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课堂教学评价问题诊断与解决

课堂教学评价问题诊断与解决

来源:吉趣旅游网
课堂教学评价问题诊断与解决(字幕)

作者: 初中物理课程团队 评论数/浏览数: 492 / 1362 发表日期: 2010-12-21 09:57:34

给作者发送信息 | 推荐此文章 | 添加到收藏夹

话题一:传统听评课的问题以及新课程需要哪些更新

各位老师,从这一讲开始,我们将去反思,在传统的听课、评课中存在哪些问题,然后思考新课程中关于听评课的观念需要哪些更新。

我们首先来看一些听课、评课的现象。比如说,有的老师是抱着学生的作业本进教室听课的。我们问他:“你批改着作业怎么听课呀?”他说:“没关系,只要记下主要环节就可以了。”坐在教室里,老师们常常是不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课堂教学上,而是交流讨论。比如说,大家会议论这样的话,“昨天开会的时候校长讲了什么呀?”“我也不知道,听说是搞什么盗学案。”“就知道卡老师。”“我下面还有两节课,这两天累死了。”等等。在听课过程中,大家就是没有集中注意力,没有明确的任务,而在集体评课的时候,往往是教研组长唱着独角戏,其他的老师,有的没精打采,有的交头接耳。那么,出现这些现象,问题出哪里?怎么样去改变呢?我们总说,观课、议课要建立一种新的教研文化,那么“文”是怎么回事呢?我去查了一下古汉字,发现“文”这样写的,这是一个人,是一个壮汉,壮汉胸口化出了一些东西,这是“问”。“化”是什么意思?“化”,这是向左边睡的人,然后变成了向右边睡,这个就叫“化”。什么叫“文化”?我体会,就是用一个比较美好的东西,比如人心中、胸膛这个好看的东西,去影响人,去改变人。那么我们的观课、议课文化,就是参与者在观课、议课活动同认同一种价值,追求并且表现出一种行为模式。

我们建设观课、议课文化,就是想用一种共同的东西,去促进参与人员认同观课、议课的价值追求,并且在其中采取彼此理解和接纳的共同方式。 目前,关于观课、议课的文化观,我们有这样的一些观念——改善生活的实践观,促进思想的发展观,成长创造的幸福观,相互滋养的生态观,以学论教的质量观,促进理解的对话观,境脉特征的真理观,等等。在这一讲里,我们将围绕“改善生活的实践观、成长创造的幸福观、相互滋养的生态观”这三方面和各位老师进行交流。 第一,我们说一说改善生活的实践观。

在我理解,它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就是不要把课堂教学改革过于简单化处理。

我举一个前几年听过的例子。有一位校长在培训中听专家提出建议,说宽大的讲台,放在这个位置,阻碍了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因此为了拉近师生的距离,建议把讲桌移到学生身边去。校长一听,觉得这样的建议很好,是可以实行的。回到学校里,校长给全体老师说了,老师们轰然答应。第二天上午,校长在教室里巡视,发现没有一张讲桌在学生身边。校长德高望重,雷厉风行,他就走进一个老师的教室,把讲桌搬到了学生身边。然后校长就在校园里面逛了一圈,又经过这个教室,发现讲桌又从学生身边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校长再走进教室,再把它放在学生身边。他回到办公室坐了一阵儿,快要下课了,再过来看,讲桌又回到原位置了。校长这个时候就不走了,站在门口等到下课了把老师叫住:“昨天我们问能不能把

讲桌放到学生身边去,你是第一个起来并很热烈的响应的,为什么你今天就不听话了?”这个老师一点的苦笑:“校长,不是我不听话,在你搬之前我就搬过一次了,我发现把讲桌搬到学生身边去,就找不到当老师的感觉了。”

大家看一看,这里边反应出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从认识角度看,老师是否意识到搬到学生身边去是应该的,这个其实没问题,大家都认为应该。第二,有没有能力和水平问题?你就把讲桌搬到学生身边去,你需要多大的能力啊?无非一点力气而已。但是有一个东西有问题——就是生活习惯、生活的感觉,当他搬到学生身边去就找不到当老师的感觉了,就不愿意搬。所以,我们以为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曾经也做了一些事情。先是提高认识,然后是寻找方法。于是我们研究有效教学的策略与模式,研究培训教师,但是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改变不多。原因是什么?是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改进是教师生活的改善。

所以,改善生活的实践观第一个含义,就是要注意课堂教学改革的复杂性,而不应该过于简单化处理。第二个含义是我们要树立一种新的观念——“工作本身就是生活”。

请问各位老师,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工作的?你工作是为了什么?我相信很多老师的第一回答是:“工作是为了生活。”我们必须承认,这种认识肯定是对的。因为你不工作,谁给你工资,吃饭穿衣问题怎么解决?所以,我提醒老师们,为了生活我们需要好好工作,需要珍惜工作。但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第二个观念是工作本身就是生活。当我们只把自己的认识停

留在工作为了生活的时候,你知道我们心中就会有什么想法,我们心中渴望找一个天天往兜里数钱,少做事情。后来发现这些工作都被别人占完了,没办法了,我只能当老师,工资只有这么一些。然后进一步要求,能不能就拿这么多钱,少做一些事情,能不能少教一个班,能不能不当班主任,后来发现这样也不行,于是有人就退而求其次,觉得多放假就好了,能够少上班就好了,少做事情就好了,等等。所以,当我们把工作只看成是生活的准备,为了生活的时候,工作就成了苦役。我想和大家分享的观点是——工作本身就是生活!怎么理解这句话,比如说我今天下午,在这给大家讲课三个小时,那这三个小时我在干什么呀,我是不是在工作,我是在工作。那我们假想一种情况,总管生死的是阎王爷会不会在这三个小时把催判官叫过来,把陈大伟的生死簿拿来翻一翻,看一看给他多少岁啊?哦,72岁。然后马上提醒,快拿笔给他加三个小时。为什么呀?因为今天又工作了三小时。有没有这样的事情?没有。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什么,工作着也就是生活着。当我在课堂上站40分钟,我有限的生活在流淌40分钟。好好工作,它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同样的道理,学生在课堂上度过的仅仅是时间吗?不是,是他们的生命。你要对生命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学生的生命负责。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改善自己的教学。由此,我们就提倡,要在课堂上去创造和实现新的教师生活。这样我们就找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那就是——改善生活。我们的动力是什么?是为了让自己生活更美好。所以,我们要去研究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这就是第一个观念,改善生活的实践观。

第二个观念是成长创造的幸福观。你坐到这干什么?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最后提到一个词,那就是“幸福”。生活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生活更幸福。对于幸福,肯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愿意和各位老师推荐一个观点,我们国家一个哲学工作者赵汀阳写了这么一段话:“幸福取决于生活能力的发挥,而不取决于生物需要的满足。”我觉得这句话是让我们清醒的。我们现在辛辛苦苦、忙忙碌碌,是在谋求生物需要的满足,还是谋求生活能力的发挥,这是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

我是从2004年研究教师幸福生活的,现在对教师幸福生活具有这样的想象,并认为这样的老师是很幸福的:第一,课前有期望,盼望进教室的老师。各位老师,现在请你用这条标准,衡量一下自己,你是不是盼望进教室,盼望着能不能够早一点开学给学生上课。你有这样的心情吗?我相信很多老师都会摇头。我曾经在广州给老师们讲,幸福的老师是盼望进教室的老师,听到下面有个老师小声地嘟哝:“神经病,谁会盼望进教室啊。”后来我就给他们讲例子,我说我曾经看到一个老师,那天看起来很高兴的早早的就在门口,我看到了就很想去分享他的快乐,就问他今天为什么这么快乐,是不是有什么好事。他说:“陈老师,我今天要上的课是《陶罐和铁罐》,这篇文章我过去上过几次,但是老没找到感觉。今天早晨,我想今天又要上这课了,我就翻课文,突然读到了这两句话‘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管傲慢地问。‘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你看这个地方,第一是称谓不同,铁罐称陶罐‘陶罐子’,陶罐称铁罐‘铁罐兄弟’,称谓不同,反映出对人态度不同;第二是标点符号不同,铁罐称陶罐是感叹号,气势汹汹、恶狠狠、挑衅性的,而陶罐称铁罐兄弟是句号,

语态平和,息事宁人,我觉得有意思。这篇文章是以对话为主要特色的文本,我今天想把这两句话作为重点,让学生好好读一读,体会称谓不同,对人态度不同,标点符号不同,说话语气不同。今天的课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我想来试一试。”

你看什么样的老师盼望进教室啊?就是对即将展开的教学有了一种新的设想,有了一种新的设计,渴望走进教室去验证这种设计,去检验自己教学的创新的老师。现在,请在座的老师们,自己想一想,在你过去的教师生活当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盼望?在现场交流的很多老师,听完这个故事以后,他们开始是不盼望进教室,现在变成了什么?是的,有时候是盼望进教室。这叫什么啊?这叫低头找幸福,幸福不在天上,就在我们创造性的实践当中,这是我们说的课前。

