有什么不如意?陪嫁的东西买得不顺心吗?或者是想到我们家去玩吗?什么事都问到了。
翠姨摇着头不说什么。
过了些日子,我的母亲去看翠姨,带着我的哥哥。他们一看见她,第一个印象,就觉得她苍白了不少。而且母亲断言,她活不久了。大家都说是念书累的,外祖母也说是念书累的,没什么要紧的,要出嫁的女儿们,总是先前瘦,嫁过去就要胖了。
翠姨自己则点点头,笑笑,不承认,也不加以否认。还是念书,也不到我们家来了。翠姨越来越瘦了,哥哥去到外祖母家看了她两次,也不过是吃饭,喝酒,应酬。而且说是去看外祖母的。哥哥回来也并不带回什么欢喜或是什么新的忧郁,还是一样和大家打牌下棋。
翠姨后来支持不了,躺下了。她的婆婆听说她病,就要娶她,因为花了钱,死了不是可惜了吗?这种消息,翠姨听了病就更加严重。
母亲叫哥哥去看翠姨。母亲晓得他们年轻人是很拘泥的,或者不好意思去看翠姨,也或者翠姨是很想看他的,他们好久未能看见了。同时翠姨不愿出嫁,母亲很久就在心里边猜疑着他们了。男子是不好去专访一位小姐的,这城里没有这样的风俗。母亲给了哥哥一件礼物,哥哥就可去了。
哥哥去的那天,她家里正没有人。
翠姨大概听出什么人来了,就在里边说:请进来。
哥哥进去了,坐在翠姨的枕边,他要去摸一摸翠姨的前额,是否发热,他说:好了点吗?他刚一伸手,翠姨就突然拉了他的手,而且大声哭起来,好像一颗心也哭出来了似的。哥哥没有准备,很害怕,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同时听得见外边已经有人来了,就要开门进来了。
翠姨平静的向他笑着,说:你来得很好,一定是姐姐告诉你来的,她爱我一场,可惜我不能报答她了,我现在只想死得快一点就好,多活一天也是多余的,人家也许以为我是任性,其实是不对的,那家对我也很好,要是过去,他们对我也会是很好的,但是我不愿意。我小时候,就不好,我的脾气总是,不从心的事,我不愿意,可是我怎能从心呢?真是笑话。谢谢姐姐,她还惦着我,请你告诉她,我并不像她想的那么苦呢,我也很快乐。翠姨苦笑了一笑:我心里很安静,而且我求的我都得到了。哥哥茫然的不知道说什么,这时祖父进来了。看了翠姨的热度,又感谢了我的母亲,对我哥哥的降临,感到荣幸。他说放心吧,翠姨的病马上就会好的,好了就嫁过去。哥哥看了翠姨就退出去了,从此再没有看见她。
哥哥后来提起翠姨常常落泪。他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
等我春假回来,母亲还当我说:要是翠姨一定不愿出嫁,那也可以,假如他们当我说。 翠姨坟头的草籽已经发芽了,坟头显出淡淡的青色,常常会有白色的山羊跑过。这时城里的
街巷,又装满了春天。暖和的太阳,又转回来了。
街上有提着筐子卖蒲公英的了,也有卖小根蒜的了。更有些孩子们按着时节去折了那刚发芽的柳条,拧成哨子,就含在嘴里满街的吹。
大街小巷,到处的鸣呜呜,呜呜鸣。好像春天是从他们的手里招回来似的。接着杨花飞起来了,榆钱飘满了一地。
年轻的姑娘们,她们坐着马车去选择衣料了,因为就要换春装了。
她们热心的弄着剪刀,打着衣样,白天黑夜的忙着。不久春装换起来了,只是不见载着翠姨的马车来。
(节选自萧红《小城三月》,有删改)
9.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对翠姨身世的介绍,既表明翠姨和哥哥有恋爱的可能,又暗示翠姨生活凄苦,没有选择命运、追求婚姻幸福的权利。
B.哥哥和翠姨之间的爱慕是不露痕迹的,但从翠姨坚决要念书、哥哥后来常常落泪等细节,可以看出他们早已互相倾心。
C.翠姨的母亲什么事都问到了,却唯独不知道翠姨内心的真正想法,小说以此反映了母女之间的隔阂,表现了翠姨的孤独。
D.我是翠姨命运的见证者,在众人都不懂得翠姨的情况下,我却表现出对翠姨和哥哥勇敢热烈的爱情的理解和同情。
解析:A项,根据翠姨身世,不能得出“生活凄苦,没有选择命运、追求婚姻幸福的权利”的结论;B项,念书、常常落泪等细节中看不出早已互相倾心;D项,“对翠姨和哥哥勇敢热烈的爱情的理解和同情”不正确。
答案:C
10.小说结尾着力描写了春天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坟头的落寞与城里春天的热闹相对照,表现翠姨死后的悲凉;②柳哨声与杨花榆钱等意象的更迭,表明春天的易逝,暗含对翠姨美好而短暂的人生的感伤;③以姑娘们换装的形象,既表现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对翠姨的怀念,又表现了陈腐社会的顽固不化 。
11.文中写道:他不知翠姨为什么死,大家也都心中纳闷。翠姨究竟为什么会死去?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探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新旧交替的时代,唤起了翠姨对文明的向往、对爱情的渴望。但在这样的时代,翠姨无力冲破旧的束缚,爱情的渴望反而变成一种巨大的负担。②母亲、祖父等亲人爱她却不理解她,他们认为婚姻是无需感情根基的生活方式;夫家催婚更促使翠姨走向自我毁灭。③她和哥哥之间隔着辈分等阻碍,依据当时的伦理观念,爱情几乎没有实现可能。④翠姨既执着,又含蓄内敛,自我孤独,自我坚持,自我折磨,必然走向死亡。
三、语言表达(10分)
12.仿照画线的句子,写上相应的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6分)
命运给予河蚌的是一粒沙子,河蚌回报世界的却是一颗晶莹的珍珠;①________,________;命运给予巨石的是千锤百炼,巨石回报世界的却是一座神圣的佛像。历史长河中的那些伟大人物,不管经历了多少磨难,他们回报世界的都是心血的结晶:萧红忍受疾病之痛,却留给后人一部《呼兰河传》;②________,________;贝多芬经受失聪之苦,却留给时代一部《命运交响曲》。直面不幸,努力创造,回馈社会,我们就能不断提升个人价值,最终成就自己。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命运给予黏土的是一窑烈火 黏土回报世界的却是一件精美的瓷器 曹雪芹遭遇抄家之灾 却留给世界一部《红楼梦》
1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4分)
一个孩子拿着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妈妈答:“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小孩子又问:“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呢?”妈妈答:“那是橘子在告诉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是一小瓣一小瓣慢慢品味的。(或:你手里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而要懂得与人分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