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五四”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简论

“五四”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简论

来源:吉趣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19卷第4期 2002年7月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V01.19 No.4 Ju1.20o2 “五四"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筒论 金文野 (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 深圳518060) 摘要:近代女权主义思潮的深远影响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直接促动,催生出 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女作家群并很快形成一个创作高峰期;其中相当多的作品因其纯女 性的视角和明显的反男权叙事而表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义倾向,成为20世纪中国女性 主义文学创作最初的强有力的潮头。 关键词:“五四”;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中图分类号:I 20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260X(2002)04—0054—05 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以反封建和思想启蒙为使命的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掀开 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也使倍受男权压抑和封建迫害的广大女性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 变化。在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潮流激荡下,一大批觉醒的知识女性受时代感召,率先冲出闺房, 积极投身社会;其中更有一批才华横溢、思想新锐的女作家应运而生,陈衡哲、冰心、苏雪林、庐 隐、冯沅君、凌叔华、石评梅、陆晶清、陈学昭、白薇、谢冰莹、沉樱、丁玲等为代表的“五四”精神之 女构成了阵容强大、影响甚广的第一个女作家群,并以其丰厚的创作实绩,形成了20世纪中国 女性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五四”女作家的创作涉笔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但尤以婚恋 题材为最多。其中相当多的作品,由于纯女性的叙述视角,更由于破天荒地凸显了女性的自我主 体意识和性别意识,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义倾向。这些女权意识充沛的创作以其社会批判 的尖锐性和社会影响的广泛性而与彼时方兴未艾的妇女解放运动相呼应,并逐渐衍生为新文学 史上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最初的强有力的潮头。 一、“五四”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缘起 一般而言,文学思潮绝不是自生自灭、孤立自足的文学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学思潮 与社会思潮息息相关,是社会思潮在文学创作上的反映和表现。“五四”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最 初形成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五四”期间女权思潮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必然产物。作为妇女解放 运动的舆论基础和思想先导,源自西方的女权理论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了较成熟的本土化版本, 发表于1903年的金一的《女界钟》即被认为是中国女权主义的代表之作。他提出的妇女争取教 收稿日期:2001—03—20 作者简介:金文野(1962一),男,辽宁大连人,深圳大学讲师,文学博士,从事文艺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金文野:“五四”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简论 ・55・ 育权、社交自由权、经济独立权、婚姻自主权等,几可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行动纲领,在当时产生 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起到了女权启蒙和宣传的作用。而女界的女权主义代表人物则当推秋瑾,她 在著名的《勉女权》歌中写道:“男女平权天赋就,岂肯居牛后”,…从天赋人权的高度大力鼓吹男 女平权思想。在女权实践上,她强调女子经济独立,提倡女学,主张婚姻自主,反对女子缠足等, 以其女权思想的新锐、丰富和深刻而成为当时女权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女权思潮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各种妇女解放运动诸如“婚姻革 命运动”、“改良家庭运动”、“产儿制限运动”、“剪发运动”、“废娼运动”、“妇女新生活运动”等的 蓬勃开展以及各种妇女社团、组织的建立和妇女报刊的创办及其卓有成效的活动,使男女平权 思想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普及和推广,为妇女解放运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开展营造了一个良 好的舆论氛围。在众多的妇女社团、组织中,北京的《女权运动同盟会》(1922年创办)、上海的 《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1924年创办)和广东的《广东女权运动大同盟》(1924年创办)规模最大 影响也最广泛。在宣传女权的众多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有北京的《新青年》(1915年创刊)、《晨报 副刊・妇女问题》(1919年创刊)、《少年中国・中国号》(1919年创刊)、《京报・妇女周刊》 (1924年创刊)、《世界El报・妇女界》.(1925年创刊),上海的《妇女杂志》(1915年创刊)、《民国El 报・妇女评论》(1921年创刊)和天津的《妇女El报》(1924年创刊)等。其中,新文化运动的主要 阵地《新青年》由于特设了“女子问题专栏”对妇女解放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专题讨论和争鸣,更 由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级人物如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刘半农、蔡元培等人对争鸣的积极 介入而产生了非同寻常的重大影响。 