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黄易的访碑图与碑刻鉴藏(之四)——武氏祠

黄易的访碑图与碑刻鉴藏(之四)——武氏祠

来源:吉趣旅游网
p 杂记掌故 黄易的访碑图与碑刻鉴藏(之四) ——武氏祠 ◎秦明 黄易在查阅《嘉祥县志》时,发现其中记载: “县南三十里紫云山西,汉太子墓石享堂三座,久没士中,不尽者三尺。” (“汉太子墓”实际上就是武氏摹地,“久没土中,不尽者三尺” 就是武氏祠堂被黄河水泛滥淤积没入=I:中,没有埋尽的只露三尺。) 他根据这一线索,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亲往紫云lIJ探访,最终发现了淤没已久的武氏祠。 嗣后,黄易等人又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妥善的保护。 武氏祠为汉代祠堂和墓地设施。位于嘉祥县纸坊镇 武宅山村北。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全石结构,石刻画像 内容丰富,雕制精巧,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汉代石刻艺术 珍品。现存石阙、石狮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 四十余石。武氏祠最早见著于北宋欧阳修 集古录 和赵 见 志 载:“县南三十里紫云山西,汉太子墓石享堂三座, 久没土中,不尽者三尺。石壁刻伏羲以来祥瑞及古忠孝 人物,极纤巧。汉碑一通,文字不可辨。”易访得拓取, 堂乃武粱,碑为武斑。不禁狂喜。九月亲履其壤,知山 名为武宅,又日武翟。历代河徙填淤,石室零落,次第 明诚 金石录 ,南宋洪适又将其部分榜题与图像集于 隶 释 、 隶续》中,并以“武梁祠画像”命名。后因为水患淤 漫,祠倾圮湮没于地下。清乾隆时黄易等人进行了发掘清 理,认为祠有四座,即“武梁祠”、“前石室”、“后石室”、“左 石室”。除将其中“孔子见老子”一石移置济宁学宫外,皆就 地建屋将画像砌于壁间,外缭石垣,围双阙于内,题门额 日“武氏祠堂”。这批石刻艺术的重新问世,以其鲜有的“画 像古朴,八分精妙”引起世人的注目。名家学者争相拓墨, 中外书刊广为著录。1964年,将处于深坑中的石阙、石狮 按原位置提升到地坪以上,并建立了宽敞的保护室。1972 剔出武粱祠堂画像三石,久碎而为五,八分书四百余字。 孔子见老子画像一石。八分书八字。双阙南北对峙,出 土三尺,掘深八九尺,始见根脚,各露八分书“武氏祠” 三大字,三面俱人物画像,上层刻鸟兽,南阙有建和元 年 武氏石阙铭 ,八分书九十三字 ((武斑碑 作圭形, 有穿,横阙北道旁。土人云,数十年前从坑中拽出。此 四种见赵、洪二家著录。武梁石室后东北一石室,计七 石,画像怪异,无题字。惟边幅隐隐八分书“中平”等字, 旁有断石柱,正书日“武家林”。其前又一石室,画像 十四石,八分题字类 曹全碑 ,共一百六十余字。 祥 瑞图》石一,久卧地上,漫漶殊甚。复于武梁祠石室北, 剔得 祥瑞图 残石三,共八分书一百三十余字。