然后说课中。幸福的老师,课中怎么样的情形呢?他是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够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地回应教育情境和事件,能创造性地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老师很幸福。我也举一个例子,我曾经在贵州做了一次骨干教师培训,给他们讲了两天的课。第一个半天讲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当天晚上有个老师就跑来找我说:“陈老师,创造教师幸福生活,我看你简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教的那些学生是大学生,我们教的学生在偏远地区,基础差,成绩上不去,最恼火的是,学生生活在农村,不文明,不礼貌,不尊重老师。天天教着这样的学生,有什么幸福生活啊?”我一听,就说:“那你举个例子给我听一听,是什么让你不幸福。”他说:“我是初中政治教师,有一次正在课堂上讲得眉飞色舞、陶醉其中的时候,突然

听到有个学生说了一句,‘老师,我看你懂得卵多的呢!’我一听就愤怒,心想我为你们做了这么多,你却把我和那个东西联系起来。我马上说:‘什么意思啊,你说什么,你给我再说一遍,你懂不懂尊重老师,这是在课堂上,我看你爹妈简直是,怎么教你的,没有一点礼貌!’当我这样批评他的时候,我发现他昂着头不服气。我后来一想,我不能够把我的精力就放在他身上,我就给他说,你给我坐下,等一会到我办公室来。这个同学后来没到我办公室,我就跟他们班主任说了,也不知道班主任是怎么处理的。第二次我到他班上的时候,发现这个同学仇视的样子看着我,我心里在想:‘你骂了我,不给我道歉,还这个样子,你还是学生呢!’最恼火的是他周围的那些同学一个个也怪怪的看着我。你说我天天接触这样的学生,还有幸福吗?我简直不想给他们上课了。”我听完他的故事,就给他解释说:“按我的理解,我觉得可惜了,你失去了一次享受幸福生活的机会。”这个老师说:“怎么可能,还失去了一次享受幸福生活的机会?”我说:“我们来分析一下,‘老师,我看你懂得卵多的呢。’这个‘卵’字在我们西南地区,有一个意思就是和男性生殖器有关系,这个意思我也明白,但是还有其他意思吗?”这个老师想了一阵:“其实我们那口头禅的时候会用到个字。”我说口头禅上的字可有可无,去掉它不应影响表达,我们试着把这个字去掉,你看学生要说什么,‘老师,我看你懂得多的呢。’什么意思啊,你在课堂上旁征博引,知识面丰富,学生被你深深的感动和感染,他不由自主地发出赞美和欣赏,老师我看你懂得好多,我看你懂得真多哦,这个‘卵’是‘真’,是‘好’的意思,你明白吗?人家明明在拍你的马屁,你要给别人一马腿,然后还望着别人对你微笑,怎么可能?”这个老

师这样一听,最后就说:“陈老师,当时我就没想到这些。唉!在我们学校实践当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给我说说到底怎么处理这种事情更好?”我说:“先说两条原则,第一条就是慢慢教。只要是学生不是把手榴弹的弦都打开了,一把刀拿着都要捅过去了,只要不是这样的紧急的情况,我建议你教的从容一些。第二条就是你是老师,对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要宽容、大度一些。我建议你先用善意的方式去理解,而不要恶意的揣测。”这个老师就说:“陈老师,不要说大话,你来教,你遇到了怎么办?”我说:“我首先用眼睛盯他。有两个目的:第一,把他心里盯到发毛,发毛实际上就是促进它自我反省,老师怎么这样看我,我是不是说错了,说不定他会站起来说刚才的意思是什么,这件事情就过去了。第二,盯他的过程是为自己想办法赢得思考的时间,如果这个同学,没有起来更正自己,我会怎么办?我会走上去问他一个问题,‘某同学你是不是在骂老师?’注意,这里有一个变化,你开始的行为时肯定在骂我,你为什么要骂我,这是肯定。我的建议是,一定不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得出一个印象——这个同学骂了老师。如果让学生得出这个印象,其他同学心里就会想,这个课堂上,这个同学骂了老师,如果你处理不恰当,没有让学生受到教育,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什么印象——老师可以随便骂。现在我不要得出这个肯定的结论。我问你,你是不是在骂我?这个时候就会让同学们的思维也变了,变成问号,你说这个同学会怎么处理?他一般会说:‘老师我没骂你。’‘没骂我你要说什么啊,你能不能跟我好好说一说啊?’‘老师我认为你懂得好多,我认为你懂得真多。’这是是发自学生发自内心的赞美,你可以满怀喜悦地收了。然后你可以把在这个过程当中的付出给同学们说

一说,你不知道,老师为了备这个课,做了多少精心的准备,这可以赢得学生对老师的尊重。然后你可以说‘谢谢你啊,快坐下。’你之后面向全体同学说:‘同学们你看,一个很好的意思,当他用一种口头禅,带着粗话的方式表达时,让人心里听着很不舒服。现在他用一种文明的方式说出来,心里感觉很舒服,由此看来,说话的方式很重要,大家要学会文明说话。’你还可以干什么啊?还可以把自身的情感作为课程资源贡献出来,同学们我给大家说,当我听他说‘老师,你懂得卵多的呢’,我当时心中是很愤怒的,我真的恨不得给他两巴掌。后来一想,我问清楚再说,我这一问,发现他想的和我想的不一样。这件事情对老师来说是一个经验教训,对同学们也可以成为一个经验,今后遇到一件事情,不要太冲动,冲动是魔鬼。’

我们大家都是做老师的,现在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这个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他未来的生活将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以为:第一,这个同学见这这个老师不会恨了,他会满怀兴奋,而且会亲近老师,而不是拒绝老师。第二,当同学觉得这个老师很好、很有水平的时候,他会在课堂上更加认真的听课,学习成绩很可能会上去。第三,这个老师对自身职业自我的认同也会发生一种改变,过去他会抱怨,教的学生不懂礼貌,不尊重老师,成绩又不好,现在会变成什么?他会觉得面对这样的学生,也有水平有能力把他处理好,自己真棒,这是自我效能在发生变化。然后我建议他不仅可以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也要学会动笔把它写下来。这一篇文章有很多好处:第一就是这个故事很典型,我教了这么多年书,还没有谁听到用这个字来说老师的。第二,这个故事背后有三条道理,可以教育和影响全国很

多教师,第一条,慢慢教想想啊。这个教训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要从容的教,不要狗急跳墙的教,第二做教师的要善意的理解课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而不要恶意的揣测。你看我们今天很多师生冲突,很多的矛盾,都是由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理解不够导致的。第三你可以跟同学们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你能够说出这么一个生动的故事,说出这么三条深刻的道理,你说能够影响多少教师啊!如果你这样写了,根据我的理解,你这篇文章往《人民教育》投稿,我相信肯定会刊登。如果登了这篇文章,你就可以做一件事情——盯住教研室和教育局的网站,看他们什么时候搞教育科研成果评奖,然后就把这篇文章送上去,你看一个乡村老师,能够在人民教育上发表文章,你说评几等奖啊!我曾经在一个省直辖市的教师专业成长论坛上给他们讲学,当时他们正在搞教育科研成果评奖,我问这个教科所的所长:“这篇文章可以评几等奖?”这个所长说:“故事和三条道理至少可以评二等奖,如果他的文笔再好一些,就评一等奖。“

现在就请大家想想,第一,你这样处理了,学生对你好了,你心情舒畅了。第二,成绩上去了,学生听课认真了。第三,你当老师的感觉好了。第四,你有了科研论文了。第五,你有了科研成果奖了。你说你这个时候可以干什么,我觉得你就坐这等“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和“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跑来找你,当你评上高级教师,获得这个职称,或者被评上特级教师的时候,工资也就上去了,幸福生活由此开始,各位老师你想是不是这么回事。所以,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幸福还是痛苦,取决于什么?取决于你是否有水平、有能力,游刃有余、得心应手的应对教育情境。如果你水平有

能力,那么就会幸福美好,生活美好。如果你什么水平什么能力都没有,那么这个日子很难过。说到这里,我想请问大家,你们坐在这儿听这个报告为了什么?是不是心中记挂着继续教育学生?我个人认为不是这样,为了什么啊,为了自己幸福生活。因为我们需要一些能力,需要一些水平,去游刃有余的应对教育情境,这就是我们讲的课中创造幸福生活。 然后我们说课后能审美,这是什么意思啊?我非常主张老师们下课不要拖堂,这样的老师没有几个是被学生喜欢的。我建议大家按时下课以后,不要急匆匆的想着下一节课上什么,你留下一两分钟时间,回忆一下刚才上课什么地方感觉很好,什么地方上的比较得意。我们要学会自我表扬,实际上就是积淀自己对教学的信心和对未来的期望,让自己未来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这就是我们讲的幸福的老师——课前有期望,课中有创造,课后能够审美。

我们讲这些的目的是什么?是非常的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能够享受到幸福的教师生活。当然有些老师说,我就不愿意幸福,我老公有钱,有车,有房、什么东西有了,我的孩子也成才,教学无所谓。那么我们现在要说第二个,不断专业成长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举一个例子,你不专业成长,会出问题。

