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夏洪 韦金宏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9年第12期
摘要:坭兴陶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艺术形式,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散发着灼灼光辉。非遗既是历史,又是当下。如何在当今工业文明的影响下延续、发扬非遗文化的生命力,如何让坭兴陶文化更好地融入到当下人们生活,这是当前政府、大众和非遗传承人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探讨坭兴陶艺术传承的路径,研究非遗保护下的坭兴陶艺术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坭兴陶;非遗保护;传承
广西钦州坭兴陶,其出自钦州,学名为紫泥陶,泥取于钦江两岸红土泥,以西岸硬土做骨与东岸软土为肉相配,经淘洗、选练、拉坯或拍打成型、雕刻、烧制、打磨而成。其造型式样极为丰富,陶器色泽古朴典雅,成为一种具有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传统的实用艺术品,鲜明地反映钦州人民的造型审美意识。钦州坭兴陶在发展初期,主要以实用为主,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开始注重装饰和文化的赋予,并逐渐出现了完全脱离实用功能,成为文人雅士的观赏,陈列,装饰的物品,乃至成为表现创作者内心世界的载体。坭兴陶器物如茶壶,虽简单平实,却也优雅大方,文人雅士收藏者甚多。其上以书法、篆刻、国画、诗文等文人墨客喜爱的内容为装饰,体现出创作者对文化的追求。坭兴陶艺人在制陶过程中对功能合理、造型美观的把握,使得制造出的器物既实用又美观,器物造型和装饰本身充分展示了坭兴艺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坭兴陶作品,不但具有实用功能,同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构成了推陈出新、跌宕起伏的传统陶艺发展史,为中国陶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坭兴陶艺术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门类。古老是因为它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而发展。据史料显示,早在新石器时代,钦州就有制陶历史,到隋唐年间,钦州制陶技术日趋成熟,所制器物亦更加精致。据民国三十五年的《钦县志》记载:“钦有宜兴各器之由来,始于咸丰间胡老六创制吸烟小泥器,精良远胜于苏省之宜兴,由此得名。”至清时,其产品有各种茶壶、小泥器、花瓶和文具等,比较盛名的生产作坊有“仁我斋”、“黎家园”、“符广音”、“麦兴记”等,更有极具特色的坭兴巷“烟斗巷”。值得一提的是,坭兴陶在清时被奉为官窑,四大名陶中仅有坭兴陶烧制官窑,可见其艺术水准。作为一种传统工艺,坭兴陶早在唐宋时期就出口东南亚,民国初期达到制作高峰,到现在在上海、香港和澳门等地还有因坭兴陶流传而命名的钦州街。就钦州坭兴陶而言,它并未成为一种已消失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仍然是一种现实的文化样态的存在,它与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这些坭兴陶产品都是极具生命力的活态艺术存在。
坭兴陶一直采用手工制作的方式,并未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化而采用批量化、标准化的制作方式,虽然受到现代生产方式的冲击,但其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之心不变,这也使其凸显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艺术气息。然而现代工艺的迅猛发展挤占了坭兴陶艺术发展的空间,人类对商业文化的售卖 远远超过了对坭兴陶艺术文化的关注,坭兴陶艺术的生存空间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岌岌可危,作为一名坭兴陶艺人,我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更需要正视坭兴陶艺术的传承路径,实现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坭兴陶艺术非物质遗产的市场性保护,发挥坭兴陶文化的经济效应才能使坭兴陶文化永保动力,坭兴陶艺术文化的良好发展可以助力地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实现坭兴陶艺术的群众化、社会化、市场化,进行坭兴陶艺术市场化的初步实践。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让坭兴陶艺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能够在保持原汁原味传承的基础上做到技艺的创新。在坭兴陶艺术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需要在原来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打造坭兴陶艺术的特色文化,使坭兴陶文化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精神。
坭兴陶艺术来源于陶艺人的实践与经验,通过口传身授的技艺流传;其艺术作品是源自于对生活自然万物的热爱,是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而进行的二次创作所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丰富情感寄托。作为一种艺术媒介,钦州坭兴陶因为历史背景不同,南北气候不同,地域的工艺美术发展状态不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技艺。为了能够将具有文化、历史、艺术价值的坭兴陶艺术进行传承,需要依托于传承制度的完善,将这份历史责任的接力棒传递好。首先制定完善的坭兴陶艺术保护制度是文化传承的前提,不仅包括技艺的传承人还包括技艺的保护方案、抢救方案、申报方案,系统全面地进行坭兴陶艺术的保护。其次,建立良好的传承机制加强坭兴陶艺术传承人的人才培养,鼓励陶艺人将具有价值的绝技带徒授艺,避免坭兴陶文化的消亡;组建专业队伍对技艺的流程、资料等研究、整理寻坭兴陶艺术的资料留存;鼓励喜爱坭兴陶艺术的年轻人深入学习并建立坭兴陶专家库使学习者可以得到专业指导。再次将坭兴陶艺术的保护与当前的教育模式结合,开展坭兴陶艺术进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对民间的文化热爱,为坭兴陶文化的传承做好人才的储备;将坭兴陶艺术编入民间文化教材;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注入坭兴陶艺术文化学习的动力。
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实践中,以維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律为核心,以原生态活态为基本样态为基本原则逐渐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保护方法。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文化部门通过非遗项目申报、非遗传承人培训等,全方位对坭兴陶传统工艺进行保护与推广,并提出“非遗走进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形成了多种传承与传播的方式,如非遗传承人“师带徒”,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开展技艺教学,非遗传承人进高校学习、进修等,这些都增强了传统手艺人对个人身份的认同感和对行业、对技艺传承的信心。尤其是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提升了传承人的审美认知,充实了传承人的知识结构,拓展了传承人的艺术视野,加强了各种工艺之间的切磋交流。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传统坭兴陶工艺生产、创作、交流的学术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的终极目标是保护有价值的民间艺术,非遗保护下的坭兴陶艺术的传承,是艺术家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坚定信念使然,这既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文化自信的自然体现。
参考文献:
[1]陳德周.钦县志[M].中华民国三十五年石印本.钦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