此三 年将旧墙壁中的画像拆出移入阙室陈列,现在原址扩建为 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另,1981年蒋英矩等在进 行全面考察后进行了配置复原,提出了“后石室”并不存在 的确证。 种前人载籍未有,因名之日“武氏前石室画像”、“武氏 后石室画像”、“武氏祥瑞图”。又距此一二里,画像二石, 无题字,莫辨为何室者。汉人碑刻,世存无多,一旦搜 得如许,且画像古朴,八分精妙,可谓生平奇遘。按汉 钱塘黄易修武氏祠堂记略 ( 两汉金石记》卷十五) : 武氏诸碑,惟((武荣碑 植立济学。 武斑碑 、((武梁 乾隆丙午(1786年)秋八月,自豫还东,经嘉祥县署, 祠像 、 武氏石阙铭))今已出土。止 武粱碑 、《武开 113 黄易访碑圈之蘩云山探碑 汉人碑刻,世存无多。一旦搜得如许.且画像古朴,八分精妙.可谓生平奇遘。 明碑 二种未见。安知不尽在其处。嘉祥汉任城地,赵 氏云:任城有武氏数墓,所指甚明,何县志讹为“汉太 子墓”?然土人见雕石工巧,呼为皇陵,故历久得不毁 武氏祠石刻作为汉代画像的实物被金石学家关注, 特别是画像中的榜题,更是受到推崇。汉八分书字取横 势,粗细相同,起笔藏锋,收笔回锋,波尾常现大挑;折 失,未始非讹传之益也 今诸石纵横原野,牧子樵夫, 岂知爱惜。不急收保,将不可问。古物因易而出,置之 角圆和,结构严密,十分注意穿插与避让的关系;笔势刚 健,书法雄劲,形态潇洒飞逸,气韵盎然:文字布局生动, 突拔中蕴含温和的大度。石现藏山东嘉祥武氏墓群石刻 博物馆。 不顾,实负古人,是易之责也。 武斑碑 宜与 武荣碑)) 并立济学,而石材厚大,远移非便。易惟将((孔子见老 予画像 一石,移至济宁,与知州刘永铨敬置学宫明伦 堂。其诸室之石,大而且多,无能为役,州人李铁桥东 黄易 小蓬莱阁金石目 著录: 琪,家风好古,搜碑之功最著。洪洞李梅村克正,南明 高正炎,善书嗜碑,勇于成美。与之计画,宜就其地, 创立祠堂,垒石为墙,第取坚固,不求华饰。分石刻四 处,置诸壁间。中立 武斑碑 ,外缭石垣,围双阙于内, 武氏石阙铭八分书 建和元年。 右阙武始公弟开明等立。在山东嘉祥 县紫云山。 武氏石阙画象 此阙东西对向各书“武氏祠”三大字,似魏齐人跻 二阙久淤土中,易于乾隆丙午冬间剔得。 武梁祠堂画象题字新拓本八分书 题门额曰:“武氏祠堂” 隙地树以佳木,责土人世守。 地有古碑,官拓易扰,宜定价,资其利而杜其累。立石 存记,为久远之图。是役也,非数百金不办,易与济宁 数人,量力先捐,海内好事者,闻而乐从,捐钱交铁桥, 梅村、明高董其役,易与司土诸君成其功,求当代巨公 凡三石,碎而为五。在山东嘉祥县紫云山,易于乾 隆丙午秋间访得。 撰碑垂后,仿汉碑例日:某人钱万,某人钱千,详书碑阴, 以纪盛事。汉人造石阙以后,地已淤高,兴工时,宜平 治七八尺,既固屋基,且令埋碑尽出,不留遗憾,有堂 蔽覆,椎拓易施,翠墨流传益多,从此人知爱护,可以 武氏祠祥瑞图题字八分书 共二石,碎而为四。乃武粱祠象之屋顶。 武氏前石室画象题字八分书 共十五石。在武梁祠象之前。 石柱残字八分书 ★’《钱塘黄易修武氏祠堂记略》为黄易撰书,但至今下落不明。笔者曾赴山东 多方探寻,无果而回。 寿世无穷 岂止二三同志,饱嗜好于一时也哉。乾隆丁 未(1787年)夏六月。 卷 后 黄 易 跋 语 手 卷 内 ● 包 首 篓候者- }、 令多爱 未多茹 耄‘ —葛冀 黄 易 题 签 量 截 走午 农 熏黎舂瑟 t 氛 { L小 松 所 得 金 石  印 及 边 敷 武 粱 武 祠 四 像 之 专 诸 炙 鱼 刺 杀 昊 王 梁 祠 画 像 之 老 莱 子 衣 彩 娱 亲 来翼盒及家属捐赠。 