我曾经听一个朋友说,他曾经看到有一个老师,在上巴金的《海上日出》一课的时候,在黑板上写出一个生字“镶”,“镶嵌”的“镶”,让同学们跟着念一遍,然后他也知道一个字记不住,要组词才行,就找了一位同学组了一个词,“云镶”——太阳替黑云镶上了一道金边,云镶。这个老

师不仅没有水平,而且没有备课,不负责任,一看学生组成了一个“云镶”,马上给予赞赏,还让大家跟着一起念。虽然每个老师都犯过错误,我也犯过错误,甚至比别人犯的错误还多一些,但是当你犯着这样的错误,你又不内疚,又不悔改,不知道自己该改变自己的时候,你配当教师吗?所以,专业成长是教师的伦理道德责任。

第三个观念是什么,就是相互滋养的生态观,就是我们对学校的功能需要有一种新的认识。什么样的认识呢?就是学校,老师是育人的,但是育人首先育谁呢?要培育自己,爱自己,把自己栽培成才。如果你自己都不是人才,教“镶”你都认定“云镶”就可以了,那么你有什么资格去培育学生?所以把自己栽培成才以后,再育学生,然后再把自己育学生的经验用来帮助同事。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也讲学校是促人成长的,那哪些要成长?学生要成长,自我要成长,同事要成长。学校要建设的共同体是什么?是学习共同体,发展共同体,成长共同体,是一个共同生活的共同体。这就是我们对学校功能的新认识。基于这样的认识,观课、议课实际上就是要建设一种同事之间相互滋养,共同成长的一种文化。 好,关于学校观课、议课的文化理解,我们简要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话题二:听评课中的认知与行为偏差以及解决方法

各位老师,在这一讲里,我们将去分析听、评课当中的认知与行为偏差、以及原因,并且提出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们先来看一个课例。这个课例是登载在河南的《教育时报》上的,是一个农村小学教师写的,题目是《我的一次教研活动经历》。他写到:“前不久,我按照中心校的安排,在中心小学上了一节研讨课,课文是《语言的美丽》——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在接到中心校的通知后,我认真地分析了教材,接着又翻阅了一些新课程的书籍。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不需要按精读课的教法进行精讲教学,所以我确定了“教师引拔,学生自学”的设计理念,准备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一次彻底的自学,也给其他教师提供一种授课形式,传递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各位老师,当你读完这段文字的时候,你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感觉?我向各位老师汇报,我觉得这个老师真棒,他渴望通过自己的教学表达一些对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让其他老师从中有所收益。他又写到:“教案写成以后,我在学校的四年级试教了一次,虽然效果并不好,但是我始终坚持理念,几次修改教案。我认为,既然是一节研讨课,那么就应富含能给众多教师带来启示与感悟的理念或方法。”由此看出这个老师,真是精心准备,满怀期望。“教研的日子终于到了”,从这句话看出这位老师,为即将展开的教学是多么盼望和热切。“我镇所有的四年级的语文教师聚集在了中心小学,县教研室的教研员来了,我对此充满了期待。更让我兴奋的是,中心校安排教研员听我的语文课,我欣喜若狂,决心发挥出最佳水平上一节研讨课。”各位老师,如果你也接到这样的任务,你是不是也怀着同样的心情?可以说,我们都会怀着同样的心情。在这一段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区县的教研员在老师心目当中有多么重要的地位。上课了,老师是怎么上的呢?“课前,我用几分钟时间和学生相互介绍了一下——因为这是外校

的学生,我们之间很陌生。之后我们就开始了上课。我首先让学生进行一个说话练习。因为以前我在班上坚持了一学期的说话练习,效果非常显著,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表达力提高很快,所以我想让其他教师也‘共享’一下。”他渴望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接着,我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先读书5分钟,然后,我在黑板上写‘教师培养大学堂’几个字。就是说这节课要让同学们当老师,我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当小老师?’学生兴趣盎然,我接着告诉学生:‘假如你是老师,你先要读懂课文,那么你会从哪些方面去读懂课文呢?准备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呢?’”然后他开始了教学,在这个过程当中,虽然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很专心,但有时也表现出一些迷茫的神色。下课了,这个老师,你看他还做了一件什么事情?“我用事先打印好的‘教后调查表’,从教学、学法、知识掌握情况方面,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个老师多好啊,下课以后注意反馈。“同学们显得很兴奋,一致认为这节课上得快乐、轻松,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抱有欢迎的态度。写到下课后,我充满期待,希望老师能给出些建设性、对我真正有帮助的意见。”注意,教研活动中上课老师希望得到的意见是什么样的呢?是建设性的,对老师真正有帮助的。“评课终于开始了,我拿起笔,等着做记录。老师们首先肯定了‘让学生自学’的做法以及活跃的课堂气氛,但我更渴望‘批评’”。注意这个“批评”很有意思,加了引号,我也不知道这个老师的用意是什么,但是我们猜出了实际上,他更渴望表扬,“没有想到,接下来的批评接踵而至。” “课堂上学生活动太多,而学习中读的时间太少”,“语调以读待悟、以读代讲,但本课不见老师引导学生读”、“课文教学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教师板书太少,教生

只写了12个字,而学生写了一大黑板”、“学生讨论的时间太长了”、“课堂上阅读量太少”、“应该让学生在读中质疑,有问题时便要引导学生当即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没有在课堂中突出出来”。注意,在听着这些评价的时候,上课老师的心情是什么?“我的心情开始变得沉重,我真想插言告诉老师们,这是一节略读课,不应该按精读课讲授,不应该„„但是我没有说,我认为我应该虚心接受批评。”注意,在听课、评课过程当中,老师就会有一种心理,认为上课老师应该虚心接受批评,不应该辩论。“在大家批评的过程当中,我仍然有几分自信。我迫切的希望教研员能够进行一些点评,要知道专家的评价对教师的帮助最大。”教研员这时候出来发言了,怎么说的呢?“‘这一节课自己分析课文的时间太长了,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发现问题,然后共同思考和解决一个个问题’、‘让学生把一个个知识点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去体会。’、‘知识点仍要偏重的’、‘对课文词语的理解一定要解决好’、‘同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该自制时要自制,该引导时要引导,把学生当老师怎么能行呢?学生怎么能当老师呢?怎么能说把学生培养成老师呢?怎么能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提问呢?不能!”注意,除了最后一个问题有些问题,我个人的评价,教研员的说的话都是正确的,但是就是这样的话,让上课老师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变化过程呢?他说“听着教研员的发言,我的头发蒙,我在笔记本上写着,难道我失败了?我怎么觉得他是一个落伍者?”然后“我坚信的教学理念全被击了个粉碎。”我读到这,我想给各位老师说,不论他是谁,你都不要被他击个粉碎,你要有一个坚强的自我。然后这位老师说:“我沮丧地坐在凳子上,看着备课笔记本上一条条似狂

风暴雨的袭击。我渴望避风的港湾、温暖的怀抱,难道这就是校本教研,让人满怀期望,最后又让人满怀失望的难道是校本教研吗?教研员长达半个小时的批评结束了,我少气无力,”注意,这和前边“我盼望的教研终于来到了”,两种心情是多么极大地反差,“我少气无力地到讲台上收拾我的书、卡片,我边收拾边怀疑,我失败了吗?听课的老师们都站起来要出去休息了,觉得完成任务了。这个时候刚才上课的学生一拥而入,包围了我,‘老师给我签个名好吗?’‘给我也签个吧!’我一愣:‘为什么要签名呢?’孩子们笑着说:‘不为什么。’我说:‘不签,好吗?’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高声回答:‘不行!’看着孩子们灿烂的笑容与渴望的眼神,我能拒绝吗?没有想到,最后还是学生温暖了我的心。” 我们参加议课的老师,给这个老师温暖了吗?给了他什么?这就是一个农村小学老师一次教研活动带给我们的困惑。那么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来思考一下平常的听课、评课存在哪些问题?我认为,第一个问题就是教研缺乏主题和方向。所有的人预先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上课老师是渴望研讨略读课怎么教,而其他老师从各自的想法出发,分别提出了应该怎么教,这本身就没有一个主题。主题为什么重要呢?我这举一个例子,请看幻灯片,我住在成都高笋塘,要乘69路公共汽车,到营门口立交桥北下车,发生了这样的情况:第一站昭觉寺上来了25个人,第二站昭觉横路上来了3个下去了2个,这是洪家坡,这是驷马桥,这是高笋塘,这是火车北站,这是二环路北二段,这是九里堤路口,这是交大路口,这是营门口立交桥北,这是营门口立交桥南。现在你会想到什么?可能有些想到什么,你要问上来多少人?有些老师说你要问下来多少人?或者你可能在问一

共经过了多少站?那么现在当这辆公共汽车,就像老师上过的课,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关注焦点,这个汽车就过去了,每个人你看到的是这个,我看到的是那个,就没有办法形成对话交流的一个焦点。如果我们预先就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比如说我请大家关注火车北站前后的情况,那么可能大家就会在火车北站以前到底上来多少人,下去多少人,在火车北站上来多少人,下去多少人,这些东西我们就会形成对话。我以这个例子说明,预先有一个主题,可以集中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对这个问题展开一些深入的研究,让观课、议课成为有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总结一下,就是这五条:第一,要学会提出主题;第二要协商主题;第三要主题分解;第四要围绕主题观课议课;第五就是主题要有递进性、关联性。

