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来源:吉趣旅游网
・46・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丛丽娟

(黑龙江商业高级技工学校 ,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要: 通过对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现状的简述,分析了我国会计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

会计制度改革的原则及依据,并研究了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对策,为新时期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会计制度改革;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07)06—0046—02

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现状我国现阶段会计改革的模式是《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并存。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始于1988年,目标是为了尽快建立一种适合市场经济的会计制度。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参照国际会计准则。但是不可否认当时这种选择忽略了国际会计准则所隐含的基本假设和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别。

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会计制度改革可以有两种思路:一是一步到位的思路,即直接从国外引进最先进的会计管理体系和会计技术,以拉动国内的会计水平;二是渐进的思路,它是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思路相吻合的。会计制度的选择受制于特定社会经济条件,过于偏离这些条件,可能额外地增加创新的成本。随着特定社会经济条件的演变,会计制度应适时地变更才能降低制度成本。

我国在会计制度改革过程中,虽然考虑到在宏观和微观水平上自身的限制条件,但却仍然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为了解决眼前问题,“危机” 在即,没有时间去考虑长远的会计制度安排,盲目进行改革和调整;第二,改革的进程不能够满足发展的需要,例如跨国公司的发展要求财务报表国际化,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第三,改革制定的策略缺乏针对性,没有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加以区分;第四,发展中国家的会计界人士有许多来自发达国家,他们构成了压力集团来推动对先进会计制度的采用,同时也存在着来自国际会计组织推行会计一体化的压力,致使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的国情而进行更加有序的调整。当今中国己成为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很可能中国今后还要加快与国际会计协调的进程。

二、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原则及依据(一)对会计的规范化管理坚持以国家为主导

国家会计职业组织和独立机构是可供选择的管理模式。如何从中选择在运用上成本最小因而最有效率的形式?从对目前我国财务信息的供求状况的分析可知,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也由于与大国特点相联系的企业的多元化和异质化,存在对财务信息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推动不足。于是需要有相当程度的摄制力加以推动,这显然不可能由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会计职业组织或资本市场来加以保证,因此由国家实施对会计的规范化管理具有必然性。(二)对会计的管理和协调更多采取“制度”的形式中国存在着众多的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的小企业,它们既缺乏提供财务信息的动力,又缺乏提供高质量财务信息的能力。会计准则对他们来说难以操作。而对那些数量上占少数的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在经营机制的转换阶段,也需要有法律的和行政性的规范来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一点与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的特点紧密相连。对于一个小型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来说,一方面由于企业数量较少和企业的多元性和异质性有限,另一方面由于会计人力资源的缺乏可以通过从国外引进来较迅速地加以弥补,它们有可能迅速而有效地采用英美国家的会计准则。亚洲四小龙可以被看作是例子。而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的大国,则只能维持以国家管制为主并逐步加强会计职业组织的自我约束和发挥资本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三)在实行统一会计制度的同时避免一刀切

中国企业的现实是在数量上众多和在质量上多元化。因此,一套对不同规模和性质的企业在会计方法、报表体系以及信息披露的数量与质量方面施行不同的要求很有必要。因为对上市公司会计的规定显然不能适用于全国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国有企业,一方面在财务报表方面的强制要求有助于提高它们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如果这要求过严过细,则有失于过度增加它们的管理成本。对管理水平低的小企业来说也应比外向型企业低。在这一方面法国的

[收稿日期]2007-06-30

[作者简介]从丽娟(1964—),女,黑龙江商业高级技工学校讲师。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47・

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在统一会计制度下按企业规模分别三种不同规格的会计报表体系(简略格式、基本格式和扩展格式);二是实行单个公司会计(国家化)与集团公司会计(国际化)的“双轨制”。(四)适时推动会计制度的创新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思路,制度的选择受制于基本经济条件。而随着基本经济条件的变化,现行制度的运用会加重交易成本,从而引起制度创新的必要,选择新制度可能减低交易成本。由此,基本经济条件的演变要求改变制度的配置,加强一些制度的作用,减弱另一些制度的作用。从会计制度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制度的建立,市场的成熟,资本市场和银行机构的不断发达,一方面会提高企业信自、披露的动力;另一方面,在财务信息的需求上,国家的力量会减弱,而银行、证券公司、个体和机构投资者等的力量会增强。拉美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行上之所以比一般发展中国家走得更远,其动力来自股票市场的发展和对外资的吸引。即便是发达国家,经济国际化也构成了促使会计制度演变和趋同化的强大动力。这一点在英国和法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方面表现特别明显。中国影响会计制度的经济因素的变化速度是较快的。这些基本条件的变化己经引起了会计体制上的重大变化,包括会计思想的变化,因此加快创新是必然选择。从长远的观点看,国家对会计的管制作用会逐渐削弱,而资本市场和会计职业组织的调节作用会不断加强。但在中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应该是渐进式的,不顾条件的超前定位只能有拔苗助长的结果,因此会计制度的创新必须是适当和适时的。