黄易鉴藏,题签、题跋并钤『_小松所得金石一印。 纵 ∽厘米横19 ∽厘米。清乾隆拓本。 武梁榻堂画像题事一卷_ 前石室碎石柱,有画兽形,字一行日“此口口口金 口万口” 黄易为 武梁祠堂画像题字 有题跋( 小蓬莱阁金石文 字》录跋): 武氏祠后石室画象 画象共十石。无题字,惟石柱正书日“武家林”, 似魏齐人迹。 右武粱祠像,乾隆丙午秋易访得于嘉祥县紫云山。 较洪丞相 隶续 所图虽缺“体屠像”、“李氏遗孤”、“忠 孝李善”数行,却多出“伯榆”等字洪所未录。曾子一 版内“著号来方”四字前人辨识多误,今获新拓本始灼 武氏祠左石室画象八分书 画象七石。惟一石标题“颜淑”、“范赎”、“信陵君”、 “王陵”等字。洪洞李梅村剔出。 画象残刻 然无疑也。钱塘黄易手装于张秋官署之汉画室内。 秋 盒B 此二石作车马人物。旧距紫云山三里,易移置武 氏祠。 黄易在《得碑十二图・紫云山探碑图》上题跋 115 乾隆丙午秋,见嘉祥县志,紫云山石室零落,古碑 有孔,拓视乃汉敦煌长史武斑碑及武梁祠堂画像,与济 是“终殁”,“卫将”是“齐将”,“葬者”是“赵口睹”。 洪云画像六石,其五则横分为二,其实止有三石,每石 四列。繇当日所见者每一石分柘二昏,每昏二列,洪氏 宁李铁桥、洪洞李梅村、南明高往视,次第搜得前后左 三石室,祥瑞图、武氏石阙、孔子见老子画像诸石,得 碑之多无逾于此,生平至快之事也。同海内好古诸公重 立武氏祠堂,置诸碑于内。移孔子见老子画像一石于济 宁州学明伦堂垂永久焉。 黄易私印B 误为六石。 隶续 所图每页止有二列,拓本未必精善, 故缺字甚多耳。此室三面画,意联而为一,第一列古帝王、 节妇,二列尽是孝子,三列刺客义士、列女,四列止有 处士、县功曹。二榜中作楼阁人象与上列通连,馀皆仪 从车马、庖厨井阑,疑是葬者历官与祭祀之事。 隶释》 上海图书馆藏 武粱祠堂画像 黄易题跋 所录上一列始自左壁伏戏至夏桀一段,下接管伸一段, 其下又接中壁梁高行一段,将左壁内曾子一段录於中壁 武梁祠堂题字载洪氏 隶释 、画象载 隶续 , 世少传本。往岁扬州汪雪礓得马半查所藏唐拓本为幅 范且之后,次序倒置。今易手装诸榜题字,先左、次中、 次右,不依((隶释 次序也。诸石纵横原野,急宜收护, 十四,见者已叹为希遘。乾隆丙午八月,易从嘉祥紫云 山得武梁祠像原石及武斑碑,嗣获双石阙,剔出别室之 石甚夥,实为生平快事。武粱祠刻伏戏至秦王一石尚立 易与海内好古之士捐金重立武氏祠堂,兴工时诸石标刻 次第,碎者联之,尽置堂中,用垂久远。然出土后渐多 剥泐,“夏桀”之“夏”字一画之下无点,今泐缺,“鲁 庄公”之“鲁”字亦缺,“秋胡”下“妻”字初拓尚露“女”字, “孤”字之“子”尚露,今俱缺,“蔺相”二字初存其半, 今全泐。洪释共四百三十字,今拓本五百七字,计多出 七十七字。“柏榆”一榜题字二行至“笞之不痛心怀楚” 土中,余二石斜断横卧,赵德夫云:“郭巨石室塞其后 而虚其前。”此只三石,左右二石有山尖形,中一石平顶, 其制正相同也 画象与 隶续 所图悉合,题字较((隶释》 少“忠孝李善”一行,“休屠像”一行,其“李氏遗孤” 一行仅存“孤”字之半,余三字尽泐。