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吉趣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产品内分工理论简介

产品内分工理论简介

来源:吉趣旅游网


产品内分工理论简介

[摘要]本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产品内分工理论概述,阐明产品内分工的概念和假设前提。第二部分对产品内分工产生的基础、原因进行分析。第三、四部分产品内分工在就业、工资、投资、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产品内分工;垂直专业化;全球价值链;外包;生产分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司全球化经营及其引发的产品内国际分工已经引来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不同的学者对这一分工形式除产品内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外还使用了不同的概念,如垂直专门化(verti calspecialization)、价值链切片(slicing up the value chain)、国际生产分割(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of production)、国际生产分散化(international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全球生产分享(global production sharing)、外包(outsourcing)等,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或区段,在空间上分散化地展开到不同国家和经济体进行。这种分工使国际贸易的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从OECD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投入产出表可估计出这种垂直专业化(导致的国际贸易)占世界出口30%,而其在过去25年中增长了25%。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产品内分工理论概述

产品内分工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国际化过程或展开结构,其核心内涵是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成跨区或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因而有越来越多国家参与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或区段的生产或供应活动。

产品内分工从分工形态看,是在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之后产生的,而从理论基础上看,产业间分工是建立在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基础之上,产业内贸易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基础之上,而产品内分工则是这两种理论在产品不同工序分工层次上的结合和延伸。产品内分工的理论研究放松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三个暗含的假设。原有的国际贸易理认的假设前提为:①产品生产过程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过程;②生产各环节或不同工序的要素投入比是一致的,因而产品各环节具有相同的要素密集度;③要素是均质和可替代的。而在产品内分工理论中,以上三个假设被扩展为:①产品生产过程并非是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过程;②生产各环节或不同工序的要素投入比并非一致,因而产品各环节具有不同的要素密集度;③要素并非是均质和可替代的,一些特殊环节的生产要素几乎不存在转移的可能。

2 产品内分工的基础、原因

目前关于产品内分工的基础、动因的研究框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标准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的研究,关注中间产品市场;另一类是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关注交易成本、不完全契约等问题。在第一类框架中,用来解释产业间贸易的传统贸易理论(比较优势论)及用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新贸易理论均被引入来解释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发生。而在后一类框架下’产业组织与契约理论的相关概念则被引入贸易模型,形成了新的研究思路。产品内分工与行业间、行业内分工的关系如图1所示。

2.1 基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框架

这类学者认为,传统的比较优势论可以对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发生做出解释,认为产品内分工与贸易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只不过这种优势的比较已经由原来的最终产品间的比较深入到产品内部的工序层面。这类学者的代表人物有Sven W.Arndt、Alan V.Deardorff.Ronald W.Jones&HenrykKierzkowsk圾卢锋。

下面以模型为例对产品内分工产生的基础、原因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假设一个2×2×2模型,即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甲国和乙国)、两种产品(产品X和产品Y)和两种生产要素(K和L)。图1中OX和OY别为X和Y产品的生产扩张线。OX的斜率大于OY表示X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高于Y产品,因此X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为劳动密集型产品。AC和BD分别表示甲国和乙国的两条价值相同的等成本线。AC线的斜率大于BD线,表明甲国资本对劳动的相对价格较低,说明相对于乙国来说,甲国属于资本丰裕的国家,乙国则为劳动丰裕的国家。根据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劳动(或资本)密集型产品应在劳动(或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进行,即甲国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X,乙国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Y。而图中的射线OS表示某个给定的劳动和资本搭配比例,它通过两国等值等

成本线的交点,因而具有国际分工临界点的经济含义,即生产扩张线大于OS斜率的产品,应当由资本丰裕的甲国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而生产扩张线小于OS斜率的产品,应当由劳动丰裕的乙国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出口。

这一分工与贸易模式同样适用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如图2所示,假设商品X包含X1和X2两道工序,两道工序的要素投入比例分别由OX1和oX2表示,且由于技术进步、贸易壁垒或交易成本的下降,这两段工序是可以分离的。由于生产扩张线oX2的斜率大于OX1,因此相对来说,X1为劳动密集型工序,X2为资本密集型工序,而X产品的总要素密集度为X1、X2两工序要素密集度的加权平均,X生产扩张线上单位价值产品的实际生产点,可以利用对五、X2两工序矢量加总的原理来确定,即图3(a)中,一单位X的生产需要投入的两工序产品的数量分别为X10和X20。在两工序可分离的情况下,最终产品X的生产可考虑进行的生产与分工。这一情况表示在图3(b)中,即为X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OX线斜率大于Os),其两工序X1、X2分别为劳动密集型工序和资本密集型工序(OX1线斜率小于QX2),而这两工序的生产扩张线分别位于OS线的两侧,这就意味着劳动密集型工序X。应在劳动丰裕的乙国完成,资本密集型工序X:应在资本丰裕的甲国完成,这符合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可见,产品内分工可以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只不过这种解释已经从产品层面深入到工序层面。

2.2 基于新贸易理论分析框架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产品内分工可从新贸易理论中得到解释。

这种理论认为产品内分工可通过规模经济进行解释。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