这次争鸣涉及到了有关妇女解放问题的方方面面。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旗手陈独秀撰 文《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对孔教所极力主张的“妇人者伏于人者也”、“内言不出于阃”、“女不 言外”、“夫死不嫁”等荒谬之说进行批驳,指出孔子之道不适于崇尚个性自由和独立精神的现代 生活,尤其妨害了女子的人格独立和妇女参政,必须彻底打倒孔子偶像,铲除旧道德和IB: ̄L教。 新文化运动的干将胡适发表了系列文章,抨击封建礼教,倡导男女平权。《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 卜生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深入思考了家庭和妇女问题,否定了将妇女视为玩偶的男权 恶德,完全肯定了娜拉们为维护个人自由意志而离家出走的决绝行动;《贞操问题》批判了只针 对妇女的片面贞操观,认为“贞操不是个人的事,乃是人对人的事;不是一方面的事,而是双方面 的事”,同时对妇女的离婚自由和再婚权利作了充分的肯定性论述;《美国的妇人》通过与中国妇 女“贤妻良母”价值观的比照,由衷赞扬了热衷于自强自立、“超于良妻贤母”观念的“美国妇女精 神”。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对国民劣根性和封建道德礼教的批判是最激烈、最彻底、最深 刻的。他的《我之节烈观》,对“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封建“节烈”观念的虚伪性、反动性、非 人性进行了彻底清算。在《娜拉走后怎样》这篇著名演讲里,他深刻指出,妇女必须自立自强,占 有一定的经济地位,才能摆脱“男人玩偶”的不幸处境,从而实现妇女的根本解放。鲁迅还在爱情 小说《伤逝》里借子君之口喊出了女性要求人格独立和恋爱自由的心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 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表现出觉醒了的一代新女性对于IB: ̄L教旧道德的大胆而可贵的反叛意 识。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周作人翻译了El本女学者与谢野晶子的 著名论文《贞操论》,该文对压抑女性的片面贞操观提出质疑,主张把贞操当作一种趣味,一种信 仰,一种对清洁的喜爱,而不是当作钳制女性的一种道德戒律。他发表于《新女性》杂志上的《性 的解放——节录(蔷薇)周年纪念刊(北沟沿通信)》,从封建男权长期对女性实施经济压迫和性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6・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l9卷 压迫的事实出发,提出了“妇女问题的实际只有两件事,即经济的解放与性解放”的深刻之论,体 现出他对于妇女解放的全新识见和相当先进的妇女观。新文化运动中这场女性问题的大讨论大 争鸣以及同期展开的如火如荼的妇女解放运动,给禁锢、摧残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以全面 的致命的冲击,客观上也为“五四”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生成奠定了前提和基础。毫无疑问,“五 四”女性主义文学思潮是男女平权和妇女解放的社会思潮在“五四”女作家群创作上的集中反 映,二者的价值取向是完全一致的。 二、“五四”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主题 “五四”女作家是在新文化运动的激荡下群体崛起步人文坛的,这使她们的创作具有明显的 时代性和群体性特征;而女权意识的浸淫和妇女解放时代思潮的熏染又使她们的创作带有鲜明 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也即作品的思想主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批判封建婚姻,倡导恋爱自由。这是“五四”女作家女性主义书写最重要的主题。旧的 婚姻观念坚执地将男女自由恋爱视为大逆不道,伤风败俗,而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奉为万古不 变韵真理,由此而制造了无数扭曲的婚姻,而女性必然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她们要么苦守无 爱的婚姻抱恨终身,要么悒郁成疾,大都以悲剧告终。庐隐《一个著作家》中的沁芬就是一个为爱 而殒身的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她本与邵浮尘相爱,但却难违父母之命被迫嫁与他人,二情人难成 眷属,最终一死一疯。冯沅君的《隔绝》和《隔绝之后》中的隽华,虽左冲右突,但终未能冲破专制 家庭的重重“隔绝”,最终与情人士轸双双服毒自尽,实践了她“不得自由我宁死”的誓言。“五四” 女作家被称为“写作的娜拉”, 其中很多人都是奋不顾身冲破封建包办婚姻的樊篱走上社会开 始人生苦旅的,她们用如刀之笔揭开封建婚姻的血腥面目和吃人本质,其作品往往具有震撼人 心的感染力。 其二,反叛男权禁忌,大胆追求情爱。长期以来,在封建意识的禁锢之下,中国女性由于其精 神主体性的彻底丧失而一直处于十分卑下的非人地位,沦为传宗接代和泄欲的工具。她们被迫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还要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淫威下从一而终。觉醒了的“五四”女作家 无视封建男权的种种禁忌,以挑战者的姿态塑造了一系列崇尚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的新女性形 象。这些勇敢的新女性破天荒地成为情欲主体,按照自己的意志寻求理想爱情,并做出大胆、“越 轨”的举动。冯沅君在《旅行》中塑造的女学生即是这样的新女性。她冒着“大逆不道”、“伤风败 俗”的恶名与情人在旅馆度过“十天甜蜜的生活”,在旅途中“完成爱的使命”。沉樱在日记体小说 《某少女》中塑造的新女性“某少女”,一改旧女性的被动、卑微之相,成为爱情角逐中狂热而主动 的追求者。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则通过莎菲性爱心理的大胆揭秘及其对情欲的惊世骇俗的 热切神往,恢复了女性在男女情爱天平上天赋的合理位置,使作品染上浓重的女权色彩和人性 的美丽光环。 其三,揭露畸形婚恋,控诉父权罪恶。腐朽的封建婚姻制度和宗法观念必然导致大量畸形婚 姻的产生,在这种非人性的畸形婚姻中,女性承受了灵肉的双重戕害。冯沅君最优秀的小说《贞 妇》就描写了这样一个凄惨的悲剧故事。妙龄就嫁给慕公子的何姑娘,由于丈夫留洋后另觅新欢 而被无端休回娘家,但她坚执“从一而终”的封建妇德,为无情抛弃她的丈夫守节多年,最终悒郁 成疾抱恨而死,成为男权节操观念的可悲牺牲品。庐隐的小说《父亲》也叙写了一个在畸形婚姻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金文野:“五四”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简论 ・57・ 中痛苦挣扎最终走向死亡的不幸女子的婚姻悲剧。