通过会计制度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财务信息的供给和需求方面存在特定的限制条件,在会计制度改革上只能遵循一条渐进的道路,而不能寻求一步到位。虽然英美模式是世界的主流,但中国的经济条件和法律体系与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国家更为接近,因此现阶段应考虑较多地借鉴欧洲大陆模式。会计制度的变革总是依赖更深层次的经济制度的变革,因此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资本市场的发展成熟以及会计职业队伍的成长壮大,应灵活地和适时地推动会计制度的创新。

三、 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对策第一,重视规范化会计理论的研究。逻辑严密的会计理论是制定会计准则的基础,分散的理论研究成果往往因观点不一而难以成为制定会计准则的依据。我国应以基本会计准则为基础,由专门的组织进行系统化的会计理论研究。

第二,认识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作用。在准则制定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形成相对民主化的会计准则,以利推行。我国由财政部制定会计准则,自然偏重于国家的利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保护自己权益的呼声会愈来愈高。由专门的立法机构在政府授权下,遵循适当的程序制定会计准则,应是我国财务会计规范发展的方向。

第三,视企业规模不同采取不同的会计政策,以落实中央“抓大放小”的方针。大、中企业严格按会计准则要求呈送

会计报表并要经过严格审计,小型企业在报表种类、格式和

注释方面适当简化,审计要求适当放松。这样,既照顾了小企业会计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又能适应我国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的现状。

目前中国大型企业集团越来越多,这些企业的规模、资金、效益与中小型企业相比都有非常大的差距。如果要求所有的企业都采用相同的会计制度,既不能满足各种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也不适应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近些年,财政部进行的会计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总的思路就是,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为基础,制定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保留金融、交通运输等几个特殊行业会计制度,并专门为个体和小型企业制定一套简易会计制度。

第四,会计准则制定要考虑到长远发展的需要。包括:理论和规范要具有一定的历史超前性,以保证其相对稳定;加大稳健原则运用的步伐,重视资产的保值增值,刺激企业合理投资。

例如在关于财务报告方面,由于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企业,其所处的经济环境有相当大的差别,其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也存在巨大差异。对于一个跨国公司来说,需要通过公司的会计信息系统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向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相关而可靠的信息,而对于一个中、小企业而言,编制会计报表可能主要是为了计算所得税,或者向业主及有限的几个股东提供一些信息。这些不同的会计信息要求应当在不同的会计规范中得到体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学者提出建立一个全球统一的会计模式用于跨国上市公司,而各国则为其中、小企业制定特定的会计准则制度。

  第五,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欧共体等组织的共同努力,使国别间的会计差异正在逐渐缩小,这些促使我国会计努力借鉴和吸收。但是,在资本市场上我国远不及美英,在经济规模和法制化程度上又不如法国,客观现实又必然要求我们不能盲目照搬,否则,建立的会计准则将因没有中国特色而成为“空中楼阁”。

我国在改革和完善会计制度的过程中,有必要吸收和借鉴国外会计模式的经验,借鉴国外会计制度改革和与国外会计模式优化的思路,将会计管理体制国家化与会计信息国际化结合在一起,这是我国会计模式保持中国特色和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毕秀玲,王健.英美、德法对财务会计的不同规范方式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财会月刊,2006,(5).

[2]王松年,薛文君.比较国际会计研究—我国会计现状及发展[J].上海会计,2005,(6).

[3]张琦.对中美会计变更准则差异的两点思考[J].财会通,2005,(8).

[4]施羽明,施伟文.国际会计、西方会计与我国会计的差别[J].广西会计,2005,(2).

                 (责任编辑:杨晓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