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求知教案

论求知教案

来源:吉趣旅游网
《论求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论述广泛、思路清晰的写作方法。体会比喻论证和归纳论证的写法和作用。(2)领会求知的目的、求知的方法,以知识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

神上的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知识的价值,懂得求知应有的正确态度与方法。 (3)本文语言精练,论述的范围广泛,学习时要抓住课文的特点,逐句体会,理解其深刻涵义,找出精彩的警句。)学会在阅读中选摘名言警句并制作卡片。 (4)学习本文以比喻论证为主,兼用其它论证方法的灵活多样的写法。 教学重点:

1、认识知识的重要性,培养求知的良好习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3、学习编写提纲,做摘录,积累资料。

4. 理解本文归纳论证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做课内迁移性练习。 A.学习课文运用归纳论证和比喻论证 B.理解求知目的、态度、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运用归纳论证和比喻论证。 教学建议

这篇文章分段很细,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诸如知识的价值,实验的重要,求知的目的,学习的态度,读书的方法,但没有大段的严密的论证,读来让人感到条理清楚,如果能从“正确对待求知”,“怎样对待求知”,“求知的作用”等方面去分析作者写作顺序,理清文章的头绪与结构,本文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论证方法

文中运用了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方法,以很细的分段、密集的警句,自由畅达地发表对求知(读书)的各种看法。

恰当地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来论证。

①比喻论证 A、“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学习”;“野生的花草”是可以“修剪移栽”的,两个喻体来比喻“求知学习”可以“改进人的天性”非常恰当。运用这两句比喻是为了论

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这个论点。

B、“否则一本好书将像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用“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生动形象。

②举例论证

为了论证“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举了许多事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列举的内容丰富具体,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深刻结论不容置疑。

③根据课文内容“论求知”比“论读书”或“论学问”这两个标题恰当,因为读书范围狭窄,学问范围过宽。

比喻论证,即设立比喻论述某种道理。如第四段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问好比修剪移栽”一组比喻,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的论点。 归纳论证,如第十段列举了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引用一句名言,归纳出论点:“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结论因为有了前面列举的丰富而翔实的内容作依据,所以很有说服力。

排比文中多处运用了排比论述的写法,如第二段:“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潢。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第8段:“读书使人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辨是非,做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这样写,常用来列举同类事物或比较不同事物,使相同点或不同点更加明显,使论述语言更为鲜明有力,气势也更贯通。大量使用排比,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我们初学写作的人,好好学习这种修辞方法,无疑会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那么什么是排比?排比的形式是什么?排比有什么作用呢?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上课一开始,老师先把一只空口袋用手提起来,然后往讲桌上连放几次,口袋都摊倒在桌面上。后来,老师给口袋里装满书,再往桌子上一放,袋子便端端正正地立在大家面前。这时,老师问同学们看到这一过程后有何感想,请他们用最简洁的文字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有的学生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有的说:“一个人自强自立,必须有丰富的知识。”等等。在学生认为教师紧接着要向他们讲一番道理时,老师只是停留片刻,让他们自己去思考。然后,把话锋一转,提出了又一个问题:同学们想获得知识吗?获得知识都有哪些方法?请看《论求知》是怎么说的。

4.引导学生分析课文。

提问:(1)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本文也分为三部分,这三部分关系怎样?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本文前四段是提出问题部分;中间五段是论证部分(即分析问题部分);最后一段是解决问题部分。三部分论述,完全符合议论结构规律,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分析第一部分

提问:(1)这部分是怎样论述求知的正确目的的? (2)从二段中,找出一句名言。

(3)找出用比喻论证方法分析求知、实验的作用等相互关系的段落。 (4)分析比喻句

(5)求知的目的从哪两方面论证的? 5、分析第二部分

主要论述什么?提倡什么? 6、分析第三部分

(1) 用列举具体学科的作用,最后归纳论证法在哪一段? (2) 哪些段运用排比论述的写法? (3) 这部分分两层论述怎样理解? 1.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5自然段):主要论述求知的正确目的。作者一开头提出三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接着分三层论述“消遣”“装潢”和“增长才干”,指出求知中的三种偏向。再用比喻的方法分析求知、实验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进而分析不同的人对待学问的不同态度,归纳出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第二部分(6—9自然段):主要论述求知的方法。指出对好书、一般的书、粗糙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提倡多读、讨论和做笔记。对一般的书只须“浅尝”、“粗知”,对好书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对粗糙的书“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就行了”。最后说明读书、讨论、做笔记三种求知方法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0、11自然段):主要论述知识在塑造人格、健全精神方面的作用,鼓励人们去求知。分别论述了六门知识在塑造人格,弥补精神缺陷方面的作用。

二、阅读课文,摘抄名句,做知识卡片。 1、读标题,作诠释。

主要阐述标题表明了议论的范围。 2、谈求知,说名句。

让学生交流课外积累的有关求知、读书的名言警句。课后在积累本上整理为“求知篇”。

3、读课文,找名句。

先让学生借助“自读提示”,各自朗读全文,然后按小组讨论后集中意见,本文语言精练有力,警句较多,把你喜欢的名言警句划上句号,之后小组交流,简要分析谈谈喜欢的理由。(句句蘊含丰富,深沉,给人以启迪) 4、诵名句,品含义,做卡片。

好的名言警句如何变成自己的?做知识卡片,如何做知识卡片?摘抄名言警句应做到:摘抄对自己有教育、启迪的句子;注意语句的相对完整,字词标点要准确无误;要注明作者和出处。卡片的格式有两种: A、格式一:不列标题。例: 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 ―――[英]培根 《论求知》 B、格式二、自拟标题。例: 培根论求知的目的 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英]培根 明确以上两种格式之后,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卡片实际操作。 三、探讨文章,学习论证方法。 1、人类为什么求知? A、求知可以改进的的天性; B、知识能塑造人的天性; C、求知能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2.针对这三个论点,作者分别展开了论述,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的方法,找出来,说明其作用

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如人的天性好比野生的花草,求知好比修剪移栽”等,论证了“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的论点;运用了归纳论证的方法:如第10段先列举六门具体学科的作用后归纳论点:“总之,‘知识塑造人的性格’”;这样,使论述的语言更为鲜明有力。 3.学习运用:

A、说明下列比喻可论证什么内容

人生不是一只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进合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

B、用下列这句话作为结论,写一段归纳论证的句子。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基本训练。

C、把文章最后一段改写成用归纳论证的段落。

四、小结全文,质疑问难:(老师指导,学生主动思考并完成)

1、这篇短文用很细的分段,较多的警句,精辟地论述对求知(读书)的种种看法,论述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谈了求知的正确的目的、知识的价值、实验的重要、学习的态度、读书的方法等等,蕴含哲理,促人奋进,鼓舞人去求知;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得出的结论令人信服。 2、学生再读课文,质疑问难持。 五、作业 :

课外完成“求知篇”名言警句的积累。

微格反思:

本堂课学习完后,最大的收获是学生对名言警句的感悟与积累比较好,既能积累本课文中的名句,也懂得了如何从课外去收集相关联的句子。更重要是有了一种背记名言警句的兴趣,当堂课中已完成本课文中名句的背诵。另外,最大的缺憾是本课中对文本的理解、阅读太少,对论证方法的了解不透彻,不能通过学习知识并加以运用,这是下一堂必须补救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