第二个问题就是这次教研活动,课前缺乏沟通和理解。比如说,这个老师预先的设想是什么?他渴望展示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先去练习说话?为什么他要设计让学生当老师?因为观察课的老师预先不了解,所以在讨论过程当中就会产生误会。那么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课前让观课老师做说明,比如教学背景和基础;介绍自己的教学创新,教学改变的尝试,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可能出现的特殊现象和学生,等等。在做观课说明的时候,我建议对参与者要放弃“成见”,要放弃个人利益。特别是教研员,不要自以为是权威,别人只能按照自己所设想的来教。 第三个问题就是对话关系太单一了。这表现在哪里?这是一个小学教师,所有评课者都能够对执教者指手画脚,而执教者只能“虚心接受批评”,他的角色只是一个被帮助和被改造的人。所以在这个活动当中,他成了一

个被动承受的个体。而在这些未必正确未必公平的批评面前,最后他只能无限委屈和失望。而评课的人是什么角色呢?他们没有意识到大家是共同前进的,只认为他们是帮助者、改造者,于是千方百计地要找他人问题,证明自己的高明。最后这些问题就把上课老师“压扁了”。当然也有另外一种情况,评课人不会卖弄水平,是“好好先生”,怕得罪人,所以对话关系很单一,导致的结果未必理想。那么,我们的方法是什么?首先,要注意倾听,注意关注他人的感受,就是前边讲的“要让别人穿衣服”;第二,我们用问号的方法,去理解他人,而不是用句号的方法,简单评判他人;第三,要互换角色,想一想假如自己来教,实践当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就会知道别人教的不容易。要有“假如你来教”的成就和质疑,就是主持人,包括教研员和上课老师一定要学会主动反问:你说我教的不好,假如你来教你会怎么教?有了这样的关系以后,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结构,就可能发生这样的变化:没有上课教师和批评教师,没有帮助者和被帮助者的角色区分,所有的人都是学习者,都是求知者。大家来的任务,不是评价一个老师上课上的怎么样,而是围绕我们预先确立的主题,在课堂上发现有讨论价值的故事相互讨论,共同求知,这就营造了一种更加平等和民主的对话关系,建设了一种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就是我们提出的解决策略。这个解决策略实际上是参照帕尔默的一个真正学习共同体。为什么说参照呢?帕尔默在中间写的是“伟大事物”,我把它改造成我们观课、议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这是改善对话关系的一种方式。

第四个问题就是远离学生,缺乏实效。我们现在回忆一下案例,所有的评价语,都没有学生学习情况的描述。虽然执教老师在这方面做了一个很好

的功课,但是他因为受“虚心接受批评”这种心态的约束,所以缺乏实效。现在有一个问题,“评课谁说了算?”人民教育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重点讨论的字是这个字,“谁”!这个“谁”在我们平常教研活动当中是经常出现的。比如说省教研员来了,一般情况下,市县教研员都要尊重领导,不要对省教研员说说三道四。如果省教研员没来就听市教研员的,市教研员没来就听县教研员的,县教研员没来就听校长的,校长没来就听主任的,主任没来就听组长的,组长没有听谁的呢?谁的胡子长听谁的。所以《人民教育》希望通过讨论,改变一种议课过程中的评和被评的关系。那么我在观察这节课,在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到教研的有效性是什么?我认为在教研活动当中,说了多少漂亮的话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有多少人会拿回去用,有多少人愿意实践,有多少人愿意改进,所以“用”才是核心,“用”才是关键。那从“用”的角度,我们怎么追求有效性呢?我们说,之所以他愿意用,是因为他觉得听得东西是有价值的,是可以用的。那一个人怎样才能够说出可听的话,可用的话呢?需要他读懂课堂。这就是我们追求教学有效性的一条思路,那我们怎么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路径呢?首先,改进课堂教学观察的方法,充分读懂课堂,用更容易接受、更有效益的讨论课的方式,让老师们也参与其中,认真思考,并且把思考带回实践。第二就是不要空洞的讨论老师的教,而是要学会以学论教,要到学生身边去观察,了解学生的情况;学会充分听取意见;围绕学习情况,学习活动展开讨论;明确目标在于提高学习的质量。

第五个问题是我们平常的校验活动,缺乏鼓励创新的机制,教师创新的东西得不到施展。那么我的解决方法是什么?首先要点燃教师创新的热情。

上一讲里讲到,教师的幸福是有成长创造的幸福观,没有创造的教学生活是枯燥无味的劳动。第二,在确立主题的时候,要鼓励老师们以教学创新和尝试的实践作为观课、议课的主题。大家一起来研究,尊重创造性。第三,就是提供课前说明的机会,让观课老师接纳和鼓励教学创新,而不要在不知情时把别人的教学创新扼杀在摇篮中。第四,我们主张议课过程中要谋求不同,主动追求不同于现有教学方法的新思路,开辟创新的空间,为创造奠定基础。

第六个问题就是评定课和研究课错位了。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区分,有些课是为了比赛和分数,有些课是需要专业发展和研究问题。对于比赛课,对于需要分出等第和水平的课的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是评定的方法,就是给他的课的水平、他的能力以及实现效果下结论。而教研活动的课,我们主张用议课的方法,不同的目的追求,采用不同的评课和议课方略。在议课过程当中不是对完整的课下成败的结论,而是讨论课堂上的故事和现象,在讨论课的时候,不是面向过去,而是面向未来。并且研究的目的不只是解决这一节课的教学问题,而是解决日常教学当中的系列重要问题。这也是我们在前边讲过的评课和议课的区别:评课就是对这节课怎么教拿出意见来,议课就是利用这节课作为平台研究和解决日常的一个教育教学的问题。

第七个问题就是上课老师自己的心态。首先是他渴望展示自己,却缺乏发展的意识。往往就会对课抱有很大的期望,渴望别人给他很高的评价。如果认识到基于研讨的课并不是为了展示,而是为了研究和解决问题,那么

他对问题将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迎接他人的批评,这是第一个方法。。第二个方法是培养上课老师直面问题的勇气。我们曾经讲了一首小诗“只要你还能绿,你就会继续成长,一旦你已经成熟,你就开始腐烂。”我们不是成为已经成熟了的老师,而是要去成为成长中的老师。这需有什么样的态度啊?就是问题就是我们的朋友。比如说我们穿衣服照镜子时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照出我们有问题,比如说我这个衣服扣子扣的不好,这一照镜子,我就马上把它纠正过来;第二种又年轻了又漂亮了,减肥又有效果了。各位老师,你认为哪种照镜子更意义和价值?当然我们可以肯定,两种都有意义和价值。如果我只让你选一种,你选哪一种?我想你们会选第一种,就是我照出了问题。比如说我今天给大家讲课,就这样滔滔不绝讲了一番,回到宾馆一照镜子,发现我的衣服这样照着,我肯定后悔死了,哎呀,今天真是太丢脸了。通过这件事情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照出你漂亮可能让你坚持你现在的做法,照出你有点问题,善意地给你说一说,可以让你改变自己,让你变得更美好。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是怕有人给我提问题,而是怕人家都不愿意说出我的问题来,这就是我们一个处方——我们要培养老师直面问题的勇气。

我在很多地方给老师们讲,其实上公开课,不要有那么大的包袱,上成功了,我有成就感,反之我有一种贡献感。你看,我今天上出一节有问题的课来,当然我对学生可能有点内疚,但是对同行、同事来说,正是因为这个,大家可以由此深发开去,研究解决很多问题,你说我多伟大啊!我多有贡献啊!所以要培养老师直面问题的勇气。同时,也要将心比心的关怀做课教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可以设想一下这个年轻老师乘

兴而来,败兴而归,你说下次他还上不上。到最后弄得大家都不愿意上课的时候,或者大家都去弄一些精心预演的打磨过的课来研究,你说那样的课还有什么研究价值啊?那么我们用这个案例来提出并分析了这么一些问题,可能我的有些批评过火了,我们大家可以讨论。 我这一讲就说到这,谢谢大家!

话题三:平常教研活动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各位老师,大家好!上一讲,我们从一个老师的一次教研活动的经历,联系到我们平常听课、评课活动中的一些分析。下面,我们从学校里边的一次活动出发,来分析一下我们平常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1997-2002年期间,我在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担任校长。那个区里有一所学校,教研活动制度建立非常完备。在教学时间里,几乎每一个教研组每周都要进行一次教研活动,主要就是听课评课。同时每一年的12月是全体老师参与的“教学交流展示月”,前三周每人在教研组里登台上公开课,然后选出一位老师在第四周的全校交流展示活动当中展示。他们会选出什么人呢?比如说,那里是中学,初中语文组、数学组、理化生组、政史地组、综合学科组等,分别有一个老师安排一天的公开课。公开课会请进修校、教研室的老师去看一看,第一是向进修校教研领导汇报,显示我们的教研活动多么频繁,第二是要到元旦请我们吃饭,我连续去吃了三

年。到第三年我实在不好意思,我就问这个校长,问他说说看,三年前后的课到底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各位老师,现在请你想一下,你们三年前和三年后的课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你能说出的东西是什么?这个校长想了一阵,跟我说了一句,“现在用了多媒体”。他只能说出这样的变化。那这就让我们去研究,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教研活动最后的效果——只是用了多媒体。原因是什么?我们怎么去改善它?

