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应用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应用

来源:吉趣旅游网
方药应用中国民间疗法 CHINA’5 NA丁URoPATH丫.Jun.2010.Vol 1 8 No 6 不眠,多噩梦,月经提前错后不定。诊时又见形体消瘦,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应用 杨荣英 (河南省安阳市解放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550O0) 面色萎黄,手足不温,乏力,舌质淡舌体小,脉沉弱。曾 服用逍遥丸、维生素B 、谷维素等药,效果不佳。综观 上证,长期饮食欠佳,阴血不足,继则阴损及阳,阴阳两 虚,阴不潜藏,阳不固摄。治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滋阴 益阳,协调阴阳。药物:桂枝、炒酸枣仁各9g,芍药、生 地黄、熟地黄、煅龙骨(先煎)、牡蛎、浮小麦各15g,炙甘 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3剂,水煎分2次服。11 月7 13二诊:头晕,心烦,失眠稍减,手足凉无改变,上方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金匮要略》一书中的方剂,张 仲景用于治疗“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在临床实践中, 笔者用本方加减治疗其他病症,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 1.心悸案:患者,女,52岁,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半 年余。1个月前在某医院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心肌供血 不足,室性心律不齐。得知有心脏病,患者思想压力很 大,精神十分紧张,进而产生恐惧心理。因此,上述症状 明显加重。西医调治半月余不见好转。2005年5月16 日初诊,自觉心慌、心跳、气短,动则尤甚,噩梦纷纭,头 晕,腰酸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结代。辨 证:心肾阳虚,阴不内潜,神不守舍。治宜,温心肾之阳, 安神定悸。药物:桂枝9g,制附子6g,党参、白芍各 12g,炙甘草10g,茯神、煅龙骨(先煎)、牡蛎各15g,琥珀 4g(冲),生姜3片,大枣5枚。3剂,水煎分2次服。并 配合心理疗法。5月19日二诊,心悸有减,噩梦减少, 精神心情好转。上方继服5剂。5月24日三诊,腰酸 肢冷如前,心悸、睡眠均大有好转,无噩梦。二诊方去琥 珀,继服10剂。6月3日四诊,心悸只在活动量稍大时 出现,患者想吃成药,改用人参养荣丸、补心丹,每日各 2次,每次各1丸。又服1个月,自觉症状消失。 2.多汗案:患者,男,48岁,2006年4月6 El初诊。 患者平时多汗,动则尤甚。半月前出现盗汗,汗出即醒, 醒后烘热,心悸,多梦易醒,头晕,短气,乏力,小腹正中 发凉。又见患者体胖,头顶稀秃,舌质淡,苔薄微干,脉 轻取浮大,重按软弱无力。证属阴阳两虚,阳虚不能摄 阴,阴虚不能潜阳。治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补阴阳, 镇潜摄纳。药物:桂枝、芍药各9g,炙甘草6g,煅龙骨、 煅牡蛎各15g(先煎),黄芪、炒酸枣仁各12g,浮小麦 15g,生姜3片,大枣5个。3剂,水煎分2次服。4月 9回二诊:服上方后自汗、盗汗有所减轻,睡眠稍好,但 仍腹凉、乏力。上方加黄芪12g,制附子9g,服5剂,诸 证皆除。 3.郁证案:患者,女,34岁,2005年11月4日初 诊。主诉:头目昏眩,心悸、烦躁易怒半月余。病史:1 年前因生气即见头晕,胁胀,善太息,不思饮食。经调治 一段病愈。然之后每遇小事即生闷气,不思食,常心烦 加制附片3g,服5剂。12 13三诊:上述症状均有减轻, 唯急躁易怒,上方加柴胡6g,服5剂,并嘱其若无不良 反应本方可服1O剂。三诊,方服8剂,症状均不太明 显。将1O剂药服完,病亦告愈。 4.带下案:患者,女,46岁。白带清稀量多1年余, 近月来须垫卫生巾(纸)。妇科检查:宫颈I度糜烂,无 别特征。后作内分泌检查:BBT呈单项曲线,高低温差 小于0.3℃;内分泌定量测定雄激素分泌量过低。诊断 为内分泌失调。西医调节内分泌治疗不见好转。2007 年4月6日邀笔者诊治。症见腰骶酸痛,小腹正中发 凉,乏力,月经后期,量或多或少,黑豆水色质稀,且每眠 必梦,易醒,白天头晕,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此带下为 肾阳亏虚,封藏失职,带脉不固,阴不内守所致。治以桂 枝加龙骨牡蛎汤。药物:桂枝9g,制附片3g,芍药、煅 龙骨(先煎)、牡蛎、芡实各15g,桑螵蛸12g,炙甘草 6g,生姜3片,大枣5枚。3剂,水煎分2次服。4月9 13二诊,除白带量有减外,其余症状如前。药已对证,上 方加菟丝子15g,5剂。4月14日三诊,带下明显减少, 睡梦也少,别症如前。二诊方加续断、党参各15g,5 剂。告诫患者本方最多可服10剂,不好再复诊。半年 后又见患者,询问情况告知:共服上药18剂,病愈。 体会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由桂枝汤加龙骨、牡蛎7味药组 成。桂枝汤为和方之主,清代医家徐忠可谓:“桂枝汤外 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和阴阳”。方中桂枝 温补心肾之阳,芍药、甘草酸甘益阴,桂芍相合,温阳以 配阴,敛阴以涵阳,并可调和营卫。龙骨能潜阳入阴,牡 蛎则益阴潜阳,与桂芍相配伍,使阳固阴守。少佐生姜、 大枣以助桂芍调和营卫之力。使以甘草,调药和中。诸 药合用,和中有补,补中有涩,令阴阳平衡协调。临床凡 由阴损及阳,阴阳两虚,阳失阴的涵养,浮而不敛,阴失 阳的固摄,走而不守而见诸症,可根据证候灵活应用本 方,均获良效。 (收稿日期2009-07-02) 中国民间疗法2010年6月第1 8卷第6期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