至“黄帝”一行 而止,今辨出榜下有“悲”字刻於一人肩上,读之则四 字成句,乃知汉人造室刻像既成,空留一榜然后题刻, 故有空榜未题者,或字多榜小则题字亦小,榜不能容刻 “造兵”下是“井田垂衣”四字,“夏禹”一行其“地理” 下是“脉”字,“泉”下是“知”字,“随”下是“时设防” 三字,“曾予”下是“质”字,“贯感”下是“神”字,“凯 式”下似“俾”字,下方有“谗言三至慈母投杼”八字, “闵子骞”下是“与假”二字,“母居”下是“爱有偏” 於榜外矣。赵氏((金石录目 惟云武氏石室画像 洪氏 以从事武梁碑内有“良匠卫改雕文刻画”之语似为此画 而设,故以武粱祠堂画象名之,其实莫晓何人,然武梁 碑中夸诩雕刻比之别室自当工妙,就数室而论,此室最 工。洪氏直以为武粱未始无见,惟 隶续 碑图之首 “武 梁”三字石中所无,是绘刻时标注也。嘉庆元年三月六 日书。 小松所得金石 紫云山馆 右祥瑞图石刻,背作屋瓦形,在武梁石室旁,疑即 三字,“寒御”上是“衣”字,下是“车”字,“失”下 是“棰”字,“侍郎”上是“二”字,“胡妻”上是“秋” 字,下一行是“鲁”字,“义姑姊”一行之前有“兄子” 二字。其后一榜日“楚昭贞姜”,叉一榜日“柏榆伤亲, 年老气力稍衰,笞之不痛,心怀楚悲”,“朱明弟”下有“朱 明儿”三字,“范且”后有“魏须贾”三字,“抹者”后 此室之顶,图在室内,可以仰观也 横石二,其一辟而 为三,南明高标刻第几石以别之,至重建武氏祠,始联 接嵌壁焉。人物画像小字标题,类武梁祠像,欧、赵、 有“姑婶儿”三字,“后母子”上有“追吏”二字,下 有“死人”二字,“义浆羊公”前有“三州孝口口人也”, “魏汤”后是“孝乌”二字,“孝孙”下是“祖”字,“豫让” 之前有“王庆忌要离”五字,后有“赵襄子”三字。左 右二石山尖作神灵鸟兽之状,凡此皆洪释所未有也。洪 云“工业”今拓本是“王业”,“著乎朱方”是“著号来 方”,“母居丧”是“居爱”,“孝道”是“孝莫”,“终后” i16 洪诸家所未见。易因 嘉祥县志 载紫云山有石室,刻 伏羲以来祥瑞,缘是访得,即以祥瑞图名之。按 宋书- 符瑞志 孙柔之 瑞应图 所载数则与此相似,据以辩证, 文义豁然。第一石日狼井[ 符瑞志 浪井不凿自成,今 验“井”字之上似“狼”字】,又日神鼎不炊自孰,五味 自成[ 符瑞志 云神鼎不炊而沸,五味自生],又日白 口王者不暴口,则白口仁不害人[ 符瑞志 云白虎王者 不暴虐,则白虎仁不害物。“白”下必“虎”字】。第二 石题日口马王者,清明尊贤则至[ 符瑞志 云玉马王者, 精明尊贤则至],又日玉英五常并口则口[ 符瑞志 云 玉英五常并倍则见],叉日赤聪仁蠢息[((符瑞志 云赤 熊佞人远蠢猾息】,又日银瓮刑法得中口不为口口口[《应 瑞图))云王者宴不及醉刑罚中人不为非则银瓮出],又日 口口口渠口来[(《符瑞志 云渠搜禹时来献裘】,又日白 马朱猎口口口口良则至[ 符瑞志》云白马朱鬣王者任贤 良则至],又日玉胜王者[此下无字,石未剥落,疑有阙 文未刻。 符瑞志》有金胜,今画二物,类方胜,必玉胜 也],又以皇帝为黄帝,以仁蠢为人蠢,以朱猎为朱鬣, 衙即御,畅即鬯,如渔即而渔[孙渊如云春秋星与陨如 雨是也]。此刻第一石与第二石之前半段平卧荒野,樵牧 磨砺,残泐愈甚,后半段出自土中,存字清朗。初得拓本, 辨止百九十五字,今精拓细勘,可识者共二百二十六字, 露出笔画者五字。数年来又损缺“王舟”之“舟”、“玉胜” 之“胜”二字,易所藏初拓本犹各存半字也。三月七日 又书。