我先对自己诊断,认为第一是“研”和“修”脱节,第二就是我们平常的教学研究浮于表面。。

我们分析一下,培训和教研它各自针对什么问题,现在我们提倡“研”“修”想干什么呢?

我们过去的培训,是针对教育教学的问题展开的,这样的培训一般情况下导致什么结果呢?就是虽然问题解决了,但是解决问题的人没有得到改变。由于人没改变,所以很多时候,今年解决了这个问题,明年又出现这个问题,又需要研究。所以问题依旧,缺乏提高。

而我们过去很多时候搞的培训是定位于教师专业成长,然后是讲理论,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很多老师觉得培训没什么用,所以老师很被动。现在我们提出研修这个概念,实际上想解决什么问题?从形式上想解决培训和教研的同步,从目标上想实现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那么我对教师的劳动,有这样一些基本的判断。请大家批评,这个是否合理。

我认为第一类老师,他的工作,既无研究,也无修养,有的只是劳动。也就是给他一个任务,他不去计划,也不去分析效果,“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第二类老师就是有研无修,他发现了一个问题,然后他要去计划,然后产生一个行动,然后就有一个结果,如果这件事情没成功,他就要回过来思考原因。他能发现关系,调整行为,最后成功的做成事。研究可以让人成功做事。

现在我们再进一步要进行修养。这就要说到第三类老师。他是研究者,问题的解决者,同时又被问题解决改变。什么意思?就是在问题解决过程当中,他自身有了改变。那这样的过程是“问题、计划、行动、结果、做成事。”好,下边是在干什么呢?下边是在研究,解决成功做事的问题。在做事的过程当中,他要经验,他要反思,在经验和反思的过程当中,他去改变他原有的认识基础、行事模式、行为方式,在这个过程当中,它产生了新的知识,并且获得了新的做事方式,最终实现了人的改变。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第一个问题——研修。

第二个问题,研修为什么会附于表面?,那是因为缺乏思想的行动。那么思想的用法是什么?我不知道当我打开这一张幻灯片的时候,多少老师开始低下头去做笔记呢?

我现在请问做笔记的老师,我问你这个手记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可能老师们说,正在写幻灯片上的东西。那么幻灯片上的东西是什么?可以说,是我思考所得到的一些认识、观点和意见,这是名词性的思想。那你抄下我的笔记就会改变吗?肯定不会。我们必须自己动脑子琢磨琢磨,才会让我

改变。而当你想的过程的时候,这个思想就有了另外一层用法——用作动词。可以说,人的改变是让思想成为行动。

评课和议课有什么区别呢?很大程度上讲就是评定课的方法就是提供名词性的思想。比如说,你的课我觉得上的很成功,我把我对课的想法给你,这是提供名词性的思想。而议课是用问号提出来,让你自己开动脑筋想一想,这叫促进思想。请大家注意,从传统的评课到议课,有从提供思想到促进思想的改变。

那教师为什么需要思想的行动?那就是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是荒谬的,这个告诉我们教师需要根据情况做出选择、做出判断,这是需要思想的行动。 第三个问题,人因思而变。请大家看看我杯子里面装的什么?有些老师说,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我回答吗?你试着回答杯子里面装的水。我问什么水?茶水。这个茶水是什么种类的茶?有的老师就说,绿茶。绿茶当中哪一种呢?竹叶青。好,有些老师就知道是竹叶青茶水了。那我再问你,你知道竹叶青和铁观音有什么区别呢?哪个地方的竹叶青更好啊?怎么泡制竹叶青更科学?我相信很多老师摇头,哎哟,我不知道我又不是研究茶叶的。过去我就拿着这杯水和老师们讨论,就算是老师你也要学习,你和学生的水平是什么样的差异呢?就是学生知道这个水是茶水,你的水平知道是竹叶青茶水而已,其实还有很多东西你不明白。

有一次,有一帮朋友请我吃饭。俗话说“吃人嘴软”,就想我怎么回报,第一个想法就是把他们请回来。后来一看,他们那么多人请我一个,现在我请他们那么多人,这个不划算。不如就这样,你请我吃饭,我给你讲道理,然后我又拿出这杯水来问他们,这是什么呀?“水、茶水、绿茶、竹叶青”。然后我就跟他们说,知识只是某一个知识共同体,在某一个时间段里对某一个问题相互妥协,达成的共识而已。因此,我们可以对知识保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而不要成为知识的奴隶。

我讲完这句话以后,就觉得我今天吃饭可以吃得心安理得,然后就拿筷子去准备夹菜。这时候,请客的人说了一句:“陈教授我终于明白了专家是怎么成了专家的。”这是在拍我的马屁。我这个人比较贪心,你不能虚虚的拍呀,拍的不踏实我就不舒服。我就引导他拍踏实一些,我说你想到了什么?你快给我说说。

他说:“你看啊,一般的人看见这杯水,就想茶水嘛!专家就不同,他就去琢磨,去思考,去发现,然后他就知道了是竹叶青。当其他人都只知道是茶水,这个人知道是竹叶青,他就有一种资格,他就可以说,来来我教你,我给你说,茶分很多种,这是绿茶当中的竹叶青。下边的人就瞪大了惊异和敬佩的眼睛,哟,厉害厉害真厉害,他都知道是竹叶青了,专家真是专家。”专家是不是这么形成的,我以为就是这样。现在请各位老师讲一讲,你为什么成长和进步?然后再想一想,自己今后的成长道路怎么去实现呢?

上了一节课,我今天上课感觉不舒服啊?为什么呢?什么地方教的不好啊?我该怎么改一改?我今天上课,今天上课很不错,上的很舒服,为什么呢?哪个地方我有改变?为什么今天舒服?哪些东西可以坚持?上完了这节课,这样教了,还有没有可能有新的办法?多想一想,人因思而变。 那么这就是培养思想的习惯。另外,我们要学会在思想中改进生活。就是说不仅要改善工作,而且要改进生活。我举一个例子,2008年的时候我有一位朋友,给我打电话说:“陈教授,教育部把班主任培训的项目交给我们了。我们设计了一个方案,想请您做专家在北京开个会。”我发现时间是比较紧,我就给他打电话说:“对不起,我最近很忙,以后再找机会合作。”

然后,我把电话放下,想了一阵,突然意识到,这个电话回的有问题。我又把电话抄起来,对他说某总啊,对不起哦,刚才给您打电话,回错了。其实我最近不忙,只是事情比较多。那么这个地方为什么不说自己忙呢?我们一起看看这个“忙”是怎么写的。

左边是这个“心”。右边是这个“亡”,亡是什么意思啊?亡是死亡,是丢掉了。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心死了,心丢了,缺心眼儿了,不动脑子了,这样的人就开始忙了。是不是这么回事?

当然我讲到这儿,可能有些老师说,你大学老师课少当然不忙了!我们有多忙你不知道。那我就讲一个例子,来反映我们的生活。

鲍勃和彼得是大学同班同学, 毕业以后分到了同一家公司、一年中,鲍勃的职务不断得到提升,工资越拿越高。而彼得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干了一年,职务没变化,工资也没变化。一年以后彼得实在忍不住了,然后就把辞职报告交给总经理说,你们这个公司啊,用人只用那些溜须拍马的人,那些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为公司做贡献的人,你们根本看不见,这样的公司也没什么前途,我要走了。总经理知道彼得是好人,但是他身上有些毛病,他自己没发现。她还比较自负,还不服气,于是总经理想了个办法说,“彼得先生,对不起啊,我们过去可能确实也没发现你。你也别忙着辞职,我想请你帮我去做一件事情。你给我在市场上去看一看,有没有卖土豆的?”彼得一想,总经理要考验自己,立即跑到市场上去,回来说,“总经理,有,有一个农民卖土豆。”等着总经理表扬,没想到总经理门内说一句“哦,有啊,那么他多少钱一斤呢?价钱怎么样?”彼得又“啪、啪”跑回来,回答多少钱一斤。总经理再问:“那他有多少土豆可以出售啊?”彼得又要跑,总经理说:“回来,请喝茶。我们看鲍勃是怎么做的。”他对鲍勃说,你到市场上去看一看有没有卖土豆的。一会儿鲍勃回来了,给总经理这样汇报,总经理,市场上有一个农民卖土豆,这个土豆是他自己种的还比较新鲜,他的价格是多少钱一斤,我怕他一个人卖,就把价喊的很高,我向周围打听了一下,他们周围的人说,这个价格是比较公道的,没有乱喊价。他有二十袋土豆,每袋有二十公斤,不仅卖土豆还在卖西红柿。总经理我就有个想法,你是不是最近要买土豆,我已经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彼得脸越来越红。他知道了

