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论精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
王金祥
摘 要 综合国力是代表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全部实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经济上的实力,政治上的成熟,还取决其精神力。精神力的强弱决定了综合国力的水平,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力的巨大作用主要表现为:信仰导向作用;创造力作用;凝聚力作用和智力牵动作用。精神力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关键词 综合国力 精神力 精神力作用
作 者 王金祥 辽宁大学外国留学生院 副研究员 邮编 110036
我国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理论的正确指引下,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成功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全世界所瞩目。面对新世纪的来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形势,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以江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密切注视当今世界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对于当代知识经济的兴起,及其与传统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区别特别予以关注。把当代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实质归结为“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这是一个精辟的概括,它表明我们党对综合国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所谓综合国力,是代表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全部实力及其在国际社会中有影响的合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尺度。综合国力是所有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又是世界强国据以确立其国际地位、发挥其国际影响和作用的表现方式。综合国力概括说是由物质力、精神力两大要素组成,精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国际关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深对综合国力的认识和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更好地完成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各项任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早在抗战时期,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事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
・29・
比。军事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这是从中日双方的军事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精神力以及国际援助等多方面综合研究当时我国国家战略的典范。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
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和以江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加明确地提出了综合国力的问题。同志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国
力,要综合地看,全面地看。”江同志指出:“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充分考虑世界科
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
党的十五大又更加明确地提出有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在我们党的文件中是第一次提出。这一全新的论断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我们党总结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尤其是在深入分析冷战以后国际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理论概括。
精神力是相对物质力而言,属综合国力范畴。精神力包含知识创造力、政治力、文教力、外交力等诸要素。其内涵极为丰富,它集中反映在人的身上,既表现为人的精神状态、价值目标,反映人在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思维的创造性和实践性。精神力是人的理想、信念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深化产生的精神力量,是思想观念、文化、科学和一切智力的总和,是精神的转化与升华,是对精神的创造力的表征。只有物质力与精神力相互作用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发挥综合国力的整体功能。
精神力又称文化力,集中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国民素质、国家战略、贯彻战略的意志和能力等。包括以科技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智力因素;以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包括理想、道德)为主体的精神力量;以信息技术智能化、国际化、现代化为载体的文化网络;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融入市场经济与现代化进程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它是以人为主体蕴涵,并通过人们的活动整合所显现出来的综合力,其核心是人的素质和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与社会生活领域中表现出的创造力。
一个国家精神力的强弱决定了综合国力的水平。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是以一定生产力为基础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体。具体地说,每一个社会都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大的方面,经济与政治、文化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正确认识精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将有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
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承认社会意识的相对性和巨大反作用。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属于先进社会意识的精神一旦武装了群众,就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神可以变成物质。”
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十分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了,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取决于精神力的巨大作用。
(1)信仰导向作用
科学理论对整个精神领域和人的精神面貌发挥着深刻的影响,起着导航引向的关键作用。
《选集》第2卷,第469页。《人民日报》1990年2月26日。江:《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人民日报》1997年8月26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9页。《著作选读》下册,第840页。
・30・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特别是理论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理论是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如江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讲的:“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只有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坚信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只有用理论武装全体、干部和人民,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人民。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2)创造力作用
在我国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同时,世界科技正突飞猛进,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正在形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效率。其主要特点:一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来势迅猛,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二是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国际间科技、经济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产业技术升级加快,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科技、经济越来越趋于全球化;三是科技创造了新的技术经济体系,产生了新的生产管理和组织形式,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四是各国更加重视科技人才,教育基础作用愈益突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
新。江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国家,将是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
(3)凝聚力作用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经济上的实力,政治上的成熟,还取决其精神上的凝聚力。一个民族的振兴与发展,离不开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她是凝聚国内外华人的强大力量。在当代中国,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具有最大的凝聚力,它是团结和凝聚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精神支柱,是引导我们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我们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综合国力剧烈竞争和我国在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的压力;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加紧推行他们的观、主权观、价值观等。在这种形势下,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坚持用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凝聚起12亿中国人民振兴中华的顽强意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智力牵动作用
精神力的智力内涵牵动现代化生产力的发展。实现跨世纪的奋斗目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科学技术和现代教育,既是精神力的重要因素,又是生产力的关键因素。高技术领域的一个突破,就可能带动一大批产业的发展。一项新技术的应用,就可能大幅度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精神力在
江:《群策群力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人民日报》1998年3月5日。
・31・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是因为它在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发展中有着影响全局、影响现在与未来的巨大作用。它不仅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如果把经济和生产力比作高速运行的列车,那么精神力就是列车头、牵引机,牵引和带动列车前进。
在新中国成立的50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尤其是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我国已经形成可观的综合国力。正是具有了这个实力,因此在抵御亚洲金融风险中,中国才敢于向世界作出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并向有关国家提供援助。1998年夏季在战胜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的大洪水中,由于我们具备经长期努力建设和发展积累起来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技术,由于抗洪军民发扬团结一致顽强拚搏精神,才取得抗洪抢险的伟大胜利。这次抗洪胜利充分显示我国的国力基础,体现了物质力、精神力相互作用和有效结合所产生的巨大效应,展示了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状态和风貌,由此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成为我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奔向新世纪的宝贵精神财富。
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次全国性抗洪抢险的伟大胜利,并不是偶然的,是我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制定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指引下所取得的成果。是坚持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只有在优越的下,才能使中华民族精神升华到一个崭新的境界,才能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抗洪抢险斗争中更加光彩夺目。
人与自然的生死搏斗是一场实力的较量。这个“实力”,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最佳的结合,这个“实力”,就是综合国力。只有经济实力,没有精神力量,或只有精神力量,没有经济实力,都不能形成强大的综合国力,就不能取得抗洪抢险的胜利。这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时集中同时增长同时发挥威力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激发相互转化的过程。江同志指出:“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
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
2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兴旺发达起来,我国的综合国力逐年增强,人民生活逐步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提高。亿万人民焕发出从未有过的精神活力和创造力,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经受一场又一场风险考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对经济建设和人民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不断地改变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意识,不断地改变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和地位。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政治、国防、科技等实力的统一体,是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统一体。精神力在增强综合国力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无法用其它方式所能替代的。从党的历史看,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我们党都十分注意营造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精神风貌,重视并发挥精神的巨大作用。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旗渠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这些精神像一面面旗帜鼓舞和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进,是我们党十分珍贵的一笔笔宝贵财富,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我们党领导人民靠这些不朽的精神从弱到强,从小到大,披荆斩棘,从胜利走向胜利。
实践证明,无论是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必须有一种精神作支柱。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这种精神是一种当代中国精神,只有举国上下到处洋溢这种中国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才能实现。
【责任编辑 潘 芳】
《江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9月29日。
・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jqkq.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