Ⅱ黄易之印 Ⅱ小松目 莉幅t汞跪肃乏冬熏盘礁堂 褥稚黍 锺艇春{I宇蝇即醪芋恚位置 袋 基嗡冁文 差霖蔓左袖技~字锺雒春叙身若遑 咚旁  如性巾Lf驻 亨 圣 引跫博 自器彝H{ 育∞建王献纳也 鳢融春婺蛊 殳屯钾要陋 .L垂霉合 ≤己芝夫 武氏祠双阙东西对峙,在武梁祠前,河患淤高,仅 露其顶上。人见野中方石隆然,不知是阙,呼为烛台。 当年造祠立阙,自在地面,陵谷变迁若此,良可慨叹。 乾隆丙午十月,易遣工剔石室得之,两阙三面六七层俱 武 粱 祠 画 像 一 册 一 ● 刻鸟兽人物,东西对面各刻八分书“武氏祠”大字,赵、 洪诸家所未见者。后一面各舒一石,其制稍杀,两面刻 孝 子 故 事 楼阁人物 东阙旁一方石,刻一人二兽及朱雀、元武, 武梁塑国像似顶石坠地。武氏石阙铭在西阙南面北向,赵氏《金石 录 所载铭文相同,惟云石工孟季季弟邰,今拓是孟李 李弟卯。赵称云殁,乃是芙殁也。两阙刻“武氏祠”大 字压於画像之上,体格稍乏淳古,赵晋斋云恐是魏晋以 后之迹,斯论良然。Ⅱ赵魏黄易 易剔出武氏数石室及双石阙、武斑碑,石大而多, 造祠嵌置,众力共成,稍需岁月。惟孔子见老子画象一 石小而易举,故先移学宫。初闻山名武宅,已题跋刻石, 一册一.钟离无盐谒见齐王 字刻石并列焉。 黄易之印Ⅱ 小松Ⅱ 右石室画像未见前人著释,惟赵氏 金石录 跋云 汉武氏石室画像五卷,武氏数墓在今济州任城,墓前有 石室四,壁刻古圣贤画像,小字八分书,题记姓名,往 往为赞于上,文词古雅,字画遒劲可喜。按武粱祠室仅 嗣知是武翟山,盖以村居武、翟二姓而名,在嘉祥县紫 云山之阳,距济宁州城五十五里。此石嵌州学明伦堂之 东,与郎中郑固碑下段、胶东王君庙门残碑、朱君长三 三石,拓本未必有五卷。石室之制,如肥城之郭巨、金 117 乡之朱鲔,孤撑一柱,架屋两间,皆实其后而虚其前。 按:嘉祥紫云山访得武氏祠并重建武氏祠堂,是黄易 访碑历程中的重要事件,被黄易称为“生平至快之事。”翁 方纲谓“视洪适所著功善倍之。”黄易撰书 钱塘黄易修武氏 祠堂记略》虽有记述,但原石已佚,拓本无寻,幸翁方纲 两 汉金石记》、王昶 金石萃编 录其文,方显于后世。又上海 此室比武梁石室稍大,中壁空穴,方广二尺,虽石片零 落,莫知次序,而规制约略可辨。一石柱断碎,其室必 是两间,与郭、朱二室相同,然室惟三壁,无四壁,赵 氏之言或是石室有四,壁间刻像,文义亦通。武梁室外 又有三石室,共计四室,与赵云四室之数雅合,赵云拓 图书馆之黄易鉴藏《武梁祠堂画像 拓本,题跋甚详,已收 录于《上海图书馆藏善本碑帖》一书中,亦可资参考。翁方 纲《重立汉武氏祠石记》附刻捐资细目,以“开封府兰仪同知 钱塘黄易钱四万又十万”为最,小松堪称厥功甚伟。 武梁祠堂画像题字今传世拓本榜题数目不一。除京、 沪所藏外,还知天津博物馆藏有一 武梁祠画像题字 拓 本五卷,此种或在其中,惜无从考证。因在武梁石室之 前,姑以武氏前石室名之。嘉祥在东汉隶兖州、任城, 地近曹州,历逢河患,洪山石崖元人题字云,至正四年, 昏垫最甚,当时浊浪奔腾,石室尽损,积淤盈丈。今诸 石悉自土中求之。所图文王、诸子、孔门弟子及孝子、 节妇、刺客仿佛武梁祠式。题字八分,类曹全碑,汉迹 精品也。榜题君车、此君车马、为督邮时、君为都申时、 本,榜题约190条,有黄易印记,为乾隆年间拓本。黄易对 自己所定义的“武梁祠”、“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及 相关石构件均有阐述,这些在上海图书馆藏 武梁祠堂画 像》黄易题跋中已有体现。