和鲍勃的距离在什么地方,他把辞职报告收回来,回去反省自己该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

各位老师,现在我问你,你忙吗?如果你忙的话,我觉得你该想一想,是不是有点儿缺心眼儿了,不动脑子了?比如说,我们不知道放弃什么,什么东西都想占着,这就让我们累起来,让我们忙起来。另外,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是否找到了最恰当的时机,找到了最该做的事情。比如说,你在最合适的时间,做了最应该做的事。在做事之前,你是否认真想过,我怎么去把它做的更有成效。所以说,人因思而变。

现在我们很多教研活动,那些老师进教室里边听课不动脑子,讨论课也不动脑子,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这是教学效果不好的一个原因。

那么我们要怎么思考?这里有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我相信在座的老师,一看见这个公式,马上撇嘴巴。觉得自己听过很多次了。我现在可以不谦虚的说,关于这个公式,目前我的解读还是有特点的。要理解这个公式,首先就要理解这两个概念——“经验”和“反思”。什么叫经验?怎么去获得经验?我认为经验有两种用法:第一用作名词的时候,经验是一个人去亲身经历一件事情以后所获得的做好这件事情的知识和技能。在座的有班主任,你说班主任经验是什么,实际上就是你担任过几年班主任,有了管理班级组织学生这样的知识和技能。这就是你获得了经验。但是我们这儿要讨论的是第二个用法,用作动词经验是什么?杜威对经验的解读很有意思。他这样说,比如说这是蜡烛,是火,一个小孩儿把手伸进火里,手被烫伤,以后他不再把手伸进火里了,所以小孩获得了

经验。现在我们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的结构,第一小孩儿用手伸进火里,这是行动。手被火烫伤是行动导致的结果。现在请各位老师判断一下,小孩儿获得经验没有?我告诉大家,没有。

这就是第一条,经验是什么?经验不是有了行动和结果就获得的。经验需要在行动和行动结果之间建立起联系,这个联系才是经验。就需要你动脑子,去发现其中的关系,认识其中的联系。所以仅有行动和行动结果,是不会获得经验的。这就能够解释,虽然有些老师,上了课,有行动,也有结果,比如说学生学得好不好,,但是你上课本身,并不一定带给你经验。那么他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做事不能够获得经验,做完事动脑子才能获得经验。

杜威还说第二条,经验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什么是过去?什么是现在?什么是未来呢?就是我把手伸进火里,手被火烫伤,这是已经发生的过去的。我现在要想一想,用手伸进火里会导致什么结果?为了避免手被火烫伤我该怎么办?那么我思考的时候就是现在。

当我意识到用手伸进火里会被烫伤,我得到这个经验以后,可以用来指导未来的行动,以后不再把手伸进火里。那么对老师获得经验的启示是什么?就是,我刚才上了一节课,有行动,有结果,现在这个事情已经发生了,要下课了,我要想一想,课堂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我该怎么追求成功,我该怎么避免失败?我把这些想一想,想明白以后一定要用他指导未来的行动。如果你把想出来的东西,仅仅是放在那儿,不去影响未来的行动,这个经验没作用。

杜威说的第三条是什么?经验是既主动又被动的事。杜威非常强调人的探究的主动性。我为了知道,手伸进火里会导致什么结果,于是我采取一个主动的行动——把手伸进火里。这就导致一个结果——手被火烫伤,你没办法改变,这是被动的,杜威是这样说主动和被动的。我不太赞成杜威的观点。我认为人的行动未必都是主动的。比如说,你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第一次。有没有一个主动的想法,想要体会一下,从自行车上摔和从平地摔的感觉有什么不同,然后爬上去主动摔一跤?应该说没有。那我问你,摔这一跤有没有可能帮助你获得经验?这是有的。所以行动未必都是主动的。

我们中国有个成语“吃一堑长一智”,虽然吃亏上当未必是我们的主动追求和选择,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智慧。这就是向错误学习。那主动是什么呢?我认为主动的就是,有了行动和行动结果以后,你现在是不是有一种主动地意识,去发现其中的联系,认识其中的关系,把这件事情变成你的财富。

那么各位老师,能不能给我们也活动一下?我提两个问题,你们来参与一下。组织者你们可以看一看,哪些老师参与了。小学里边我们经常观察课,老师会说,同学们你们仔细听他的意见,如果同意请拿出这个手势,打勾,不同意他的意见就打叉。

现在我当小学老师,你们试着当小学生。现在我说两句话,请你们好好判断一下。

第一句,“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说才参加工作的老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老师们,请你拿出手势来。

第二句,“实践当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工作五六年的老师,比有些工作二十年的老师更会教书。”同意不同意你也可以拿出手势来。

好,我相信下边很多老师参与了,谢谢你们!那么什么叫对话,对话就是我问了你,你可以问我,陈老师你的手势呢。我告诉大家,我两个手势都是这样的,为什么?

我们分析一下,经验是什么?经验是行动和行动结果之间的关系描述。那些才参加工作的老师,为什么我们不说他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巧妇她缺必要的行动,缺必要的行动结果,也就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为什么有些工作五六年的老师,比有些工作二十年的老师更会教书?那是因为那些工作二十年的老师,虽然有行动和行动结果,仓库里边堆满了油盐酱醋茶米面。但是他缺一个主动,就是缺认识其中联系、发现其中关系、搭建其桥梁这样的工作。而那些善于总结经验的老师。教完一节课后,会反思自己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该怎么办。可以说教师成长的全部秘密,就在于你是否主动的获得经验,是否去回望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然后找到今后面对同样问题的一些做法,这就是经验。

各位老师,非常有意思,现在小孩儿把手伸进火里,手被火烫伤,于是小孩就有了这样的看法,用手接触明亮的东西,手会被烫伤。请问这是不是经验?

如果是经验,可以拿这个手势,如果不是,可以拿这个手势。老师们举出了不同的手势,那么是不是经验怎么判断呢?我们说经验是行动和行动结果之间的关系描述。用手接触明亮的东西是不是行动?会被明亮的东西烫伤,这是不是个结果?这个关系描述就是经验。但是我很能理解很多老师举这个手势。这明明是错误的嘛。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要反思了吗? 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可能是狭隘的、错误的、、肤浅的经验。那反思的方法是什么?比如说一个小孩儿,手一接触明亮的东西会被烫伤,这就成了他的生活经验。然后他就在生活当中去看,看到了《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的歌手在舞台上边唱歌,下边的歌迷挥舞着荧光棒,嗷嗷嗷的乱叫。大家想一想,他们大喊是不是被烫伤了?不是,是他们兴奋。这件事情让他想,明亮的东西未必会烫伤人啊!

这是一杯开水,我不知道它传热比较快,就把手拿过去,它不明亮,却烫伤了我,让他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这时如果有一个声音提醒我,烫伤手的不是明亮,是火的高温。我们再慢慢一比较,经验有了变化:过去是用手接触明亮的东西会被烫伤,现在变成了用手接触高温的东西被烫伤,这样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

什么是反思?我认为,反思是对经验的过程、经验的依据、经验的结论保持持续的批判性的审视,目的是为了获得相对正确的经验。那么我们可以分析,经验和反思有什么不同?经验的对象是行动和行动结果,经验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行动和行动结果之间的关系。而反思的对象是经验,反思的

目的是对经验进行改造以获得正确的经验,让经验成为科学的认识,让它接近真理一些。那么,人怎么去进行反思?反思需要哪些条件? 我们回到一个古老的童话当中、青蛙坐在井里,一只小鸟飞过来,落在井沿上。青蛙问小鸟“你从哪儿来呀?”

小鸟回答说“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用得着飞那么远吗?” 小鸟说:“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说:“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小鸟也笑了,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现在问第一个问题,请各位老师开动脑筋想一想,人因思而变。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是不是青蛙的经验?是。那青蛙怎么才可能改造自己的经验?跳出来。那青蛙为什么会想到跳出来呢?假如一只青蛙坐在井里一抬头看到天,发现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第二只青蛙跑过来说,棒,棒,棒,你真棒,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第三、四只青蛙抬头一看,也承认天就井口那么大。

好,现在想一想,如果在讨论课的时候,其他同伴都说,“棒,棒,棒,你真棒,我要向你学习,你的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他们都这样说,有没有可能帮助你改造经验?没有可能。帮助青蛙反思经验,需要小鸟。那

么小鸟在这儿,意味着什么呀?小鸟是什么角色?小鸟是不同于青蛙经验的新的信息提供者。当大家意识到,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很审慎的说了一句,“天大的很呢。”

这个时候就可能让它产生对原有经验的批判性审视。

现在各位老师你想想,你需不需要小鸟?那什么人是小鸟?小鸟在哪儿?第一,书本是小鸟。书给你说,你该这样教更好一些。第二,身边凡是批评你的人,都是小鸟。批评你的人。你千万不要心生抵触。告诉自己,我的青春小鸟飞过来。

我们再回到上面,这只小鸟飞过来了,这只青蛙怎么说的呀?小鸟说:“天大的很呢,一百多里!”这时青蛙怎么说?“别说大话了,我天天坐在井里,我是不会错的。”

你天天坐在井里你就不会错吗?我们和很多老师讨论课: “某老师,我想请问你为什么这样上课啊?”