“父亲”是封建男权的某种象征。在他心目中, 女人只是生育的工具和泄欲的玩偶。在“我”的生母亡故不久,“父亲”就从妓院拐回了继母,后又 在外地骗娶了庶母,继母、庶母水火难容,“我”于混乱中同情并爱上了年岁相仿的庶母。但庶母 在“畸恋”中难以承受礼教的重负,终于悒郁而死。在这个“乱伦”故事的背后,我们分明能感受到 女作家对不幸女子的深深同情、哀怜和对封建男权及其伦理道德最深刻的否定和最无情的批 判。凌叔华的短篇《女儿身世太凄凉》通过三位女性的婚恋悲剧控诉了父权制婚姻的罪恶。婉兰 及其三姨娘虽属二代人,但都是在父母包办之下被迫走进一夫多妻制的畸形家庭,开始了屈辱、 难堪、辛酸的痛苦生活;而婉兰表姊则因自由恋爱而横遭非议和责难,最后因不堪世俗流言的攻 击悒郁而死。作家通过三位女性的不幸命运揭出了男权社会里“中国女人太容易叫人糟踏”的可 悲境遇,表达了对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的深深忧愤。 其四,“五四”女作家还探讨了妇女的出路问题。她们的很多作品都讲述了觉醒女性冲出封 建家庭走上社会独立奋斗的动人故事。但在她们笔下,离家出走的女性已不再重蹈子君们“不是 堕落就是回来”的覆辙,她们都是“既未堕落也未回来的出走后的娜拉”。【3 如丁玲《梦柯》中的梦 柯,谢冰莹《女兵自传》中的鸣冈,白薇《炸弹与征鸟》中的余王月等,都是新型娜拉的典型代表。事 实上很多女作家本身就是这种新型娜拉,如丁玲、白薇、谢冰莹和萧红等,她们不但是女权思想 的积极宣传者,同时还是勇敢的实践者,她们以自己的行动为女性自救、女性解放树立了光辉的 典范。另外,“五四”女作家还大胆涉猎女同性恋的创作禁区,以惊世骇俗的描写反叛男权禁忌, 张扬女性强悍的生命主体意识。庐隐的《丽石的日记》,凌叔华的《说有这么一回事》,丁玲的《暑 假中》等都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之作。这些作品虽体现了女作家们不同的创作个性和审美追求,但 在反叛男权压抑、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主题上是非常一致的。 三、“五四”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意义 其一,“五四”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及其思潮的生成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它昭示着两千 年作为历史盲点的中国女性开始在真正的意义上浮出历史地表。作为一个弱势性别群体的文化 代言人和女性思想解放的急先锋,率先觉醒并群体崛起的现代女作家以其大量的女权意识充沛 的创作宣告了一个女性解放新时代的到来。 其二,“五四”女性主义文学思潮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文化运动 的一项重要使命是反封建,而受封建压迫最深重的首当其冲是妇女,因此将妇女问题和女性解 放作为反封建的突破口,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女性主义文学思潮所张扬的 反父权、争女权,其实质是对封建道德的最彻底的反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它成为新文化运动 的核心内容并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三,“五四”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对妇女解放运动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五四”女性 主义文学以艺术审美的方式对广大民众尤其女性实施了最基本最通俗的女权启蒙,使女权意识 和妇女解放的观念深人人心,从而有效提高了她们的思想觉悟,唤醒了她们的反叛意识,为妇女 解放运动的顺利开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并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其四,“五四”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不仅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还是整个20世纪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源头和基石。它是一个起点相当高的良好开端,为其后的女性主义文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8・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l9卷 学实践树立了典范,其影响一直越过由于文学专制从而使性别写作绝迹的50、60、70年代的特 殊时期而波及到80、90年代新时期的女性主义写作。这种影响是潜在的也是深刻的,它不光是 一种文学传统的跨时空继承,更是女性解放的呼唤不绝如缕的悠长回声。 参考文献: 【1】秋瑾集【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20—121. 【2】刘纳.颠踬窄路行——世纪初:女性的处境与写作【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191—193 【3】贾植芳.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女权母题【J】.文艺理论研究,1997,(1):41—44. 【责任编辑:董世峰】 On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Feminist Literature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JIN Wen—ye (College of Art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5 1 8060 P.R.China) Abstract:Influenced by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modem feminism and encouraged by the May 4th New Culture Movement,the first group of female writers came into being and gained recognition. Many of their works give expression to strong feminist tendences because of their pure feminine per- spectives and narratives against male authority.They heralded the age of Chinese Women S feminist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Key words:The May 4th Movement;feminism;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literatur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