此外,据记载黄易另有一。跋云: 为市掾时,皆指葬者而言。令、丞、簿、尉、功曹、贼曹、 主记、游徼、亭长、掾吏,皆葬者历官所部之职。武氏 数君官爵惟武荣最大,此何人之室,莫能辨定。初拓本 共一百八十九字,“此亭长”三字、“乳母”下“”字全泐, “武梁石室右一石平露,残泐最甚。其旁又得残石三,刻人 物鸟兽,有4,Jk分书标题,与 武梁石室题字 如出一手。其 语句与孙氏(孙柔之) 瑞应图 及《宋书・符瑞志 所载,约略 相同。东汉崇尚图谶,故图刻乃尔。石背若瓦脊,是为石室 之顶。其内题刻,可以仰观也。是刻前人著录所未及。 嘉 “门下”下“游徼”二字、“市掾”下“时”字亦半泐矣。 初拓此丞下疑为相字,今细审是卿字,与第六石尉卿之 卿无异。 隶续 南安长王君平乡道碑,丞、尉称王卿、 杨卿,此刻丞、尉亦称卿,盖书者尊之也。今重立武氏 祠堂诸石,尽置祠内,惟碎石柱无可位置,其上承棵凹 祥县志》云:‘石室内刻伏羲以来祥瑞’所指即此。因名之日 《武氏祠祥瑞图 。”武梁祠祥瑞图题字第二石,初出时已裂 为三,故黄易、翁方纲所释,颇有舛误也。需要指出的是, 对于黄易所提出的“武氏祠后石室”之说,后人多有争议, 一处刻一兽形,旁有八分一行,日“此口口口金口万”等 字,莫晓其义,琢为方片存之 室后剔出画像十石,作 云雷、神怪、鸟兽、鱼龙之状,俱无题字,名之日武氏 后石室。初得拓本第二石,边阑隐隐有“中平”字,后 九八一年蒋英矩等在进行全面考察后进行了配置复原, 提出了“后石室”并不存在的确证。 作为纪念,黄易特制 汉武氏石室石柱砚 并三面铭刻 精拓审视,乃剥泐之纹非字也,惟一小石柱刻正书,日 “武家林”,极古拙,似魏齐人迹。嘉庆元年三月九日书。 Ⅱ易Ⅱ 、松口 云:“汉武氏石室碎石柱,因材为研补刻缺字。黄易。”/“武 梁祠像初拓本‘蔺相’二字尚露。前石室‘此亭长’三字今 缺。”/“祥瑞图今少‘舟王胜’三字。左右室今少‘无 兄’二 右画像李梅村、刘桂仙得於武梁石室之左,人物车 马类乎前石室一横石,作五铢钱连缀文两头,画象似施 字‘获’字已损。”该砚拓本也收入《黄易镜研拓本合辑・研 铭》之中。 于室前檐下者。小桥横一石,中间凿孔,探其阴面有画 像题字,移出拓视,乃颜淑、信陵君、王陵、范赎故实, 黄易 小蓬莱阁金石目》著录: 名之日武氏左石室,共十石。梅村标题次第,自刻跋语 于旁。初拓本“公子”下有“无”字,获字尚全,“陈 留外黄”下有“兄”字,今俱缺损。梅村拓计一百六字, 武梁祠堂画象题字唐拓本八分书 此拓明唐襄文公顺之收藏,流传海宁马仲安、扬州 马秋玉、汪雪礓家。雪礓因易搜得原石以此见赠。 易今精拓再勘计一百十一字。碑中以“距”为“拒”,“免” 即“勉”,“考”即“拷”也。 黄易私印 小松 118 最 汉 画 室 L 童 腺蓠 小 武袁I印 (祠画像册之罗振玉题签 及 边 款 {L 柳示黾 答 蠢巷裤 亘 武梁祠堂画象题字宋拓本 题跋( 小蓬莱阁金石文 字》录跋): 款识是秦焙物,毕良史、赵文敏题识,康熙年间名人各 有跋语。二册离已百年,忽然并几金石重盟诚快事也。 余为款识题谶(签),钱梅溪与同观诸人题名册后,以 乾隆乙未夏五月,扬州汪君雪礓初得此本,邀易与 纪胜缘。黄易。Ⅱ小松口 江玉屏同观於江鹤亭秋声馆,古香可爱,为之心醉。