“我天天都这样上,大家都这样上”你的固执己见能够反思你自己的经验吗?当有了小鸟以后,我们还要需要什么?对自身经验保持批判性的审视。2006年11月,我曾经在贵州湄潭县新兰香观察二年级的田华老师上《坐井观天》。把我听出了满头大汗。我问我自己:“你是青蛙吗?如果你是青蛙,你的井在哪儿?如果你跳出井口以后,你的命运又是怎么样?”后来我发现,这些寓言,我们都没读透。由此,我想说一个已经说

过的观点,就是我们对教学内容要保持敬畏。我们要知道,很多东西,我们没有读完。这就是我们由一个课堂,一个学校里边的校本教研的有效性,然后来思考怎么改进。第一,研修统一。第二、人因思而变。学校里边的教研活动、校本、观课议课的效益体现在什么地方?不是体现在今天拿出了多少结论,而是体现在观课议课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在开动脑筋想。包括我做培训,给大家讲课,我是干什么的?我的任务不是来提供思想的,而是促进大家思想。所以,你看我在交流过程当中,不断地唤起你们参与的积极性,让你们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所思考,还是一句“人因思而变”。我非常期望各位老师在开动脑子的过程中,有更大的改变。好,今天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

话题四:听评课中的学科问题校本解决策略

——以改变假设为核心

在这一讲里,我们将会就观课议课、听评课中的学科问题,探讨如何用校本方式解决。我认为,要更好的解决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改变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也就是以改变假设为核心。

我先讲一个课例。我曾经到一个学校去观察有的老师上数学课,内容是“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课,复习的方式是先在黑板上写了四个题。比如说这是那四个题。

每一个大组找一个同学上来做题,然后这四位同学做题的时候,下边的同学开始还看的比较认真,而“四则混合运算”所花的时间比较长。几十秒过后,下边的同学就没耐心了,有些人就开始说话,有些人开始做其他的事情。老师一看纪律有点乱了,他就想提示:“同学们,你们每一组都有一个代表在上边做题,你们该怎么办呢?”下边的同学一听,于是有一个同学就说:“老师我们要为他们加油。”老师不假思索,觉得有道理,就说“好啊,怎么为他们加油?”结果四个大组的同学,叫着各自组代表同学的名字,某某某加油!某某某加油!声音此起彼伏。根据我们的经验,在体育场上的加油,可能激发运动员的潜能。而在智力活动当中,在一片加油声当中,只可能让参与人紧张压抑,思维出错。结果有三个同学都做错了。老师让做了题的同学下去,然后每一组又找一个同学,上来看一看各自组的代表同学做的问题,结果有两个同学都没有发现比较简单的错误。老师就着急了,就批评这两个同学,“你们刚才在干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没发现!”两个同学低下了头。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办?这里有一个分析框架。我们可以把学生没有发现该发现的错误,看成一种学习效果。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效果?我们来分析一下,他本来该去发现错误的时候,他在干什么呀?他在喊加油!我们可以把这看成学习行为。现在有一个问题。学生的学习行为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实际上是由老师的引导出现的。老师不恰当的鼓励导致了学生的加油。本来老师的意思是说,你们每个组都有一个代表在上边做题,你们应该好好观察。而当学生说出为本组同学加油的时候,老师没有去分辨,没有去引导,而是顺水推舟。所

以学的行为是老师教的行为引起的。我下来和这个老师交流讨论,我说我们中国的很多小孩子太老实了,如果这个学生不老实,你批评他,问他刚才在干什么,学生说他在听老师的话喊加油。老师该怎么办?

在观课议课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行为的研究和考察,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行为的改变和纠正上。因为很多问题,如果自己没想清楚就只去纠正行为,是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的。下来议课,我去问他,“你为什么这样设计?你心中是怎么想的?”也就是要追问,他背后的教学设计和教育假设。这个老师说:“陈教授,我也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不过我觉得我没做错啊!第一、学习效果需要学习活动保证,我这是在安排学习活动啊!第二、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要在活动当中进行教学,我这是在安排活动啊!第三、纪律乱了我总该管吧!”所以这就是他头脑当中的理解。如果简单的说他这样教不好,他没办法改变自己。现在他把他心中的假设说出来了,那接下来我们需要讨论什么样的活动性质能够带来学习效率。我就给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教学效率等于同学们比较,围绕教学内容的比较紧张的智力活动时间,比上教学所用时间。我说你是数学课,数学课是需要智力活动,才能保障效率的,“某某某加油!”这是体力劳动,体力劳动不可能保证智力活动。

这个老师就说,“我黑板上有四个同学在进行智力活动啊!” 我说:“现在你要提高效率的方式是什么?不是让四个同学从事智力活动,而是让更多的同学有智力活动的时间。”这就是我们讨论假设,改变假设。这个老师就说:“陈教授那你说说,我这个内容到底怎么处理好?”

我说:“你现在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就是让更多的同学去从事比较紧张的智力活动。”这个老师觉得有道理。说下一次教的时候,不是让他们看,而是让他们自己也做一遍,这样可能教学效果就出来了。在这个议课过程当中,实际上我们就可以建立出这样一幅联系图来。

我们看一看它和我们平常的评课有什么区别?我们回忆一下。比如说一个老师上了课,我们怎么和他交流。

“我觉得你这个地方教的不好。”这是否定他、批评他的行为。 “我觉得你这个地方教的好”这是肯定他的行为。 “我建议你这样教”,这是建议改变他的行为。

过去我们讨论课的时候,仅仅在就行为本身讨论行为,没有把行为与学习效果以及教育假设建立起联系来,没有去发现他们的关系。上一讲里,我们讲教师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光有行动,光有行动效果,不能获得经验,我们还需要认识其中的关系,发现其中的联系。

那观课、议课要改变老师们对教学的理解和教学经验,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去建立联系。建立什么样的联系?我们可以把教的行为,看成一根扁担。我们要在扁担两边系上绳子,挂上筐。在教的行为一边系的绳子是学的行为,把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建立起联系来,把学的行为和学习效果建立起联系来,这就是以学论教。

我们在议课过程中,不仅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行为的纠正和讨论上,而且还要问一问他为什么这样教,他设计的时候是怎么考虑的?

这样我们就可能去改变他的假设,改进教学设计,调整教学行为,然后让学生产生新的学习,获得新的学习效果。这就相当于一根扁担,两边系上绳子,挂上筐以后,我担起来的是扁担,但是附带的转变了观念,提升了学习效果。这就是我们在观课议课过程当中要建立一种联系。那么建立这种联系,实际上我们获得的一个教学过程是什么?

首先,我们看一看老师做课的过程是什么?我们一般情况下,首先是基于教育假设进行教学设计。那什么是教育假设呢?我以为就是一个人根据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对未来教学作出的一个选择和判断。那么形成的理解和判断实际上也是一个教育假设。比如说语文教学现在强调以读带悟,但很多老师没有针对这个问题认真去琢磨过,没有进行分辨过。我个人认为,要去体悟文章,至少应该有两种悟:第一种是悟情感。比如说诗歌散文,情感很充沛的。第二悟是悟道理,悟故事。比如说像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等等。假如我们篇悟感情和悟道理的文章,到底怎么引导学生读?我以为悟感情的文章可能大声读,朗读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而悟道理的文章,就需要默读,需要思考。这就是我头脑当中的一个假设。备课时我拿到一篇文章就会判断,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从教学目的目标看,悟道理更好,还是悟情感更好?如果我确定了,是以悟道理更好,那么我会安排学生默读,这就是教学设计。然后我把教学设计带进教室,可能怎么教呢?我会提示,同学们翻开书,翻到第五到第八自然段——这是对什么内

容下功夫,请大家默读——这是学习方法的指导,边读边思考——这是学习要求,思考什么什么,把它说出来,也可以把想法批注在书的旁边——这是学习的建议。然后把想法在全班交流——这是学习的检查方式。你看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就会提出一个对什么任务下功夫,以及对学习方法、学习要求、学习过程中怎么记录、检查方式的建议。说到这儿,我附带一个插曲,说一说多媒体的作用。我曾经观察一个老师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他在给同学说学习要求的时候,也像我刚才这样,大概花了一分多钟时间。后来他安排学生读第一部分,结果同学读的第二部分。后来,我给这个老师建议,多媒体最好不要出示答案,以免封闭了学生教学当中的一些效果。多媒体应该干什么?要发挥好组织教学活动的作用,比如说我刚才说了那么多东西,最好的方式是就是出现在多媒体上。学生在读书时万一没听清楚,他还可以看一看黑板,想想自己该思考什么问题,该对什么下功夫,该用多少时间,等一会儿该怎么检查,等等。

当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或者多媒体出示这样的要求时,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什么呢?就是对第五到第八自然段采用默读的方式,同时思考了一些问题,然后做出了批注,之后他就能够交流,这就产生了一个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我们说从教育假设开始,经过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最后获得学习效果。这样我们就有一个反向的思维。反过来以学论教。举个例子。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先要求学生读,然后再要求学生回答,我们发现学生站起来就不能回答。这是学习效果。为什么这些问题找不到答案呢?有些老师说,学生可能是没读书,但是刚才是读过的呀!那为什么还

找不到呢?那是因为读的方式问题。他采用的是朗读的方式,学生没有时间来思考。那么这个地方调整行为,最好安排学生默读。那现在有个问题,为了让学生在默读过程当中,有针对性,有实效性,教师到底该怎么教? 那么既然这样读更好,那你开始为什么没有想到?这就是理清这个老师原有的教育假设。也许这个老师认为,默读就是要大声读。那我们就可以改变他的假设,读有默读和朗读两种方式,不同的读法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对不同的文本,最好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就形成了老师新的教育假设。这就是观课议课反向思维,以学论教,发现联系。那么新的教学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如果这个老师对阅读教学有了新的理解,在安排学生读的时候,要根据文本的特点,根据目标任务,安排不同的方式。当拿到一篇课文时,他就会分析,这样的文本适合默读吗?这样的文本需要朗读吗?完成这个目标,最好安排默读吗?他把这些想明白,就会形成新的设计,然后走进教室,有了新的教,有了新的学,最后产生新的学习效果。观课、议课,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就在那幅观课、议课的扁担图,第二个机制就是课前上课,观课、议课,面向未来的重新教学设计。那么由此我们提到一个重要概念是什么?就是教育假设。 为什么我不把这个教育假设称为教师的个人实践性知识,而是称为假设呢?那是因为恩格斯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势就是假说。”我们对世界万物的理解,很多都只能说是假说。

乔治·奥尼尔说:“假设情况乃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我们自身及我们与世界关系的一种看法,使我们假定或认为真实的东西,也是我们凭借独一无二的直觉所能理解的事实。”

实际上人生活在假设的世界里边。比如说我今天愿意借钱给他,那是因为我有一个假设,我认定他是会还钱给我的。如果我认定他有些时候容易忘记,我可能就会采取写一个借条的方式。你对世界怎么假设,可能就会导致你对世界怎么行动。

那么教育假设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教育实践者对教育因果关系的理解、预设和推断。教育假设首先是一种准备,是一种关系理解,是为了追求更理想效果的判断和选择。实际上,在老师身上,教育假设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比如说关于教学内容的假设。这样教是可以的,但是我心中假设那样教可能更合理。这是关于教学内容的假设。比如说关于方法的假设,关于条件和环境的假设,关于学生的假设,以及关于上边各因素彼此关系的假设。我们每个老师都是生活在对教育的理解和假设当中。

假设具有选择性,比如说我曾经上过《晏子使楚》。这一节课可以说有很多选择,你可以选择相互尊重的主题,说楚王要尊重晏子,晏子也要尊重楚王。可以选择勇敢的主题,晏子多么勇敢呀!可以选择爱国的主题,比如说晏子很爱国。我根据对学生人生的认识和理解,我认为爱国、相互尊重、勇敢的主题的文本很多,我这一篇不教也没关系,而有些东西这一篇不教,其他的文本就不会教到了。比如说外交官在外交场合中的语言风格赏析,晏子初访楚国是一个外交官,他说话的方式和平常的说话方式是不

一样的。他要代表国家,要反映出机智。另外,国与国之间的交锋有时候是暗斗,不是明着争,那么这个地方赏析他的语言风格,也许就会为学生今后走上外交官的道路奠定一点儿基础。我这个时候就做出一种选择,把爱国、勇敢的主题放在次要位置,主要的位置是外交官语言的风格。这就是我们说假设的选择性。

另外,假设有面向未来的实践性,这是什么意思?我假设的目的是为了放到未来去实现。另外,假设需要验证,他可以让教师过上一种研究性的生活方式。那么,教育假设和教师生活有什么关联呢?我个人认为,随时对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假设提问,能够清晰地表达教育假设的老师,是对教育假设有过思考的老师、有过研究的、负责任的老师。比如说,有一个老师上完课,我们问他,他为什么这样上课啊?如果这个老师说,我们一直都这样上的。这样的老师是凭借经验进行教学的老师。如果他说教材上就这样建议。这是凭借书本进行教学的老师,不敢逾越书本一步。如果他这样回答,他曾经想过这篇文章,其实可以有很多种教法,这样上可能达到这样的结果,那样上可能达到那样的结果,他今天选择这样教,他想追求这样的效果。这样的老师是对教育认真思考过、琢磨过的老师,我认为这样的老师是负责任的老师。他备课很认真,而且学会了综合的全方位的多个角度去思考。然后充分去挖掘了教材蕴含的对学生可能发生的各种价值。这样的老师远比加班加点负责任的老师,更有成效。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

第二,如果一个老师,将基于某种假设的教育设计用于实践,能够证明假设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样的教师是对教育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具有较高教学实践水平的教师。什么意思?如果一个老师说“我今天设计这样教,是基于我对学生的理解,基于对教材的把握。我认为这样教效果会比较好。”他带着他的愿望进去,就能够实现自己的教育追求和目标,他是有水平的老师。他能把握对学生的充分理解,然后对教学有能力,有实现教学的能力。

第三,教学之前有假设,教学中和教学后,能够不断反思和调整假设,不断提升假设水平的老师是不断成长的、进步的老师。这样的老师生活是一种研究性的生活。怎么理解它呢?就是说我教之前就有一种把教室当成实验室的想法,把教学当成研究的过程。他教之前就想最近发现了一个什么东西,觉得这样教可能好,带着改进的设想进教室,他又注意观察教的效果,是否产生了。之后他能够及时回过头来想,今天的教学效果怎么样?如果有效果哪些东西能坚持?如果没有效果,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一天都在思考着创新,然后验证和修正着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假设。这样的老师是研究性的教师,是不断成长的老师。

那么我就有一个设想,我觉得可以用教育假设作为教师工作评估的重要依据。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用分数、用学生是否成才评价教师,是存在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曾经有一位小学老师,让小学生用“发明”和“发现”造句。这个小孩造句很有意思,他是怎么造的呢?

“我爸爸发现了我妈妈,我爸爸和我妈妈发明了我。”

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多启示,你不能够把学生成才这个天赋据为己有。这个造句就告诉了你,他是他爸爸妈妈的作品,而不是学校的产品。 第二,我们也不能够把学生不成才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学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从理论上这个小孩子就告诉他,这样的话是没有道理的。 那现在有一个问题,当我们不能唯一用成绩来考量教师的时候,我们用什么方式来考量教师?我以为就可以用教育假设。

第一,用是否做过假设的工作,来考量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性。一个有负责任的老师,一定在上课之前,对即将展开的教学思考过,对未来的教学有自己的目标和期望。校长们怎么考核教师呀?就问他,今天这个课你想过几种教法?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教法?为这样的教法你做了什么准备?等等。

第二,用假设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实际效果来考量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也就是他想这样教,会有这样的效果,他带进去就能实现效果。这样的老师是有能力和水平的。

第三,可以用是否有过假设,是否在实践当中去验证假设,是否由此改善了生活质量,来考量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说他是不是有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态度和实践反思的态度决定了教师是否可能专业成长。这就是我自己一个乐观的一种期望。

那么观课、议课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呢?

第一,就是要去发展、改善和验证教师的教育假设。实际上观课议课可以先有一个假设然后走进教室,去验证这个假设。

第二,在观课、议课中可能发现新的假设,修正原有的假设。比如说我曾经在湛江观察一节课,一年级的老师上《画家乡》,一共有七个自然段。老师原先设计是让同学们把七个自然段朗诵完,这可以让一年级学生修正原来的对字的读音,说巩固识字成果。但是在观察课的时候,他们发现学生读到第五个自然段之后,已经非常疲惫了,都有气无力的。于是在议课的过程当中,老师们就修正了原有假设。

第三,提出教育假设是希望引导教师去过一种研究性的幸福生活。就是你生活在假设当中,不要把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凝固化,认为一定会是这样。对任何东西,你都先想一想,然后带进教室,然后再去观察再去验证。 最后,我们要提醒的是,教育假设的核心和根基在于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就是说所有的教育假设都是基于一个老师对一些教育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比如说,什么叫学生,是在学校里边在成人和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当你头脑当中有了这样的假设以后,你在理解教学内容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框架。他和生存本领有什么关联,和生活意义有什么关联。比如说,我们在管理行为过程当中,怎么看待学生的毛病和缺点,如果你认为人应该是完美的,那你可能不原谅他的缺点。西方有一个主流的人性观点是“人性恶”。如果

你认定人性本来是有缺陷的,那么你就会原谅所有人的错误。因为人本来就有缺陷,每个人都有缺陷,所以,他有缺陷你不必那么大惊小怪,都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去形成自己的教育假设,只有对一些教育根本问题进行追问,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根据,对教育的理解才会变得更加理性,更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好,我们这一讲,实际上讨论的是什么?就是怎么样通过建立联系,去发现和改进我们学科当中出现的问题。 好,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