其 时远赴南宫解维匆遽不及钩摹,迥(迥)环胸次者十有 黄易 秋禽遗稿・秋禽诗草・哭汪雪礓 余年。此拓本仅十四幅。丙午八月,易於嘉祥紫云山得 祠像原石,较洪氏 隶续 所图仅缺“休屠像”、“李氏 遗孤”、“忠孝李善”等字,余文悉备,复有“伯”“榆” 等字洪所未录。亟拓全文以寄雪礓,雪礓喜甚,许以此 河上逢南客,惊闻石友亡。心酸不能语,义重敢相忘。 聚散卅年事,情怀千里长。何堪冰雪夜,洒泪向江乡。 浙水连邗水,轻舟便过从。方期招隐遂,岂意旧欢空。 心血存词卷,声歌付小红。他时酒垆痛,再过小玲珑。 本见赠,未及寄达旋归道山,其弟邻初践兄宿诺竞以归, . 参鼻量,毒{ 摹.毒{ 軎瘴辞皇. i 易对古物而念良朋可胜人琴之感,谨藏小蓬莱阁以志盛 群雅唱新声,词坛有我兄。塞垣悲雁断,江表念鸥 盟。万里双魂返,千金一掷轻。玉箫诸旧侣,数载几经 营。【兄与妾之棺返自塞垣赖雪礓与橙里先生之力也] 谊。复精摹付梓俾海内好古之士成欣赏焉 辛亥十月钱 塘黄易识于济宁官廨。 小松 埠蒂牌差蠡 卷淼和画碌艘 君藏唐翠墨[为唐拓汉武粱祠像】,乞取太戆痴。 黄易“汉画室”正方白文印边款日 天欲从人愿,碑皆自我移[易得原碑于嘉祥】。感深珍 许赠,痛极谶先知[君来书云:余已衰暮此拓本相赠有日。 唐拓汉武粱祠堂画象,石友汪雪礓物也。余得原石 读之怆然]。尺素常怀袖,临风不忍披。 于嘉祥,雪礓欣然以拓本许赠,辛亥正月,其弟邻初果 践宿诺,鸿宾忽来,可胜感幸!小松并记。 按:所谓《武梁祠堂画像题字唐拓本》,经故宫博物院 马子云先生鉴定,实为宋拓本。朱彝尊跋内有“传是唐人拓 黄易 访古纪游图・金石重盟图 题跋 本”,故一般称为唐拓本,马子云在《谈武梁祠画象宋拓本 与黄易拓本》一文中认为,“一般人所谓唐人拓者,有些是 唐拓武梁祠堂画象、宋拓钟鼎款识,朱太史竹姹作 缘,皆归于花山马仲衙斋收藏。祠象今为余有,款识流 转吴门蒋春皋家。余携祠象至苏,陆孝廉谨庭为借款识, 同观于潘刑部榕皋松风萝月山房。祠象是唐襄文公旧藏。 未见到实物,也有见实物而未能深刻研究,随声附和。”进 而指出:“根据各方面研究,又和历来大家所公认的宋拓碑 帖比较,在纸质与制法,以及纸纹方面,完全相同,在墨的 色泽方面,也是一样的。(这是鉴定拓本年代的最准确的方 119 法,考据还在其次。)凶此,我认为这所谓唐拓本也者,是宋 拓的”。“汉画室”印是黄易最为重要的印章之一,同“小松 所得金石”印一样,频繁出现于黄易鉴藏的碑帖拓本中,也 就成为后人研判的一个重要依据。该印与黄易访得武梁祠 堂画像原石,以及得到 武梁祠堂画像题字宋拓本 有着密 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这方印章的形成就直接源白于黄 易紫云山探碑。豳 黄易镜研拓本合辑书装N。册页 黄易镜研拓rr... .。. ... 黄易镜研拓本合辑书装 。册页.1 拓本也收八穴黄易镜研墓口辑.研铭)》之中。 一祥瑞图今少 舟王胜兽一字。左右室今少 无 兄 一字 获b宇已损。一该砚 f_武梁柯像初拓查一蔺桕 一宇尚露。前石室6|此亭长鲁l仆今缺 一 『-汉武氏石室碎石柱,因材为研补刻缺宇。黄易。一 作为纪念,黄易特制《=汉武氏石室石柱砚 并三面铭刻云. 黄易镜研拓本合辑书装 .册页 黄易镜研拓囹 1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